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古秘方 > 第13章 偶因腹痛揉合谷,风递书香忆牛津(下)

古秘方 第13章 偶因腹痛揉合谷,风递书香忆牛津(下)

作者:新笛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20 18:03:56 来源:文学城

第十三章偶因腹痛揉合谷,风递书香忆牛津(下)

— 14 —

过了几周,放假了。维宏就和莎拉一起去希腊雅典旅游。他们先乘坐火车从伦敦前往意大利的布林迪西,这段旅程花了45小时。然后,他们从布林迪西乘坐轮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前往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抵达比雷埃夫斯港后,再乘坐火车前往雅典。

到达雅典已是下午了。他俩根据先前做好的旅游攻略,去了普拉卡区,找了一件小旅店住了下来。普拉卡区是雅典最古老的街区之一,保留着许多19世纪的建筑。他们住的酒店就是具有历史感的建筑,为新古典主义风格。?

第二天一早,他们在街上的小餐馆里品尝了希腊的传统早餐食品,库洛里Koulouri,一种环形面包和布加撒Bougatsa,一种甜味糕点。还喝了希腊咖啡,用传统的方法煮的,把极细研磨的咖啡粉放在小咖啡壶内加水煮至沸腾,然后连水带末一并倒入小型咖啡杯里。维宏怕苦,店里人在给他煮咖啡的时候多加了糖,是中等甜度的“中度甜”(μ?τριο)。莎拉则喝微甜的咖啡。

早餐后,他们步行去了紧邻的雅典卫城遗址。

维宏目测了一下卫城山顶距离山脚约为80米左右,可以沿着100多个台阶走上山。旅游手册上说这些台阶大多是罗马时代的建筑,其修建时间约为公元52年克劳狄安时期,也有说法认为是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时期建造的。

他俩沿着台阶,很快就来到山顶,看到卫城里仍保留了许多古建筑的残垣断壁。维宏很惊讶地说:“这里有这么多人在修复这座神庙呀?”

莎拉跟一位修复人员聊天,他告诉莎拉,目前,雅典卫城遗址的修复工作主要集中在帕特农神庙,主要是纠正1842至1844年间修复工作的错误,先前修复的柱子被拆除。再就是首次使用了钢筋水泥来填补缝隙,试图增强建筑结构的稳定性。

维宏对古希腊文明的体量感到很震撼,说:“即便帕特农神庙只剩残柱、山门墙体开裂,巨大的大理石柱依然能让我直观感受到古希腊建筑的恢宏。两千多年前的工匠怎样把数吨重的石材运上山顶,又精准搭建出对称的神庙?这种’人力对抗自然’的智慧远超出我的想象。”

莎拉叹了口气,对古希腊沧桑的历史感到惋惜,说:”这里缺失的雕塑,还有被埃尔金伯爵盗走的现在大英博物馆的那些雕塑、被炸碎的楣梁,要是都还在,雅典娜神庙该有多壮观。加上1687年炮弹炸毁神庙、19世纪文物被盗,好惋惜这些古希腊文明瑰宝没能完整留存。哎!“

维宏心中对修复卫城也产生了矛盾感,说:”现在卫城里到处是脚手架和堆放的石材,我们能看到工人用钢筋水泥修补古代的柱子,我不认为这是’拯救文明’,以为现代技术能让残垣延续;我认为钢筋水泥和古老大理石格格不入,担心’修旧不似旧’,破坏了遗址的原始感。“

他俩站在站在卫城山顶往下看,产生了古今交织的恍惚:雅典市区里19世纪新建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如雅典科学院)和刚兴起的小洋楼尽收眼底,古老的神庙残垣与山下的现代城市重叠,他们一时恍惚自己站在两千年的时光里,一边是古希腊的辉煌,一边是当下的烟火。

维宏慢条斯理地说:”我们沿着石阶走上山来的时候,竟让我想起苏州虎丘的千人石——同样是被千年脚步磨亮的石头,只是这里的石缝里渗着海风的咸味,不像虎丘的石头带着松针的潮气。“

莎拉睨了维宏一眼,说:”你想家了?“

维宏点点头,说:”我绕着神庙的残柱走了三圈,越看越觉得古希腊人懂’对称’,就像我们的故宫太和殿,柱列间距分毫不差。只是太和殿是红墙黄瓦的’整’,这里是断柱残垣的’破’,可这‘破’里藏着的筋骨,比完整的建筑更让人惊心。有个希腊工人见我对着柱子画图,递来一把卷尺,指着柱身的弧度说‘entasis’(柱式收分),我突然想起课本里说,我们中国的应县木塔也有这种‘上细下粗’的弧度,原来东西方的匠人,早在千年前就想到了一处去。“

