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汉魏风骨 > 第139章 西园文学会(3)

汉魏风骨 第139章 西园文学会(3)

作者:Ms林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2 20:05:28 来源:文学城

当所有人,都在遵守曹丕定下的规则,颂德作赋时,偏这应氏二公子站出来,慷慨作诗,谈王师征伐,谈山河一统,打破了宴会的吹捧气氛。崔缨瞬间来了精神气,速写记录下他的作品。

应璩与应玚性格迥异,颇有汝颍侠士之风范,他的诗风颇具哲理,是魏晋玄言诗先驱。今日即兴所作,多写法令治化之事。虽离了命题咏物的本意,但曹丕并未介怀,反而赐中赏,盛赞此君,风华绝世。

“人才不能备,各有偏短长。稽可小人中,便辟必知芒。苟欲娱耳目,快心乐腹肠。我躬不悦欢,安能虑死亡?哈哈——”应璩念诗毕,爽落地将手中半杯美酒,一饮而尽。

崔缨笑了,这应璩,是个讽刺宵小的行家,阴阳怪气的高手,怪不得常见曹植跟应氏族人走得亲近,这等豪杰,确实值得深交。

过了不一会儿,远远望见阮瑀带着一篇《筝赋》登场。

年冬时节,在高阁听阮瑀抚琴《猗兰操》的场面,崔缨还一一在目,便收起玩心,心怀敬重,认真倾听,援笔抄录。

阮瑀精习乐律,通晓五音,即兴咏物以古筝为对象,自是他擅长领域。可听者有心,在四言短句之间,崔缨却品出了许多弦外之音。

落笔,从古筝材质造型写起,赞美它的卓尔不群,乃乐器中翘楚——“苞群声以作主,冠众乐而为师”;

接着写古筝发幽微之声,深含“诗言志,歌永言” 之意,突出音乐教化的作用——“清者感天,浊者合地”;

然后又谈到弹奏古筝时的指法,十分雅致——“折而复扶,循覆逆开。浮沉抑扬,升降绮靡”;

再顺畅自如,从乐器过渡到修身养德——“平调定均,不疾不徐,迟速合度,君子之衢也。慷慨磊落,卓砾盘纡,壮士之节也”;

最后,曲终收拨当心画,托物言志,暗含生不逢时、伯乐难求之慨叹——“曲高和寡,妙妓虽工,伯牙能琴,于兹为朦”。

行为士则,言为世范的儒家教义,深深烙印在阮瑀的心里。他是建安七子里,一株庄重不可亵渎的青莲,毕生却困囿于贫病与不遇的泥潭中,苦苦挣扎,至老仍有向上而生的勇气。君子大道在浊世不可行,可苟且逶迤,又非壮士之节。所谓道德,到底是绳索还是摆渡船?阮瑀不知,惟愿古筝铮铮,留音千古,与文字共同见证,他曾昂扬谱写的生命绝唱。

全赋浑似天成,微言大义,似湖风过境,吹走繁钦颂赞砚台之浊气,赢得座上宾客连连赞许。

曹丕很高兴地说道:“元瑜之作,悲慨多气,平易质朴,多含汉音,间有奇语。受中赏——”

当徐幹带着一篇《玄猿赋》登场诵读时,众宾又是惊奇。

徐幹所作,是首中规中矩的咏物赋。可整座铜雀园,并未饲养猿猴这等烈兽。众所周知,猿猴生长于峡谷深山之中,跳脱于悬崖古树之间,向来无拘无束,不易为猎人所获,更别提驯化豢养了。

曹植侧耳听完了全篇,明白他这位好友的深意,顿时笑得不能自已。

崔缨誊录毕,捧起徐幹的赋再细细拜读,不禁肃然起敬:

徐幹笔下的玄猿,并非俗物,而是漱流霞、饮清露、沐甘泉的森林灵物。它遁藏于南山,朝迎晨曦,可从容穿梭乎幽涧内外,亦可倒挂枯枝,在松柏云间俯仰抻腰;暮听风声,可坐观岫岩漫生烟霞,亦可长啸哀鸣,使峡谷回响,属引凄异,不绝如缕。恍若天地只剩此一灵猿,在青藤间自由飞荡。明月清辉濯素,玄猿怡然,高卧岩穴之中。

这分明,是徐幹自个儿向往的,隐逸仙人的生活。

崔缨不解曹植笑意,她能品析出的,尚且只是这第一层,可第二层究竟是什么,能把曹植逗乐成这样呢?玄猿赋,玄猿赋……崔缨这才发现,到场众宾中,也就吴质的皮肤最为黝黑了。崔缨赶忙咬唇掩饰住笑意,假装抬头望天去。

这吴质从前,不是跟在曹丕身边的白面书生么?怎么数月不见的功夫,跟着曹丕督造铜雀台,就被晒成这样啦?

