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浮云天下赋 > 第22章 长风万里(二)

浮云天下赋 第22章 长风万里(二)

作者:夜满青樽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4-09-19 01:02:21 来源:文学城

台试前夜是个大晴天,晴朗无云,繁星满天。

书院里却弥漫着一种癫狂的气息。有人边走路边看书乃止撞到了柱子,更有人抛弃书本直接撞柱,还有的人表面上云淡风轻,仰头看星空的时候突然大吼一声,转身跑回屋去不见了。

孟怀昱照常坐在院子里看着篝火,腿上盖着一块白色布毯,似是被周围人的疯狂感染了,她今夜的眼睛很亮,像是星星一般。

“吃点果子吧,我家仆人下午现摘的?”

叶青玄从书本上抬起目光,恍然一笑,拿起来一个在手里掂着。“我看你都开始打包东西了,就这么想走,一刻都不想留?”

“我没什么可留恋的。”

叶青玄想说,这不是还有我吗——但这话没能脱口。她自幼是个重感情的人,难以用平常心看待每一次分别。但这样俏皮又挽留的话她对谁都可以,哪怕对韩澈那般高官也敢胡说——唯独对孟怀昱,她不能说。

新添的柴火哔哩啪啦燃烧,把沉默盖过去了。

“你倒不如先想想三日后,咱们该去哪里游玩享乐、好好地庆祝一番。”叶青玄想活跃气氛,便指了指身后书院的众人,“短短连三个月,天南地北一相聚,总归是缘分,到时候,我做东,请大家好聚好散。”

“许多人就此留在京城不走了。说不定来日同朝为官,你们还能做同僚,随时都可以相见。”

“那也不同了。”叶青玄翻动着书页,“一旦过了明日,就不一样了。”

“哪有那么严重,你看隔壁徐公子,都考了七次试了,不还是一样?”

叶青玄的膝上摊开的仍是从白秀吟那儿借出来的账册,垂下眼面露愁容。孟怀昱也注意到了。

“你整天捧着这份账册有什么用?”

“中睦十二年,光州尚未收复吧?”

她问的突然,孟怀昱不明所以:“啊,确实,那时候还在战乱。”

“你父亲从什么时候做的卫城太守?”

“这.....从我刚上学的时候,大概中睦三年?问这个做什么。”

“那你可还记得,卫城是从什么时候起不按时向朝廷纳税的?”

孟怀昱显得困惑起来。“卫城一直都在向朝廷交税,你可别乱说。那几年光州虽有战火,讯息不通,但从未直接波及到卫城,后来戚将军收复光州,卫城改为首府,就改向新朝庭纳税。”

“你能确定?”

“当然了。”孟怀昱用明亮的眼眸看着她,“卫城皆是良民。”

叶青玄却双手微微发颤地捧起了那本账册。

是斯年起,朝廷不遣兵卒,不征粮税。

——千秋有罪,罪余一身。

也许要么账册是假的,要么她的朋友在说谎,还是......其中更有不为人知的隐情?

“对了,我忽然想起来件事,需给你提个醒。”叶青玄道,“张秋凛这次下放去做了光州首府通判,就是你父亲的二把手。”

提起张秋凛,孟怀昱的眼神似乎暗了一瞬。但她没像其他人那样戏虐的说出“孽缘”二字,而是思索一番后谨慎道:“她是因为忠正直言、得罪了世家才被赶出京城的,应是个好官。”

“也许是个好官,但她到了一个地方后喜欢先怀疑一切。”叶青玄道,“你没见过她的新阳时的手段。自然,清者自清。不过一个郡养着那么多官吏,平时很难都打点到,我只是提个醒。”

“我会写信给父亲的。”

“还有,这次陛下罢免的一批前朝旧臣,大多是上了年岁的世家老者,虽说给秋榜新人腾出了位置,但若仔细看,六部中唯有兵部和户部的人没怎么动。钱权与兵权,自古是最忌讳掌握在他人手里的。陛下迟迟不动他们,多半是因为从前朝留下来的旧事,虽然具体为何事尚且没有眉目,但……或许会有那么一天,我们真的能见到山河共庆海晏河清。”

她边说着边用指腹摩挲着书角,心底一片感慨。孟怀昱把掌心搭在她的手背上,这是一代年轻读书人的共识。

“一定会的。”

*

自古以来,选贤举能,乃是国家大事。然而应何而选,历朝历代各有不同。

考试之词,本意为考绩、试用,其形式亦千变万化。到了延朝,是每三年一次的“怀牒自列”,全天下的读书人不分出身贵贱,也不用地方长官的荐举,只要拿着互牒到考试院,从乡里一层一层地考上来。

延朝末年,朝廷日渐贫弱,各地大族兴起,他们开始掌控地方官员的任聘权,许多地方政府虽然名义上还由朝廷指派任命,实则不过走个过场。时日久了,各地方长官大多在地方官学培养自己的门生,送去中央科考。这些官学弟子往往被称作“生徒”,其中最尊贵的便是从小在太学读书的官宦子弟,即“太学生徒”。

