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汉魏风骨 > 第138章 西园文学会(2)

汉魏风骨 第138章 西园文学会(2)

作者:Ms林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2 20:05:28 来源:文学城

建安十六年的春天,是场绮丽难忘的梦。

相府西园,卉木争荣,百兽竞舞。

桑榆遍栽,古槐密植,菌草成茵。不时有衔枝筑巢的黄雀,从低矮的灌木丛中翻飞,直蹿上云霄。沿着碎石小路向前,隔几十步,便见种满菱角、芡实的方塘。而泥塘沙岸,一只麂子,在杜英树下正睡得恬适,在不远的漆树田里,还有两只玄鹤,在开屏的绿翎孔雀前打架。

通往宴亭的桃林小蹊,纷纷扬扬,满地落英堆积,冰凉的石板上,还残存着前夜的清露。小曹叡欢快地跳跑在前头,悠哉悠哉地在指尖玩转着弹弓,另一只手,却将竹哨紧握在拳头。那条静谧的小路,和曹植一同牵手走过,崔缨只觉得——

真的走了好久,好久。

桃花业已凋谢,犹有残苞挂枝。春风拂过,吹皱柳荫一池碧波。

层层柳荫之后,映入眼帘的,是场地开阔,环建连廊、花阁;是铺筵置酒,呈送漆盘的侍女飘然如水;是当世青衣俊杰,齐聚魏梁,持笔端墨,各展风骨:

属吏西向侍。

司马孚站姿伟岸,手持书卷,浑身浸染墨香,与座中执长勺的刘桢辩言,侃侃长谈,后者早已发冠微乱,笑得面赪耳丹。同座的应玚,号称“白面郎君”,可此时未饮先醉,容色如春日朝花,只挥舞着宽大的袍袖,露出皙白的双臂,努劲给他俩鼓掌叫好。

三人并坐,身后有苏林、刘廙、徐幹、吴质、朱铄等。

其中最起眼的,莫过于身着绿绣华裳的吴质。他左杯右盏,东倒西歪,刚给苏林敬完酒水,又俯身笑着揽起朱铄那细瘦的胳膊。全座就数徐幹衣衫简朴,是姗姗来迟的那个,落座不久,见侧座之人是吴质,刚欲起身,又面不改色,重新拂袖端坐。面对满亭喧嚣,他只静静抚膺,拈笔观望。

朝臣北向坐。

陈群、繁钦、路粹、王粲、阮瑀、陈琳六人一排,皆是长髯长者辈,除了观赏舞姬们的水袖舞,便是抿酒小酌。二陈偶聊朝政,略显拘束,路粹附在繁钦耳旁密语,王粲则落落大方地跟阮瑀聊起荆襄旧事。次座四人可不同了,杨修、司马懿、丁仪、丁廙都是年轻后生。

于是崔缨遥遥便望见,衣冠楚楚的杨修,似与司马懿拍掌赌约,他手按腰间环佩,朗声大笑,踏步从席座而出,将琴师的演奏打断,自信从容,兀自弹冠振袖,露指勾起一曲哀绵动人的《箜篌引》来。司马懿微笑,遥敬了杨修一杯,目含赞许之色,惬意扶额,陶醉于乐声之中。

丁仪、丁廙兄弟二人,连连抚掌称善。一边啖食盘中炙肉,一边不忘握紧手中的错金铁书刀,忙着修改简牍上刚题写的墨字。

再次座,则是辛毗、卫臻、卢毓、常林、郭淮、赵戬等人。当中数人,执勤方至,尚未卸甲者有之。

宗室南面。

曹真拉着曹休,与夏侯楙、夏侯霸、夏侯称三人满杯灌肚,互拍肩胛,漫聊往昔军旅之事,夏侯楙是曹操长女婿,可看得出来,他并不擅酒盏交际,只在一旁面露腼腆窘迫之态。可十八岁的夏侯称,年纪虽小,却与曹真切磋起战阵演练之事,毫不怯场。

次排还有六人,分别是卞兰、荀闳、荀恽、郭奕、典满、许仪。他们年纪尚幼,正与曹彪、何晏几个曹家公子打成一片,围坐在一起玩耍促织。何晏新得了块十六面的错金银镶嵌铜骰子,在众少年的簇拥中,把手举得很高很高……

