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归长安见闻录 > 第1章 第 1 章

归长安见闻录 第1章 第 1 章

作者:April京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03:21:36 来源:文学城

乌金早已西沉,官道边上一匹高大骡子蹄子哒哒的行走着。

骡子背上驮着一个穿着青色道袍背着包袱的青年,他手里虚虚握着骡子的缰绳,低着头,脑袋一点一点。

骡子脖颈上的铃铛随着它的脚步叮铃作响。

路上的旅人早在天黑前就投宿或归家,大道上只有这一主一骡,身影掩藏在夜色中有些奇异。

直至骡子踩到一块石子,颠到背上青袍人,那人重重一点头,才迷迷糊糊的坐直身。

抬头露出的是一张唇红齿白的清俊面庞,陶融抬手揉了揉眼睛,看到已经天黑,就知道自己又错过了投宿的地方。

他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星宿心中计算一番,又掐着手指算了几下,都得到相同结果,只好无奈叹息一声。

“反正快到长安,赶着今晚过去,一早进城吧。”

陶融右手伸进褡裢,掏了掏,摸出一个硬饼子,他咬住饼子,换了一只手摸另一边褡裢,摸出一把熟黄豆,往前伸。

一直走着的骡子没停,它偏过头舌头一卷,小心的从主人手心将黄豆一口舔掉,骡子闭上嘴嚼嚼嚼,有些凌乱的尾巴也甩动起来,脚步明显轻快了些。

陶融拍拍骡子,嚼着前天休息时在客舍买的干饼子,饼子干得跟骡子的豆子一样硬。

他虽然从小跟着师父在平顶山修行,但也没吃过这种硬饼子的苦。

这趟长安之行,是师父算到了他与俗家缘分未尽,修行机遇正好在长安城,所以他跟师父一起忙完重阳科仪后,师父就给他收拾好行李,将他跟骡子赶上路了。

师父还给他规定了到长安的日子,原本他出门的时间是够的,但路上遇到了一些事,耽误了时间,于是他便只能加快速度。

第一次骑着骡子出远门实在太累,有时候他忍不住一觉睡过去,醒来就会发现骡子走在深山老林里。

一路上他几次错过了投宿的时机。

幸好师父给他的骡子上系了一个刻着神行符的铃铛,可以加快脚力,不然真赶不上二十之日到长安。

陶融皱眉吃完饼子,又从褡裢里拿出水囊,喝了几口。

初秋入夜的气温已有些寒凉,吃完豆子的骡子再次加快速度,迎面的风吹在脸上,陶融已经有些习惯的抬手替自己遮挡。

这天色已无路人在外行走,他也不用顾忌自己的仪态是否好看了。

远远见到巍峨的长安城城墙,陶融拍拍骡子的脖子示意它放慢动作,再往前走就会跟普通百姓相遇,不能随意展现神异。

骡子的步速变得悠悠,陶融又从褡裢里掏出一把豆子喂食,原本经过快速奔跑有些萎靡的骡子,又重新变得精神,脚步轻快,扫眼看去,像一匹神骏的马。

陶融也掏出手帕,给自己擦擦脸,坐在骡子上的姿势也更端正了一些。

金光门外,还远未到开城门的时间,外面就已经排了长队,有没赶上落城门前进入的商旅,还有住在附近村落赶早带着自家的青菜、鸡鸭进城卖的农人。

大大小小的商队汇集在这里,拉车的牛马驴骡皆有,还有赶着成群羊的胡商,牲畜叫声跟奇怪的味道很是扰人。

夹着各地口音的人在低声聊天,队伍并不安静。

排在队伍最末尾的,是一对挑着担子的农家夫妻,妇人怀里抱着一个睡得并不安稳的小娃娃,看不出年纪,在这种环境里也乖乖巧巧的。

大部分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未开的城门上,期望早些开门,将自己的货物运进长安,想象赚一笔大钱。

夜色中,一个高大的身影接近。

有商人坐在马车里撩着帘子透气,他看到这一身影,猜测着不知是什么人骑着马,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金光门外。

他盯着那方向,很快,那身影近了,商人一下子看清骡子那标致性的大耳朵,他为自己犯错懊恼的皱了皱眉,但很快就发现,那骡子背上驮着的,是一个身着青色道袍背着包袱的年轻道士。

年轻道士身姿笔挺,再近一些,商人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叹一声颇有仙姿,不过想到如今长安城里僧佛盛行,他又忍不住摇摇头,落下帘子。

陶融骑着骡子走到队伍最末,看到已经排成长队,他为自己错过了投宿的地方而高兴了一下,要是按原本的计划,他休息一照晚上白天出发,可能会排更长的队。

他朝着天空拱拱手,心中默诵“福生无量天尊。”

