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汉魏风骨 > 第141章 西园文学会(5)

汉魏风骨 第141章 西园文学会(5)

作者:Ms林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2 20:05:28 来源:文学城

卢毓的父亲卢植,是名副其实的汉末直臣。败张角、廷抗董卓、著述经史。师从名儒马融,收公孙瓒、刘备为徒。被曹操赞为“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碰上根正苗红的对手,这家伙将来还是司马家的肱骨大臣,这局,刘桢啊刘桢,你可怎么帮曹植赢哦。崔缨哈欠,心想道。

两人在台央互行揖礼。

首先发言的,是卢毓。

卢毓言辞,简质少华,轻骈俪而重事理,论及两汉文士风骨时,多涉制度实务。

“世风流转,风骨可贵。夫风骨之本,在于德操。《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士无德,虽有三寸不烂之舌,犹虎狼文绣耳。范滂临刑犹顾老母,李膺赴死以明忠贞。是故汉士取材,重风骨而次之才学。才,所以为善也,故大才成大善,小才成小善。今称之有才而不能为善,是才不中器也。唯禀性贞固,心平体正。恪尽职守。规鉴清理,方可不忝厥职。……”

卢毓援引了西汉学者京房的“考功课吏法”,巧妙地将风骨之辩上升到选官重实的高度。又借用《韩非子·定法》里的话“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反对浮华之徒。更从《国语》里的《孔丘非难季康子以田赋》说起,盘点历代犯颜直谏君王、心里装满民生社稷、反对横征暴敛的蹇谔之臣。

“风骨之征,在于直谏。如汲黯面折,不避雷霆之怒,皆以德行立于世。贾生恸哭非为激,晁错削藩岂邀名。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此之谓也。

“风骨之用,在于安民。先父学《尚书》于马融之门,常诲毓曰:‘《洪范》八政,食货居首;《周礼》六职,司徒养民。’自古莫不以社稷为重,君轻民贵,《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为民请命,虽蹈危履险,士将往矣。若此,汉士劬劳,朝夕恪勤,为是谁家之天下?

“风骨者,国士之脊梁也,可负千钧之重而不折;仁政者,肺腑之炎火也,能化寒冰为春泉。富贵不能淫士之心,贫贱不能移士之志,威武不能屈士之节。今观海内士人:或慕浮华而弃德行,或务诡辩而忘忠信,或执经辩难而不知稼穡,或空谈气节而罔恤鳏寡。毓以为不耻也,唯待明君贤主,摈弃虚谈高论之徒,重整选官之制。”

……

滔滔不绝的《风骨论》,听得崔缨快要震惊掉下巴。

卢毓从选官以品的出发点,落实到体恤民生的政论,使听者如沐春风,快然出了一身凉汗。群臣鼓掌,纷纷称赞后生可畏。

比起范阳卢氏,刘桢虽是梁孝王刘武的后代,到底末枝寒门,如何能在这轮辩题胜出呢?

只见刘桢气定神闲,在台上踱步,寻观周遭芳草,久久不言一字。众人发惑,只道他有了惧心,不敢应对卢毓之论。

刘桢忽然笑罢,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慨然道:

“吾之《风骨论》,成矣!”

崔缨不解:“先生何意?”

“哈哈,风骨风骨,汉祚今衰,不复德才,料得后世凉悲,选官当以门第为先,言何风骨?吾今有三论,《儒吏》《安身》《务本》,可为诸君,再塑泱泱汉士风骨!”

刘桢这番直言冒讳,让陈群等臣面露不悦。刘桢却不顾旁人侧目,径自呼来左右笔墨伺候,他要论风骨,偏偏恃才先作咏物诗三首:

(其一)

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

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

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

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

(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其三)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

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

慷慨赋诗毕,刘桢投笔,再灌烈酒一杯,陈词论道:

“其一,吏服雅训,儒通文法,此汉士风骨之实也。士学君臣、朝廷、三事之纪。文法典艺,具存于引。至乎末世则不然矣,执法之吏不窥先王之典,搢绅之儒不通律令之要。彼刀笔之吏,岂生而察刻哉?起于几案之下,长于官曹之间,无温裕文雅以自润,虽欲无察刻,弗能得矣。竹帛之儒,岂生而迂缓也?起于讲堂之上,游于乡校之中,无严猛断割以自裁,虽欲不迂缓,弗能得矣。先王见其如此也,是以博陈共教,辅和民性,达其所壅,祛其所蔽。吏服雅训,儒通文法,故能宽猛相济,刚柔自克也。”

