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寒门青云 > 第5章 书斋灯火与阡陌尘烟

寒门青云 第5章 书斋灯火与阡陌尘烟

作者:晴天飞鹿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6 14:20:50 来源:文学城

光阴荏苒,寒暑两易。

村塾窗外的柳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萧岚在这间简陋的塾馆里,已度过了两年光阴。如今的他,身量抽长了几分,虽仍显清瘦,但脊背挺直如青竹。原本稚嫩的脸庞轮廓渐显,眉如墨画,目若晨星,专注时自有一股超越年龄的沉静气度。粗布衣衫洗得发白,却整洁非常,一头黑发用同色布带整齐束起,更衬得他面容清俊,举止间自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书卷气,在这群乡村蒙童中,显得格外出尘。

清晨的学堂里,蒙童们正诵读着《千字文》。“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书声渐歇时,陈秀才手持戒尺,在课桌间缓步巡视,最终在萧岚身边停下。

“萧岚,”陈秀才声音平缓,“这‘吊民伐罪’一句,说的是商汤、周武王替天行道之举。然则,若细究其根本,他们本为臣属,起兵反抗君主,此等行为,究竟算是为民请命,还是叛上作乱?这其中的界限又当以何为标准来判定?”

这个问题已然触及了古代政治思想的核心矛盾,其他学子都屏息望向萧岚。萧岚沉吟片刻,起身恭谨答道:“回先生,学生浅见,或可从天命与民心处思之。学生以为,君王若失德于天下,暴虐无道,使生灵涂炭,便是失了天命。若有仁德之主能解民倒悬,便是顺承天命,其行可称为‘革故鼎新’。其界限,或许不在其位份是君是臣,而在其心是公是私,其行是仁是暴,其结果是安民还是害民。若只为一人之私欲,便是叛上作乱;若为天下苍生之公义,方可谓之为民请命。”

陈秀才眼中掠过一丝极为少见的惊异,他捻须良久,方才缓缓道:“善。由一字而思及天命民心,由史事而辨其公私仁暴…你能思及此层,已非记诵之学。切记,读书须如此,入乎其中,出乎其外。”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萧岚刚抄完的《孝经》册页上投下斑驳光影。他凝视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一句,眉头微蹙,似有不解。他起身持卷,走向正在批阅课业的陈秀才。

“先生,学生于《孝经》此言有所困惑。若‘不敢毁伤’为孝之始,那么,忠臣殉国,志士成仁,如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或如前朝忠烈为国捐躯,岂不是有违孝道?若忠孝不能两全,学子当如何抉择?还请先生教我。”

陈秀才放下朱笔,目光变得深邃。这个问题,已然触及儒家伦理的核心困境。他沉默片刻,方开口道:“此问切中要害。《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毁伤身体固然是不孝,然则,若为保全气节、匡扶正义而牺牲,正是‘立身’之极致,成就的是大孝。曾子有言:‘战阵无勇,非孝也’。可见,在更高的道义面前,小节需服从大义。你能想到忠孝之辨,甚好。记住,经义并非僵死之条规,需以仁心与智慧去权衡体认。”

放学后,萧岚照例留下整理书桌。陈秀才唤他进入书房,指着案上那部《论语集注》问道:“昨日与你讲的‘吾道一以贯之’,曾子以‘忠恕’解之。你以为,这‘忠恕’二字,足以囊括孔子之‘仁道’全体吗?抑或其间尚有未尽的深意?”

萧岚凝神思索后答道:“学生以为,曾子之解,是就践行处指点门径,如同指月之指,至关重要,却非月亮本身。‘忠’是尽己之心,是向内的修养;‘恕’是推己及人,是向外的推行。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是践行仁道的方法。但‘仁’之本体,其境界或许更为深广浩瀚,包容天地万物。夫子‘一以贯之’的道,或许既是此践行之法,亦是那至高无上的仁德本体本身。学生愚钝,只能揣测其万一。”

陈秀才闻言,自案后站起身来,于室中缓缓踱步,半晌方叹道:“‘指月之指,非月亮本身’…此喻大妙!朱子穷究毕生精力注疏经典,所为者,亦是这‘指月’之功。你能悟到这一层,已远超记诵注疏之境界。今日我让你读《论语》而非《大学》,正是望你从夫子言行之鲜活气象中,先直观感受那‘月亮’的光辉,而非过早拘泥于‘手指’的形迹。待你心中对‘仁’有了真切的体悟,再读《大学》格物致知、修身齐家之阶梯,方能不落窠臼,直探本源。”

