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给元白刘柳剧透贬官生活 > 第5章 济州司仓王维(二)

给元白刘柳剧透贬官生活 第5章 济州司仓王维(二)

作者:江觅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9 22:07:42 来源:文学城

济州的几位乡贤,王维已经了解过一圈——

成文学是当地最有钱的。

往坏里想,在这里做门客,俸禄能省下来不少;往好里想,他应当颇有人脉,找找关系,推荐回去当京官指日可待。

王维信心十足,继续向前。

成文学一见到王维,特别热情。

王维注意到对方上下打量他的眼神,总比当年受到的冷眼要好。

一番交谈过后,他们二人似乎一见如故。

成文学在王维身上看到他当年的模样。

他年少的时候,巴不得把全部身家都穿在身上,去给公卿做门客。即使不懂音律,也要附和两句。

三杯两盏淡酒,成文学敞开心扉,对王维说:“不过,我没你这般才华啊。诗倒是会写几句,但是乐器没机会学,书画更是摸不到窍门。”

没等王维恭维,成文学摁住他,接着说:“那时候少年意气,在公卿家里什么都敢评判一番。要说起游侠,我认识得不比你少,而且交情还更深……你信不信?”

王维想要讨好对方,刚刚才提起游侠往事,但现在听他的语气,不太对劲啊。

“王侯有事我出力,义士有难我疏财。”成文学叹了口气,“你在太乐署的事,我之前听说了。你呀,太重情义了啊。”

重情重义,为他人着想,相互援引,为熟人引荐……仕途跟这些都没有关系。

王维刻苦努力,锲而不舍,可他的善心却换来这般下场。

这番苦难,成文学都看在眼里。

【使气公卿坐,论心游侠场。中年不得意,谢病客游梁。】

因为他当年和王维处境相同。

为人真诚,自然说话太直,会得罪人。仗义相助,乐于助人,反而被人当作理所当然。

人到中年,成文学官场不得意,他只好拿生病当借口,推辞离去。

成文学对王维好言相劝。

那些在京城的潇洒公子,全都出自门阀世家。他们家有田产,而且家学非常,早早就能门荫入仕,年纪轻轻担任要职。

“这些人啊,小时候刚刚启蒙识字,估摸着就能说清自己之后的官职。”成文学慢悠悠地给王维添了杯酒,“家里面没人,谁能任高官。他们根本看不见我们这种小地方的人,连乡贡都机会都没人推荐,更别说能见圣人一面。”

王维拿起酒杯,一口闷了下去。

【在《济上四贤咏·成文学》中,王维塑造了一个豪爽正直的人物形象。但是这种性格的人,文学才华再高,也很难在朝中有一席之地。】

【因为唐朝,承袭南北朝遗风,世家大族占据统治高位,其中以“五姓七望”最为显贵。王维出自太原王氏,正是“五姓七望”中的一支。】

【自北朝发展而来的世家大族里,以“崔、卢、李、郑、王”五姓最为尊贵。他们从汉朝伊始便冠冕不绝,而后以婚姻为纽带,“将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娶后族”,在朝堂互相提携,声望日益煊赫。】

【世家大族在朝廷上势力滔天,他们的妻女同样受益。“妇人多幸,生逢今世,举朝略是无妾,天下殆皆一妻。”】

【……等一下,那句引用是哪儿来的?你帮我查一下好不好?

是《魏书》啊。竟然不是野史。

诶?我看这句话和正文不相关,才来问你的。你怎么反而把整句话放PPT上了?

