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孤灯四纪 > 第3章 御书房

孤灯四纪 第3章 御书房

作者:鸣猫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5 19:26:35 来源:文学城

午后的阳光透过御书房高窗上的蝉翼纱,滤去了刺目的锐利,只余下一片温吞的暖意,静静铺陈在光滑如镜的金砖地上。空气里弥漫着陈年书卷的墨香、御用松烟墨的清冽,以及一种更深沉的、属于权力核心的寂寥与冰冷。

通往御书房的路,他前世走过无数次。每一次的心情却截然不同。曾经是跃跃欲试的期盼,后来是如履薄冰的谨慎,最终是……冰寒彻骨的绝望。而这一次,是深入骨髓的疲惫,和一种“不得不为”的麻木。

御书房的门槛很高,他需要稍稍提气才能迈过。殿内光线略暗,巨大的紫檀木书案后,皇帝景昭睿正执笔批阅着奏章,并未抬头。空气里弥漫着陈年书卷的墨香、御用松烟墨的清冽,以及一种更深沉的、属于权力核心的寂寥与冰冷。

景颂之垂眸,趋步上前,在离书案约三步远处停下,依礼躬身:“儿臣参见父皇。”

他目光落在自己靴尖前那片被阳光照得发亮的地砖上。他能听到自己平稳的呼吸声,以及更远处,皇帝翻阅奏章时纸张摩擦的细微声响。

“嗯。”皇帝的声音从上方传来,平稳无波,听不出情绪,“坐吧。”

“谢父皇。”景颂之在一旁早已备好的绣墩上小心坐下,只坐了半边,脊背挺得笔直,目光规规矩矩地落在自己膝前那片光滑如镜的金砖地上。

终于,皇帝搁下笔,抬起眼。那目光沉静,却带着一种几乎能穿透人心的审视,落在景颂之身上,像是在打量一件需要重新评估的器物,之后,他再也没有看过自己的儿子一眼。

“昨日太傅所授《政要》,‘安民’一节,你如何解?”皇帝的声音忽然响起,打破了满室的寂静。他目光留在手中的奏疏上,语气平淡得像是在询问天气。

景颂之心头微紧,旋即定神。这个问题在他预料之中,答案也早已烂熟于心。他甚至能引申发挥,提出数条切中时弊的安民之策,那是他前世呕心沥血实践所得。

但此刻,他不能。

他略作沉吟,并非思考答案,而是在权衡应答的分寸。前世为储君,于此道他早已烂熟于心,甚至能引申发挥,提出数条切中时弊的安民之策。但此刻……

“回父皇,”他抬起眼,目光恭顺,“太傅有言,民为邦本,本国邦宁。为政者当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使民以时,则仓廪实而知礼节,天下可安。”

回答中规中矩,全是太傅讲授、书本有载的圣人之言,无半分个人见解,更无任何超出十岁太子应有的“急智”或“远见”。

皇帝闻言,终于从奏章上抬起眼,目光在他脸上停留了一瞬。那目光沉静,却带着一种几乎能穿透人心的审视。景颂之努力维持着面部表情的平静,甚至刻意让眼神里流露出一点属于孩童的、努力回忆后的忐忑。

“嗯。”皇帝不置可否地应了一声,重新低下头去,“记得还算周全。”

景颂之心下稍安。藏拙,第一步似乎成了。

然而,接下来的一个多时辰,却让他渐渐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皇帝的问题并不刁钻,皆在课业范围之内,从经史子集到简单的算术地理,甚至问及他对于近日京郊春耕的看法。景颂之每一问都答得谨慎,力求准确却绝不出挑,引用的皆是太傅所言或书中所载,将自己真正的见解与能力深深埋藏。

他表现得像一个天资尚可、肯用功记诵、但绝无惊才绝艳之处的普通学生。

皇帝偶尔会点点头,偶尔会指出他某一处记诵的小疏漏,语气始终平淡,听不出是满意还是失望。但景颂之却能感觉到,那平淡之下,似乎有一丝极淡的……索然无味?

就像一位严师,发现原本寄予厚望的弟子,似乎并无预期中的灵性。

这种察觉,让景颂之在心底苦笑。果然,即便是“守成”,想要完全瞒过这位父皇的眼睛,也绝非易事。他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扮演好这个“中庸”的角色。

期间,有太监悄无声息地进来换过两次茶,又有中书舍人捧着紧急公文入内请旨。皇帝处理政务时,便让景颂之在一旁临帖静候。

景颂之乐于如此。他执起笔,敛息静气,一笔一划地描摹着法帖。心思,却有一半飘向了窗外。

不知此刻,沈不言在何处?是在侍卫处当值,还是在演武场操练?那个沉默得像块小冰块的孩子,这一世,能否避开前世的厄运?

