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给元白刘柳剧透贬官生活 > 第1章 礼闱新榜动长安

给元白刘柳剧透贬官生活 第1章 礼闱新榜动长安

作者:江觅舟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9 22:07:42 来源:文学城

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天色将明未明,礼部南院外面的路上,多了一堵矮墙拦在前方。此处本就路窄人多,而今骑马经过的人,不管来此意图如何,悉数堵在南院的院墙东侧。

有的人来晚了,只能隔着人群,远远望着南院东墙上面的黄纸。金榜上的字看不清,但还能数数看——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进士及第,三十二人。

咂舌声瞬间在耳畔响起。

这比上一年宰相陆贽当主考官时的录取人数还多。

去年今月放榜时,有不少人抱怨过,陆贽打着公正的名义,录取几个无名之辈,就权当行卷干谒而上榜的人不存在了。等到今年换顾少连来当知贡举,免得再让人议论,他平衡各家所需,坚守中庸之道,把托关系的全都留下,凭本事的塞在榜中央。

若想嚼舌根,这个春天,得再找一找新的说辞。

失意者纷纷散去。

长安城东南的曲江池畔,新科进士们杯觥交错。他们互相聊过一圈,有几人围在柳宗元身前。

柳宗元见同榜进士对他如此热情,以为是沾了今科状元苑论的喜气。他朝苑论看去,他们二人去年联贡于京师,苑论笔生风雨,文发云霞,论才思,柳宗元对他心服口服。

眼前的人听了他对状元的称赞,纷纷附和,可他们的视线仍然落在柳宗元本人身上。

柳宗元继续同他们聊上几句,先前候考时彼此谈过诗文,今天的话题翻来覆去,离不开“今科最少年”、“河东柳氏”、“京兆万年人”、“家住亲仁坊”。

来来回回,绕弯子问了半天,那几个人意识到柳宗元不能领悟言外之意,便直接开口问起他今年及第是向谁干谒。

果不其然。

柳宗元早就猜出他们的意图,可他不喜和谁攀附关系,一直避而不谈,万万没想到他们竟然会如此直白。

若是行卷真的有用,柳宗元也不用应试四次才中。况且,他还能去找谁呢?

柳宗元直言自己未曾干谒。

他面前的人也识趣,一番谦辞,拱手酬酢,朝另一边而去。

刘禹锡在一旁竖耳偷听,忽见那些人纷纷散去,朝自己这边来,便赶紧与身旁的人就长案上突兀的菱花百炼镜聊了起来。

“你方才问什么来着?”刘禹锡回想了一下,“关于这个镜子的来历?我于江南长大,略懂一些。百炼镜镕范非常规,需在五月五日的午时,于扬州湖波之上,取日月天地之精华,在船上炼制而成。”

“这百炼镜莫不是太宗的三面镜子之一?”对方追问道。

刘禹锡当然知道贞观时的名言,可前方的小小铜镜,真的值得他琢磨这么久吗?

远处的那群人离他越来越近。

于是,刘禹锡硬着头皮聊下去:“扬州百炼铜,可以正衣冠。”

“此言差矣。”边上的兄台脱口而出。

刘禹锡眉头一紧。

对方补充说:“我观摩镜中画面许久,不像是寻常景象。你看近处歌舞,再望远方花木,这镜子里隐隐约约有星河点点,尤其是这边有时灿若白昼,有时显现诗篇。”

刘禹锡和他一同仰头看。

上面什么都没有。

登科之后,人人盼着喜事连连,刘禹锡也同样,但是面前平放在几案上的镜子,被形容成仙界圣物一般,他不肯相信。

“做作。”

飘来的声音虽小,当下却近在咫尺,刘禹锡听得一清二楚。

打听柳宗元家世和关系的那伙儿人果真过来了。前一刻在柳宗元面前客客气气,还没出几步路,刻薄劲儿就压不住了。

刘禹锡暗中感觉他们是冲自己而来。

应考一次就及第,没点儿深厚的背景,根本说不通嘛。刘禹锡方才也想过怎么把及第这事儿圆过去,但思路尚未整理清楚……以免陷入柳宗元的境地,他灵机一动,迅速拿起镜子。

【杜甫曾经说过,“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刹那之间,刘禹锡神情凝滞。

这个菱花百炼镜绝非凡品。不会是把自己的心声放大了吧?