你能想到合适的排版,上面放什么都由你。】

【李唐皇室亦是出自“五姓七望”中的陇西李氏。】

【即使改朝换代之后,唐太宗李世民看到那些北朝世家早已衰微,家中无一人做官,却仍然自称士大夫,愤怒却又无可奈何。只能嘲笑他们婚嫁之时索取天价聘礼的行为,是拿名望做买卖。】

【李世民实在气不过,于是强行干预,令人编《氏族志》,定期修撰并排名,借此打压世家声望。此后,唐高宗李治列“七姓十家”,下令禁止相互之间通婚。】

【然而李治的禁婚诏,效果暂且不提,反倒是给了门阀大族自诩“禁婚家”的说辞。甚至日后“关中郡姓”逐渐崛起,即“韦、裴、柳、薛、杨、杜”六族势力更胜,在门第上仍处在“五姓七望”之下。】

元稹看着百炼镜上各个郡望所在地的舆图,一下子愣了神。

单看这首诗的字面意思,元稹以为王维拿济州的乡贤成文学当楷模。

幸好天声聊起门阀世家,要不然元稹真以为王维一直走的是攀附投靠的路子。

王维对荣华富贵的不屑,以及对攀龙附骥的鄙薄,简直是太含蓄了。

【……你在电脑上查什么呢?唐代这几个门阀出了多少个宰相?哇哦,他们当中不少人同样是进士科出身。

现在你开始觉得进士科考试前能行卷是好事了?立场坚定一点啊,说变就变可不好哦。】

【……因为唐朝科举不覆名,本来就是可以从亲戚里挑熟人,行卷若是有效,选几个有真才实学的,还能打压一下门阀世家……这个思路我从来没想过。但说起公平,就不能直接一气到底匿名阅卷吗?】

【……是,改革一向不容易。不过,你看我们盘点的十大贬谪诗人,姓氏还挺丰富的。客观来讲,这就是在朝廷之上无人提携援引的下场。】

【纵使门第再高,虚名不能果腹。世家大族的子弟若想为官,运气好则门荫,才学够则科举。否则做个普通小官或者节度幕僚,还不如在家靠祖上的赐田。】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叠加唐朝道教盛行,王维和许多世家子弟,心中一直同时存有入世和归隐两种相互矛盾的心理。】

【王维《济上四贤咏·崔录事》】

【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

“这是理想生活啊。”刘禹锡对王维诗中描述的人生,很是羡慕。

然而他一直盯着百炼镜,镜上的画面变来变去——

一会儿是王维的诗,一会儿是大唐的舆图,再看一眼是门阀世家的介绍,回过神来成了一条条看不明白的书名。

柳宗元在他身边,同样目不转睛看着镜子。终于等到镜中画面又一次停在《济上四贤咏》时,他仔细读了一遍。

“有几人能这么幸运?”柳宗元的重点再后两句上,“我们在曲江宴上听到天声,可就没这种顺顺当当的气运了。”

“谁说不是呢。”刘禹锡的语气透着悲凉,但他很快振作起来,“正好给了我们行侠仗义的机会。”

柳宗元颔首:“这镜子就是让我们帮人解决曲江宴上的事情啊。”

“帮谁?”

显而易见,百炼镜正是用来解决朋党。知贡举和进士向来因“座主门生”共同进退,随皇帝同来的“河东裴氏”自有姻亲故吏。

相互之间利益交织,朋党一事哪儿是他们一时能看得清的。甚至和他人沾点关系,就被诬陷为对方那一派。若是报答对方提拔的恩情,也成了无法挣脱的枷锁。

柳宗元的父亲当时就解释不明白。

他现在当然不敢妄动。

面对刘禹锡灼灼的目光,柳宗元答道:“两人争执,难分伯仲。我们再问一个人。”

“问谁?”

“陆贽陆相公。”

柳宗元见刘禹锡毫无反应,便加以解释:“因为崔君说他很厉害,去年慧眼识人,除掉了朝中朋党。就靠他了!”

怎么就靠陆贽了?重点是这个吗?

确保他们能和宰相说上话,才是需要先考虑的事情吧。

陆贽能当上宰相,自然有所长处。用不上引用他人的评价。再说……

“崔君是谁啊?”刘禹锡问。

“啊?你不认识崔君吗?就是崔群,字敦诗。他温和有礼,不像我有时候刚柔不常,他为人正直,对人评价自当很是诚恳。”

刘禹锡追问:“他去年进士及第?”