莎拉扭头仔细打量了一下神庙的柱子,说:”还真是的。你不说,我还没有注意神庙的柱子是有弧度的。“

这时,夕阳从云层里漏出来,照在被水泥修补过的缝隙上,新的灰和旧的白泾渭分明,竟不觉得突兀。山下的雅典城亮起灯,红屋顶上飘着炊烟,和卫城的残柱叠在一起,像一幅没画完的画。

维宏感叹地说:”我突然明白,德国哲学家谢林说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没有文字的诗,强调了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原来不分东方西方,只要是用真心砌筑的屋宇,纵是断壁残垣、仅余半柱,也藏着千年前未凉的心事,待人读懂。”

莎拉说:“是啊,雅典卫城的石屋若凝了匠人的心意,哪怕时光蚀得只剩半截多立克石柱,那柱身被风雨磨平的凹槽里,还嵌着千年前凿石的叮当、献祭的吟唱,每一道斑驳纹路,都写着未被风化的心事。”

维宏正发怔时,夕阳从卫城的断墙后漫过来,金红的光顺着柱身的凹槽往下淌,把半截石柱映得像要重新立起来。

维宏忽然懂了,他轻轻揽过莎拉,靠在他身边,垂眸低声说:“古希腊的石匠当年把每一道凿痕都磨得笔直,他们哪里是在修柱子,是想让古希腊城邦的影子,能顺着这样的直棱,一直照到千百年后啊。他们那没说出口的祈愿,原是藏在光影里,和石柱一起,等夕阳来轻轻照亮。”

— 15 —

第二天,维宏和莎拉来到卫城东南角的卫城博物馆参观。

博物馆位于帕特农神庙东南侧的一个自然凹陷区域。它藏在山的凹陷处,像被巨石轻轻托着,灰扑扑的砖石墙和山上的神庙浑然一体,远看竟像遗址的一部分。博物馆的建筑大部分被地形遮挡,只有门廊部分露出地面。这种设计确保了卫城的天际线不会被现代建筑破坏,保持了古代建筑群的完整性和庄严感。

从博物馆的主要展厅和入口门廊,他们看到了远处的帕特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等标志性建筑。博物馆与卫城其他建筑之间建立了视觉和精神上的联系。这种设计不仅提供了绝佳的观景体验,也强化了博物馆作为卫城文化遗产守护者的角色。

建筑周围种植了当地的植物,包括橄榄树、柏树等,这些植物既美化了环境,又与古希腊的文化传统相呼应。博物馆周围的环境设计也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

走进卫城博物馆,光线比大英博物馆暗得多,只有高窗透进卫城的阳光,在地板上投下长条形的光斑。展厅中央的玻璃柜里,摆着埃尔金没带走的帕特农饰带残片,最长的一块也不过半米,浮雕上的战马只露出前蹄,鬃毛的纹路还清晰,却再也凑不出大英博物馆里那种奔腾的气势。

莎拉指着旁边的展台说:“亲爱的,看台上的这尊缺了头的雅典娜雕像,基座上刻着1888年的发掘日期,是与’沉思的雅典娜’的同类作品,衣褶的弧度和大英博物馆里的残片一模一样,只是她的盾牌上还留着一点当年的红色颜料痕迹,在昏暗的光里像一团没熄灭的火。”

维宏凑近看了看,说:“真的,雅典娜盾牌上有一点颜色。我还以为古希腊雕塑都是白色的呢,

莎拉退了一步,咪着眼睛,仔细打量了”沉思的雅典娜“,说:”雅典娜的脸只露出半侧,眼窝的阴影里没有刻瞳孔,却让人觉得她的目光正落在石碑上;右手搭在胸前,手指没有具体的形态,只靠衣褶的堆叠,就显出一种轻握的姿态。这种‘不刻画细节’的克制,恰恰是它最高贵的地方。她的肩膀微微前倾,像在低头看什么重要的东西,连衣褶都跟着往胸前收,好像在轻轻按住心里的想法。她不像其他雕塑那样’张牙舞爪’,连披风的褶皱都像水流一样平缓,却让人不敢大声说话。这种‘不张扬的高贵’,比满身装饰的雕像珍贵一百倍。”

维宏听了,点点头,说:“嗯,对比大英博物馆里那尊举着胜利女神的雅典娜雕像,金箔装饰的头盔、繁复的盾牌纹路,处处在宣告’神性的威严’;而卫城的这尊雅典娜,连头盔的羽饰都刻得极简,只留三道流畅的线条,却像有风从帕特农神庙吹过,让石头有了呼吸。就像古希腊悲剧里的英雄,越是沉默,越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莎拉说:”亲爱的,你总结的真好。这尊浮雕打破了希腊古风时期神祇’必须威严’的惯例,雅典娜低头凝视石碑的姿态,没有夸张的动作,也没有程式化的表情,却用’沉默的姿态’传递出超越语言的高贵感。她的肩膀微收,头盔的羽饰轻轻倾斜,连衣褶都带着一种克制的庄重——这种不依靠华丽装饰的高贵,比任何夸张的雕塑都更有力量。”

