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给元白刘柳剧透贬官生活 > 第21章 轩车歌吹喧都邑

给元白刘柳剧透贬官生活 第21章 轩车歌吹喧都邑

作者:江觅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9 22:07:42 来源:文学城

轩车歌吹喧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

大明宫集体请愿之后,元稹对国子太学生避之不及,却还是被他们堵到了。

阳城已去,太学生对他念念不忘。元稹之前将“道州矮奴”的事情对李损之随口一提,很快就传到了太学生的耳朵里。

正好圣人下诏停止“道州矮奴”,太学生无心论是非,一心盼着阳城归来。

阳城回来不当国子司业也行,这么好的人,在朝中任职就行。

连柳宗元都称阳城是人生榜样,阳城去道州,他也变得无所寄托。

太学生们坚定认为元稹需要对此负责。

这些人是听不出反话吗?

元稹缩在墙角,无可奈何:“我和你们一条心啊,何蕃送行日黄沙四起的符咒之术,你们看我这个样子,哪里懂呢?我也是受人指示的,那人的名字我不能说,他看似弱小无辜,实则身手敏捷,你们怎么看不明白呢?”

太学生没放元稹离开,他们很快把李损之骗了过来。

李损之十分镇定,承认自己是主谋。国子监李找到的符纸,他买的,黄沙袋子,他家的,元稹就是给他打个下手。

气势非常,理直气壮。

元稹对他的表现很满意的同时,觉得自己亏了。

太学生齐齐向李损之作揖,供他为“预言神”,好吃好喝供着,要什么有什么,就让他算一算阳城的后事。

李损之拒绝收礼。

——清官从小做起。

并让他的关门弟子元稹代劳。

——谁要这种虚衔?

元稹见他和李损之逃不开,只好答应他们,择日支个小摊,什么都算一算,让太学生们见识一下他们真正的实力!

“师父”李损之找到了一个偏僻处,让元稹空手过来即可。

摊子上的东西琳琅满目。

元稹不太会用,但是动动嘴编故事他很喜欢。

太学生们过来,元稹说不出来一句关于阳城的好话:“阳城,税收不上来,考功下下。”

太学生们不理解,圣人那么看好阳城,为何会考功下等?

元稹见对方气焰嚣张,找补了一下,说:“阳城自己写的,他为人谦虚,你们比我了解。”

“可有解法?”

“自囚于狱,观察使遣判官过去问安,见况之后,判官自然会向上禀报阳城的功业。”

元稹的说辞过于荒诞。

太学生们困惑不已,对他一脸鄙夷。

这些不是没有根据的,他在百炼镜上亲眼见过。

元稹懒得解释,说谎话有违本心,算不准才是目的,他想尽早散了回家。

李损之明白他的意思,在一旁装作师长的样子,絮絮叨叨感叹元稹以前爱睡懒觉,如今这把年纪学有所成,他已经非常感动。

元稹一下子站了起来。

李损之一愣,但随后见元稹脸上挂着笑容。

“师父累了吧,坐一会儿。”元稹就是忽然想起来,李损之之前比他矮一头,方才起身比了一下,身高差距更大了。

李损之见元稹低头眯眼看着他,本来就和元稹乱了高下,他吓得根本不敢坐。

“算卦”的幡子在风中飘扬。

国子太学生看出来这两人毫无本事,满口胡言,就是闹着玩的,谁料引来了真的客人。

元稹坐定,眼神暗示李损之拒客。

但李损之问过访客,前进士,就是算一算之后的仕途。

元稹开门见山:“初次摆摊,试手算卦,不收钱……准不准嘛,你可以先问问他们。”

太学生在边上说卦师的答案不着调,访客反而粘在凳子上不肯走。

事已至此。

李损之毕恭毕敬,在一旁侍奉,把摊子上的玩意整理一番。

元稹见访客三十来岁,却敢来白天无正经事做的年轻人群里,可能有苦难言,只想倾诉一番。

“你先说说前事吧。”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由于战乱,昔日不可一世的“五姓七望”和旧日皇室后裔,也不得不躲到巴蜀或江南。】