排在他前面的那对农家夫妻原本正挤在一起取暖,注意到新来的人,有些好奇的用余光看了一眼,见他道士的打扮,赶紧收回目光。

陶融看看天色,距离开城门还有大半个时辰,他决定还是先下骡子歇歇,赶路一直坐在骡子上,虽然有鞍鞯,时间久了也极不舒服。

距离他最近的两夫妻发觉年轻道长身姿漂亮的下了骡子,然后极有仙风的背手站立,有些凉的晨风吹起他青色的衣袍,让他显得更有风采,连他骑的那骡子也格外不同寻常,心里更是敬畏了,都不敢说话。

陶融站着缓和了一下不适,才向四周扫视,那些偷看窥视的目光立刻收回。

他好奇的看了看前方,站在他前面的是两个农家夫妻,感受到道长的视线,他们都很是不自在。

夫妻俩交换了一下位置,农家汉站到了离陶融更近的位置,妇人侧过身,将怀里的孩子挡住。

陶融想了想,先作揖自报家门:“两位缘主,我乃是平顶山元清派门下道士,今日我与这位小缘主正好相逢,我看她似乎有些不适,可否让我看一看?”

听到他有些文绉绉的话,夫妻俩先是一愣,想明白后有汉子有些迟疑的拱了拱手,答道:“道长好,我家孩儿没有不舒服。”

陶融一愣,他们元清派,主修祈神、医术、看相,他跟着师父学得都很出色,他刚才扫一眼就知道那妇人怀里的孩子,肯定是有不舒服的地方,难不成是这家的男主人看他年轻不相信他?

“道长看出了我家孩子是哪里有问题?”汉子话音刚落,妇人立刻有些急切上前。

陶融看了一眼妇人,刚才他在骡子上一眼就看出她怀里的孩子面色不佳,倒没有注意这个妇人,如今一看,她眉毛稀疏又人中浅短,是个子女缘浅或为子女操心多的命格。

妇人年纪不算老,但脸上明显带着疲惫,细看夫妻宫,是二婚美满的命格,陶融又转去看那汉子,他比妇人年轻,长相不算突出,地阁方圆鼻梁直挺,倒是个忠贞顾家的面相。

见妻子说话之后,陶融打量着他们不说话,汉子咬咬牙,摸了摸胸口,掏出几枚铜板,再次拱手道:“道长,我姓梁,叫梁五郞,我婆娘叫王玉娘,这孩子是我们成婚后唯一的孩子,求道长看看我们孩子是什么问题。”

听着汉子带着些口音说得磕磕绊绊的话,陶融立刻摆手,面上肃然:“不必、不用钱,我刚到长安,第一面就与这个孩子有缘。”

王玉娘见道长肃然的神色,一咬牙,抱着孩子走近了些:“道长,您看看这孩子是有什么事,若是好了,我们夫妻愿意给道长烧香。”

“不必。”陶融摆摆手,见自己学着师父平日与信众相处的方式不顶用,干脆不卖关子了,他伸手摸了摸孩子的额头,又拉开裹着孩子的衣料,摸了摸孩子细弱的脉门。

两夫妻见年轻道长仙姿凌然,也不敢再说话了,没听到准话有些急切,但看着他的动作也不敢催促。

陶融摸完脉象已经完全确认了,他对夫妻俩道:“问题不大,是惊到了,所以跟平日不同。”

王玉娘一听,就觉得这位道长看得准,往丈夫的方向挤了挤。

梁五郞有些急切:“道长,这要怎么办?我就一个孩子。”

“别急。”陶融回身从褡裢里摸出他的水囊,倒水简单冲洗了一下手,又将水囊塞回褡裢里。

两夫妻不敢催促,王玉娘眼巴巴的看着道长,见他放完水囊又走过来,站定后对着东方一拜,然后手指掐出一个漂亮手诀。

陶融手掐剑诀,开始诵咒:“赫赫阳阳,日出东方。吾敕此咒,普归不详。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啼哭不止,惊风妄走。元始天尊,赐我神方。”陶融一边诵咒,一边用掐诀的手在患儿眉心、胸口、手心、脚心的位置虚写‘敕’字。“……敕汝精邪,速退千里!急急如律令!敕!敕!敕!”

最后三个敕字,陶融抬高声,看着这个方向的人更多了,原本百无聊赖看着这个新到道士的人,好奇的看看他能弄出什么来,一些原本没留意他们的,听到声音,也转来目光。

等陶融诵咒结束,他将手伸到那孩子额头,隔空轻弹了一下,几滴水落到孩子脸上,原本一副睡不安稳,但一直安静昏睡的孩子睁开眼,含糊叫着阿娘,哭着往王玉娘怀里钻。

王玉娘听着孩子含糊却有力的哭声,这几天来莫名吊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她抱紧了孩子,向着陶融行蹲身礼:“多谢道长。”

梁五郞揽着妻子的肩膀,有些手足无措。

陶融看了一眼年轻汉子,压低声委婉道:“梁五郞,你家长辈与你家孩儿有些不和,我看你不是愚孝的人,所以提醒你们夫妻一声,你们的孩子最好亲手养育,等这个孩子长到七岁了,才适合再生弟弟妹妹。”