公子东向立。

曹丕。

作为宴会的主人,他挺立在庭央,头系飘逸玄色巾,足蹑轻履靴,着束身修腰紫衣,一只手漫不经心地拎着玉耳杯,另一只手却在指间夹着翎羽箭,正兴致盎然地投壶作戏。七步开外,每发必中。

“咻——”

蟠夔纹铜矢壶中,突然多出一支精准投入的柳枝。

曹丕微惊,抬眸间,他那小四岁的兄弟曹植,携手小儿曹叡,已翩然而至。

曹丕哂笑,颔了颔首,大方递给曹植三支羽箭,示意他再来跟自己比试投壶。

……

犹在阶前花树下驻足的崔缨,此时此刻,莫名心安,觉得十分快然自在。

好奇尚新的公子,博延众贤,荟聚名倡,熟食遍列,肴馔叠叠,歌舞升平。满庭皆是邺下风流名士,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辞,环珮琅琅,如柳如松,峻拔鹰扬。在汉末乱世,这样的场景如梦似幻,很多年以后,崔缨都无法忘记。

她闭眼遐想,仿佛此刻,站在北风凛冽的邙山之上,而她望见了,千年前的忧愁与挣扎。

是孔文举——凤凰啼血后的昆山玉碎;

是应德琏——腐柯烂叶下的荆石温润;

是王仲宣——清凉仲夏的璨然夜星;

是徐伟长——暮春凋谢的朝露白薇;

是阮元瑜——荒冢斜阳边的焚草枯杨;

是刘公幹——深秋肃杀的真骨凌霜;

是陈孔璋——冷冬时节,寂寞消融的寒冰利刃。

建安文学,于斯为盛。

……

崔缨张眸,满怀欢欣,提裙褰裳,目光坚定地朝前迈步走去,侍坐公子席侧。

群宾毕至,相和歌起。曹丕扬手,水袖舞姬退场,新一批粉妆曲裾的丽人徐徐登台。她们赤足趋步,每人携着一只盘鼓,在庭央摆好各式姿样。侧廊有竽、筝、笛、笙、箫、琴、瑟、筑等各种乐器,执节者歌,丝竹相和,清角、变徵、清羽、变宫,轮番交换。

随着掌乐艺人们齐奏,佳人们蹁跹起舞,足踏盘鼓,罗衣从风,流转于筵席之间,长袖高抛,纵横交错,腰肢婀娜,曼妙无双。或轻盈似飞燕,或敏迅若惊鸿,或娉婷如白鹤,娴缓柔媚,一俯一仰,竦颈倾躯。鼙鼓叩音,叮当作响,其间雍容之姿,惆怅之韵,令崔缨沉醉忘神,不知时间流逝。

“此乃《激楚》之舞,先秦楚地《结风》《阳阿》旧曲。”曹植回首,悄声笑着跟崔缨解说道。

崔缨正抚脸听得入神,白了他一眼:“嘁,傅毅的《舞赋》,谁没读过呢。跟杨德祖喝你的酒去罢。”

一舞终了,曹丕拍掌,两支自带刚武之气的舞队,约莫二十人,取代盘鼓踏舞入场,来为宴饮助兴。前排舞者持玉具剑,后排舞者持盾与戈对舞,似在模拟战场格斗,尽显尚武之气。

崔缨正聚神忖思着,见曹植又回过头来,兴致勃勃地讲解道:“这是剑舞与干舞,名为《公莫》,你且瞧他们那舞姿,可曾猜到是哪个典故?”

崔缨瞄了眼看得津津有味的曹丕,窃笑着,不假思索道:“这难不倒我,可不就是鸿门宴项庄舞剑的故事嘛!好看极了,还得你这中郎将的哥哥,很有品味。”

曹植哼声道:“这算什么,我还会跳呢,本侯,可是当年在单于宴会上跳过胡舞的,你忘了?”

“是是是,没忘没忘。”崔缨掩袖藏笑,推了一把他后背。“今日到场不少大人物,在下一身男装,还得干录笔的活儿,不能让人发现,你可莫要转头了。”

过了不一会儿,剑盾舞散去,曹丕见场上迟迟没有续舞,便问曹植道:

“子建,这第三场舞,是你所点,怎不见一名舞姬踪影。”

曹植笑道:“兄长莫急,浓妆需两个时辰,稍后便至。”

曹丕奇道:“这便怪了,什么乐舞,要化如此久的妆容?”

