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凤仪宫生存指南 > 第33章 风起青萍

凤仪宫生存指南 第33章 风起青萍

作者:我爱喝AD钙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2:47:01 来源:文学城

苏蔓“以静制动”的策略,如同在波澜渐起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定心石。凤仪宫上下谨守本分,除了按部就班处理宫务、持续推进文书改革外,对慈宁宫那边关于大皇子教养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既不过分关切显得别有用心,也不全然漠视失了皇后本分。

这份沉静,在暗流涌动的后宫中,反而成了一种独特的存在。连带着德妃和淑妃那边明显试探的举动,也收敛了不少。毕竟,皇后不接招,她们独角戏唱得再起劲,也难免无趣,甚至可能过早暴露底牌,引火烧身。

然而,后宫从来不是能真正“静”下来的地方。苏蔓深知,表面的平静之下,是更为激烈的暗涌。她通过张女官整理送来的、经过筛选的“非机密事务摘要”,如同握住了几根探入水底的丝线,虽不能窥见全貌,却能敏锐地感知水流的细微变化。

摘要显示,翰林院近日调阅了几位资深翰林学士的履历和历年著述,宗人府则频繁召集几位年高德劭、家中或有适龄子弟的宗室王爷议事。这些动向,都与大皇子师保、伴读人选密切相关。

苏蔓将这些信息默默记在心里,并不加以评论,也未采取任何行动。她知道,这只是前奏,真正的角力场,在太后和皇帝的御前。

这日午后,苏蔓正在翻阅尚宫局关于明年春季宫份用度预算的初稿,锦心轻步进来禀报:“娘娘,安阳长公主来了。”

苏蔓放下账册,唇角微扬:“快请。”

安阳像一只欢快的小鸟飞了进来,今日她穿着一身鹅黄色的宫装,更显娇俏活泼。她先是规规矩矩地给苏蔓行了礼,随即就凑到书案前,好奇地瞅着那厚厚的账册:“皇嫂又在看这些枯燥的东西呀?多无趣。”

苏蔓示意宫人上茶点,笑着拉她到一旁榻上坐下:“宫务繁琐,总要有人打理。今日怎么有空过来我这儿?”

安阳捧起茶盏,吹了吹热气,道:“在母后那儿待得闷了,听说皇兄前朝事忙,也没空理我,就溜达到皇嫂这儿讨杯茶喝。”她眨眨眼,压低声音,“而且,母后那里,最近总有些老头子进进出出,说着之乎者也的话,听得我头疼。”

苏蔓心中了然,知道安阳口中的“老头子”,多半是太后召见商议皇子师保人选的翰林学士或老臣。她不动声色,只温和道:“母后自有要事,你若是觉得闷,常来我这里坐坐便是。”

安阳用力点头,随即又像是想起了什么,说道:“对了皇嫂,我前儿听皇兄和母后说话,好像提到……提到什么‘根基’、‘稳重’之类的,还说……光有才名不够,怕成了赵括之类的?皇兄还夸了一句王太傅,说他……嗯……教导宗室子弟向来有方,就是年纪大了些,不知是否辛苦?”

安阳说得断断续续,显然并未刻意去记,只是孩童心性,听到些许片段便学舌出来。但听在苏蔓耳中,却如惊雷炸响。

赵括?纸上谈兵!王太傅?教导宗室子弟有方!

这几个关键词串联起来,指向性已经非常明确。皇帝和太后择师的标准,绝不仅仅是学问渊博,更看重的是“务实”、“稳重”,避免那些只会空谈、缺乏实践经验的所谓“名士”。而王太傅(指的应是太子太傅王璟,虽无太子,但此衔加予德高望重的老臣),曾教导过包括皇帝在内的多位皇子,经验丰富,根基深厚,显然是符合“稳重”要求的。只是他年事已高,是否还能承担启蒙之责,存有疑虑。

这信息,比之前安阳无意中透露的“细心、有学问、品性好”要具体和关键得多!它几乎指明了方向,也排除了某一类人选。

苏蔓心中波涛翻涌,面上却依旧维持着温和的笑意,轻轻拍了拍安阳的手:“陛下和母后思虑周祥,自有决断。你呀,少听这些,当心真的头疼。”她巧妙地将话题引开,与安阳说起了新进的几样点心口味,又让锦心取来一套新得的琉璃九连环给她玩。