他们又看了博物馆收藏的其它文物。他们出门离开时回头望,博物馆的烟囱正冒着细烟,和卫城山上帕特农神庙的立柱在蓝天下连成一条线。

维宏静静地站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地说:“大英博物馆的帕特农展厅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饰带被平铺在墙上,灯光从侧面打过来,每一片肌肉的起伏、每一缕衣褶的曲线都看得清清楚楚,连女神发梢的纹路都像刚刻好的。可走出展厅,转头看见窗外的伦敦雾,突然觉得那些雕塑像被抽走了灵魂的演员,再精致也没了根。而卫城博物馆的展柜歪歪扭扭,’沉思的雅典娜’浮雕旁边堆着几块没清理的碎石,标签上只写着‘1888年出土于帕特农南墙’。可当阳光从神庙的方向照进来,浮雕上雅典娜的头盔边缘泛起金光,我突然想起古希腊人说‘雕塑是石头的呼吸’——这里的石头,还在呼吸着和两千年前一样的空气。”

莎拉眸子里升起一丝水雾,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柔意,对维宏说:“大英博物馆给了我’知识’,卫城博物馆给了我‘感觉’;前者让我知道古希腊艺术有多完美,后者让我知道,这种完美是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维宏,我突然明白,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是’完美的展品’,而卫城博物馆是等待游子归来的祖屋,这里的残片,是’没走散的家人’。”

— 16 —

离开了卫城博物馆之后,维宏和莎拉又一次去登卫城山。

冬日的雅典卫城,夕阳正一点点沉进爱琴海,最后一缕金红的光落在帕特农神庙的柱顶,把大理石地面染成暖橙色。

维宏牵着莎拉往山顶走时,手指总在西装内袋里摩挲翡翠镯的内侧——那里有块极浅的磨痕,是曾祖母戴了几十年磨出来的,像个小小的月牙。

“上次在牛津的中国学生会,”他忽然想起件事,弯腰帮莎拉拂去裙摆上的草屑,“有个广东来的学长见我袖口露着镯边,突然把自己的玉镯摘下来,说‘比一比?’——我们都把镯内侧的磨痕当暗号,他的镯身有道竖纹,是他父亲砍柴时不小心磕的,我的是曾祖母戴出来的月牙,一看就知道是‘自己人’。”

莎拉眼睛亮起来,拽着他的袖口晃了晃:“那你的’月牙痕’在哪?我能看看吗?”维宏笑着从内袋里摸出翡翠镯,红绳在指尖绕了三圈,是母亲临走前反复教他系的“牢牢系住”的法子。他把镯内侧转过来,指着那道浅痕:“你看,像不像天上的月牙?母亲说这是‘家里人戴出来的温度’,磕出来的痕是硬的,戴出来的痕是软的,就像家里人的心。”

莎拉的指尖轻轻按在“月牙痕”上,凉丝丝的玉石下,像藏着一团温温的光。莎拉的指尖停在玉镯内侧的“王”字上,维宏看了莎拉一眼,他的心猛地一跳,夕阳刚好落在莎拉的发梢,把她的眼睛染成琥珀色。维宏单膝跪地,握着她的手腕,慢慢将缠枝莲翡翠镯套进去。阳绿色的镯身刚好贴着她的腕骨,那道月牙痕刚好贴在她腕骨内侧,就藏在她掌心能摸到的地方。是他特意记着的位置。

翡翠镯戴在莎拉的手腕上,阳绿色在夕阳里泛着暖光,和远处的爱琴海连成一片。“学长说玉镯是认亲的记号,可我觉得它是认心的,”维宏望着莎拉眼里的光,声音比风还轻,“母亲刻这字时说’以后要加个新名字’,在中国,缠枝莲是‘枝蔓不折,代代相连’,这镯子陪我从上海到牛津,现在我想让它陪着你,把你名字的刻痕,和我们家的故事叠在一起。现在我想知道,你愿意让这缠枝莲,把我们的名字缠在一起吗?这道痕是曾祖母的温度,红绳是母亲的期盼,现在我想让它贴着你的手腕,磨出属于我们两个人的新痕迹。”

风把帕特农神庙的影子投在他们身上,莎拉举起手腕,让翡翠镯对着日落的方向。阳绿色在金红的光里泛着暖,缠枝莲纹像要顺着腕子生长,和她另一只手上的银表指针轻轻挨着。“你母亲一定很温柔,”她忽然转头看着维宏,眼里映着海的光,“她把莲花刻得这么软,把一辈子的心意,都藏在这玉镯里了。”

她笑着把另一只手覆上去,掌心贴着那道软痕,“它带着你家里人的温度,现在也要变成我们的温度了,对不对?”