“其二,欲论风骨,必言君子崇德无私。盖崇德莫盛乎安身,安身莫大乎存政,存政莫重乎无私,无私莫深乎寡欲。是以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笃其志而后行。然则动者吉凶之端也,语者荣辱之主也,求者利病之几也,行者安危之决也。故君子不妄动也,必适于道;不徒语也,必经于理;不苟求也,必造于义;不虚行也,必亩于正。夫然,用能免或击之凶,享自天之佑。故身不安则殆,言不顺则悖,交不审则惑,行不笃则危。四者存乎中,则患忧接乎外矣。忧患之接,必生于自私,而兴于有欲。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济其欲,理之至也。”

“其三,风骨清谈,士当务本为重。古者之理国也,以本为务。八政之于民也,以食为首。是以黎民时雍,降福孔皆也。故仰司星辰以审其时,俯耕籍田以率其力,封祀农稷以神其事,祈谷报年以宠其功。设农师以监之,置田畯以董之。黍稷茂则喜而受赏,田不垦则怒而加罚。都不得有游民,室不得有悬耜。野积逾冬,夺者无罪;场功过限,窃者不刑:所以竞之于闲藏也。先王籍田以力,任力以夫,议其老幼,度其远近,种有常时,耘有常节,收有常期,此赏罚之本。种不当时、耘不及节、收不应期者,必加其罚;苗实逾等,必加其赏也。农益地辟,则吏受大赏也;农损地狭,则吏受重罚。夫火之灾人也,甚于怠农;慎火之力也,轻于耘秬。通邑大都,有严令则火稀,无严令则烧者数,非赏罚不能齐也。”

三番论说,刘桢把风骨三大核心要义阐释得清楚明朗,比卢毓的更系统完整。崔缨早就听得不知魂魄何往了,只能跟着周围欢贺的人群,不停地拍掌。谁知,刘桢还有最后总结一段,反驳卢毓选官只看贤良——

“臣闻明主之举也,不待近习;圣君用人,不拘毁誉。故吕尚一见而为师,陈平乌集而为辅。

“臣闻记功志过,君臣之道也;不念旧恶,贤人之业也。是以齐用管仲而霸功立。秦任孟明而晋耻雪。

“臣闻振鹭虽材,非六翮无以翔四海;帝王虽贤,非良臣无以济天下。

“臣闻观于明镜,则疵瑕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臣闻孟圣云:‘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嗟夫!士执乾灵之贞洁,禀神祇之正性,外清内白,如玉之素,若鹖鸟奋翅,抗青冥而不旋反也。然选官择才,岂可拘于俗规,偏执一段?风骨良臣,自古有之,唯伯乐难觅也。

……

到场文士,但凡通晓笔墨,都清楚刘桢这最后一击,采用了流行的文学体裁“连环”,论证的含金量有多高。再加上刘桢快人快语,一席话如电闪雷鸣,与赵壹《刺世疾邪赋》有得一拼,四座皆惊。卢毓叹服不已,连连笑说才不及也。

不论是曹丕还是曹植,都兴奋不已。不过,他们似乎不在乎卢毓和刘桢的辩说孰优孰劣,兄弟俩不谋而合,聚在那张写满咏物诗的布前,窃窃私语,喜不自胜。

崔缨笑了。刘桢啊刘桢,这诗人的身份,真给你在文坛开挂了。

就这样,刘桢以压倒性优势,赢了卢毓。连曹丕的玉箸也投给了刘桢。

卢刘二人作揖,拜谢还席。

眼见着亲近曹植的文士三局两胜,赢了自己。曹丕也不恼不急,唤来五官中郎将文学徐幹道:

“伟长兄,今日之辩,犹未尽兴,先生博学多识,著述颇丰,对当朝制度了然在胸。烦请先生上台,出一命题,不失公允。”

徐幹称喏,眼底风平浪静,接过崔缨递来的卷牍。

曹丕的意思,到底还是要徐幹,从预先准备好的诸多辩题名目中挑选一个,譬如“出世与入世”,“奸邪善恶之辩”,“君臣矛盾”,“宗法嫡庶”等等。毕竟徐幹善论,在邺城小有名气,又是将府文学官。徐幹略瞟了几眼,便倒吸几口凉气。