他屏气凝神,又听到一声。

【唐朝有名的诗人多曾经历人生的起伏。】

这可不是刘禹锡的想法。

奇怪的声音是从镜子里传出来的吗?可又感觉声音远在天边。

刘禹锡盯着镜子里的画面,果然如边上的兄台所言,并非现实景象。

细细看来,镜中画面右侧一列小小图纹,下方同样如此,隐约一颗流星划过下方图案,镜子中央便出现一片空白,一行行文字兀然显现;须臾之间,流星再度划过,江南风景出现在镜中,转瞬又变成长安市井,栩栩如生,绝非画作。

时下光线昏暗,刘禹锡知道那些人凑了过来,便同他们一同聊起这面菱花百炼镜。

一番谈话下来,刘禹锡发现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异象。

最先发现镜子诡异之处的兄台,只言画面,不提天声。

刘禹锡觉得甚是奇怪。

难不成刚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幻听?

【坎坷曲折的经历塑造了李白,战乱时的颠沛流离成就了杜甫。】

天声又来。如此看来,这声音是身边某人在他背后低语?

刘禹锡找了个借口,起身躲开碍眼的人群,在一旁重新坐好,用余光悄悄观察,寻找这个躲在黑暗中的“阴魂”。

【但诗人起起落落的原因,最多是因为贬谪。】

此时他离镜子这么远,天声肯定和百炼镜没关系。可到底是谁呢?

刘禹锡一时没有思路,十分谨慎地环顾四周。

【我们小组通过分析诗人的贬谪时长、贬谪次数、贬谪地点、贬谪原因等因素,以此分析出贬谪经历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并进行总结,在此盘点一下唐朝十大贬谪诗人。】

天声甫一结束,他和柳宗元视线相对。

两人眼神交汇,立马成了寻找“阴魂”的搭档。

【……啊!要盘点十个人吗?不能因为队长绩点高,我们就跟着她一起卷呀,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呀。

其他组员怎么看是她们的事,你自己的想法呢?

再说了,我们组有五个人,现在凑出来四个诗人的稿子。其他人连小组作业的资料都没交上来,说好的今天一起做,但你看看,已经这个时候了,只有我们两个在这儿。今天岂不是得熬通宵啊。

说句话嘛……你一直盯着电脑屏幕,在忙什么呢呀?

汇报开场和每个诗人的盘点过渡都要放视频?

行吧,我懂了。】

这种措辞,太古怪了。

难道真的是仙人的天声?

刘禹锡和柳宗元找了个清静的角落,两人认真探讨起来。

新科进士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另一旁的大臣们却多半哈气连连。

曲江宴会,年年都有,以往乐舞颇有新意,但不甚悦耳,如今司农少卿裴延龄摸清了当今天子李适的喜好,选的都是他的最爱。

和去年差不多,李适再喜欢,听得也有点乏了。

于是唤来今年进士科的主考官,户部侍郎顾少连拿进士名单一看。

“三十二人啊。”李适感叹道。

顾少连刚想上前解释,被裴延龄抢先一步打消皇帝的顾虑:“陛下,切莫担心。去年四十余州大水一事已平,财政的事情固然紧张,但时下人才紧缺亦是重中之重。”

李适微微叹了口气。

“陛下,今年藏库那边清点十分细致,如今一年进账大约是六七千万贯……”顾少连冷静分析一番,“目前处置冗余官吏,俸禄钱还算合理。”

“那是吏部该管的事情。”裴延龄身子倾向皇帝,“户部库房的情况,以前听别人讲起,常常回答差错散失难以避免,今年侍郎管理得甚好啊,尤其是经历天下水灾,还能有六千万贯钱呢。”

一丝笑意浮现在李适的脸上。

以前有宰相上书,毫无遮拦直说朕不会识人,但朕这一回,绝对没有看走眼——

裴延龄心系天下,水灾放在心里,财政也一直惦记着。

可惜了,本想多多提拔顾少连,结果在户部从事多年,还是稀里糊涂。这次他担任知贡举,不知情况如何。

李适又细看了一下进士名单。

一旁的顾少连倒吸一口凉气。

他明知道裴延龄这几年一直欲抢户部侍郎、判度支之位,但是听到裴延龄现在这番说法,根本没法揭穿他想掌管财权的野心。

李适指着一个人的名字问道:“这不会是那个朝臣孩子冒名而进吧?”