送走欢天喜地的安阳后,苏蔓独自坐在窗前,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安阳带来的消息,价值千金。这让她对太后和皇帝的意图把握得更精准了。德妃娘家推荐的若真是那位以辩才和诗文闻名、但据说有些清谈习气的某翰林,恐怕已经走错了方向。而淑妃打听的伴读人选,若只注重性情温厚或家世显赫,而未考虑其是否聪慧机敏、能引导皇子向学,恐怕也难以入太后和皇帝的眼。

她庆幸自己选择了“静观”,没有盲目介入。同时,她也意识到,安阳长公主这条“信息渠道”,虽不稳定,却至关重要。必须维持好与安阳的亲近关系,但绝不能显得刻意利用。

正当苏蔓消化着这条信息,并思考如何将其无形地融入自己的应对策略时,另一件看似不相干的事情,引起了她的注意。

张女官送来的最新一期事务摘要中,有一条来自内务府采买司的寻常记录:应慈宁宫要求,额外采购了一批上等徽墨、湖笔以及《急就章》、《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已送入慈宁宫小书房。

这本身很正常,大皇子即将正式启蒙,准备文具书籍是应有之义。但苏蔓的目光在“《急就章》、《千字文》”上停留了片刻。这些都是最基础的蒙学读物,按理说,宫中皇子启蒙,有时会直接选用更深一些的教材,或者由师傅自行选定。太后亲自关注这些基础读物的采购,似乎暗示着,她对大皇子的启蒙,更倾向于“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这与皇帝强调的“务实”、“稳重”不谋而合。

苏蔓心中那个模糊的念头越发清晰。她或许不需要推荐具体的人选,但她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表现出她对“如何教养皇子”的“正确”理解。这比推荐一个具体的人,更能体现她的“格局”和“眼光”。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十月中,皇帝循例于御苑举行秋狩。后宫高位妃嫔及宗室亲王、重臣皆随行。这既是皇家传统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和政治场合。大皇子年纪尚小,并未跟随,但关于他教养的话题,却不可避免地在这种非正式场合被悄然提及。

秋高气爽,围场之上,旌旗招展,骏马奔驰。皇帝一身戎装,亲自射中了一头雄鹿,引得群臣欢呼。狩猎间隙,众人在临时搭建的营帐区休息。

太后帐中,皇帝、几位近支亲王、以及苏蔓、德妃、淑妃等妃嫔陪坐说话。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子嗣教养上。

一位宗室老王爷捋着胡须笑道:“陛下今日英姿,颇有先帝当年风范。可见骑射武艺,亦是皇子教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皇帝心情颇佳,点头道:“皇叔所言极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皇子启蒙,读书明理是根本,但强身健体、知晓兵事戎机,亦不可偏废。”

德妃趁机含笑接口:“正是呢。听闻翰林院刘编修不仅学问好,年轻时也曾习练骑射,堪称文武双全。”她看似随意,却精准地抛出了自家意属的人选之一。

皇帝未置可否,只淡淡“哦”了一声。

淑妃则柔声道:“读书明理确是根本。若能寻一位品性端方、循循善诱的师傅,引导皇子打好根基,方是重中之重。”她的话更侧重于“引导”和“根基”,略显空洞,但也不算出错。

太后端着茶盏,眼帘微垂,似在聆听,并未表态。

众人的目光,有意无意地落在了一直安静坐在皇帝下首的苏蔓身上。作为皇后,她至今未对皇子教养之事发表过任何看法,在这场合,似乎不该再沉默。

苏蔓感受到那些目光,心知无法再“静”下去。她放下手中的茶杯,抬起头,目光清澈平和,声音不高不低,却足以让帐内每个人都听清:

“皇叔、母后,儿臣以为,无论是文武兼修,还是读书明理,其核心皆在于‘立其根本’。”她顿了顿,见太后和皇帝都看向她,才继续缓缓道,“皇子年幼,心智未定,此时授业,与其贪多求难,追求才名速成,不若如园丁培育幼苗,先固其根本,端正其心性,引导其知晓是非、培养勤勉之习。根基稳固,日后无论是研读经史,还是习练骑射,方能事半功倍,真正成为于社稷有用之材。儿臣愚见,皇子启蒙,师傅之选,学问固然要紧,然其教学之法,是否契合童蒙心性,能否耐心引导、以身作则,潜移默化间为其树立典范,或许比单纯的才名更为紧要。”

她没有提及任何具体人选,也没有否定德妃或淑妃的话,而是跳出了“谁更合适”的范畴,直接谈论“应该如何教养”的核心原则。她的话语,强调了“根基”、“心性”、“耐心引导”、“以身作则”,恰恰与太后采购基础读物、皇帝担忧“纸上谈兵”的思路暗合。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他看向太后。

太后终于抬起眼,看向苏蔓,目光中带着审视,但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考量。她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重量:“皇后此言,倒是老成谋国之见。皇子教养,确是急不得。根基不稳,纵有才名,亦如沙上筑塔。”

太后这一句“老成谋国之见”,虽未明确褒奖,却无疑是极高的肯定,瞬间将苏蔓的地位从沉默的旁观者,拉到了拥有“正确”教养观的决策层边缘。

德妃和淑妃的脸色微不可察地变了一下。她们推荐人选,争的是眼前的利益和话语权,而皇后一番话,却直接定义了“正确”的标准,站到了更高的层面。高下立判。

帐内一时寂静。几位宗室亲王和重臣看向苏蔓的目光,也多了几分深思。这位年轻的皇后,似乎并不像外界传言的那般,只是个忙于琐碎宫务、不通大局的女子。

苏蔓适时地垂下眼帘,谦逊道:“儿臣见识浅薄,只是平日打理宫务,深感无论何事,根基稳固最为重要。一时感慨,妄议皇子教养,还请父皇、母后恕罪。”

皇帝摆了摆手:“皇后不必过谦,你方才所言,甚合朕意。”他看向众人,“皇子师保之选,关乎国本,确需慎之又慎。才学、德行、心性、方法,缺一不可。”

经此一事,秋狩场上,众人对皇后的观感悄然改变。苏蔓依旧沉静少言,但再也没有人会觉得她在这个问题上无足轻重。

秋狩回宫后不久,前朝传来消息,皇帝下旨,擢升年逾六旬、致仕在即的太子太傅王璟为帝师,总领大皇子启蒙事宜,以其经验威望,坐镇督导。同时,择选翰林院中两位以“学问扎实、性情敦厚、教学严谨”著称的侍讲、修撰协助具体教学。而伴读人选,则圈定了两位年幼好学、家风清正的宗室子弟,以及一位已故忠臣之后,意在激励。

这个结果,几乎完全印证了苏蔓之前的判断。王太傅德高望重,符合“稳重”要求,具体教学的翰林则是“务实”干才,伴读人选兼顾了宗室与勋贵,更重品行与向学之心。德妃娘家推荐的“文武双全”的刘编修,以及淑妃一派打听过的几位家世显赫的伴读候选人,均未入选。

尘埃落定。

苏蔓在凤仪宫得知最终名单时,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只有一种“果然如此”的平静,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这场无声的较量,她看似没有直接参与,却凭借精准的判断和关键时刻的“点睛之语”,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展现了价值。

她走到书案前,拿起笔,在那张写着“以静制动”的纸上,在旁边添了一行小字:“静中观势,动中提纲。”

“静”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在沉寂中观察、分析、积累。“动”也不是盲目出击,而是在关键时刻,提出纲领性的见解,把握方向。

这,或许就是她作为皇后,在这深宫中的立身之本,亦是前行之道。

她放下笔,目光掠过窗外。秋意已深,庭中树叶凋零,更显枝干苍劲。

真正的寒冬,尚未到来。但她知道,经过此事,她已不再是那个初来乍到、只能依靠小心谨慎摸索前行的灵魂。她开始真正理解这个时代的规则,并尝试着,在这盘错综复杂的棋局中,落下属于自己的棋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