这些辩题,背后暗藏曹丕深沉用意。徐幹不想去揣摩,也不想掺和进他们兄弟二人的文争。只能推脱道:

“是古非今,君子不为也。中郎将委命,臣诚惶诚恐,不敢妄言朝制。幹虽不敏,以为日将西倾,莫若‘封建论’为辩。自始皇改分封为郡县以来,历代君臣多有论述。此论当合众心。”

封建论,封邦建国。也就是老生常谈的郡县制和分封制之争。这个命题,可以谈论先秦两汉得失,可以谈论汉末郡守割据地方,避免站队丕植党任何一派。徐幹献完此计,便隐身退回席上。

曹丕虽不悦,但只能由他。于是郑重地跟喧嚷的群臣公布了这个辩题。

“封建论?”曹植惊叹,想都没想,就嬉皮笑脸,举起酒觞,往南坐席而去。贴在他府上的文学掾司马孚身侧,敬酒邀他出战。

崔缨听不清曹植等人聊了些什么,回头却见,曹丕将目光投向宗室席座那边。显然,就目前的形势来看,这兄弟两个,都默默地想在暗中较劲,都想让自己幕府的文士夺人先声,在文坛占据话语权。

司马孚是司马懿的胞弟,学识渊深,比刘桢更为知名。这一轮,曹丕不好请司马懿出面。可宗室席座里,文学掾夏侯尚不在,夏侯楙又是个半吊子,夏侯称又尚武为主。繁钦路粹等人,能比得过司马孚吗?

正犹豫间,见吴质上前,给自己献策道:

“颍川阳翟人郭奕,可为公子一辩。”

曹丕挑眉:“那少年幼弱,如何能辩。”

吴质便把往常郭奕、荀恽二人的辩论说了一遍,又加一句道:“荀恽与平原侯亲善,恐不能为公子所用。公子当年为郭奕其父治丧有恩,他又是公子伴读。今日之后,定当为公子效用。”

曹丕许意,吴质即刻跨席,来请郭奕。

郭奕正与荀恽把酒言欢,听吴质说如此,爽快应诺,即刻揽衣出席。与司马孚分站两端。两人年龄相差悬殊,立刻引起众宾纷论。

“原来是奉孝之子,多年未见,竟长如此高了啊——”陈群捋须,长叹道。

似乎人人都只看见,那个享受着荫爵的郭嘉之子,看不见,此刻神采飞扬、清俊容貌的郭奕,只叹息,他那英年早逝的亡父……郭奕少年意气,并不像司马孚一样,上台后恭敬揖拜文官。

他背手撩拨腰间穗缨,但笑不语。

此刻已近黄昏,崔缨退回到侧席,牵着小曹叡的手坐下,盘腿静听,欲观辩台风云。

司马孚首先立论:“《书》曰‘事不師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故士多师古,志在济时。周王以井田授土,为天下之共主。孚以为,封建制历久弥衰,先圣多所崇,不可轻易弃也。”

郭奕嗤笑一声,持反对意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师古而不适用,王莽所以身灭。汉兴,以为亡秦败由孤立,于是封王子弟,大者跨州兼郡,小者连城数十,郡国并存。遂有景帝遭七国之难,抑损诸侯,诸侯唯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奕以为,封建之论,未及郡县之善也。”

司马孚:“夏、商、周、汉,唯因封建而延祚,秦因郡邑而促没。郭小公子,敢问何以解之?”

郭奕:“先生谬言矣!君但见周祚之长,未见其乱也。李斯云:‘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分封郡县之辩,宗室为害,太史公已录史籍中矣!周宣王无力定鲁君之嗣,楚庄王问鼎轻重,郑庄公割盗天子麦禾、射王中肩,赵简子逼杀苌弘。难道先生想让这样的事重演吗?”

司马孚换个角度继续攻讦:“封建之世袭君长,皆王之兄弟至亲也,其得茅土之荐,视若己之世代传家之业,必尽心辖治而以民为儿女,使风俗变易。而郡县之官吏,数岁而迁,与民薄恩。人心多贪欲,若一心只为升官而治理地方,如何能尽心而为?必滋生**,贿赂遍生。”

郭奕毫无惧色的地应声答道:“依汉考课之制,每年秋冬,郡县皆需上计,据治状而定功伐罪,有过者轻则贬秩,重则免官服刑。至于监察,我朝各郡,亦有郡监、刺史、督邮、廷掾,可随时按劾有罪赃之守令。天子难撤心怀不轨之诸侯,体恤微民者,百中无一也;天子朝令郡县之官,夕可改罢乱纪之吏。”

司马孚顺着他的话问:“灵帝末期,黄巾贼起,帝改刺史为州牧,选重臣出任,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钱粮、典选大权。乃使天子东流西窜,不遑启处。而有袁绍、刘表拥兵自重之为患。此地方割据,又当何解?”