裴延龄扭头窃喜,顾少连定睛一看——

柳宗元。

“此乃柳镇之子。”

李适对御史台的柳镇先前敢于上奏对抗奸臣一事印象极深,叹道:“他肯定不会为儿子请托求人啊。”

裴延龄有些失落,但是目中精光一闪。他立马附和:“年方二十便进士及第,可谓天才,前途无量啊。况且今年财库颇丰……”

“当赏!”李适行事果断。

心都要跳出来了。

顾少连可忍不了让裴延龄再胜一局。他极目远望……人呢?

不知为何,新科进士们凑在一堆。

裴延龄见皇上脸色倏然凝重,轻声念道:“忽然忆起杨相公……”

宰相杨炎当年奏请以“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深受李适器重,此法施行至今,但杨炎却与相熟友人结援互助,广涉情故,转年就被李适弃之不顾。

今年的进士啊,初识才多久,就有拉帮结伙的迹象了。

“陛下,柳宗元在那边。”语毕,顾少连在心底盼着皇上没有对过去追忆太多。

“柳宗元一看就正直,”李适甚是满意,他整衣敛容,“走,过去看看。”

裴延龄在后面应声,自请去唤人来准备赏赐之礼。

【……哦?你还有实习报告要交呀?作业也比我的多?

我刚才不是怨你,你们做得一点都没错呀。反倒是我这个人不求上进,应该好好反省,向你们学习才是。

这次小组作业,拖了那么久,愿意和我来智华大学图书馆一起做的只有你呀。她们放鸽子的借口一个赛一个离谱。既然你这么忙都肯过来,我当然也能再忍一下啊。

本来我就是凑学分才选这门课的啦。

不过,我们俩可得说好了,你负责找图片视频和排版,我来整理发言稿,其他的事情我可没时间管。

尤其是催资料。】

柳宗元和刘禹锡全神贯注,天声中一言一语却和“唐朝十大贬谪诗人”不再相关。当时他们二人悬着心,生怕天声一语成谶,百炼镜的画面化为不祥之兆。

如今天声不再提贬谪,两人心情好了起来,便一同朝人群那边走去。

谁料皇上向这边走来。

李适听出来新科进士们觉得几案上的镜子奇怪,便来问问柳宗元的看法:“他们说那么上面鬼影幢幢,你……们怎么看?”

产自扬州的铜镜,终究还是铜镜。

哪里有那么多怪异之事呢?

“回禀陛下,铜镜上的景象,好似杯弓蛇影,不过是眼前歌舞的幻景罢了。”柳宗元语毕,李适很是满意,然而刘禹锡预感不妙。

李适接着问道:“此为扬州贡品,刺史亲手包好送上来的,此般佳品,却被形容成随处可见的寻常铜镜一般。”

柳宗元知错,然而却欲言又止。

【在唐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但经我们分析,及第年龄小更容易被贬,尤其是二十岁上下登科。唐朝十大贬谪诗人第十名——】

果不其然。承认百炼镜是蓬莱仙物,天声是仙人之音,他们尚能安心一点。

刘禹锡眼神暗示柳宗元顺着皇上的意思说。

就算是柳宗元不畏上,也得敬一下唬人的天声才是。

【他十几岁时文名鹊起,少有才艺,赢得亲王诸侯喜爱,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二十出头,便荣幸登第。】

刘禹锡和柳宗元情非得已,分别自我代入了一下。

关于百炼镜的见解,柳宗元不想独自揽功,便引了刘禹锡方才的话,把继续和皇上解释的事推了出去。

正和刘禹锡的心意。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魏征曾像太宗李世民谏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今日菱花百炼镜上的景象正是要敬告诸君。

刘禹锡说完此话,引来其他进士的目光。

这些道理,人尽皆知。

李适对此也很满意,他不想同他们计较,只是提了一句不久之前朝廷重臣朋党比周而被贬一事。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李适忽然感觉一天之内得到了柳宗元和刘禹锡两面镜子。