崔缨在一旁,抿酒轻笑,似猜到接下来的好戏,直拉着跑动的小叡儿坐下。

“喏,他们来了!”曹植招手笑着,命乐队更换轻快的曲子。

只见,柳荫丛里踅行来一班俳优,吸引了众人目光,约十余个,个个身姿奇异,高矮胖瘦有之,或奇装异服,或戴獠牙面具,脸涂浓墨重彩,动作诙谐,边走边即兴说唱。最前头有个侏儒,与曹叡身高不差,踩着高跷跳上台来,挥舞长袖,咿呀怪语,逗得满座宾客纷纷大笑。

曹植点的俳倡戏,富含巴蜀异域风情,使庄重肃穆的宴饮氛围,瞬间活络起来。

“也就趁父亲不在,你敢这般放肆。”曹丕笑着连连摇头,指着曹植说不出话来。

曹植再次回首,冲着崔缨但笑不语,脸上尽显得意炫耀之色。

崔缨扶额长笑,逗他道:“喂,我看那王仲宣现在看你的目光,很是慈祥啊。你既有胆,在士族前安排这出滑稽戏,可有胆亲自上台跳百戏?”

曹植挑眉:“有何不敢?”说着便要起身,被崔缨忙得一把拉住。

“哎哎,玩笑呢,你怎么当真!我的平原侯啊,您可消停些吧,这里不比从前,陈群那样厉害的相府纪检委员都在,千万别让人看轻了你去。”

“什么纪检?”

崔缨笑而不答,转头环顾座席,又问:“子桓哥呀,可是请了不少朝中重臣,怎么你府中家丞邢先生不在呢?前日,我不是叮嘱了要请他么。”

“哼,可别提了,上回听了你和公幹的话,都给那老货赔过礼了,还没给我好脸色瞧呢。请了也不来。”

“没事儿,做好自己就行了。”

……

歌舞毕,曹丕摇手,命优伶退下,旋即便有府婢,给到场的每名宾客呈上文房四宝。崔缨知道,真正的西园文宴会,现在才正式开始,于是端坐正色,清耳恭听。

只见曹丕举起白玉杯,兀自离座,踱步行至席央,四周笑语声渐渐隐去。

“京兆韦诞,善制墨汁,当世习书人,称张芝笔、左伯纸、韦诞墨为‘三绝’。另,虢州澄泥砚,享誉天下,一砚难求,此乃当地官匠所刻三足盘虬石砚。本公子何其有幸,年初时,恰巧集齐了这‘四宝’。

“今日良辰,春声歇而夏气生,园柳成荫,凉风送爽,真乃吟诵风雅,手著华章之佳时也,晚生特备薄礼,献与诸位大人先生,且尽杯觞,搦翰各抒畅怀!丕——先干为敬!”

一番漂亮话,配上漆盘里精致摆放的书具,众宾齐齐起身,举樽还礼。

“谨从公子宣命——”

将侯府文学掾属们,纷纷开始铺纸研磨,凝思誊写。这可让陈群、司马懿等人犯了难。

“中郎将,臣素来不擅诗赋,这……实在不知,当吟咏何物。”陈群拱手,略显窘迫。

曹丕摆手笑道:“无妨,长文兄,这满园春色未央,一景一物,皆可咏叹以兴其志也。”

几位文士听了曹丕的话,若有所思,即兴起笔。崔缨瞟了眼曹植,却见这家伙,不慌不忙,正与邻座王粲等人谈笑风生,对着陈群不饰尊仪,又是跑到杨修处借口“请教”,又跟荀恽厮混在一块,嬉皮笑脸拉扯着纸稿。司马孚望见他,叹了口气,只能掩袖扶额。刘桢看着自家这位少侯爷,虽也十分尴尬,但脸上仍旧是乐呵呵,充满关切的。

崔缨再把目光投向曹丕处,只见卞兰和吴质凑到曹丕跟前,交流起诗赋托义技巧。卞兰是卞夫人弟弟卞秉之子,和曹家公子是表兄弟关系,崔缨早在相府时,就听过此人少有才学的声名。只是今日,卞兰与吴质都是一副急切的奉承态,让崔缨在心底不禁多了几分鄙夷。

与司马懿同座的丁仪,神情就更有意思了。他比司马懿要更早入朝为官,自己的西曹掾也远压他的相府文学掾一筹,可丁仪却敏锐地觉察出,曹操很是看重这个河内司马氏。于是,当看出司马懿并不擅文章辞赋时,丁仪抖抖眉,右手拈着细长的胡须,左手攥着张芝笔,轻狂自得地在纸上写起赋来,且故意把字写得很大很大。崔缨远远瞥见几笔,便知丁仪落笔不俗,书法了得。