【逃难匆匆,随身携带的名家字画卖不了几个钱,余下不多的金银细软,容易被当地人盯上,报价再低,人在异乡,为了活命,只得忍受。】

【擦肩而过的路人,衣着褴褛,谁能想过对方也曾锦衣纨裤,出入于公卿宅第。】

天声来的不是时候。

元稹没太听清访客的话,只记得他同天声里讲的那样,说了一些战乱的事。

今年三月,割据一方的节度使吴少诚争夺地盘,战争打到现在也没结束。

访客能从徐州过来,已是不易。目前,他在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的幕府里任职。

张建封前年赴长安面圣,作诗《朝天行》一首,去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同样来长安,和诸位宰相宴上同坐,可是今年就派访客一人过来。

访客很是不安,他好不容易才有了当幕僚的机会,怕是又要失去了。

又要?

因为今年年初,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宣武军节度使董晋去世。董晋当时出镇汴州,他去世之后,随即爆发军乱,死伤无数,访客侥幸逃生。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元稹刚想开口,却听到他以前科举屡试不第,这才遇见董晋,被邀请去做幕僚。

董晋可是昔日宰相,以他的威望,若能举荐眼前这位访客,自然仕途通达。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幸好元稹慎重,眨眼之间,访客接着说起他自小父母双亡,兄长抚养他,但不久被贬岭南,成人后身无分文,公卿接济他,但对方转年病逝。他的身边熟悉的朋友,他们的父母待他如家人,结果朋友们一个个没多久就去守丧丁忧。

访客的神情恍恍惚惚。

元稹一时不知该从哪里开始安慰他。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天声的这句话,倒是可以拿来现学现卖。

元稹复述了一遍,访客眼里闪过一道光。

“是吧?以后会好起来的吧?关掉的一道道门,锁上的一扇扇窗,其实是天命让我去更好的地方吧?”访客面无表情,语调平静得像是在聊今日的天气,“那么我之后,究竟该怎么办呢?”

元稹瞥了一眼李损之。

李损之倒吸了一口凉气,介绍起摊子上的签筒、符纸、茶叶、龟甲、香炉……

幸好师父博学。

元稹得以思考片刻。

【昔日曹操的后人,曹霸,便因为战乱流入蜀中。】

【曹霸喜好书法,年少时初学卫夫人,但不及卫夫人的徒弟王羲之。他同样爱好绘画,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请他修补凌烟阁上的画像。】

【画像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良相头上进贤冠,将士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曹霸最擅长的并非肖像,而是画马。唐玄宗李隆基对他的鞍马画喜爱至极,想赐金于他,但是曹霸却将富贵视作浮云。】

【谁知人到晚年,遭逢安史之乱,往日荣光如烟,最后如此潦倒。】

天声戛然而止。

按照之前的盘点,又该问如果回到当时,曹霸还会不会放弃当年皇帝的赏赐。

元稹拿曹霸的事情举例,让访客自己体悟。

访客若有所思点点头,随后忽然问起金丹。

因为他看元稹保养得实在是好。

是装老成装得太像。

元稹称,他只是修身养性。

没办法,这种话一出,就是访客想买金丹。

他们实在没有备货。

李损之灵机一动,向访客推销起摊子上的手串、香囊、核桃……

【曹霸的生平,被诗人写下,名为《丹青引》。这位诗人和曹霸一样,出自高门大户,孩提之时,便是王侯公卿的座上宾。】

【曾经的他无需入仕,歌舞书画,四处游乐。人到中年,有心科举,却遇科场闹剧,竟无一人及第。随后他出任微职,难以果腹,辞官不能,战事爆发,逃出长安,却遭俘虏。】

【而后投奔唐肃宗,终于在朝中任职,自古君心难测,他随即被贬谪,四处颠簸,潦倒落魄。】

【一生风雨飘摇的他,写诗遣兴,记下流离路上在江南和蜀中时遇见的故人,回忆当中的盛唐和少年时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过去家族的荣光,却没能保佑他。】