维宏握着莎拉的手站在山顶,掌心贴着她腕上的翡翠镯——那道曾祖母磨出的月牙痕,正被她的体温焐得温热。

“母亲临走前攥着我的手说,‘老痕是念想,新痕要和心上人一起磨’,”维宏低头看着那只镯,阳绿色在暮色里泛着柔润的光,缠枝莲纹的边缘被曾祖母、祖母、母亲戴得愈发圆润,“当时我不懂,直到刚才把玉镯套进你手腕,才明白她是想让家里的温度,能接着暖你的手。”

莎拉忽然抬起手腕,把翡翠镯往银表那边凑了凑——冰凉的玉石贴着金属表壳,竟奇异地融成了温和的触感。她笑着转了转镯身,让月牙痕和表盘上的罗马数字重叠:“你看,它们现在像一个圈了,老痕迹贴着你的过去,新痕迹会跟着我们的日子慢慢长,就像这缠枝莲,永远都不会断。”

维宏忽然发现,夕阳最后的光刚好落在他们交叠的手上——翡翠镯的阳绿、银表的冷白、还有两人相触的指尖,在暮色里连成一个完整的环。远处的爱琴海开始暗下来,星星一颗颗冒出来,而莎拉手腕转动时,翡翠镯和银表轻轻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把三代人的心意,和两个人的未来,都缠成了没有起点的圆。

— 17 —

维宏在雅典卫城山顶向莎拉求婚成功之后,他俩就商量着等莎拉毕业就结婚。

傍晚的牛津河畔,莎拉正蹲在石墩上喂天鹅,维宏悄悄坐在她身边,手里攥着那枚准备已久的银戒指——刻着两人名字缩写,还特意加了朵小小的茉莉花纹样。

“你爸妈同意了?”莎拉头也没回,却从口袋里掏出块黑巧克力,是维宏最爱吃的那种。维宏接过巧克力,指尖碰了碰她的手背:“同意了,但我跟他们说,毕业后要回上海。你愿不愿意跟我一起?”

莎拉喂天鹅的手顿了顿,转过头看他,蓝眼睛里映着河面上的波光:“回上海?就是有你家祖传的中药店的地方?”维宏赶紧点头,把戒指拿出来:“如果你想家,我争取每年陪你回牛津好不好?”

莎拉伸手摸了摸戒指上的茉莉花,眸子里闪过一丝坚毅的光芒,柔声说:“亲爱的,我答应了嫁给你,就准备好了跟你到天涯海角。去你的家乡上海,认识你的家人,与你建起一个家庭,我都很向往。”

维宏愣住了,喉结动了动,揽过莎拉,使劲把她拥入怀中,在她的额头上落下一个轻轻的吻,说“亲爱的,我爱你。”

莎拉脸颊飞起一片红晕,低头羞涩地笑了。

过了半响,维宏平复了心情,说:“亲爱的,我的家乡上海是一个很西化的大都市,很繁华。我出生和生长在上海,可能有些偏见,比较上海和伦敦,我更偏爱上海。上海与伦敦,像两枚底色迥异却同样缀满霓虹的硬币——伦敦是’老牌帝国的精密钟表’,上海是’远东丛林里野蛮生长的花’,繁华的内核里藏着完全不同的逻辑。“

莎拉说:”是吗?你仔细说说看。“

维宏说:”从城市骨架看,伦敦的秩序是刻在骨子里的:街道按规划的网格铺开,白金汉宫、议会大厦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庄严对称,泰晤士河上的桥都带着统一的哥特式尖顶,连电车的路线都几十年不变。而上海是’拼贴出来的城’:外滩的西式银行大楼挨着中式骑楼,法租界的梧桐大道尽头就是挤满黄包车的弄堂,苏州河上既有英国商船,也有摇着橹的小木船,连建筑风格都是“万国博览会”——今天看到巴洛克式的教堂,转过街角就是江南水乡的石库门。“

莎拉问:”上海的生活呢?“

维宏思索了一会儿,说:”从生活节奏看,伦敦的繁华带着’体面的慢’:上午的咖啡馆里,穿着晨礼服的绅士慢慢搅拌咖啡,读报要从头版看到广告版;下午的海德公园,人们牵着狗散步,马车跑得比汽车还慢。上海的繁华则是’拼命的快’:外滩的股票经纪人上午还在和伦敦通电报,下午就坐着黄包车去租界谈生意;霞飞路上的百货公司,早上刚上架巴黎的新款香水,傍晚就被上海太太们抢空;连弄堂里的小贩都喊得比伦敦的报童急,生怕慢一步就被人潮淹没。“