短时间能即兴赋诗,确实不是一般人,难怪曹植喜欢跟丁氏兄弟亲近。崔缨把毛笔夹在上唇与鼻尖之间,百无聊赖地又托起脸来,暗想道:连膝边的小曹叡,此刻都化身古风小生,飞扬地作起小赋来,她这个冒昧降临三国的异人,尽管学习了多年,怎的还是无法跟本地土著打个平手呢。难道今天,参与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西园宴游,她就真只得当个“历史录音笔”,给曹二公子打零工,负责抄录诸子们的文章么?

还没等崔缨发完呆,一炷香时间已过,众宾朋已陆续投笔。于是依次登台念诗诵赋。

明悟曹丕开场话中语,速以杨柳为题材,巧思成篇的,有三人:陈琳、应玚、繁钦。

在陈琳笔下,杨柳“绿条缥叶,杂遝纤丽”,可他用词不俗,竟形象描述成“龙鳞凤翼,绮错交施”,更拔到“伟姿逸态,英艳妙奇”的思想高度。这如何单只是赞柳?分明将当今名士,譬喻成国之桢幹。后一句“救斯民之绝命,挤山岳之陨颠”,从“葳蕤之翠盖”想象出“干戈戚扬”的兵战场面,则述职报效之心志更明显了。崔缨明白,在瘦弱弱的陈琳心中,一直藏着一位伟丈夫的光明形象,心胸似碧柳般稠密,左右逢源,千臂万枝。

“孔璋之辞,雄健气盛,磊落不平,多存汉音之响,受中赏——”曹丕斜坐在席上,吐飞了蜜桃核,拂袖笑道。

写文章还能挣得珠宝赏赐,众文臣一听,有些人欣喜若狂,有些人却露出些许不屑。

次之登场的,是应玚。

“三春倏其奄过,景日赫其垂光。振鸿条而远帱,回云盖于中唐。”

应玚还如从前那般温润如玉,衣着打扮,举止投足之间,免不了比陈琳多几分贵气。

对于曹植这个密友兼侯府庶子,也曾在相府文昌阁同事过,崔缨还算比较有好感,但尚不及对刘桢那样。常听曹植说起,在邺城出游,必与他携手同去。

应玚出身于书香门第,族中多含才学之士。祖父著有《后序》,伯父是汉末赫赫有名、著有《风俗通》的应劭。而应玚的父亲应珣,也因其才学知名,任司空掾官职。应玚的弟弟应璩,字休琏,也在此次宴会偏席之列。目染墨香,应玚却至今只是曹氏御用文人。这样的家庭出身,写的文章也理应更为自信,可他却在温和中少了几分壮怀激烈。

“辞采斐然,宛转深至,赏——”曹丕继续点评道。

应瑒叩谢赏金,但长辈陈琳珠玉在前,被压了一头,到底有些不自在,且形于色。

崔缨暗笑,道这应公子,合着也做对了平原侯府庶子,真与曹植性情相似。可她转念一想,少年心气未脱,确实妩媚可爱,但有相府公子在高台落座,掂量不清轻重,便容易惹人憎恶了。

接着念辞的,是繁钦。

这是个狠人,不仅押中了命题,还自创了超纲题——《砚颂》和《砚赞》。

崔缨还来不及握笔记下,他那几句赋柳的“纷冉冉以陆离”“曜华采之猗猗”,就见繁钦举着虬石砚站起,叽里咕噜念了一堆形容砚台的美辞,口齿伶俐,语速迅捷,快得只让崔缨记下最末一句“浸渍甘液,吸受流光”。

啊,流光——崔缨握笔遐思,她喜欢极了这个“流光”这个词,繁钦这句意思是:砚台饱受芬香墨汁浸染,将遗留给后世无尽的词章绝唱。流光溢彩,那是玛瑙琉璃的色泽,化静为动,生动想象出毛笔运转起来时,蘸墨横竖撇捺,飘逸挥舞的场景。仿佛锦绣华章的铸就,在宣纸上缀满的,尽是夜空中流转万仞的银河星辰——

繁钦跟陈琳同辈,与陈群同为颍川郡人。能一气呵成,连作两首,才如泉涌,确有才气。宾客们纷纷赞叹,赞的除了繁钦才学,更赞他睿而不媚:以曹丕精心准备的澄泥砚为题材,歌颂功德,点到为止,称得上是高明了。

“休伯善为咏物之作,瑰丽其词,《蕙诗》《生茨》皆为佳作,伤世界道剥衰,贤愚隐情,受上赏——”

席间褒誉繁钦巧思,曹植却与崔缨压低声,说起悄悄话来:

“告诉你,这老货,圆滑周际,跟德琏有怨呢。”

“哦?应玚先生待人谦和,怎会和他结怨?”

