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方”展览的余波并未随着展期结束而平息,反而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扩散到了更广阔、也更暗流汹涌的水域。
一篇颇具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周刊上,刊登了一位资深男性评论家对“她方”展览的评述。文章肯定了展览的策划巧虞向晚的艺术表现力,但笔锋一转,写道:
“…虞向晚女士的作品,无疑充满了‘女性特质’的敏感与细腻,尤其擅长捕捉那些幽微的情绪流动。然而,若想真正跻身一线,或许需要超越这种性别身份的局限,展现出更具普世性和宏大叙事的力量…”
这番看似褒扬实则带有隐形框定和贬低的话语,像一根冰冷的针,刺入了虞向晚的内心。类似的评价她并非第一次听到,但这一次,在她们的努力刚刚获得一些认可时出现,显得格外刺眼。
仿佛无论她们如何努力,最终都会被归结于“女性特质”,而“女性特质”在主流评价体系中,似乎天然与“格局小”、“情绪化”挂钩,是需要被“超越”的次等品。
几乎在同一时间,吴漾在北京也遭遇了另一重意义上的“规训”。在一次行业峰会的晚宴上,一位颇具分量的男性投资人,端着酒杯,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对吴漾说:“吴总啊,你们那个关注女性议题的基金,想法是好的。不过,投资嘛,最终还是要回归商业本质,不能太感情用事。你看,真正的顶级投资人,格局还是要放在全行业,不能只盯着‘女人’那点事儿。”
那句“女人那点事儿”,轻飘飘地,就将她们倾注心血、视为理想的事业,贬低为了无关紧要的“小事”。吴漾保持着得体的微笑,指甲却几乎掐进掌心。她意识到,无论她展现出多么专业的素养和亮眼的业绩,在某些人眼中,她的性别和她的投资方向,依然是可以被轻易调侃和矮化的标签。
南北两地,不同的战场,相似的荆棘。
虞向晚将那份评论文章反复看了几遍,起初的愤怒和委屈渐渐沉淀为一种冰冷的清醒。她拿起炭笔,在速写本上疯狂地画着,画那些被无形绳索捆绑的女性身体,画那些试图挣脱标签、却被更多标签覆盖的面孔。
她不再试图去描绘抽象的“美”或“和谐”,而是开始直面那些施加在女性身上的、看不见的规训与压力。
吴漾则在深夜与虞向晚视频时,罕见地流露出了挫败感:“有时候觉得很累,仿佛一直在证明,证明我的选择不是出于‘感情用事’,证明女性议题本身就是巨大的商业蓝海,证明我们值得被严肃对待。”
虞向晚看着她屏幕那头难掩疲惫的脸,轻声而坚定地说:“因为我们触碰到了他们不愿承认的真相——这个世界有一半的智慧和力量,一直被他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和贬低。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这次对话后,吴漾调整了策略。她不再仅仅试图用数据和逻辑去说服,而是开始更系统地收集和展示那些由女性主导的、解决了真实社会痛点并创造了巨大商业价值的案例。她联合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女性投资人,发起了一场小范围的“重新定义价值”的闭门研讨会,不再乞求认可,而是主动构建新的话语体系。
真正的转折点,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联盟。
一位曾参加过“厦门她生”论坛、专注于女性职场权益的律师梁婧,找到虞向晚。她正在代理一起备受关注的职场性别歧视案件,一位能力出众的女性高管因生育而被变相降职。
梁婧希望虞向晚能创作一系列具有社会冲击力的视觉作品,用于公众倡导,打破大众对“母职惩罚”的刻板印象和沉默。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甚至可能引火烧身的提议。但虞向晚几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与梁婧,以及沈明钰(她的产品某种程度上也在缓解女性无偿劳动的压力)建立了联系。三位在不同领域奋斗的女性,因为共同的困境与理想,结成了一个坚实的三角同盟。
虞向晚创作的作品名为《代价》系列,用极具象征意味的画面,直观呈现了女性在职场与母职之间被迫做出的艰难抉择与承受的巨大代价,画面充满力量,甚至有些残酷。这组作品通过梁婧的渠道发布后,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讨论,甚至推动了相关立法讨论的热度。
在这个过程中,虞向晚和吴漾都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内省。她们意识到,所谓的“厌女”,并不仅仅存在于外部,有时也内化于自身。她们会不自觉地用男性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成功,会因被贴上“女性主义”标签而隐隐不安,仿佛这是一种“偏激”。
“我们首先要正视并拥抱自己的女性身份和视角,”虞向晚在一次与吴漾的深夜长谈中说,“这不是局限,而是我们认知世界的独特维度,是力量的源泉。我们不需要变得和男人一样‘强大’,我们要重新定义什么是‘强大’。”
吴漾深以为然:“资本不应该只有冰冷的逐利,它可以有温度,有关怀,可以去支持那些真正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更公平的事业。这才是更有远见、更‘高级’的资本。”
她们的联盟,也不再仅仅是吴漾和虞向晚之间的情感联结,而是扩展为了一个更广泛的、基于共同理念与战略利益的女性网络。她们互相引荐资源,在各自领域为对方发声,共同抵御外部的偏见与压力。
荆棘依旧存在,冠冕并非坦途。但她们不再孤独前行,也不再试图融入旧的游戏规则。她们正手持利刃,亲自劈开荆棘,并试图,共同为自己,也为后来者,编织一顶全新的、属于女性的、真正自由的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