至天下积弊已久、扰乱频生,世局京城的官宦子弟历经数代联姻织起了一道权力网,哪管什么天下大乱,只看庭院中笙歌鼎沸、日升月恒。

众人沉醉,也总有人醒着。

延朝中睦八年,中书舍人温颂声辞官而去,并且顺带着把两个亲传学生逐出太学,令其去天下游历,看一看人间疾苦。

后来的史书上反反复复对这群人歌功颂德,无非是说温颂声敢于挺身、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最终成了开国之相,盛世之万人师。可到底没有人真正盘问过他的想法和心思,待到周朝的第一位史官开始记录这段开国史的时候,除方循外的众人都已不在了。

何须久远到青史成册?哪怕是今年,在启元元年的秋天,一众学子乌泱泱地挤在考试院门口,汗流浃背时,也不曾知晓温颂声正在阁楼上紧闭着窗户后面看着他们。

殿前尚值青年的方循第一次任主考,正在门口负责核查考生的姓名和籍贯。他虽有人帮手,可还显得焦头烂额,难以维持现场的秩序。

数千人围堵着殿门,温颂声椅在窗前看了一会儿,对身边的书童道:“你看看,这乱糟糟的,他还是太柔了。若是鉴生在,就喊几嗓子让所有人都老实。”

书童道:“若张大人来了,岂止是喊几句。”

温颂声想起另一个学生的脾气,随口问道:“鉴生到什么地方了?”

“正在丽州境内。她一路走得很慢,每途径一个地方都要停下来考察,据说把沿途的地方官烦得够呛。”

温颂声笑着摇头。“她倒是不怕得罪人,跟谁学的......”

他望着窗外,数千名学子的脸模糊成一团,不知他从那里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故人旧事,脸上的笑容逐渐淡去了,忽而提起:“柏寒怎么样了?”

“公子按您吩咐的在闭门思过,不过每日砸门抱怨,并没有反思。”

“......他是该长大了。”温颂声垂目深深一叹。

*

那边唠起家常的时候,科考已经开始了。

共三天的考试,考生们住在考试院,每人一个小隔间,入夜前分发蜡烛,干粮自带,原地寝食。

大周的考试院延用的旧朝规格,设施陈旧没来得及烦心。如厕更是一大麻烦事,要人陪同着走一段不远的路。这是因为前朝修建考试院的时候,朝廷还没有公开招女官的传统,后来有了延朝末年业州世家主持的改革,这才有了女子入仕、参加科考的名额。男女茅房自然是要分开的。可数目有限,那就只能.....走远一点呗。

叶青玄倒是乐意走动,活动筋骨。

考场周围都有京城巡防持械看守,每隔十米安排一人。有一位将领骑着马绕在外围巡视,那人的面容瞧着很眼熟,好像就是陛下新任用的四大署统领言明卓。

叶青玄犹豫了一下,觉得在考场里不该和熟人打招呼,便低下头继续走。

第三日,天阴沉着,清晨还漂了几滴雨,正巧带走了连日奋笔疾书的燥热,心又平静下来。

叶青玄望着从屋檐下低落地雨滴,想起了刚到京城的时候。那时候她自从独自一人离家、辗转于各洲、屡次碰壁,心都已经麻木了。幸而,她在京城结识了一群好友。这座城偌大到彼此谁都不认识,竟意外找到了一席归属。

再到后来,在某个平凡无奇的午后,她看着满地撒满金子般的斜阳、用攒下的零钱给妹妹买纸鸢的时候,恍然间顿悟,这地方原来已是她的家了。那种感觉很奇妙,好像她命中注定的,就是与京城有缘。

收卷的时候,天又晴了。考生们涌出考场,涌回各自的家中睡上昏天黑地的一觉。

叶青玄也有些累了,人流里不见孟怀昱等人,打算先回书院再去找她们。

走到考试院门口时,恰逢那些驻守的守卫们在撤岗。一人骑马截断了她的去路,正是前日没打招呼的言明卓。

言明卓原地打马兜着圈,急切地问:“叶姑娘,你考得怎么样?”

叶青玄有气无力:“还行。”

“那就是一定能中!太好了!”言明卓给周围诸事罩上了一片乐观滤镜,她很想谢他吉言,他却忽然话锋一转道,“我要马上写信告诉张鉴生!”

叶青玄本就头晕,现在被堵得眼花。旁边的另几位京城守卫军瞧着也很无奈:“您见谅啊,我们头领就爱帮人找对象......”

“……困死了让我回去睡觉啊!”

*

京中皇宫。

前往城北逍遥园的车道常年僻静荒凉,鲜有人至。

此处不设宫禁,由皇家侍卫暗中把守,平时不允行人。有时候皇帝想低调地召见外臣、或者见一些不太方便见面的人时,便会启用这条路。

一座雕金的马车缓缓驶过逍遥园西侧门,消失在园林深处。

科举和官职架空,不参考单一历史朝代

本章粗略一提到后世给这段开国修史的史官,就是上一本的主角荀甫欣(浅浅联动一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长风万里(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