“你有所不知,这繁钦跟那路粹一样,是个心术不正的。别看他辞藻写的华丽,背地里是个极其好色的家伙。”

崔缨乐了:“这就是你的不是了,子建,哪能因为人家文章写得好,就对人家有好色的偏见呢?你这跟古人讥讽宋玉‘体貌闲丽而必天性好色’,没有区别呀。”

“不,你听我说,前些日子我在二哥书房,偷看见他写给二哥的书信,嘲弄了德琏昔年的一件旧事……”

“何事?”

“德琏那首《报赵淑丽诗》,你还记得吗?赵姑娘乃酒肆主人家养女,是德琏在富波时相识的,那姑娘体态丰腴,面颊红润,似有鲜卑血统,两人相悦,私会通情,那么多年,德琏一直留她在身侧,还在酒后跟繁钦等人透露过这件事。可繁钦却将此等夜奔的风流韵事,当作一件笑话讲给二哥听。这实在不是君子之行。”

崔缨哭笑不得:“我倒觉得不然。那繁钦是汝颍知名的才辩之士,有篇《定情诗》写得极好,跟吴季重还是有区别的。好色又何妨,况审美因人而异,繁钦喜欢纤瘦肤白的女子,这并无不妥。我倒是听说,他曾与同郡的杜袭、赵俨避乱荆州,三人交情甚好,且刘表一度想笼络他们。人家是相府的主簿大人,曹子建,你不能只同应玚交好,就不多接触别的人了。”

曹植不喜:“咋?你还要来插手管我怎么交友么?我就是看不上那家伙炫卖文采的样子。”接着他又冲着崔缨勾唇一笑:“至少,不准在本公子面前卖弄——”

崔缨努嘴,鼻哼一气,不再说话了。

紧跟着的,是台上一出又一出好戏。

只见丁仪趾高气昂地掸尘起身,颇有深意地看了对座的曹操女婿夏侯楙一眼。一只手背着腰,一只手持着卷稿,迈着四方碎步,缓缓行至宴席中央。他素来对曹丕、夏侯楙有夺妻之恨,如今相府西园文宴,他心想定要借此机会,在什么河内司马氏、谯沛夏侯氏面前,抢到这风头。

于是丁仪精思著作的,乃是一篇语言锤炼的《励志赋》。

丁仪此人,会有什么志呢?跟陈琳应瑒一样报国效心?

崔缨用笔头抵了抵额角,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嘉《法言》之令扬,悼《说难》之丧韩。鉴登险之败绩,顾清道以自闲。瞻亢龙而惧进,退广志于伐檀。”丁仪是狂热的名法信徒,自任西曹掾以来,雷厉风行,手段阴狠,是曹操手中的一把快刀。丁仪向往的,一直是李悝之变法,韩非之才识,李斯之高位。为此,他交结朝中军功派系二代,与夏侯惇一支关系不睦,他便极力交好夏侯渊族子,加上同乡姻亲的关系,丁仪与夏侯尚、夏侯霸等人相处甚好。

“嗟世俗之参差,将未审乎好恶。咸随情而与议,固真伪以纷错”“疾青蝇之染白,悲小弁之靡托”——听到这几句,崔缨将握着毛笔的手指,都要嵌进手心的肉里了,想闭眼缓解下颈背冷汗,却害怕幻想出崔琰下狱枉死的画面。

历史上,丁仪丁廙兄弟二人是曹植嫡争党羽,可崔琰露板直言维护曹丕的世子之位,遭到他们的忌恨。便趁曹操将崔琰下狱之际,落井下石,谗杀崔琰等忠良。而曹植与丁氏兄弟关系很好,有不少书信诗作往来。

这件事,在崔缨心里,一直是个心结。只要一涉及清河崔氏的家毁人亡,她就有些喘不上气,不知道怎么面对曹家人。

“子嘤,你怎么了?”