莎拉笑了,把戒指戴在自己的无名指上,说:“听起来,你的家乡上海应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我随你去上海,就像跟着你去雅典,去上海冒险一番。前些日子,你为了陪我去犹太会堂,特意学了希伯来语的祝福词;为了让我尝中国的月饼,跑了五条街去唐人街。现在换我陪你去上海定居,好不好”

莎拉从口袋里掏出个巴掌大的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片压平的百合花瓣,还有一小卷蓝白条纹的线。“这是我第一次带你去犹太会堂时,你别在西装上的百合,我压干了收着;这线是我妈妈织毛衣剩下的,犹太家庭的孩子出生时,都会用这种线织个小毯子。”

她把布包塞进维宏手里,指尖轻轻按在花瓣上:“我想把这个带去上海,挂在我们新家的墙上。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看到它就想起,我们第一次一起走进我熟悉的地方时,你紧张得把花瓣都攥皱了,却还是笑着说‘真好看’。”

维宏捏着布包,想起什么,从背包里翻出个铁皮盒,打开是半罐褐色的粉末。“这是我从国内带来的茉莉花茶,我妈妈说,想家的时候泡一杯,就像闻见了院子里的花香。”他舀出一勺放进莎拉手里,“等我们到了上海,我教你用盖碗泡茶,你教我用这蓝白线织小毯子——以后我们的孩子,既有中国的茶香,又有犹太的线暖。”

莎拉把茶粉凑到鼻尖闻了闻,眼睛弯成了月牙:“那我们还要在铁皮盒上贴张纸条,写‘1930年牛津河畔,我们决定一起去上海’。等老了的时候,拿给孩子们看,告诉他们,爸爸妈妈的‘根’,是从这里一起带走的。”

河面上的天鹅拍了拍翅膀,夕阳的光落在两人交握的手上——一个攥着百合花瓣和蓝白线,一个握着茉莉花茶和铁皮盒,像是把两个家乡的碎片,拼成了要一起带向远方的、小小的家。

— 18 —

4月的牛津,莎拉家的书房里飘着檀香与梵文手稿的墨香。维宏捧着两卷线装书站在书桌前,看着莎拉的父亲——那位以研究印度梵文闻名的东方哲学和语言的艾森教授,正用指尖轻触一页《梨俱吠陀本集》的拓片,莎拉母亲则在旁翻阅16世纪的印度史档案,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书页上投下细碎的金纹。

“教授、夫人,我今天来,是恳请你们同意我和莎拉的婚事。”维宏的声音稳而恳切,目光先落在艾森教授手边的梵文典籍上,说:“我知道您专注印度梵文与哲学,特意带了这卷《奥义书》的中文译注——我不是为了班门弄斧,是想告诉您,我懂不同文明相遇时,’理解’比‘同化’更重要。”

艾森教授放下拓片,抬眼看向他,镜片后的目光带着学者特有的审视,却藏着一丝温和,说:“你在译注里写,’梵我一如’与中国的’天人合一’相通,倒是抓住了核心。”

维宏立刻接话:“这是受您课上的启发。您说梵文里的‘爱’,是‘彼此映照’的意思,就像我和莎拉——她教我读梵文的祝福诗,我教她写中文的‘安’字,我们从不是要变成对方,而是像《奥义书》里说的,‘在对方眼里看到自己的光’。”

莎拉母亲合上手头的历史档案,目光落在维宏另一只手里的书——那是本手绘的印度与中国草木对照集,每一页都画着两种相似的植物:印度的菩提树旁配着中国的银杏,天竺葵下写着《诗经》里的“芣苢”。莎拉母亲问维宏:“你做这本集子,是想做什么?”

维宏蹙了蹙眉心,说:“我想和莎拉一起,在上海的院子里种它们。”

维宏翻开集子,指着其中一页,“您研究历史时说,文明的交融常从’共享日常’开始。莎拉从小听您讲印度史诗,我熟悉中国的典故,我们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知道,不管是印度的梵音,还是中国的诗词,爱的语言从来都一样。”

艾森教授突然笑了,从书架上取下一个铜制的梵文风铃,轻轻一晃,发出清越的声响:“这是我在贝拿勒斯(今瓦拉纳西)留学时买的,上面刻着梵文’吉祥’。我研究梵文几十年,发现最动人的从不是文字本身,而是文字背后‘希望彼此安好’的心意。”他把风铃递给维宏,说:“你和莎拉的文化不同,就像梵文与中文的字符差异,但只要心里装着‘让对方安好’的念头,再远的路也能一起走。”

莎拉母亲走到维宏身边,轻轻摸了摸草木集的封面:“莎拉昨天跟我说,她想写一本‘梵文与中文的爱情诗对照’,把《梨俱吠陀》里的诗句和《诗经》放在一起。我告诉她,好的历史是‘看见差异里的相同’,好的婚姻也是。”她转头看向丈夫,“你不是常说,维宏对‘文明共生’的理解,比很多专攻比较哲学的学生都透彻吗?”

