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浮云天下赋 > 第24章 长风万里(四)

浮云天下赋 第24章 长风万里(四)

作者:夜满青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4 12:25:40 来源:文学城

武光见她一直不说话,呵呵笑着道:“你不必拘谨,朕平素就喜欢读书人!朕不计较。”

叶青玄不敢乱来,更不想在这里久留,像是为了表现内心的拒绝,又往后退了一步,道:“臣不敢。礼不可废。”

“小小年纪,规矩倒是不小。你怎么也跟张秋凛似的,看你文章灵气斐然,不应该是个如此木纳的。”武光忽而眼色一转,压低三分声音道,“告诉朕,这些是不是张秋凛教你的?”

叶青玄低头:“臣与她已经很久没见过了。”

“不是城北门外刚见过?”

叶青玄猛地抬头。城外一见有违圣旨,皇帝是如何知道的?

武光背手走向墙根处的那一丛菊,气定神闲。

“白文举也是朕的人。城外一见也是朕的安排。朕最痛恨的,就是天下有情人两地相隔,最喜爱看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他抬袖将手伸出,在空中画摇着,气息顿挫,收放合度,神态莫测。

“潋滟晴芳难留住,少年解鞍陪君子——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叶青玄,你骨子里是个诗人,与那些朝臣不同,该明白朕的意思。”

武光绕至花园的另一头,迈上两节台阶,背手站立在书案前。

“过来,你瞧瞧这花。”

叶青玄跟上前,望向雅致清幽的室内,清一色的暗木色调,哪里有什么花?这时候武光伸手拿起了放在桌角的那支插着竹叶的细口瓶,平移到叶青玄眼前:“朕赏你了。”

“呃......谢陛下。”她慢半拍地接过,端着玉瓶。

“朕听闻你与崔家公子崔景升有些积怨,他没有难为你吧?”

“回陛下,没有。”

“没有什么仇怨化解不开的。之前有什么误会,现在也都解开了。”

“是。”

武光微停顿一下。“崔老太公跟礼部尚书韩澈结了儿女亲家,崔景升也是韩尚书的亲外孙,而你以后是韩澈的学生。如此算来,是亲上加亲了。”

“崔茂行年近古稀,为国尽忠,在兵部干了有几十年了。”皇帝忽然抬起目光,将手里没沾墨的笔递给她,“你在考场上写的文章朕也看到了,确实写得很不错。但还差了一点。”

叶青玄垂首:“请陛下赐教。”

她在考场上写的是举贤论,借古讽今,鼓励唯才是举,写到一半联系起自己命运,悲从中来,笔锋愈发凌厉,词藻愈加渲染,自成一篇好文章。

她知道皇帝大举张开秋榜的目的便是选贤,便紧紧扣着这一主题,看来是赌对了。后半篇的另一主题,涉及战事及其休养生息,是受白秀吟的密信启发,掺了私心。

武光指点道:“你这篇文章还没作完,朕替你记着,往后再添新章,当成一传世佳作。考场上的篇幅有限,题目也是拟好的,影响你发挥。”

叶青玄听到此处,再迟钝也不得不懂了。“陛下希望臣写什么?”

“实事。民情。写你的眼之所见,心之所察。要多用心,少于那些典故辞章。朕觉得当今世上太学三千学子都写不出朕想看的文章,唯有你能写。”

武光不露声色地一笑,拿起那支笔,忽然湛饱了朱墨,在叶青玄的手心画了一笔朱色的对勾。

叶青玄忙举托起那支御笔,字字顿挫道:“臣定不负陛下所托。”

*

她出宫时由内官驾马车送回住地,路上听着车轮碾过路面的节奏声,才稍稍回魂。

摊开手掌心一看,那上面赫然一个朱色的大红勾,与官袍同颜色,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可偏偏落在这位置,像血一样刺眼。

她回忆起方才与武光的谈话,全程是被牵着走的,只知晓最后应下了约定。如不出所料,她定能金榜题名,得个不错的官职。武光召见她,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

都传皇帝不满业州世家掣肘。像她这般出身平民之中、没有门庭依托的人,岂非最好的同谋?

*

御书房内。武光与大内官陈实还议论着方才那位年轻的书生。

武光道:“文章写得有灵气,人却有点傻。”

陈公公在一旁帮衬道:“她才十七岁,又是乡下来的。能有这般见识已不错了。”

“当年张秋凛去均州一趟,多了不少见闻。”

“是啊,都说跟换了一个人似的。”

武光感慨道,仰面得意轻笑:“业州民间有句俗语——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朕先前把张秋凛调出京,温颂声恐怕还在心底暗喜呢。但这个人是朕先挑上了。”

陈实道:“像她这样的读书人,爱以天下为己任,又是寒门出身,更能体悟人间疾苦。只是陛下若想借她之手压制旧朝余孽......老奴听说张秋凛南下这一路寻关问野,她亦在当年四方军混战中丧父,怕也在查什么。”

“光州是戚将军起兵的根基又是边境重地,域中并无城池在反叛的二十四城之内。张秋凛不敢查。”

“别人不敢,张大人可未必啊。您瞧她这一路上来的履历,干得都是些什么事啊。”陈实自知言失,目光躲闪。

武光神色晦暗,思虑了不过须臾。“那就翻个干净清楚才好。”

***

两日后。叶青玄午睡放起,妹妹抓着纸鸢跑进来,说外面有穿黑色长袍的人要见她。

叶青玄急忙起身相迎。

“均州举子叶青玄,接旨——”

“臣听旨。”

放榜的日子,像有好兆头一般,是个大晴天。京城每到深秋时节多出晴日,深空万里,爽朗清澈。

书院里住了许多考生,都知放榜那时乾坤街肯定全堵着人,便派了一人前去把进士榜抄下来,其余人都在书院等候。是以叶青玄从做工到书局回来,一推开门,撞见好一幅热闹的景象。

很多人忙着看榜,无人顾及她。从前关系还不错的几个人倒是一看见她就前来祝贺。

“允和,你榜上有名!金榜题名了!”

