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浮生若梦 > 第39章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4)

浮生若梦 第39章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4)

作者:青湘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6-27 15:42:46 来源:文学城

过完年,剧团的人陆续回归。剧团又开始演出、排戏。生活重回正轨。

四五年以来,国共之间冲突不断。从四六年六月,国民政府进攻解放区到现在,仗也打了半年多了。不过上海暂时没受到战事的影响,依旧歌舞升平。只是物价的飞涨开始初露端倪。

幸而剧团演出一直维持着较高的票房,剧团人员的生活尚算安定。接下来的半年里,虞孟梅和陈云笙又推出了不少戏,像是《何文秀》、《红梅阁》、《王十朋》。临近夏季的时候,在虞孟梅提议下,她们还排了一部《狮吼记》。

陈云笙对《狮吼记》的故事没有特别喜欢,但是不知道什么缘故,虞孟梅对这部戏异常坚持,一定要排。最终还是陈云笙妥协。只是这妥协过程中,两人少不得又要拉锯一番。后来还是虞孟梅答应,只要《狮吼记》演出成功,夏天就陪陈云笙去香港玩,才哄得陈云笙排了这部戏。

演出的效果倒是极好。按照虞孟梅的说法,是陈云笙高亢的嗓子,天生适合河东狮这样的角色,气得陈云笙在后台追打了她半天。虞孟梅一边躲闪一边笑言:“哎呀,你看你这凶悍的样子,还说不是河东狮?”弄得陈云笙接着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只恨得牙痒。

但是不管怎么说,戏是排出来了,观众也很喜欢。所以一开始歇夏,虞孟梅就践了约,和陈云笙一道去了香港。

***

对于很少出远门的陈云笙来说,香港无异是个处处新奇的地方。

战后的香港还未恢复元气,其实远不及上海繁华。但是岭南风俗与沪上大异,又说着完全不同的方言,便让人觉得十分新鲜了。

虞孟梅虽然也是第一次来港,却比陈云笙淡定多了。香港没有无处不在的越剧戏迷,没有练不完的嗓、排不完的戏,也用不着担心什么演出票房。这里更没几个人知道虞孟梅和陈云笙是谁。两人可以在街上很随意地闲逛。

虞孟梅很喜欢香港的早茶。不只是喜欢点心和茶水的口味,还有这种优哉游哉的习惯。只要起得来,她一定和陈云笙来饮茶。一壶茶,几笼点心,再带一份报纸就能消磨很长时间。不过她吃得还是不算多,那些点心最后大半还是进了陈云笙的肚子。喝完茶,两人才会去各处游览。

香港外来客不少,不过满街飘荡的还是粤语。陈云笙说粤语没什么天赋,说国语也有很重的江浙口音,要是再碰上个不通国语的本地人,常常是鸡同鸭讲,谁也不明白对方在说什么。

虞孟梅比她强点,很快学会了几句日常用语。然而因为是初学,有时她还是会说得荒腔走板。但她从来不觉得窘迫,别人听不懂就用手势比划,虽然手舞足蹈,也能聊得很开心。

虞孟梅聊天时,陈云笙很少插话,多半在旁边看着。让她惊奇的是,三教九流的人物,虞孟梅竟然都能和他们聊得开。梅姐在上海时可没有这样健谈。不过她后来一想,上海认识她们的人实在太多了,虞孟梅多少要顾及一下自己形象,自然不可能像在香港一样无拘无束。没有形象负担的话,梅姐其实是挺开朗的人呢,陈云笙想,毕竟以前在街上卖唱,她都能坦然自若。

说来也奇,她才刚想到卖唱两个字,街上就响起了调筝的声音。

虞孟梅对这样的声音最是敏感,只听了几个音,她就觉出这调子不同寻常,马上停止交谈,循声望了过去。

街边不知什么时候起,坐了一个瘦削的男人,看着四十岁不到的年纪,衣衫简陋,正低头调着手下的十三弦。等他调完筝抬头,拿起竹板,虞孟梅才看见他双目翻白,竟然是个盲人。

左手拍板,右手弹筝。信手弹拨了一段过门,那个人就扯开嗓子,悠悠唱了起来:“凉风有讯,秋月无边 ……”

嗓音粗哑,仿佛夹着沙石,而且他唱曲时的停顿点很奇异,甩腔的运用和词句的重复也没有定规,似乎甚是随意,兴之所至就唱成这样了。虞孟梅听不懂曲词,但是她乐感很好,听了几句便觉得这调子听起来像是处处磕绊,实则十分顺畅,非常有功底,比她小时候听过的那段宣卷调更有沧桑韵味。

“……亏我,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那人还在自顾无人地弹唱。

虞孟梅很好奇他唱的内容,便向街边摆摊的小贩询问:“这是什么调子?”

小贩操着一口深重的岭粤音,心不在焉地回答:“呢个係地水南音。”

“什么?”虞孟梅没听懂。

小贩的国语不好,解释了半天也没解释清楚。最后还是一个穿西装的青年男子经过,听见他们夹缠不清的对话,插口道:“地水南音就是广府南音。”

这个人的国语虽然也有口音,但总算让人听得明白,而且听他口气,似乎颇为了解此地的曲艺。虞孟梅赶紧追着他又问了两句。

年青人略有些腼腆,但还是停下来,给她们大略讲解了几句地水南音的来历,又很耐心地一句句翻译唱词:“……今日天隔一方难见面,是以孤舟沉寂晚景凉天。你睇斜阳照住个对双.飞燕,独倚蓬窗思悄然……”

词曲古雅,更兼意味深长。虞孟梅显然非常喜欢这调子,站在街边听了很久。

“听两位口音,”陪她们听曲的年青人问,“好像是上海那边的人?”

“对。”虞孟梅点头。

“真难得,”年青人笑道,“现在本地听南音的人都很少了。”

“这是为什么呢?”虞孟梅觉得奇怪,曲子明明很好听啊。

年轻人解释:“地水南音以前多在茶楼、妓馆演出。十几年前政府宣布了禁娼的政策,唱南音的瞽师、瞽娘生计不免大受影响。再加上近年来粤曲兴盛,听的人就更少了。”

虞孟梅甚是惋惜:“真可惜。我觉得这南音调子古朴,辞意雅致,很有意思呢。”

今天夹带的私货不是越剧,而是地水南音。《客途秋恨》是广府南音里最有名的段子。经常看香港电影或者港剧的人,应该对“凉风有讯,秋月无边”这几句非常熟悉。《客途秋恨》我听过最好的版本是盲人瞽师杜焕的版本。文里这段写的特点都是他那个版本所独有的。不过这个版本只有录音。白驹荣也唱过这段。他是小生王,也是白雪仙的父亲,算是和本文也有一丢丢的关系。但是对不熟悉曲艺的童鞋,我一般会推荐你们找张国荣或者梅艳芳的版本。这两个人不管是唱粤剧还是南音都很有味道。有时我觉得,想知道港台流行歌手的功底,就听他们唱段粤剧好了。能hold住的粤剧的绝对都是实力派。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9章 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4)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