崔群和陆贽正是座主门生的关系。

柳宗元打消了方才的念头。

百炼镜的用场,谜底当然也在镜面上。

刘禹锡指着镜中画面上一条条的书名——

《给秦始皇盘点祸国昏君》

《给汉武帝直播八卦野史》

《给唐太宗推销养老保险》

刘禹锡思考了一下,问:“如果说……百炼镜的本意是让我们多关注一下圣人呢?”

柳宗元心领神会:“若朝中真有结朋党,也是皇帝纵容的。我们不能坐视不管。”

此话说的没错。

百炼镜如今在他手中,加以利用改变形势才是。

“你想怎么做?”刘禹锡问。

柳宗元非常从容地回答道:“先和上面说一下。”

“可是谁会听呢?”

“你给圣人行卷过呀,”柳宗元有理有据,“接着上书。”

打住。

刘禹锡不想再来一次。

【遁迹东山下,因家沧海隅。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

济州,天气渐冷。

五天回朝,不指望了。

五个月嘛,王维还是有点自信。

他吸取在成文学宅第的经验教训,改为朴素的打扮。

临出门前,王维停下脚步,转身回去拿上扇子,再给腰间挂上玉佩。

穿得像个乡野村夫,气质上就不能等同。

王维这次要去拜访济州的郑山人。

先前久闻郑山人的大名,他居家著书,已有万言。

到了他的家中,王维没想到遇到了另一位客人。

郑山人好酒,然而身边的人却说喝酒伤身,所以请来霍山人帮忙看一看。

霍山人这副打扮?可是乡里的神医?

王维很是疑惑。

只见霍山人品起酒来,皱眉沉思,随后向郑山人问起药名。

郑山人一脸厌烦,摇头说霍山人想得不对,转身让王维来猜一猜看。

王维不爱喝酒,但回想起当年在王公贵族的宅邸做过的那些事,还不比今日。

他举起酒杯,先闻气味,再小口一尝,而后含在嘴中,慢慢咽下去。

原来是药酒。

竟然是药酒!

王维大胆一猜,没想到蒙中了。

沉郁的郑山人脸色一变,眼里有光。

“这个药加价卖。”郑山人吩咐道。

霍山人点点头:“绝不准讨价。”

郑霍二山人,早年就相识。刚才生分的样子,只是为了吓唬吓唬王维。

他们亲身耕种,于山水终老,著书论道的名声却在外远扬。

王维有一点羡慕。

“你当真喜欢这种日子?”霍山人问他。

王维颔首。

霍山人在王维初至济州时,就注意到他了。他看王维的容止,眼下定是恭维。

“你心里惦记着回朝……不是吗?”

面对霍山人的反问,王维不敢否认。

“太年轻了,心思被我一眼看透,”霍山人讥笑道,“济州这个小地方,你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推荐的。非要有所作为,只能另辟蹊径。其实我也是这样。”

京城为官,没有深厚的家庭背景,怎么脱颖而出。乡野求官,才高却隐居,对官场的功名利禄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反而能换个好名声。

两位山人诚恳地建议王维像他们一样,在田野里安心住下,等到风云际会,定能与时俱化。

王维前来拜见,初心就是为了日后加俸禄。

这些年来,都是如此努力下来的,怎么可能甘心于山野呢?

王维问道:“可有几人成功?”

“京城那边都是几代都是世交的公子,倘若不让人知道你隐居废才,怎么跟他们那些家学深厚的人比?得有亮点才能让人记住。这就像是我们在济州卖些药材,常常花点小心思,才能和那些不讲理的商人竞争。我们的价格虽然贵,却是一锤定音的买卖。”

眼前的两位山人,就像是西晋的名士陆机所写的那样——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王维知道他们对自己一番苦心。

他只好实话实说:“我明白。不过,我擅长书画,先前有一点名气。”

郑山人对王维是真心相待:“书画,这都是门阀世家子的优势。”

“我略懂琵琶。”

霍山人一怔:“你师从何人?”

