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七年的北平,连风都裹着硝烟味。
胡同深处的“清砚药铺”是片难得的静地。老门板上的铜环磨得发亮,柜台后,苏清砚正低头分拣晒干的金银花,指尖沾着细碎的黄绿色药末,连呼吸都轻得怕惊散了满室药香。
窗外忽然传来“轰隆”一声闷响,是城西的炮弹又落了。苏清砚手顿了顿,刚要去关窗,玻璃门却被风推得“吱呀”晃了晃,带进股混着尘土的冷意。
“抓药。”
来人声音低沉,带着点被风吹哑的质感。苏清砚抬头,撞进一双深不见底的眼——男人穿件深色短打,袖口卷到小臂,露出的腕骨线条利落,指节上有道浅疤,像是旧伤。他肩上落着些灰,却坐得笔直,目光扫过柜台时,没停在药柜上,反倒在墙角那盆蔫了的薄荷上顿了半秒。
“要什么药?”苏清砚收回目光,指尖拢了拢散落的药草。
“治外伤的,”男人声音没起伏,“最好的金疮药,再要两卷纱布。”
苏清砚应了声,转身去取药箱。指尖碰到瓷瓶时,忽然想起今早巷口王婶说的——最近总有“生面孔”在胡同里转,让他多留个心眼。他余光瞥向男人,见对方正盯着柜台上的旧账本,指腹无意识摩挲着短打衣襟的缝边,那动作不像是寻常百姓。
“一共三十七文。”苏清砚把药包递过去,指尖不小心碰到男人的手,只觉对方掌心粗糙,还带着点未散的凉意。
男人接药的动作顿了顿,从怀里摸出枚铜板,指尖捏着递过来时,苏清砚瞥见他指缝里藏着点深色痕迹,像是干涸的泥,又不像……
“多谢。”男人接过找零,转身要走,却在门口停住,回头看了眼苏清砚,忽然补了句:“方才的炮声近,晚上记得把窗闩好。”
苏清砚愣了愣,还没来得及应声,人已经消失在胡同口的阴影里。他低头看着那包药,忽然发现药包角落多了块折得整齐的粗布——是男人刚才落在柜台上的,布角还绣着个模糊的“野”字。
三天后的雪夜,男人又来了。
这次他没穿短打,换了件灰布长衫,肩上落着薄雪,进门时还带着股寒气。他没说抓药,只从怀里掏出个锡制小盒,金属壳被体温焐得发烫,轻轻放在柜台上时,发出“嗒”的一声轻响。
“清砚,”他这次连称呼都变了,声音压得很低,带着点罕见的轻缓,“你见过这个吗?”
苏清砚放下手里的戥子,俯身去看。锡盒巴掌大,盒面刻着浅淡的缠枝纹,他指尖轻轻碰了碰,抬头时撞进男人的眼——对方眼底映着雪光,竟比平时软了些。
“没见过。”苏清砚老实摇头,指腹蹭过盒面的纹路,“这是……”
话没说完,男人已经打开了锡盒。里面铺着层软绒,绒布上躺着枚玉佩,通体莹白,雕成了梅花的形状,花瓣边缘还留着道细浅的磕碰痕迹,在昏黄的油灯下,竟像落了层光。
苏清砚呼吸顿了顿。这年月,别说这样精致的玉佩,连块完整的银饰都少见。他指尖悬在玉佩上方,没敢碰,只觉得这物件干净得不像该出现在这烽火里。
“是很重要的东西吧?”苏清砚轻声问,抬头时,正看见男人盯着玉佩,喉结动了动,像是有话要说。
窗外的雪又大了些,风卷着雪沫打在窗纸上,发出“沙沙”的响。男人没回答“重要与否”,只把锡盒往苏清砚面前推了推,声音比刚才更哑,却字字清晰:
“想送你。”
苏清砚猛地抬头,油灯的光落在他脸上,连耳尖都染了点红。他攥着戥子的手紧了紧,刚要开口说“不可”,就见男人往前凑了半步,身上的寒气混着点说不清的气息漫过来,又听见对方补了句:
“等仗打完了,我带你去南京,看玄武湖的梅花。一整树一整树开的那种,比这玉佩上的还好看。”
他话说得直白,没绕半点弯,眼里的光比油灯还亮。苏清砚看着那枚玉佩,又看着男人眼底的认真,忽然想起前几天巷口的炮声,想起男人留下的粗布,想起这乱世里的所有颠沛——
原来真有人,会在这样的日子里,把最珍贵的东西捧到他面前,还许他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
苏清砚喉间发紧,攥着戥子的手慢慢松开,指尖轻轻碰了碰锡盒的边缘,声音虽轻,却听得真切:
“好。我等。”
男人愣了愣,随即笑了。他没再说话,只伸手拂去苏清砚肩上的雪沫,指尖带着点薄茧,却动作轻柔得像怕碰碎了什么。油灯的光落在两人交握的手背上,也落在那枚梅花玉佩上,把满室药香与雪夜的寒气,都酿成了这乱世里最暖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