梁五郞一呆,王玉娘原本有些红的眼睛,却一下子落下泪来。

他们今日会带上孩子出门,就是因为最近孩子总是昏昏沉沉的,不哭也不闹,完全不像这个年纪的孩子,更是与之前娇气缠人的性格不同,平日他们不在家时总是梁五郞的阿娘帮看着,孩子最近性子变了,她很是担心,这次出门卖田坎上种的菜攒家用,她不放心把孩子放在家里,就把孩子带出来了。

道长虽然说得委婉,但也算是明显了,这就是梁老娘看不惯她跟她的孩子,就算跟梁五郞其他兄弟的孩子带,也没好好带,连孩子受了惊吓也不告诉他们这两个做耶娘的。

陶融看着夫妻先是一愣,然后两夫妻一起抱着孩子呜呜哭,他呆了呆,连忙道:“还有,今日你们进城要注意别让孩子离了你们。”

两夫妻一听,立刻紧张了,收了泪急问:“道长,可是会出什么事?”

“只要别让孩子离身,之后好好养就能平安。”陶融虽然年轻,但身上的气质跟表情却让两夫妻觉得他很可靠,最重要的是原本蔫蔫的孩子,他念了咒之后,立刻就精神了,夫妻俩不得不信。

于是他这话出口之后,夫妻俩把他说过话都深深记下,王玉娘抱紧了孩子看向丈夫,梁五郞立刻把身上的铜钱都摸出来。

陶融在他将钱塞过来之前,抬手制止:“不必,若是有心感谢,等你们今日回家之后准备香火,让你家娃娃真心朝西南方磕三个头即可。”

夫妻俩一听,连忙点头,梁五郞窘迫的将钱塞回衣兜,满心真诚的说了几句多谢道长。

陶融想了想,从袖袋里掏出一个白色的小瓷瓶,然后倒出一粒小药丸,他将药丸递到小孩面前,笑道:“小缘主吃了这个吧,吃完身上的不舒服就全消了。”

小娃娃眼睛里还含着一包眼泪,但听好看的哥哥说话,就乖乖张嘴了,含住药丸后,还乖巧的用软软的声音道谢:“谢谢哥哥。”

陶融手指尖点了点她的眉心:“福生无量天尊。”

夫妻看着孩子瞬间那蜡黄的小脸都红润了些,心里暗自决定,今日早早卖了菜,回到家之后就要立一个元清派的牌子,之后一家天天祭拜。

他们这边的动静特意放小了,但依旧吸引了许多人留意,见那两夫妻对道士感激的样子,有些人相信,暗自念了声福生无量,有些人见年轻道士没有带冠,只简单的用布巾束发,则暗自猜测这是哪家偏僻小道到长安来传道了。

如今长安城里僧佛盛行,无论是城中百姓还是外来的商人,谁不知道有问题要去大慈恩寺、大荐福寺去拜佛,再不济还有玄都观、开元观,这些名寺古观中的僧道法力高深,哪轮得到一个他们从未听闻过的元清派的道士?

只是大家对僧道都有敬畏,队伍里多是做生意的商人,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并没有因为心中想法主动开口的。

围观的闲人心中想法各异,天色渐明,越来越多的人排到队伍后面,商队里的一些管事、主人重新洗漱整理衣袍,队伍中交谈声音开始大起来。

等城门大开,陶融往后看,发现自己排的位置还算前。

队伍渐渐往前,梁五郞夫妻觉得没有什么能报答陶融的地方,进城的时候坚持让陶融从他们前面先走。

陶融没有拒绝,牵着骡子走上前,将自己的度牒与过索递过查验的守卫。

守卫接过文书,快速查验,交还给陶融的时候客气的点点头,还提醒道:“道长,进了长安城正街不能骑行。”

陶融收起自己的文书,客气点点头,拱手道:“多谢提点,福生无量。”

日光熹微,陶融在师父规定的最后一天清晨走进了长安城,金光门的检查快速又规矩,他走进去的时候,很多与他一起等待的商队也重新收拾好,朝着西市前进。

偷懒的拖延症患者,终于千挑万选的在八月结束后的第一天开文了,本文灵感来自于从前看过许多好看灵异鬼怪文,看文途中对道家文化吸引,买了一些书(虽然还没怎么看),于是在找不到文看后生出了写一本古代灵异文的想法(现代的不敢想,怕太有代入感了),文案已经放了好久,终于开始写了,想法可能跟最初生出灵感时已经不同,作者在搜集资料的时候给背景跟故事线做了完善,现在的目标是,要写一本有逻辑的文,应该不太恐怖,暂定日更,喜欢的朋友们可以收藏一下哦。

也许会跟之前看过我文的朋友再遇,提前给你们比个心,太有缘分啦,希望这个故事也能让大家有个好的体验。[撒花]

九月开学季,可能大部分读者都比较忙,所以此刻相遇更是有缘,欢迎大家畅所欲言,友好交流[红心]

20250929 捉虫,修增了一下词句,便上下文更顺畅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第 1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