王维简单一提自己早年的经历,霍山人回过神来,问:“你姓王啊……郡望何处?”

“太原王氏。”

郑山人一脸苦相。霍山人长吁一气。

“我们这招你用不上。”

“真的无法相助,”郑山人坐直了身子,“你可以问问村头崔录事。你们,才是一路人。”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你看《济上四贤咏·崔录事》最后两句的心态,像不像是“去码头整点薯条”的海鸥?

王维之后写的就是山水田园诗了吧?怎么回事?队长给的稿子真的是一心一意写他贬谪前后的落差,那么整篇稿子能选上来几首代表作呢。】

【……你觉得这样选诗符合选题?有道理。你和我写的稿子都是围绕代表作凑出来的呀。结构这么乱会不会影响成绩?

好吧。先把今天应付过去。队长在乎的话,再让队长解决。

太好了!我们终于同一阵线了!】

连续两次拜谒失败,王维一时不想去找崔录事。

倒不是受不了济州这些怪人,他们这样的乡贤,轮不到王维这样卑微的人评价。

只是王维日日忙于公务,夜里做梦,经常是山水之间田园闲居的生活。

一天,难得休息,他来到河畔,河中的船上,船夫求他帮忙。

“何事?”

“陪我出海钓鱼。你看那边的鸟了吗?它之前去过一次海上,尝过海鱼的味道,回来之后就开始挑食了。之前出海的船在维修,它却时不时绕着那船飞,总觉得还能再跟着去东海。最近几天,缠上我了,好像跟着我就能有海鱼。它一副讨好的姿态,但你仔细看看,真是太憔悴了。你忍心吗?”

王维回绝:“真是抱歉,我不能离开济州。”

“司仓而已,你快过来嘛。”

他为何知道自己的官职?

王维退后了一步,又找了说辞:“虽然司仓事小,但公务不能懈怠。”

“你做得再好……能因此成一方将相吗?”眼前的船夫随后说起他从前的经历。

原来,他就是崔录事。

少年时行侠仗义,晚年诗礼传家。如今面朝大海,隐居东山。

太令人羡慕了。

能和鸥鸟谈心啊……王维倒是真的想一起乘船去海上看看。

【经历济州的贬谪生活,本就心思细腻的王维,变得更加敏感脆弱。哪怕是协助济州刺史裴耀卿抗击洪水,在唐玄宗登泰山封禅时,与刺史一同筹划使得济州表现最佳,王维对隐居的向往越来越浓。】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王维终于从济州司仓参军离任。他先隐居淇上,而后回长安学佛,之后又隐居嵩山。兜兜转转,王维的诗风彻底脱胎换骨,毫无旧时模样。】

【归隐田园之后,王维的文风同我们所熟悉的那样,淡远清新,写景写情点到为止。】

【回想当年,十五岁初入长安的王维,文风豪迈飘逸。】

【他早年的成名作《少年行》,塑造的少年形象,反应了盛唐的尚武之风,也寄托了他个人的雄心壮志。】

十五岁啊。

白居易忽然停下脚步。

如今他二十二,从未去过长安。

【本章注释】

古诸侯娶九女,士有一妻二妾……而圣朝忽弃此数,由来渐久。将相多尚公主,王侯亦娶后族,故无妾媵,习以为常。妇人多幸,生逢今世,举朝略是无妾,天下殆皆一妻。设令人强志广娶,则家道离索,身事迍邅,内外亲知,共相嗤怪。

——(北朝)魏收《魏书·太武五王传》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西晋)《猛虎行》

-

王维《济上四贤咏·崔录事》

王维《济上四贤咏·郑霍二山人》(天声后的王维部分)

柳宗元《送崔群序》

韩愈《与崔群书》

-

(五代)赵莹、刘昫《旧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章 济州司仓王维(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