萧岚心中豁然开朗,深深一揖。先生的教学顺序中,竟蕴含着如此深远的教育智慧。

与其他家境尚可、能拥有刻印本蒙学书籍的同窗不同,萧岚所有的"书",皆是他一笔一画亲手抄录而来。陈家塾馆藏书寥寥,陈秀才倒也开明,允许他这名聪慧刻苦的弟子在课余进入他那间堆满旧纸卷、弥漫着墨汁与旧书气息的小书房。于是,在别的孩童追逐嬉闹的间隙,萧岚常静坐于书房一角,就着窗棂透入的天光,小心翼翼地铺开家中带来的、最为平整的糙纸,用父亲买的那支笔,蘸着用水化开的廉价墨锭,屏息凝神,对照着先生珍藏的那些纸页泛黄、边角卷起的典籍,开始他每日最重要的功课——抄书。

从《三字经》到《百家姓》,从《千字文》到《声律启蒙》,再到内容渐深的《幼学琼林》和《诗经》选篇,每一部典籍,他都是先抄后读,边读边抄。沙盘磨穿了一个又一个,糙纸消耗了一沓又一沓,指尖也因长期执笔磨出了一层薄薄的茧子。但他乐此不疲,他原是文学专业出身,对国学有着天然的好感。抄写,于他而言,不仅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更是极好的学习和记忆过程。一笔一画间,字的间架结构、笔墨浓淡,皆需用心;一句一段中,文章的起承转合、义理韵味,亦在反复咀嚼中渐渐明晰。他的学习进度,在村塾七八个蒙童中,可谓一骑绝尘。

陈秀才当初果真没看走眼,萧岚确有"夙慧"。他记性极佳,近乎过目不忘,先生教授的文章,往往领读数遍便能成诵。更难得的是,他对典籍文义的理解能力,敏锐得超乎常人。陈秀才讲授时,只需稍加点拨,他便能举一反三,甚至时常能提出些让老夫子都需捻须沉吟片刻的见解。其悟性之高,心性之专,远非仍在摇头晃脑的同窗可比。

唯有萧岚自己心中了然,这份"夙慧"与"悟性",其根源深埋于他沉睡的前世记忆之中。前世作为燕开大学文学院的导师爱徒,萧岚所接触研习的,正是历经千百年沉淀、被无数文人墨客与学者大家反复咀嚼、阐释过的文学精华。

当他在油灯下展读自己手抄的《诗经》篇章时,"关关雎鸠"背后历代注疏所阐释的比兴之义自然涌现;当他默诵《声律启蒙》时,平仄对仗间蕴含的韵律之美仿佛本能般被感知。然而,他极为谨慎地将这份远超年龄的见识深藏心底,只在经义理解上,表现出一种合乎规矩却又略显精妙的早慧,将自己的飞速进步,归于"先生教得好"和"自己多抄多记"而已。

这一日午后,萧岚刚将自己新抄完的《孝经》仔细检查了一遍,确保无错漏之处,正准备吹干墨迹。陈秀才缓步走来,拿起那叠墨迹未干的抄本看了看,字迹工整清秀,远超其年龄应有的笔力。老秀才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随即恢复平静,从书架上取下一部更为古旧、封面已磨损的册子,递给他。

“蒙学基础,你已扎实。这部《论语集注》,你且拿去,先将前五篇正文及朱子注疏仔细抄录下来。遇有不明处,标记清楚,每日申时末,可来问我。”陈秀才的声音依旧平淡,但将带有注释的典籍直接交予蒙童抄习,已是对其资质和心性的极大认可。

《论语》!而且是带有朱子集注的《论语》!萧岚心中一震,双手恭敬地接过那本沉甸甸的册子。他的指尖轻轻拂过封面上“论语集注”四个遒劲有力的字,内心泛起层层涟漪。这意味着他的学习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从基础的识字、明理,开始真正触及这个时代思想文化的核心,并尝试理解圣人之言背后的精微义理。他深深一揖:“是,先生,学生定当用心抄录、仔细研读。”

陈夫子面带赞赏地看着萧岚,对于自己这个聪慧又刻苦的学生,他其实很是满意,缓缓抚须点头。

散学后,萧岚怀揣着那本珍贵的《论语集注》,踏着夕阳余晖归家。还未进院门,便听见院内传来细碎的声响,萧大丫轻柔请教母亲,间或夹杂着周秀英的低声指点,还有一个稚嫩的嗓音在咿呀嬉笑。推开略显斑驳的木门,五岁的萧二丫正蹲在院角,用树枝在泥地上划拉着什么,嘴里还念念有词。见萧岚回来,她立刻丢下树枝,迈着短腿欢快地扑过来:"哥哥!"

