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浮云天下赋 > 第26章 故垒西边(二)

浮云天下赋 第26章 故垒西边(二)

作者:夜满青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4 12:25:40 来源:文学城

张秋凛被送到府衙门前,紫衣女子一行人继续驾车往前去了,路过府衙大门的时候,门边的几个侍卫还帮着牵马。

她并没有察觉到不对劲,匆忙进了厢房里更换官服,再出来时已神清气爽,整装待发。

“孟太守何在?”

“在正堂。”

张秋凛点点头,便依照指示去了正堂寻那位太守孟章。路上她用余光留意着太守府上的建制,只见草木葱葱,林丛郁郁,光州特有的深漆跷脚屋檐隐藏于丛影中。近处的白墙下种着几根悉数的翠竹,看上去倒是一处清雅之所。

绕过白墙,不远处便到正堂。

“张大人,请。”

“多谢。”

张秋凛轻轻叩门两声,门已打开,室内灯火幽暗而阔大,乍一望去十分幽邃,太守坐于正中的书案后理事,身后一排高书架罩下半轮凄清的影,明暗交错着深深浅浅。

太守孟章白鬓微染,一抬头,和蔼地一笑。

“是张通判来了,我有失远迎!我就是卫城太守孟章。”

张秋凛拱手道:“太守,我今初才到任,多有不明不足之处,还请太守予我信任,我定当竭力。来卫城的路上,我探查过沿途州郡的实况,今欲编作一杂集,不知太守是否有所耳闻,如太守有意共同商讨,我亦愿言详请。”

对于一个刚刚到任的年轻地方官、又是刚被朝廷外放出来的人来说,她此番未免有些冒昧。可孟章似乎并未在意,反而是欣慰一笑,很欣赏这位后生。

“通判南下这一路的壮举,我在卫城亦有所耳闻。我朝有你这般的年轻人,何愁盛世不兴!来,坐下说话。”

相临而坐,张秋凛瞥见孟章的书案上都是些公文和法卷,显然是个勤政之人,亦对此人的最初印象颇好。

二人先是谈了谈卫城的日常事务,再就州里最近的几件大事交换了见闻,发现竟然在许多事情的看法上颇为投机,都有一番感慨。

张秋凛谈到双目放光之时,孟章扶案道:“天色不早,张通判的居所已经备好,就在公廨隔壁,稍后我请人带你过去。今日相谈甚欢,但我今日已与内人有约,当归府赴宴。”

张秋凛立刻起身:“叨扰太守了。那其余的事,便明日再说。”

“不妨事。卫城来了一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也自是心喜。要知道我在这靠近边境的小地方操劳一生,遇见有缘人,也愿将半生所遇相告相传。”

孟章撑着椅子旁的扶手站起身,“你刚才所言及的《告风物》两册,恰好我府中便有收藏,如不嫌弃,张通判可随我一同回府去取,不必担心叨扰,我家内人好客。”

张秋凛点头。“能如此,荣幸之至。”

孟章点了头,二人便一同沿着卫城的主街步行北上,不久便到了一座宽敞院落,就是太守府。

张秋凛走在路上的时候,满脑子只有赶紧拿到那部书,想的还是白日里谈论的公务。及至太守府门前,与孟章打过招呼道谢,她自在门外等着就行。

“待会儿我派个书童给你送来,你且在此处等一等。”

“多谢。”

她站在门前的阴凉处等候,一身的青色官袍,巍然气度。稍后不久,门里走出来一个灰衫的书童,手里拿着《告风物》其中的一卷。

张秋凛刚要接过,无意中看清了那书童的眉眼。

“等等,我是不是见过你?”

那书童抬眼看看她,把书塞过来便走了。张秋凛拦下道:“我见过你,你是叶青玄身边的人。”

自从之前叶青玄在书铺替人撰写铭文得罪了崔家后,那家书铺店主便将她和另一个负责誊抄文书的小书童一并主厨门店。叶青玄见那书童年纪尚小,经常予以照拂。今日她能出现在卫城,恐怕也是因为叶青玄的缘故。

转眼那书童已经半个身子进了太守府的大门,正在转身把门关上,由此往里看去,正对着一面雕满金桂的影壁,与树影交相映,不见院内情形,忽闻一阵笑声传出。

张秋凛跃上门前石阶,用手抵住门,全忘了先前面对孟太守的礼数。“叶允和也在太守府?”

书童的眼神闪避。这时候,门内忽然传来一声熟悉的嗓音:“薛彤,快来!”