维宏握着铜风铃,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却暖得发烫,说:“我向你们保证,不管在牛津还是上海,我都会和莎拉一起读梵文诗、聊历史,让我们的家,像您的书房一样,既有印度的檀香,也有中国的墨香,更有我们两个人的心意。”

风铃在阳光里轻轻晃动,梵文的“吉祥”映着草木集上的银杏与菩提——两位研究文明与历史的学者,最终从“差异共生”的智慧里,看到了女儿婚姻最坚实的底色。

艾森教授从书桌抽屉里取出一方小小的铜印,印面上刻着细密的梵文,他用指尖轻轻抚过纹路,像在触碰一段古老的智慧。“梵文里‘婚姻’一词,源自‘???’(yoga),本意是‘联结’,却从不是‘捆绑’。”他抬头看向维宏与站在门口的莎拉,声音里带着檀香般的沉静,“《奥义书》里说,‘两人并肩而立,却如同一束光分成两道,各自照亮前路,又彼此映照’——这便是最好的联结。”

维宏握着铜风铃的手紧了紧,莎拉悄悄走到他身边,指尖碰了碰他的袖口。艾森教授将铜印在朱砂盒里轻蘸,在一张宣纸上按下——印文左边是梵文“吉祥”,右边竟是他亲手写的中文“和鸣”。“我研究梵文几十年,最忌人说’某一种文明更优越’。就像梵文的音节与中文的平仄,没有高低,只有不同的韵律。”他把宣纸递给两人,目光落在莎拉母亲身上,“艾森教授,你研究历史,该比谁都清楚:那些能长久的跨文明联结,从不是一方模仿另一方,而是像梵音与钟磬,各自发声,却能奏出和谐的调子。”

莎拉母亲笑着补充:“上周莎拉用梵文给我读《梨俱吠陀》里的婚诗,转头就拉着维宏,要他翻译成中文的七言诗。你看,他们早就在做’联结’的事了。”

艾森教授点点头,拿起那本草木集,在扉页用梵文写下一行祝福,又让维宏用中文在旁边注解。“这方印,你们带去上海。以后家里添了孩子,就让他既学梵文的‘光’,也学中文的‘明’——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种表达爱的方式,却都指向同一个心意。”

铜风铃在窗下轻轻晃动,梵文的“吉祥”与中文的“和鸣”在宣纸上并肩而立。维宏看着艾森教授眼里的期许,突然明白,这位研究梵文的学者,早已用最通透的哲学,给了他们跨文化婚姻最好的指引——婚姻从不是“变成一样的人”,而是像梵文与中文那样,带着各自的纹路,却能在同一张纸上,写下“在一起”的祝福。

— 19 —

接着,维宏和艾森教授讨论了婚礼的日期。

维宏根据中国农历,查到八月八日是农历六月廿五,宜嫁娶。所以他跟艾森教授建议婚礼定在八月八日。

艾森教授考虑了一下,根据1753年的《哈德威克法案》,婚礼需在宣布结婚公告或领取结婚证之后才可举行。领结婚证时,双方必须是满了廿一岁。如果一方不满廿一岁,还必须出示父母同意此桩婚姻的证据。莎拉的生日是七月廿五日,所以他俩的结婚证在七月廿六日到八月七日之间去领就很合适。

因此,他们大家一致同意把婚礼定在八月八日上午。

根据犹太传统,在婚礼上新人和父母要在婚约上签字。

艾森教授夫妇准备的婚书,是用一幅泛黄的印度桑皮纸做底——那是艾森教授当年在贝拿勒斯留学时带回的,纸面上还留着淡淡的檀木纹理。婚书的左侧,是艾森教授用梵文写的《梨俱吠陀》婚诗,字迹清瘦却有力,每一行末尾都画了个小小的菩提叶;右侧是维宏写的中文誓词,用的是他送给艾森教授的狼毫笔,旁边题了句《诗经》里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字里行间还画着莎拉最喜欢的英国玫瑰。