郭奕笑道:“汉州牧职设之败,不在州郡而在于兵。昔年天子幼弱,为外戚宦官玩弄于股掌之间矣,董卓恃西凉兵悍勇,一朝入京而狼巢坐观天下。假使董卓生乎汉武之朝,亦可与卫青、霍去病同帐而议,并驾拱卫疆域也!”

“你——”司马孚有些被气到了,“小公子好生狂悖,董卓何人,焉能假证!”

“哈哈哈,郭奕孺子,语出不凡,确有其父遗风啊。”陈群笑道。

……

两人辩论斗了几个回合,群臣纷纷惊叹郭奕少年有为,而曹植见司马孚渐落下风,早按耐不住了,直跳将起来,从伦理的角度,帮助司马孚论证分封制的合理性。

“尧之为教,先亲后疏,自近及远。其传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及周之文王亦崇厥化,其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是以雍雍穆穆,风人咏之。昔周公吊管、蔡之不咸,广封懿亲以藩屏王室,传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

“诚骨肉之恩爽而不离!亲亲之义实在敦固!若如你言,分封藩国不如郡县,则宗室子孙无爵禄之荫,使婚媾不通,兄弟乖绝,将何以修人事,何以叙人伦乎!?”

曹植这一番高谈阔论,把崔缨在内的席间众人都吓了一大跳。也让郭奕有些发懵,想不出更好的辞藻来回应。

没有人知道,谈起“宗室”“兄弟”字眼,为何曹植会如此激动。

曹丕轻咳一声,示意他不要倚长欺幼。

但曹植似乎愈发得意发狠了,他努嘴挽臂,盯着矮他一截的郭奕。

“屈平曰:‘国有骥而不知乘,焉皇皇而更索!’愿阁下远览姬文二虢之援,中虑周成召、毕之辅,下存宋昌磐石之固。深思扶苏之谏始皇,淳于越之难周青臣。

“近者汉氏广建藩王,丰则连城数十,约则飨食祖祭而已,未若姬周之树国,五等之品制之。昔汉文发代,疑朝有变,宋昌曰:‘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有齐、楚、淮南、琅邪,此则磐石之宗,愿王勿疑。’

“豪右执政,不在亲戚;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舍分封而独嘉郡县之美,植窃惑焉!”

一通话说毕,席间擂掌声不绝于耳。

郭奕折了少年锐气,却也不恼,也不追辩,匿笑着,朝曹植俯身深作一躬。

“平原侯,绣口玲珑之辩才,吾不及也。”

曹丕更是笑得不行,抚掌兴叹:“好小子,别人不知,我却懂你!此番锦绣文章,若没个凝思深虑,如何有这样道理?定是你恰巧辩过此题,早有腹稿多时矣!”

曹植笑道:“二哥以为,小弟这‘封藩建国以屏宗室’之论,如何?”

曹丕顺着他的骄傲劲夸道:“人诚何以不能动天?当崩城陨霜,就是太阳,也要为你这伶牙俐齿的平原侯回光啊!”

曹植朗声大笑。

这时候,小曹叡也被现场欢愉的气氛带动了,骄傲地跑到曹植跟前,背起两首跟兄弟和睦的诗来。也来发表一番他对于分封郡县制的看法。

“四叔,四叔!叡儿喜欢那个小哥哥的法家思想呢!”

“呦,你还读过法家呢?”

“只是娘亲教过的‘守株待兔’的启发啦!叡儿觉得,凡是制度的推行,各有兴衰,并非都是开始很好、最终却走向败坏呀,而是形势发展让它变成这样的。当忠厚仁德能惠及草木那般广博时,《诗经?行苇》就创作出来,歌颂这种兄弟亲善的美德;当恩泽变得淡薄、连家族亲属都不再亲近时,《诗经?角弓》就写下篇章,讽刺这种兄弟疏离的现象了。四叔啊四叔,你用了那么多古人的例子,叡儿虽然听不太懂,但真的已经说得很详尽了!”