张秋凛在门外陡然停了步子。

那个名叫薛彤的书童有些好奇、又带点畏惧地看着她,缓缓地把门关上了。

那天夜里,她在住处安顿下来,挑灯细读新借的书,眼前的一个个方块字却好像在跳跃一般,令人读不进去。

张秋凛终是揉着酸疼的肩,叹息一声,败下阵来。

这南下一路山长水迢,不辞辛苦,如今到任之处本该全新投入公事。

可她过去年年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专注力,到这里忽然打了折扣,不知是不是年岁渐长,还是一个人走的路太长。

她把书合上,走到窗边望了望。今夜乌云很厚,庭院里没有月亮。

遥想刚离开京城的那一夜,也是这样的风雨阴绵、星月暗淡,彼时还没有这般风尘仆仆。温柏寒不辞路远将她寻回,到北城门外与古人一见。那时候,她就说明了一切。

张秋凛本以为自己忍得住。

可今日傍晚,她有着那么强烈地推开门闯进去的冲动。

归根结底,她是不愿意相信叶青玄那些冷淡的托辞……她曾经那么爱她,满得快要溢出来了,年少相伴、苦乐相依的岁月历历在目,一生一世共赴天涯的誓言犹然在耳……她那么多情念旧的一个人,怎可能轻易抛了?

会吗?

可张秋凛不愿意承认的是,她听出了叶青玄话里清晰又决绝的意思。也正是因为她曾经爱她至深,所以才更认得那人毫无保留的交心与信任是什么模样。如今已然变了,是门庭雪落,大风无息。

不可能。这里一定是有什么别的缘故。张秋凛仍然固执地幻想着。想想看,玄儿那么努力才走到今天,题名金榜,天子封官……从一个人从寒径山脚下的孤僻之路走到现在,所经历的一切辛苦,张秋凛虽能理解却无法切心想象。眼下她正领了官职游历,心头杂事多顾不上她这个人,也属于正常。

这些年来,她们二人的轨迹虽不时重叠,宛若命运交织,可是距离彼此的世界始终很遥远。

也许张秋凛过去的身份地位是一道鸿沟,世俗的眼光落在初出茅庐的青年身上太沉重。而今她们都来到了这偏远的光州卫城,远离过去的种种。命运把她们带到这儿,不就是缘分未尽的证明?

张秋凛想着,如果有机会,这一次,她可以先低头。

*

清晨,昨夜乌云俱扫,天光开明。

张秋凛一大早便来到公廨,一半出于到任第一天的勤勉,还有一半出自私心。

除了昨日和孟太守讨论过的南下途中见闻和各地博物趣事,她一路上借着恩师温颂声的名号和榆州张氏自身的威望,打听了一些旧事。

起初,她总在读前朝旧史时觉得不连贯,但想及那时候她尚年少,对很多事记不清楚也属正常。她带着好奇越挖越深,发现这里面还藏着许多隐秘,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过往。

张秋凛走进案卷室,忍不住感叹孟章不愧是位称职的官员——旧年卷宗都整理的十分规矩,按照年份和类别码在架子上。

她不一会儿就找到了,中睦十二年的卫城税赋记录。

这账册上只收了半卷,后面是残破的空白,想来是没有记录完整。不过那一年秋,正好是卫城被南境叛军攻占之时,也说得过去。

张秋凛南下之路,正是沿着当初与讨逆军汇合的南境叛军北上之途,一路朝南逆行而至。

她发现了其中的一点规律。

靠近业州的城池,往往在经历战乱的那些年剧烈动荡、居民散失,村镇被一个个地烧毁,就像当初均州多地的情形一样。

可越往南去,按理说应是叛乱起点、兵戈最重的地方,反而愈是祥和,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较小。

这固然与史册所述不符,但换一个角度也合乎情理。毕竟中原腹地,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卫城是第一个打破规律的例外。

张秋凛因这一发现而兴奋起来,正欲拿起前后两年的账册仔细比对,可当她要有所动作时,门外忽然传来几人的谈话声和渐进的脚步。

张秋凛有些尴尬。

虽然她已是本州官员,查看案卷室是天经地义,可她毕竟才第一天上任,又给不出合适的理由。

门一开,太守孟章和几名同僚同时进来,看见她显得很惊讶:“张通判,大清早的,您到这里,可是需要找什么?”

“听说这里可以查看本地日志,我想尽快上手。”张秋凛正气凛然地训了一借口。

“不急,我正有事要带你去……”

孟章客气地引她去了正堂理事,张秋凛自是不能再多说什么,离开了案卷室。

临近正午,仆人端上来茶点,孟章和张秋凛歇息片刻。

孟章道:“你已经对手上事物所有了解,下午我便不陪同了。如有问题,随时再来寻我即可。”

张秋凛起身:“多谢太守。”

“哪里哪里,不必客气。对了,还有一事,我昨日就想打听,又怕不合适,通判以前在京城做官的时候,认识不少人吧?”

“……我年轻历浅,不敢妄言。”

“非也,非也。你为何被贬出京城,我虽远在光州,却也是听得到的!通判虽然被贬,但只是一时之计,你的恩师是当朝宰相,又出身榆州张氏,来到我们这小地方,恐怕吃了苦头。”

“太守万不可如此讲。我既为官,便是为民做事,谈不上其他的。”

孟章笑吟吟道:“你既从京城来,肯定认识现居卫城的采诗官叶青玄吧?她与我的么女孟怀昱是同窗好友,现下都住在我府上,小女不才,赴京参试却没考中,平日里喜欢写写诗文,结交卫城的文人墨客。我听闻通判的文采斐然,也是个文人雅士,来日若有机会,可与小女一会,指点一二如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