“清新流丽,平和自然,造语匠意,善用虚字,受上赏——”

徐幹是五官中郎将府文学,这篇赋立意深远,曹丕自然给了很高评价。他敬慕徐幹许久,但据崔缨观察,徐幹对曹丕也好,曹植也罢,态度都较为冷淡,并不能看出偏向哪边。

最令人咂舌的,作赋出乎人意料的,当属低调坐在末席,迟迟登场的刘桢。

“结果阿之扶桑,接西雷乎烛龙。入镣碧之间,出水晶之都。上青臒之山,蹈琳珉之途。玉树翠叶,上栖金乌。错华玉以茨屋,骈雄黄以为墀。纷以瑶蕊,糅以玉夷……”

刘桢的《清虑赋》,缔造了一个奇幻瑰丽、不惹尘埃的神话世界,把崔缨震惊得不行。

所谓“清虑”,清除销解世俗烦忧罢了。物洁则心清,就像“一片冰心在玉壶”,坦荡表露贞亮品性,给人清爽冰凉的感觉;反之,唯有心灵清澈如镜,才能观照得见天地间,那至高至美至真。

天下大乱以来,社会动荡不安,人人各怀异心,充斥着不信任。刘桢对金碧辉煌的场面刻画,并非对物质享乐的追求,而是对秩序社会的向往。不随世俗沉沦下泥,以 “清虑” 守护内心的纯粹,如“玉树翠叶,上栖金乌”,孤高而光明。

全篇赋作,好像童话一样,可予人以甜美的异世界抚慰。在浑浑浊气人间谈真善美,真的很理想主义了。可刘桢还是刘桢,建安文学还是建安文学,历史在这瞬间,定格了这份纯真人性的美好。

“笔气隽逸,刚正遒劲,高风跨俗,善用清丽之辞,不愧为平原侯庶子,受中赏——”曹丕慷慨评价道。

曹植突然激动地唤道:“嘿嘿,阿缨,快看,仲宣登场啦!”这才发觉她早换座溜了。

崔缨顺着曹植目光看去,见王粲头戴进贤冠,单手褰裳,单手托起一卷纸稿,亦步亦趋,像从古画中走来的儒生似的,庄严站立在筵席中央了。

曹植自言自语打趣道:“这王老先生,还弄了妆面呢!”

众人都为王粲出场时的装扮和气度感到惊叹,毕竟这位王公贵胄,是蔡邕最爱弟子,怎么也是建安文坛公认、身份与才名俱高的重量级人物。但更让人惊喜的是,紧随王粲脚步的,乃一群白鹤扮相的青年男女,共十二名,皆是严妆饰容的舞者。笙箫如缕,鹤舞翩翩。

王粲不负众望,作《白鹤赋》以示娱诸宾,大意如是:

白鹤啊白鹤,你是受天地精华诞生的淑灵。

是丹唇皓齿的少年,是脸颊绯红的少女。

丹砂之顶,瑶玉之趾,玄眸炯炯,素羽皦皦。你踏雪凌冰,从扶桑飞往旸谷,托举两位名唤赤松王乔的仙人。有时徘徊高翔,搏击长风,吭声清唳穿云;有时垂翼笼月,踏着北斗七星,掠过漫天虹霓,宛若姮娥的霓裳羽衣。

你常常居住在天宫液池里,那里有紫气缭绕,而你隐匿在朱华碧叶间,悠然休憩。与鲤鱼嬉戏,与神龟共饮朝露,无缯网之忧,唯有朗月清风之趣。君本仙物,比翼鸾凤,可却被贬凡间,受尽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

你穿过邺城北林,来到清漳河畔,濯足濯翼。可却被罗网束缚,豢养在这铜雀园庭。你困守于此樊笼,再不能远游遐举,夜夜思念白云故乡,夜夜长鸣涕泣,沾湿了残损的羽翼。何时能再逍遥蓬莱渚,何时能重返昆仑虚?