最妙的是婚书中间的留白,莎拉母亲用钢笔写了一段短序,把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的“不离不弃”,和中国《左传》里的“相敬如宾”放在一起讲:“昔者罗摩与悉多,历劫而情不变;古有梁鸿与孟光,举案而意相合。今维宏与莎拉,一习华夏之礼,一承天竺之智,虽言语殊途,然心意同归——此所谓‘文明各异,爱无不同’。”

婚书的右下角,艾森教授盖了那方“吉祥和鸣”的铜印,朱砂红印在桑皮纸上,像朵盛开的莲花;莎拉母亲则别上了一小片压干的菩提叶和玫瑰花瓣,用细丝线绑在一起,旁边写着“菩提喻智,玫瑰喻情,智情相守,方为长久”。

莎拉第一次看到婚书时,特意让维宏教她读梵文婚诗里的“联结”一词,又学着用中文写“爱”字。

艾森教授站在一旁笑,说:“这婚书不用装裱在镜框里,就卷起来放在木盒里,以后每年结婚纪念日,你们就拿出来,一个读梵文,一个读中文,再添一句当年的故事——等老了翻开,就是你们自己的’跨文明史诗’。”

阳光透过书房的窗,照在桑皮纸的婚书上,梵文的曲线、中文的横平竖直,还有菩提叶与玫瑰花瓣,在纸上拼成了最特别的祝福——就像他们的婚姻,带着不同文明的印记,却紧紧连在一起,成了独一份的风景。

伴手礼里的中式喜糖是维宏特意为跨文化亲友准备的“中国味道”,那时候,在牛津镇上买不到现成的,得提前一周手工做,细节里全是巧思:

选的是“芝麻酥糖”——做法简单又耐放,适合夏天。维宏请中国留学生社团的学姐帮忙,用从唐人街买来的麦芽糖、白芝麻和少量冰糖做原料:先把麦芽糖和冰糖放小铜锅里,用炭火慢慢熬到融化(不能煮糊,否则会发苦),然后倒入炒香的白芝麻,快速拌匀后倒在案板上,用擀面杖擀成1厘米厚的方块,放凉后切成2厘米见方的小块。

每块酥糖都用白色棉纸包裹,棉纸是维宏从牛津印刷厂买的空白纸,自己用毛笔在右上角写一个小小的“喜”字——特意选了浅红色墨汁,不张扬却有中式韵味。包好的酥糖和小罐蜂蜜、纸扇一起放进白色纸袋,纸袋上贴一张圆形贴纸,左边印英文“Sweet Wishes”,右边画一朵简笔茉莉花,和新娘头纱上的装饰呼应。

— 20 —

维宏和莎拉的婚礼是在艾森教授家的后花园举办的。草坪精心修剪过,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青草香气。沿着木栅栏的一圈玫瑰花开得很灿烂。园子当中搭了一个竹艺拱门,插满了树叶和鲜花。

后门外摆了几张长条桌和椅子,桌上摆好了香槟和酒杯。还有维宏和朋友们手工做的芝麻酥糖。

等到邀请的家人们、朋友们到到来之后,婚礼就正式开始了。

维宏请了自己的指导教授约翰·卡文迪许(John Cavendish)来担任证婚人。

维宏先款款走到拱门前,然后请卡文迪许教授走上前来。

接着艾森教授挽着莎拉慢慢走来,维宏伸出手来,接过艾森教授递过来莎拉的右手。艾森教授低声对维宏说:“小子,我把女儿交给你了。你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看护她。”

维宏看着艾森教授,认真地说:“我一定会护莎拉周全,保她一辈子幸福。”

卡文迪许教授说:“迈克尔,请把婚书送过来。”

闻声,莎拉弟弟迈克尔端着一只木盒,与妈妈一起走到拱门前。迈克尔把木盒递给维宏。

维宏捧着木盒走到莎拉面前时,指腹还沾着打开盒盖时蹭到的檀香——那是教授特意在盒里垫的檀木衬纸,让婚书连带着祝福都浸着淡淡的香气。

“这是我们的婚书,左边是你父亲写的梵文婚诗,右边是我写的中文誓词。”维宏打开木盒,指尖轻轻拂过纸面,“你母亲在中间写了印度史诗和中国典故,说不管是罗摩与悉多,还是梁鸿与孟光,相爱的心意从来都一样。”莎拉低头看着那片绑在一起的菩提叶与玫瑰花瓣,突然红了眼眶,伸手碰了碰母亲写的短序:“我妈妈昨天跟我说,这婚书最特别的不是字,是‘我们都在上面留了痕迹’——你看,连你写的‘爱’字旁边,我偷偷画了个小笑脸。”