他嘱咐顾少连给刘禹锡也赏赐一番。

【他登科之后,深受皇上厚爱,得到宫内要职,然而少不经事,坏了规矩,没过多久就被贬去下州。】

柳宗元和刘禹锡口口声声谢过天子,但是眉眼毫无舒展之意。

顾少连内心同样无奈。身为户部侍郎,他很清楚财政状况,根本没有裴延龄说得那么乐观。他委婉劝谏,能省则省,终于定了下来,把百炼镜赐给刘禹锡。

刘禹锡谢赏之后,裴延龄领着宫女端了一件金花银器过来。

李适当着所有人的面称赞柳宗元敢于直言,和他父亲一样。

此话一出,柳宗元愈加惴惴不安。

【他当时心情万分痛苦,不知可有归期,给朋友写诗,都在哀叹重逢之日时彼此年岁增长,两鬓双白。】

方才打探柳宗元家境的那几个人,一下子回过味儿来,口型相示“虚伪”二字。

刘禹锡拿着百炼镜,琢磨不透面前天子的意思,也看不穿身旁众人的眼神。

天声所言之事,比这些更要吓人。

天声里的排名,应当不会是并列的吧?

温暖春日,刘禹锡顿感手脚冰凉。

此时此地能知心的,只有柳宗元了。

【唐朝十大贬谪诗人!第十名!】

柳宗元接取赏赐时,一直在暗中观察刘禹锡的反应。

眼下二者取一,会是谁呢?

若是刘禹锡有难,柳宗元下定决心要拉他一把。

【铛铛铛铛!】

【王维!】

刘禹锡和柳宗元同时松了口气。

从天宝年间大梦一场,到太极宫中为篡皇位舞刀弄枪,拜《剑网3》所赐,唐朝一直是我最喜爱的朝代。

万邦来朝,大国风范。

哪怕是安史之乱之后,风骨依旧不减。

盛世余辉之下的中晚唐,出现了太多语文课本上的熟人:刘禹锡、柳宗元、元稹、白居易、韩愈、孟郊、贾岛、张籍、李贺、李绅,甚至温庭筠、李商隐、杜牧,还有名字不甚熟稔的唐传奇作者,都生活在同一时代。

他们的名字尚能被人铭记,那段岁月却斑驳泛黄模糊残破。从平定安史之乱,到黄巢揭竿而起,足有一百一十余年。可又似乎恨不得有个加速键,从盛唐末年快进两百年,直接“杯酒释兵权”。

人教社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里对中晚唐的记载,非常精炼,仅有一句——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

语文课本里繁星丽天,历史书中却一笔带过,这个时期的巨大反差,令我起了好奇。

为了元白刘柳,强啃冷门历史。为历史直播文题材多样化添一份贡献!

【事先声明】

元稹就是《莺莺传》里提到的元稹本稹。崔莺莺和张生及其他配角另有其人。证据确凿,抽丝剥茧,底气十足!

(放在剧情到公元801年写)

关于薛涛与元稹的“交往”真相,本文所属频道敢选无CP,可见我对自己缜密的逻辑,非常自信!

(放在诗人盘点到元稹时讲)

……但我是“穿凿附会”派,不喜欢隐喻暗示的恳请绕路(鞠躬)

【以下是来自文盲的贴心注释】

唐德宗李适(kuò)、宰相陆贽(zhì)

干谒(yè)、酬酢(zuò)、影幢幢(chuáng)

贞元八年进士:韩愈(字退之)、崔群(字敦诗,唐宪宗时期宰相)

贞元九年进士:柳宗元(字子厚)、刘禹锡(字梦得)

——柳宗元和他的“托孤三人组”都在这儿了!

-

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刘禹锡《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本章小标题)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本文卷标)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杜甫《天末怀李白》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佚名《明经进士语》

-

柳宗元《送苑论登第后归觐(jìn)诗序》

柳宗元《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郑序》

柳宗元《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

刘禹锡《和乐天以镜换酒》

刘禹锡《子刘子自传》

白居易《百炼镜》

-

(五代)王定保《唐摭(zhí)言》

(五代)赵莹、刘昫《旧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在无人在意的犄角旮旯多说两句】

每个人的历史基础不一样。若不去特地看一眼课本,我真不知道高中课上学过什么,可能老师实际讲的东西有很多,而我却只有那几页书。语文,我也是邪修路子()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礼闱新榜动长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