白鹤啊白鹤,良禽择木,贤士择主。

为何偏偏唯有你,冻毙于霜雪,铩羽于枯林?晨风为你寄恨,青冥为你写志。你可听见漳水幽咽,你可听见黍离悲叹?草木枯荣,岁岁又年年,这世间万物都在保佑你,能早日挣脱羁索,举翮再摩万丈穹霄,乘风再逐长空万里。

白鹤少年啊,你慢些飞吧,飞越林壑,飞越溪谷,飞往那缥缈的云端之外,永永远远地保存,那份文静、忠贞、长寿的纯良秉性。

……

一支鹤舞终了,一篇鹤赋诵毕。

满座沉寂片刻,掌声雷动,如暴雨倾泄,不绝于耳。不少文士感王粲之赋,不禁泪下潸然。崔缨也激动不已,连抄录执笔的手,都是颤颤巍巍的。

曹丕抚掌笑道:“才情横溢,辞藻华美,哀婉深情,有仲宣先生坐镇邺城,乃我曹家文学之大幸!受上赏——”

此刻,曹植对王粲的崇慕之心达到了顶峰。显然,他对这篇《白鹤赋》兴趣极大,里面寄托的士不遇和世多恶禽之情志,远远超出了他这个年纪的创作范畴,从曹植欣喜的表情中,崔缨就看得出,他是极爱此类题材的,也是胜负欲极强,当晚回府就势必会通宵仿作的。

王粲,一直是曹植文学创作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

……

再后来,宴会上还有其他宾客写作的诗赋,在崔缨听来,都觉得平平无奇了。只是她心里有些疑惑,似乎总觉得少了谁。

对了,杨修呢?

他可是曹植四友之首,怎么可能放过这样好的崭露头角的机会呢。

崔缨将目光扫去,在朝臣席座中寻找杨修的身影。只见司马懿左侧,那杨修被曹植连灌数杯,醉得如泥,早瘫坐在案几上,不省人事。曹丕等人,都并不在意。

不应该啊,杨修是最知晓曹操心思的,这场西园宴游,名义上虽是曹丕主持,但背后是曹操支持安排的。曹丕让崔缨笔录,就是为了呈献给曹操那些歌功颂德的文章。这样重大的场合,杨修怎么会不知节制,任凭曹植接盏连杯地劝酒呢?

正胡思乱想间,台上念诗的已是最后一人。

那人并非宴席的宾客,只是廊道站立的乐师,自称名为左延年,自告奋勇说来给五官中郎将和平原侯献诗。

“始出上西门,遥望秦氏庐。秦氏有好女,自名为女休。休年十四五,为宗行报仇。左执白杨刃,右据宛鲁矛。仇家便东南,仆僵秦女休……”

曹丕很高兴地说道:“自创新曲,配诗入乐,左先生奇才,有赏——”

“多谢中郎将!”

曹丕又好奇问道:“只是,今日诸宾所作,大多咏物,先生何故有此咏史之雅志呢?”

左延年哈哈大笑,捋须沉吟道:“中郎将有心了,老夫确实,并非无端以女休为歌咏题材,只是见席间有位英气的侠女,酒量尚可,又能搦翰成书,老夫深感这邺中园林,真乃钟灵毓秀之宝地,这才有了灵感,作此诗献与公子。”

众人闻言皆惊,纷纷环顾,寻找左延年口中的“侠女”。

崔缨轻咳罢,为身份即将暴露而紧张起来。曹丕愣住,想了一会儿,朗声大笑,起身出席,对众人介绍道:

“舍妹女缨,略通文章,今日诸位先生大人的良作,皆由她执笔抄录,报与丞相。此番男装既被识破,那子桓便把话说开了,今后,凡西园宴游,她都可自由出入,与相府公子无异。诸公,请畅然续杯罢——”