曹丕拍了拍崔缨揪紧下裳的手,关切地问道。

“没,没事——”

崔缨扭头再看曹植,却见他正顾着给丁仪拍掌叫好。于是拉了拉他的衣袖。

“子建——”

“哎?”

“你觉得丁仪这赋,真的写的好么?”

“还行,比起孔璋的,我更喜欢正礼这种引据古典的,太漂亮的辞藻啦!”曹植沉浸在文章盛宴中,已醉七分。

崔缨小声道:“可我不喜此人,以后,你能离他远些吗?”

曹植欢呼着没听清她说话。于是崔缨又重复了一遍。

曹植便开始迷惑不解了。

“我说缨妹妹,你今日,怎么如此怪诞?好好地,又好为人师做什么?”

崔缨被气噎到了,索性赌气起身,坐在曹丕左侧,离曹植远远的。

在友人与恋人之间,子建,将来你会如何抉择?我知你很难辨识忠奸,可那崔琰不是别人,是我叔父啊。

说话间,丁仪已吟咏完。陈群、司马懿等人都默默给他鼓起了掌。可曹丕这边——却迟迟没有品评的声响。

“以瑚琏、骐骥自比么?”曹丕冷笑道,“子桓相信,丁曹掾确为军国重器,既然在赋中,您羡慕首阳山隐士留下的美名,憎恶那些追逐千乘财富而留下讥讽的小人。那便祝先生前程似锦,切勿触碰鼎角而自生祸端。来人,有赏——”

丁仪飞快接上话,拱手谢礼道:“二公子良言,仪自当谨记!也祝二公子德厚福绵,万寿无疆!”

崔缨此刻,心情平复不少。丁仪确实虚伪,但确有才干,还有几分胆量,敢跟曹丕对着干。反观夏侯楙,却是个文武不通、性情怯懦的草包,自从曹操长女曹银嫁给他之后,惧内的声名便传得邺城公府无人不知。此时此刻光顾着吃喝了,哪里像丁仪一样,文质彬彬地作了长达两页的辞赋,引得众宾赞许有加。

丁仪退下,又有两人一同上台,正是卞兰和吴质。

卞兰是曹丕亲舅舅的嫡长子,年纪与曹彪相当,他倒是规矩本分,只像在学堂完成习作一样,献上规劝箴谏的文辞,以博求曹丕青睐。但卞兰似乎很胆小,畏畏缩缩,连直视曹丕都不敢。也是卞夫人的缘故,曹丕还算比较赏识他的文学,便敷衍夸赞了几句,赏金表示了一下,喜得卞兰连连磕头。

吴质就不同了,颇有“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意味,是个刺头和毒舌。比之丁仪的自信,有过之而无不及。所有人都清楚,寒门出身的吴质能侍奉曹丕左右,那是他善于谄媚换来的。可曹丕就喜欢吴质那股傲气,即便身份低微,也自信诗词歌赋能流芳千古。在文学理论方面,他们二人是情投意合的知音。

于是吴质投其所好,把献给曹丕的《投壶赋》诵读于众时,一半的宾客都面面相觑,偏曹丕兴致盎然,连声叫好。

观察宾客脸上神情和细微动作,远比吴质作品本身有意思,崔缨忍俊不禁,一时忘了抄录。不过也没什么,在中郎将府,曹真与吴质素来不怎么待见她。

“兄长,此赋,赞述之辞为滥,言过其实了吧。”曹植随意倒了杯酒,漫不经心道。

曹丕敛起笑意,轻抚短须,思量片刻,正色曰:“的确。赋者,言事类之所附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也,故作者不虚其辞,受者必当其实。季重赋中的我,言过其实矣。但昔日吾丘寿王被召入汉宫下棋,何武等人歌颂他,犹受金帛之赐。念在赋中真情,赐吴季重,中赏——”

听到这样的评价和赏金,崔缨十分不服气,一连几个,都是什么乌合之众,宠奖亲信,曹丕任性起来,也是很多疏漏不检点的行为啊。可转念,细细地品起曹丕关于赋作的理论来,崔缨这才反应过来,曹丕话里藏针,夹带着讽刺了,丁仪那篇虚假美饰自我的《励志赋》。

崔缨爽到了,提笔记下曹丕这段文学批评的经典术语。

“……丈夫要雄戟,更来宿紫庭。今者宅四海,谁复有不并!”

突然一阵豪迈的诵读声,给崔缨惊得一激灵,抬头看去时,只见应玚胞弟应璩,不知何时出现在台上,念起了颇具乐府民歌风格的五言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