萧岚弯腰将小妹抱起,小丫头扎着两个歪歪扭扭的羊角辫,眼睛亮晶晶的,因为奔跑小脸泛着红晕。萧大丫坐在老槐树下,手中的红布已初具嫁衣轮廓,见弟弟回来,温柔一笑:"岚哥儿快放她下来,这丫头沉得很。"萧大丫出落得越发水灵,只是常年劳作家务,双手已略显粗糙。母亲周秀英在一旁做着针线,眼中既有对女儿长大的欣慰,也有一丝难以掩饰的忧色——为萧岚读书,家中用度日绌,萧大丫的嫁妆,至今仅筹措了些余。

"岚哥儿回来了。"周秀英见儿子进门,立刻收起愁容,露出温婉笑容,上前接过他肩上那只装着笔墨纸砚的旧布袋,入手只觉得比往日又沉了些,心下明白,儿子定是又得了先生新的课业,既骄傲又心酸。

堂屋内,萧老汉正吧嗒着旱烟,烟雾缭绕中,皱纹深刻的脸上带着对孙女的慈爱。见萧岚回来,他磕了磕烟灰,声音沙哑却透着暖意:"岚哥儿,今日先生又教了新学问?"这两年,萧老汉明显见老,背脊不如从前挺直,但每当看到这个读书进学的孙子,浑浊的双眼便会焕发出光彩。萧长刚和全哥儿自从在县里安了家一年也难得回来一次,这个家,愈发显得冷清,也愈发清贫。

"爷爷,"萧岚走到萧老汉身边,将《论语集注》小心拿出,"先生让我开始读《论语》了。"

"《论语》?好,好啊!"萧老汉不识几个字,却知道《论语》是圣人书,激动得手指微微发颤,"好好读,给咱老萧家争气!"

这时,萧木头从屋后跑来,他个头蹿得很快,因跟着赵木匠学手艺,身上总带着木屑的清香味。"石头,快来看!"他拉着萧岚走进他们兄弟俩住的厢房,指着靠窗的位置,"我给你打了个新书桌!用的是师傅给的边角料,打磨得可光滑了,保准比你用那块旧木板得劲!"

萧二丫也好奇地跟进来,踮着脚想看个究竟。萧木头将她抱起,让她能看清这张崭新的、虽略显粗糙但结实平整的木桌。"二哥以后就在这儿写字念书,"萧木头低头对小妹说,"二丫长大后大哥也给你打个桌子好不好呀?"

小丫头睁着圆溜溜的眼睛,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在光滑的桌面上摸了摸,然后害羞地把脸埋进萧岚肩头。

萧岚摸着光滑的桌子,看着萧木头好几个裂口的手,轻声说:“好极了,谢谢哥哥。”

晚食依旧是简单的稀粥、咸菜,难得见点油腥。饭桌上,萧二丫坐在专属的小板凳上,晃荡着两条短腿,学着哥哥姐姐们的样子,努力地用木勺舀粥喝,偶尔抬起头,嘴角沾着米汤,好奇地听着大人们说话。萧木头叽叽喳喳地说着学木匠的趣事,萧大丫细心地将咸菜分到每个人碗里,萧老汉和老王氏含笑看着孩子们,目光却总不自觉地落在安静吃饭的萧岚身上。

饭后,萧岚在新书桌前坐下,准备开始抄录《论语》。萧二丫抱着一个娘亲用碎布缝的小布偶,安安静静地坐在门槛上,睁着大眼睛看哥哥磨墨。当萧岚提笔写字时,她也学着哥哥的样子,用小手在空中比划,小嘴无声地张合着,仿佛也在念书。

萧大丫细心地将油灯拨亮些,放在桌角不远不近的位置。周秀英默默地将一碗温水放在儿子手边,又轻轻将小女儿揽到身边,免得她打扰哥哥用功。

萧岚静心凝神,先通读"学而篇"的正文及朱子注疏。窗外月色如水,虫鸣唧唧,屋内,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细微而清晰。柔和的灯光映照着他专注的侧脸,也映照着依偎在母亲怀中、渐渐睡去的萧二丫那恬静的小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