群臣议论纷纭,看戏取笑者不在少众。两汉女性地位比后世略高,但抛头露面,能以诗文折服一众男人的,几百年来,不过卓文君、班昭、蔡琰等人。看出崔缨女扮男装的,自然不止左延年一人,但没人料想得到,堂堂五官中郎将,会给予崔缨如此特权。于众宾前挑明她身份,也颇有宣示主权的意思。明明白白告诉众人,她崔缨就是给他曹丕办事的,是将府的人,而不是侯府的。

崔缨为曹丕的话感到有些喜悦,又有些不安。与曹丕越多利益纠葛,她就越难脱身。

酒过三巡后,曹丕回座,总结了几句。命仆从最后端上一叠竹简,传示众人。

“文可载道,诗赋揄扬经国大义。善哉!今日文宴,群采纷呈,子桓以为,除到场诸君之外,还有一人,其作也,‘文气豪宕,刚健质直’,乃当世文章之孤品。可叹其人身死,文集散落,丕命人整理成册,特献与诸君共赏——”

崔缨翻开竹简,只见首篇便是:

岩岩钟山首,赫赫炎天路。

高明曜云门,远景灼寒素。

昂昂累世士,结根在所固。

吕望老匹夫,苟为因世故。

管仲小囚臣,独能建功祚。

人生有何常?但患年岁暮。

幸托不肖躯,且当猛虎步。

安能苦一身?与世同举厝。

由不慎小节,庸夫笑我度。

吕望尚不希,夷齐何足慕夷齐何足慕!

这篇五言,豪迈不羁,比应璩写得还要成熟老练,众宾拜读罢,纷纷竖起拇指,赞叹有加,却寻觅不见集册中人名。

“敢问中郎将,此乃何人鸿作也?”

“不是别人,正是北海孔融。”曹丕笑道。

这一笑,把众文士惊得够呛。

无人不知,三年前,故少府孔融被曹操所杀。曹丕素好文学,为孔融整理文集之事,早传得沸沸扬扬,可当众展示孔融诗作,邀宾客共赏,实在胆大惊人。为此,部分同情孔融的旧臣,不禁对曹丕心生几分敬佩。

但有一人脸色就极为难堪了。座中何人不知,那名儒孔少府之死,是路粹经手诬谤的。曹丕公开赞扬孔融其人文学才华,表示缅怀,让路粹坐立难安。前几日他还和曹丕交情甚好,今日就被当众打脸。这曹家二公子,喜怒无常,把路粹惊起一身冷汗来。

崔缨倒对曹丕这等趣味见怪不怪了,但能看到讨厌的小人路粹脸绿成那样,她笑得快把后槽牙咬碎了。

好吧,好吧,看来这场建安文学宴会,拔得头魁的,不是繁钦,也不是王粲,是一缕盘旋在邺城上空的孔融幽魂。

崔缨正笑间,却听席中有人发声道:

“中郎将盛宴款待我等,更赏重金勉励才学之士,然烛火幽微,怎可遑比日月。还望中郎将不吝笔墨,将您适才所作琼篇,传示一二——”

说话的,正是一直保持沉默的司马懿。此刻他眯着小眼,笑呵呵道。众人听了,对曹丕投向满怀期待的神情。

“仲达啊仲达……”曹丕指着司马懿,笑得只把话说了一半。

原来,在群臣饮酒赏鹤舞之时,曹丕已安静写下一篇乐府题材的杂言诗,此刻稿纸,正被他倒扣在羽觞一角。

于是曹丕呼唤吴质上前,命他宣读己作:

“题曰:《大墙上蒿行》——

“阳春无不长成,草木群类,随大风起。零落若何翩翩,中心独立一何茕。四时舍我驱驰,今我隐约欲何为?人生居天壤间,忽如飞鸟栖枯枝。我今隐约欲何为?

“适君身体所服,何不恣君口腹所尝?冬被貂鼲温暖,夏当服绮罗轻凉。行力自苦,我将欲何为?不及君少壮之时,乘坚车、策肥马良。上有沧浪之天,今我难得久来视;下有蠕蠕之地,今我难得久来履。何不恣意遨游,从君所喜?