访客叹了口气:“这些我想都要了……”

李损之一愣,胳膊对着摊子画了个大圈。

访客摇摇头,说:“但我没有那么多钱。”

“不要钱。”元稹答道。

李损之白了元稹一眼。

元稹感受到一道寒光射向自己:“你拿一样吧,祝你平平安安,一生顺顺利利,希望以后能听闻鸾台凤阁之上,有你的大名。”

【唐朝十大贬谪诗人!第九名!】

“出将入相,如今可不敢奢望。”

【铛铛铛铛!】

“在下韩愈。”

【杜甫!】

天声像是有意为之。

元稹没听清楚访客的姓名。

倒是李损之在一旁问起对方的字。

当然不是为了套近乎。

李损之一听韩愈的字,便感叹他们两人名字上的缘分。

“闵一世,损一时。”韩愈苦笑一声,“愈一尺,退十丈。”

韩愈?

元稹记得这个名字,百炼镜上出现多次。

他向访客确认,果然是写《诤臣论》的韩愈。

元稹想和他结识,结果多聊几句,被边上看热闹的太学生以为元稹真是“神算子”,一下子扑上来,把韩愈挤走了。

太学生想买摊子上的东西,元稹报高价,李损之不同意,他再提价,李损之要收摊走人。

大家只好作罢。

众人散去之后,元稹一脸困惑地问李损之:“你真是不贪财呀?”

“我是怕损失自家的东西。这一小堆,是我从母亲那里借来的,她要是发现东西没了,以后就不让我随意出来了。”李损之一脸忧愁。

那可太好了。

但元稹送去的那样,是李损之自己的东西。

“金盆洗手了哦。”元稹对李损之强调道。

“是,我也不想再碰到下一个韩愈,单是听着就吃不了那种苦。”李损之说罢,招呼远处默默守候的下人,收拾回家。

本章提到“城南韦杜”,那就不得不说一下京兆韦氏——

巧婚世家[白眼]

前文提过一笔的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岳父是宰相张延赏(中书令张嘉贞之子)[哦哦哦]

海南岛上名字不值一提的芝麻小官崖州司马【韦某某(字宗仁)】的几个儿子,有墓志铭可考的,全部迎娶宰相之女,比如:

一个高攀唐文宗时期宰相【李宗闵(字损之)】[无奈]

唐穆宗时期某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宰相,他的女儿【元保子(嫡长女)】下嫁韦某某的庶子(生母赵郡李氏)[闭嘴]

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三朝宰相【牛僧孺(字思黯)】绝对人情练达,出力不出人,帮韦某某说媒,高嫁他仅有的两个女儿……那很懂婚嫁了[捂脸偷看]

还有其他例子,但柳宗元和刘禹锡和他们不熟[可怜]

京兆韦氏的家风,还有另一大特点,比如:

李宗闵的母亲,京兆韦氏;李宗闵的妻子,京兆韦氏;李宗闵的女婿,京兆韦氏[害怕]

元保子的母亲,京兆韦氏;元保子的夫君,京兆韦氏;元保子的女婿,河南元氏[吃瓜]……绝对不流外人!

白居易欲言又止,他似乎对这种习俗很熟悉[墨镜]

请注意!本文所属频道为无CP,有些话题不可细说[求你了]但是!《新唐书》中有宰相世系,粗略一看,京兆韦氏、河南元氏,初唐之时已经开始世代联姻,或者和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排列组合。

【本章注释】

轩车歌吹喧都邑,中有一人向隅立。

——白居易《长安早春旅怀》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良相头上进贤冠,将士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lǎn)缠其身。

——杜甫《丹青引》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杜甫《赠韦七赞善》(诗中注释提到此句是俚语)

-

韩愈《闵己赋》

韩愈《顺宗实录》

-

(五代)赵莹、刘昫《旧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1章 轩车歌吹喧都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