还有那个林枫……今日朝会上那古怪的一瞥,始终在他心头萦绕不去。此人究竟是何来历?他那份与周遭格格不入的疏离感和那份莫名的“同情”,究竟从何而来?

“心不静,笔则浮。”

皇帝的声音冷不丁地响起,并未抬头,却一语点破。

景颂之手腕几不可查地一颤,一滴墨险些滴落宣纸。他立刻凝神,恭声道:“儿臣知错。”

皇帝不再言语。

时间在墨香与寂静中缓慢流淌。当日头西斜,两个时辰将至时,皇帝合上最后一本奏章,揉了揉眉心,似乎随口问道:“江南道近日有奏报,言及今春雨水较往年丰沛,江河水位渐涨。你以为,朝廷当下该如何应对?”

景颂之执笔的手骤然一紧。

江南水患!

这四个字如同一条冰冷的闪电,瞬间刺入他的脑海,骤然唤醒了那些深埋的记忆碎片——浑浊的泥水,令人窒息的寒意,以及岸上户部裴侍郎那张毫无表情的脸……此时的户部员外郎,即十三年后将晋升为户部侍郎的裴德康,今日似乎并未出席朝会。

他的呼吸几乎停滞,一股寒意顺着脊椎攀升而上。他猛地低下头,掩饰住瞬间苍白的脸色和眼底翻涌的情绪。

父皇为何突然问起这个?是巧合,还是……试探?

他强迫自己冷静。绝不能流露出任何异常。此刻的他,只是一个十岁的、久居深宫的太子,对江南水情能有什么“己见”?

他深吸一口气,再抬头时,脸上只剩下一片属于孩童的、努力思考后的茫然与谨慎:“儿臣……儿臣听闻,治水乃国之大事,当交由工部与地方能吏勘查研判,朝廷再据此拨发粮款,加固堤防,方是稳妥。儿臣年幼,见识浅薄,不敢妄言。”

他将问题轻巧地推回给专业的官员和既定的朝廷流程,完美符合一个“守成”太子应有的反应。

皇帝凝视着他,眼神深邃而幽远。景颂之此刻心跳如雷,竭力控制着自己的眼神不四处游移。经过漫长的沉默,皇帝终于再次开口,语气平淡而坚定:“嗯,下去吧。”

“是,儿臣告退。”景颂之如蒙大赦,躬身行礼,一步步退出御书房,姿态依旧完美,唯有袖中微微蜷起的手指,透露出他内心的波澜。

直到走出那扇沉重的殿门,来到廊下,被傍晚微凉的风一吹,他才惊觉自己背后的中衣已被一层细密的冷汗浸透。

方才那一问,绝非偶然。

父皇……是不是察觉到了什么?

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在暮色中更显深邃的殿门,心头笼罩上一层新的阴霾。这条“守成”之路,似乎从迈出第一步起,便已布满了他未曾预料到的荆棘。

他沉默地走在长长的宫道上,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却丝毫无法驱散那彻骨的寒意。

行至东宫门前,却见一个穿着翰林院青色官袍的年轻身影,正略显局促地站在那儿,似乎等候已久。听到脚步声,那人转过身来,清秀的脸上露出一抹笑容,正是林枫。

“微臣林枫,参见太子殿下。”他拱手行礼,姿态较之朝会上似乎娴熟了些,但眼神中那抹与这宫墙格格不入的跳脱之气仍清晰可见。

景颂之的脚步微微一顿。

林枫自袖中取出一卷书册,说道:“陛下敕令翰林院编纂先贤奏对集要,以供殿下参阅。方才录副完成,上官特地命微臣呈送至东宫。”他稍作停顿,目光迅速扫过景颂之那张似乎比朝会时更显疲惫与苍白的小脸,那抹“同情”之色几乎再次浮现,却被他迅速压抑下去,语气也随之变得更为诚恳,“殿下初涉政务,若有……若有不明之处,随时可传唤微臣。微臣虽才疏学浅,或许能为殿下……稍解一二烦忧?”

他的话语听起来像是例行公事的客套,然而那过分诚挚的语气,以及那双试图传递“我懂你”信息的眼睛,却让景颂之刚刚平复的心绪再次泛起烦躁。

这个林枫,行为举止,处处都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诡异。

景颂之不动声色地接过书册,语气疏离而平淡:“劳烦林编修,孤知道了。”

他未再言语,转身踏入东宫宫门,将林枫那错综复杂的目光隔绝于外。宫门缓缓闭合。

回到寝殿,景颂之背靠着冰凉的门板,长长地、无声地吁出了一口气。

御书房的怪异试探,林枫的谜之行为……这层层叠叠的迷雾背后,第三世的发展,简直比想象中还要诡谲多变、扑朔迷离!

他摊开手,看着掌心被指甲掐出的深深红痕。

活下去,似乎真的很难。

带着纷繁复杂的思绪陷入沉睡,景颂之度过了第三次回归的第一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