“带我宝剑。今尔何为自低卬?悲丽平壮观,白如积雪,利若秋霜。驳犀标首,玉琢中央。帝王所服,辟除凶殃。御左右,奈何致福祥?吴之辟闾,越之步光,楚之龙泉,韩有墨阳,苗山之铤,羊头之钢。知名前代,咸自谓丽且美,曾不如君剑良绮难忘。

“冠青云之崔嵬,纤罗为缨,饰以翠翰,既美且轻。表容仪,俯仰垂光荣。宋之章甫,齐之高冠,亦自谓美,盖何足观?

“排金铺,坐玉堂。风尘不起,天气清凉。奏桓瑟,舞赵倡。女娥长歌,声协宫商。感心动耳,荡气回肠。酌桂酒,脍鲤鲂。与佳人期为乐康。前奉玉卮,为我行觞。

“今日乐,不可忘,乐未央。为乐常苦迟,岁月逝,忽若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

一篇乐府,从自然草木荣枯,联想到时光流逝、人生须臾。铺排有汉赋之遗韵,罗列服饰、宫室、女乐、酒食之飨,句式残次错落,三言至八言齐备,读来朗朗上口,令人耳目一新。曹丕一篇《大墙上蒿行》,独辟新领域,让满座宾客佩服有余,纷纷起敬,上前捧卮。

“二公子天资文藻,下笔成章,臣等才艺驽质,实在不及啊!”各种溢美之词,不绝于耳,曹丕哂笑,一一谢过。

崔缨抄录完毕,把写秃了的毛笔一扔,向后伸了个懒腰。

唉,又有好戏看喽——

果然,与曹植亲善的几个文人,顿时坐不住了,丁仪直接越过烂醉的杨修,凑到曹植身边,急切地低语了几句。见曹植无动于衷,仍是憨憨地笑,丁仪急坏了。

“丁曹掾,何必心急。平原侯是否作出诗赋,又与你何干?”吴质怼道。

“你是个什么东西,敢这样跟本大人说话?”

见丁仪跟曹丕亲信争吵起来,曹植连忙劝解。

“哎哎哎,不必如此——”

转眼间,曹植也学崔缨伸了伸胳膊,还把腿蹬直,随性无状地将脚挂在案上。

“吴季重,喏,本侯脚下,多的是诗,你且随意拿一个来读读即可。”

“子建,坐好,不可无礼。”

被曹丕一说,曹植才耸耸肩收回脚,吴质虽不喜,但也只能唯诺奉命,弯膝下蹲,拾起曹植案边乱扔乱揉的纸团。挑了一个,展平捋直,站起来面向众人念道: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

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

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

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

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

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

余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

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

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脍鲤臇胎鰕,炮鳖炙熊蹯。

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

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

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

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

吴质刚念完,筵席间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纷纷叫好。比曹丕那篇反应还更强烈。一时间,又有另一批人上前,寿祝平原侯曹四公子才华横溢、有父诗风范云云。

崔缨冷静地在一旁观望着,见曹丕脸色平和,暗自思忖道:《大墙上蒿行》也好,《名都篇》也罢,都言宴饮游乐之事,都是这个时代的上乘佳作。为何士人的反应,前后有些许差异呢?

兴许,二者并无优劣的可比性,毕竟形式不同。一个重抒情,代表汉乐府遗声,婉转缱绻,思绪跳跃,类似后世的小品散文;一个则重在叙述,代表五言新声,语句流畅,工整押韵,一气呵成。李白那句“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正是典出《名都篇》,然而曹丕的《大墙上蒿行》,也被清人王夫之将诗视为长句长篇的开山之祖。

但关键是,哪种风格的作品,才更顺应这时代大洪流呢?

汉末五言兴盛,士人向往建功立业,情志高昂,对和平自由的太平盛世充满向往。比起曹丕蕴含哲理、怀忧生死之作,很显然,曹植这篇饱含生命激情的宴游诗,更能带动气氛。

崔缨也没兴趣,听两拨文臣辩论哪位公子所作更好,她只是抄完这两首,心有些疲乏。观望着轰轰烈烈的这场建安文学盛宴,发愣了好一会儿。她很想一个人静一静,很想吟唱一首唐诗。那位诗人笔下,同样有酒,有握不住的光阴流沙,有生、老、病、死,有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

崔缨凭着遥远的记忆,木然地小声念道: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神君何在?太一安有?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何为服黄金、吞白玉?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念完,低头,噙着泪,忍着没哭。

……

“子嘤,方才你念的,是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