这时教授走上前,手里拿着那方铜印,母亲则捧着一小碟朱砂。“按照东方的习俗,婚书要新人共同盖印才完整。”教授把铜印递给两人,让他们的手一起握住印柄,“梵文里‘联结’的意思,今天你们该懂了——不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是两个人一起,在同一张纸上留下彼此的印记。”莎拉握着维宏的手,慢慢将铜印按在婚书的左下角,朱砂红印落纸时,园子里突然响起了风铃声——是教授挂在拱门上的梵文风铃,被风吹得轻轻晃动。

母亲笑着擦了擦莎拉的眼泪:“以后每年纪念日,你们就像我和你父亲说的那样,在婚书后面添一句话,一个用梵文,一个用中文。等你们有了孩子,就让他看看,他的父母是怎样用两种文字,写了一辈子的‘在一起’。”

维宏把婚书卷起来,用莎拉织的蓝白条纹线系好,再放回木盒里。阳光照在木盒上,透过盒缝落在婚书的字里行间,仿佛连那些不同的文字,都在光影里连成了线——就像他们两个人,带着梵文的祝福、中文的誓言,还有两家父母的心意,把不同的文明,织成了属于自己的、最温暖的联结。

来婚礼的亲朋好友中,对刚才婚书里提到的几个历史上的人物很感兴趣,就问证婚人卡文迪许教授。他回答说:“你们提的问题就必须由艾森教授和维宏来回答了。”

于是,艾森教授就像在课堂上讲课那样,说:“罗摩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核心英雄,毗湿奴神的化身,以勇武、仁厚和恪守’法’(职责与道义)闻名;悉多是罗摩的妻子,象征忠贞与圣洁,是理想女性的典范。他们的核心故事围绕’忠诚与救赎’展开:罗摩为遵守父亲承诺自愿流放14年,悉多毅然随行;期间悉多被魔王掳走,罗摩联合神猴哈努曼历经艰险将她救回。即便面对世人对悉多贞洁的质疑,罗摩虽迫于’法将她暂时送走,但最终仍与洗清冤屈的悉多重逢,二人的故事成为印度文化中爱情与责任的象征。“

维宏接着说:”梁鸿是中国东汉时期的隐士、学者,以品行高洁、不慕名利著称;孟光是他的妻子,两人因“举案齐眉”的典故成为中国历史上夫妻相敬如宾的典范。他们的核心故事围绕’相敬’展开:孟光相貌普通但品德贤淑,与梁鸿婚后放弃富裕生活,共居山野。每次孟光给梁鸿送饭时,都会将盛饭的托盘举到与自己眉毛平齐的高度,以示对丈夫的敬重;梁鸿也会恭敬地接下,二人始终保持平等尊重的相处模式。“

卡文迪许教授总结到:”所以,婚书里面提到的人物都是印度和中国历史上的模范夫妻。”

大家都善意地笑了起来。

卡文迪许教授提议道:“让我们举起酒杯,为新郎新娘祝福!”

这时,大家才注意到桌上的芝麻酥糖,好奇地问“这是什么”。

维宏笑着解释道:“这是中国的’甜蜜祝福’,像你们的苹果蜂蜜一样,吃了会有好运气”。

很多小朋友第一次吃芝麻酥糖,吃完还拉着父母去问能不能再要一块。这包手工喜糖,成了最受欢迎的伴手礼,比任何现成礼物都让人记得住。

— 21 —

维宏莎拉的婚礼结束后,那些带着历史文化印记的物件没有被随意收起,反而成了这个跨文化小家的“第一代传家宝”。

铺在婚礼桌上的白色亚麻布,莎拉没有直接叠起来,而是在上面绣上了婚礼当天的关键信息——她用英文绣了“维宏与莎拉”和“1931.8.8 Oxford”。莎拉又让维宏用毛笔在旁边补了一行中文“中英联姻,永结同心”。绣好后,她做了个深色布套,把桌布收藏起来了。

他们的婚书被放进了维宏从国内带来的樟木箱里——箱子是他祖父传下来的,内壁贴着民国报纸剪报。维宏特意在婚书背后用中英文写了一段“后记”,讲清每一条承诺的由来。樟木箱放在卧室最显眼的柜子上,成了他俩婚礼故事的“百宝箱”。

莎拉母亲汉娜把自己的钢琴送给莎拉做结婚礼物。这架施坦威钢琴是汉娜父亲送给她的结婚礼物。

婚后不久,维宏收到了到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的邀请。他跟莎拉商量好了之后,决定夫妻一起回到上海。

临出发之前,维宏写了一首小诗:

合谷为月老

昔年牛津初遇时,伊患腹疾蹙眉梢 。

我执伊手揉合谷,虎口轻温痛渐消 。

彼时未觉红绳系,只记书香绕指腰 。

如今回首姻缘路,方知此穴是良媒 。

不借月老手中线,合谷凝情定此生 。

岁岁常思旧时处,犹闻当日语如潮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