她淡然接受着众人的奉承和祝福,因三日前接到了皇帝密旨,她对自己的排名早已知晓,连日后的任命都一并得了。

武光任命她为采诗官,自领鉴乐司一部,从七品,官籍隶于翰林院,是个没有讽谏之权的文人官。

这倒是有些令人意外。

“唉——你们听没听说,礼部刚刚下了文书,说是我们这一榜的学生要先入太学中正书阁内候任,等日后旨意任官,你们说这叫什么事啊。”

“开秋榜本是特例,一切都要看陛下的意思。”

一位粗眉眼、身量中等的青年人,拱手朝着皇宫大方向。

平日书院里的男女不混住,叶青玄亦很少到别院去,故而没见过这位青年,但见此人谈吐间有雅量风骨,有些一见如故。

“在下叶青玄,字允和。”

“谭衡,谭叔维。”

接下里的几天里,书院渐渐空了。最先离开的往往是落榜之人,他们离去时大多匆匆,脸上透着倦容,很多人甚至没打招呼便不辞而去。

叶青玄犹豫了数日,还是听从白秀吟和方循的建议,到他们帮找的新居坐下。那处距离太学不远,新友谭衡就在隔壁。

方循还答应帮忙解决叶青微上学一事。

“我能给她找最好的老师。”

“那还要看人家老师肯不肯教。”叶青玄没忍住嘴角一抽,“我妹妹是个闹腾的小孩,喜动不喜静。”

方循的眼皮抽搐,看上去深知其害。“……唉,温公子小时候也那样。”

新住所暂时尘埃落定了,叶青玄就给寒径山上和卫城太守府分别送去了一封信,表述近况、传达感激。

转眼间,日子一天比一天冷了。

第一次去翰林院录名的时候,叶青玄碰到了熟人。是她在新阳结识的故友阮小青。她们远远看见了彼此,马上移开视线。阮小青欲言又止,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大抵谁都没忘记一年前的秋日、大雨天被拦在考试院门外的滋味。

时至今日,叶青玄仍然会想,也许她和阮小青本来能成为形影不离的好友或文坛上一对双璧,可惜这世道上有太多泥泞,出淤泥而不染的本是少数。浊世太苦,更无法要求他人善良。道不同,便不相为谋。

她看开了许多事,但依旧是个重感情的人,会与仅有一面之言的同类人交朋友,也会在雪地里背走浑身冻僵的陌生人。有时真不知道这样是福还是祸。

搬家后,叶青玄把皇帝赠给的那一支插着竹叶的细口瓶留着,摆在了窗边。谭衡有次路过看见,给它取了个昵称叫“观音瓶”。那支细竹叶总是静静地放在窗台上,既是景观,又像个见证一般。

从书院搬走的最后期限,谭衡雇来一辆驴车帮着拉货,腾空所有房间。他在院外许久等不来人,便追进来问她到底还有什么没收拾完。

一推门,谭衡看见叶青玄站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徒徒四壁,空无一物。唯有正对床帷的斗柜上,放着一支泛着淡淡的油亮亮光泽的紫藤木发簪。

那一幕画面极具冲击力。谭衡马上联想起,簪子多为定情之物,便问:“这是谁送给你的?”

叶青玄没有回应。

“......看我多嘴,不想说就不说。”

“从前住在这的是光州孟子曦。”叶青玄道,“应该是她留给我的。”

谭衡恍然点头:“我也认识孟姑娘。”

寥寥数语,后来就再没提起。

就是在叶青玄面圣的那晚,孟怀昱带着她的家仆连夜登上了回光州的船。

等叶青玄回来的时候,托人相问,好友已经离开。人去楼空。

她知晓既然无法回应孟怀昱的情感,二人总有分别的那一日,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

自那之后,叶青玄再没踏进孟怀昱的房间,好像这样就能让时光停止流逝。直至今日,她收拾好行囊,将一切布置还原成刚入京时的模样,空出来给下一位进京赶考的学生。

从今往后,丢掉穷酸书生的身份,丢掉乱用笔名给死人写祭文的自由。

成为天子门生,朝廷命官。

这里是一道看不见的沟壑,也许她在许久之前就跨过去了,从第一次从头背起四书五经的时候。

玉孤江上游船归港,沉寂度夜,明复起航。江头那轮圆日东升西落,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代代相续,永无止息。

许多年后,叶青玄依然会回想起那天下午,朦朦胧胧的日影,苍翠的树荫,潭衡站在门边催促,而她不舍地最后回望一眼,那根紫藤发簪横在木桌上,于昏暗的小室里熠熠生辉。

多年以后,她再次打开旧匣子,扑面而来的,是腐烂后又生出新芽的十七岁的夏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