曹植慈爱地抚摸起小曹叡额前的碎发。

“叡儿的意思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听到熟悉而陌生的声音,曹植错愕地抬头望去,却见崔缨不知何时,已站在他对立面。

“平原侯,希望你能明白,郡县制,不是秦亡的主要缘故。时移世易,世卿世禄制终为官僚制所取代,那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家利益面前,有时,宗室子弟也须得让步。”

掷地有声的发言,夹杂着陌生的后世名词,顿时令筵席寂静。

郭奕瞧见是崔缨,眼中亮起光芒。

曹丕本就倾向于削藩减少分封,刚才只卖个人情给他弟弟,现在听到崔缨这样新颖的说辞,顿时起了兴趣,正色敛容起来。

事实上,崔缨一开始并不打算出这个风头。

她又不是真的曹丕同伙,犯不着泼曹植冷水,何况曹魏将来也坏在没有很好处理分封藩王,而让外姓之臣篡夺了神器。可那个聪明避势,不与曹植争锋的少年,是郭嘉遗孤,这些年崔缨看着他在曹丕府长大,就像自己的弟弟一样亲。他的见解,颇有郭嘉风格。而郭嘉的风格,就是她这个徒弟的风格。

更何况,后世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可明明白白写着郡县制的优越性。曹植司马孚的言论代表了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看法,崔缨不能因为他是曹植,就不敢为秦始皇说上两句公道话。

于是崔缨在脑中快速检索残缺的记忆,很快就想起大学时学过的,唐代柳宗元的《封建论》,于是借用了里面的观点,抨击曹植道:

“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然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贸然还复古制,倒施逆行,终为时代所抛。

“秦末英雄逐鹿,关中之地尽为肢解,愆在人治之失,非郡县之制失也。租赋累牍以困黔首,土木征伐以竭民工。方是时,内廷长幼乱序,外朝六国遗民未定。故有瓮牖绳枢之子,奋臂为天下倡始,四海豪杰为之麋沸蚁动,云彻席卷方数千里。

“然则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有叛将而无叛州,秦政之失不在州而在于兵!

“高祖矫枉过正,复宗周之旧制,初封异姓王,致使布越之叛,后大封诸子,致使诸王攻击如仇雠,汉帝弗能轻易罢诸国之兵,皆因典选与军事大权旁落宗室也。列侯骄盈,养兵在国,而成共叔段之萧墙之祸。时郡国并存,有叛国而无叛郡。可见,郡县之制,优于分封,虽百代可知也。

“古周之封建,‘家天下’而欲传之千秋万代;老秦之郡县,虽同为门户私计,欲传万世无穷尽,国祚颠仆亦可知:汉承秦制,始皇崩而秦制传千岁,‘公天下’之端,自秦始矣!”

……

一语点醒座中数人。

满座雅雀无声。

直到曹丕默然,轻轻拍了几声掌,表示极高的赞许。

司马懿和丁仪,转动起眼珠,似乎都对这个惊世骇俗的女公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自琢磨起心事。连吴质繁钦那样倨傲的人,都不禁以另样眼光看向崔缨。更不论离崔缨席座最近的卞兰,惊得酒都洒了衣襟,慌忙揩袖了。

“家天下”“公天下”“门户私计”……当这些超绝时代的词汇蹿入曹植耳中时,他只觉得不可置信,盯着眼前故作冷漠之女子,觉得陌生无比。疑惑、生气、醋意,许多轱辘话儿到了嘴边,却只剩一句:

“你放肆!”

崔缨也不躲避曹植的目光,她就是要肯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告诉参宴来宾,此后她崔氏女赴宴当个书记小吏,绰绰有余。

郭奕同司马孚朝着他们二人深作一揖,退下了。崔缨漠然望着惊魂未定的曹植,还想说些什么,却住口,不再说了,恭敬拱手拜道:

“君侯承让。”

眼见着被崔缨拂了面子,只留给自己一个背影,曹植讪讪退回,盘腿打坐,两指将耳杯捏紧,苦闷着气一声不吭。

从前多少年,要强的他都没有输给过她,今日是怎么了,为何浑身不自在,从未有过的心慌意乱?仿佛只要他没有及时琢磨明白,她就会像离弦之箭似的,再也不会回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