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她生”展览开幕日,在一个晴朗的周六下午如期而至。
鼓浪屿的老别墅被精心装点,既保留了历史的沉静,又注入了当代的活力。嘉宾、媒体、艺术爱好者、以及许多被展览主题吸引的普通市民,络绎不绝地穿过那道厚重的木门。空气中混合着老木料、印刷品、香氛和隐约的海风气息。
虞向晚穿着一身定制的浅杏色亚麻长裙,长发松松挽起,几缕碎发垂落,她站在入口处不远处,看着人流涌入,心情是前所未有的平静与充盈。
她的《共生》系列被安置在最重要的主厅,那幅经历过破损与修复的《根基》,在特制灯光和独立支撑框架的衬托下,呈现出一种浴火重生般的磅礴力量,吸引着无数人驻足。
吴漾则是一身利落的藏青色丝绒西装套装,她穿梭在人群中,与重要的嘉宾、投资人、媒体人寒暄交谈,举止从容,言谈精准。
她是这个艺术项目的推动者之一,此刻更像一个运筹帷幄的指挥官,确保着一切环节顺畅运行。她的目光偶尔会穿过人群,与虞向晚的视线相遇,短暂交汇,无需言语,便传递着力量与确认。
刘佳穿着一套得体的职业裙装,负责协调媒体采访和重要嘉宾的动线。她神色镇定,应对自如,将几个月来磨练出的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当一位国内顶尖艺术杂志的主编主动递上名片,表示希望后续能做深度报道时,刘佳沉稳地接过,心中那份因上海机会而产生的摇摆,似乎悄然安定了几分——
这里,有更值得她投入的、正在发生的未来。
沈明钰博士也来了,她站在虞向晚那幅受她团队产品启发而创作的、关于“情绪劳损”的画作前,看了很久。画面上那个在深夜独自面对琐碎家务的女性背影,让她想起了团队收集到的无数用户数据背后的真实人生。她转过身,对陪同前来的吴漾低声说:“吴总,我好像更明白你之前说的‘共情’和‘价值’了。”
开幕酒会设在别墅临海的庭院里。夕阳西下,海面被染成金红色,音乐悠扬,人声鼎沸。虞向晚的作品引起了热烈讨论,不止一位资深评论家指出,她的《共生》系列展现出了青年艺术家中罕见的、将个人体验与宏大社会议题巧妙融合的深度与力度。
酒会进行到**时,吴漾被邀请上台做简短的致辞。她没有拿讲稿,站在话筒前,目光扫过台下,最后定格在人群中的虞向晚身上。
“感谢各位今天莅临‘厦门她生’。”她的声音清晰而平稳,“这个项目,始于一个简单的观察:在我们身边,有无数女性,她们的生命力、创造力、韧性,如同暗夜中的星光,值得被看见,被记录,被赋能。”
她简要回顾了项目的初衷,提到了沈明钰这样的女性创业者,提到了那些匿名的访谈对象,最后,她的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说道:
“而将这一切星光汇聚、编织成此刻我们所见璀璨图景的,是我身边这位优秀的艺术家,虞向晚女士。”她看向虞向晚,眼神深邃,“有人问我,如何评估她作品的价值?在我的价值体系里,她是我的‘基准度量’——她提醒我,超越数据和利润之外,那些无法被量化却至关重要的东西:情感的深度,生命的韧性,以及艺术唤醒共鸣的力量。”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虞向晚望着台上的吴漾,眼眶微微发热。
这不是私下的低语,而是在所有人面前的公开肯定。她看到的是一个真正懂得她、并以她的成就为荣的伴侣。
就在这时,吴漾的助理匆匆走来,低声在她耳边说了几句,递上手机。吴漾看了一眼屏幕,是北京那边发来的正式offer邮件,条件优厚,并希望她在一周内答复。
**与抉择,在这一刻同时降临。
吴漾面色不变,对助理微微颔首,示意知道了。她从容地结束致辞,走下台,回到了虞向晚身边。
“北京的消息?”虞向晚轻声问,从吴漾那一瞬间细微的眼神变化里读出了信息。
吴漾握住她的手,力道有些重:“嗯。正式offer来了。”
周围是喧闹的人声和祝贺,她们站在灯火阑珊处,手握着手,仿佛在惊涛骇浪中紧紧相连的孤舟。
“虞老师!”一个兴奋的声音插了进来,是刘佳,她引着一位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士走过来,“这位是收藏家李瀚先生,他对您的《根基》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和您聊聊。”
李瀚在收藏界以眼光独到和出手阔绰闻名,他的青睐意味着巨大的市场认可。虞向晚深吸一口气,迅速调整状态,对吴漾投去一个“我没事”的眼神,然后转向李瀚,露出了专业而沉静的笑容。
吴漾看着她融入人群,与收藏家侃侃而谈的背影,那背影单薄却充满了力量。她低头看了看手机屏幕上那封邮件,又抬头望向这片由她们共同心血凝聚而成的、正在发光的热闹景象。
远处,沈明钰正与一位潜在投资人相谈甚欢;刘佳在媒体包围中从容应对;阿杰在角落的唱片机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所有人的成长与抉择,都在这个夜晚交织碰撞。
展览大获成功,星光已然点亮。而属于吴漾和虞向晚的,关于未来与归属的答案,也到了必须浮出水面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