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逢春山 > 第8章 第 8 章-深冬

逢春山 第8章 第 8 章-深冬

作者:青玖卿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9 18:36:26 来源:文学城

图书馆的暖气开得很足,空气中弥漫着书本陈旧纸张的特有气息和一种近乎凝滞的专注。林知砚坐在靠窗的位置,《离散数学II》的习题集被翻得边脚毛躁,草稿纸上是密密麻麻的推导过程。

林知砚的目光偶尔还是会不受控制地飘向斜前方那个熟悉的位置。沈凇几乎总是在那里,像一座沉静的山,隔绝了周遭所有的喧嚣与浮动。她微低着头,时而翻阅厚重的英文文献,时而指尖在键盘上快速敲击。那专注的侧影依旧会让林知砚的心跳漏掉半拍。

但林知砚没有再让自己沉溺在这虚幻美好的遥望中。她深吸一口气,将某种无形的牵引力强行掐断,重新将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的RSA密码算法中。

“先做好眼前的事。”她在心里对自己重复。只有先渡过眼前的期末大关,才可能谈及那些遥远而模糊的、关于“并肩”的想象。

复习的日子枯燥得像是在沙漠里跋涉,唯一的绿洲是那些终于被攻克的知识点带来的片刻欣喜。林知砚不再追求形式上的完美,也不再焦虑于计划的百分百完成,只是专注于“理解”本身,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挪动。

一次去茶水间接水的间隙,林知砚恰好与正要出来的沈凇迎面遇上。空间狭小,避无可避。林知砚的心下意识地提了起来,正准备硬着头皮像过去那样快速低头走过,却看到另一个男生抢先一步,拿着一本《Advanced Global Illumination》拦住了沈凇。

“学姐,不好意思打扰一下,全局光照的计算方法,我还是有点没搞懂...”男生的语气带着显而易见的急切。

沈凇的脚步停下,目光落在书页上。她的表情没有任何不耐,只是平静地接过书,快速浏览了一下,随即用她那特有的、清冽而清晰的语调开始讲解。林知砚一句也听不懂。

“明白了!谢谢学姐!”男生茅塞顿开,连连道谢。

沈凇微微颔首,将书递还回去,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仿佛这只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个小插曲。

林知砚站在原地,握着温热的水杯,看着沈凇转身离开的背影,刚才那一幕像一颗冷水,猝不及防地浇在她心头。

原来如此。

她忽然明白了。那天沈凇对她说的关于复习重点的话,并非出于任何特殊的“注意”,更不是她暗自珍藏的“认可”。那仅仅只是出于一个优秀前辈对后来者最寻常不过的、近乎本能的善意提醒。就像今天对这个陌生的男生一样。无关对象是谁。

心中某个被小心翼翼包裹起来的角落,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碎裂了,沉甸甸地落了下去,泛起一阵苦涩。那点不切实际的雀跃与幻想,在这一刻显得如此可笑和一厢情愿。

林知砚沉默地接满水,走回自己的座位。

林知砚重新埋首于题海,笔尖划过纸面,发出轻轻的沙沙声。

图书馆闭馆铃声又响起了。林知砚合上最后一本复习笔记,长长地吁出了一口气。所有的科目,终于都在考试前夜过完了最后一轮。巨大的疲惫感席卷而来,但随之涌上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踏实和平静。她尽了全力,剩下的,交给考场。

考场上,笔尖摩擦试卷的声音沙沙作响,流畅,偶有停顿。林知砚遇到了一道棘手的证明题,她蹙眉思索了片刻,没有慌乱,而是选择果断跳过,先完成后面有把握的题目,最后再回过头来,慢慢分析、拆解。虽然最终仍然没有完全证出,但林知砚并没有遗憾。

交卷铃响,她放下笔,心情异常平静。除了那道证明题,其他大题全部做上,外加一道填空不确定。这和她一开始复习时,那种面对试卷一片茫然、全靠直觉硬凑的状态,已然是天壤之别。

最后一场考试结束,预示着寒假的正式开始。室友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收拾行李离校,寝室里瞬间空荡下来。林知砚没有选择回家,而是背着帆布包,独自去了图书大厦。

没有目的地,林知砚任由自己在高耸的书架间漫游。指尖掠过不同质感的书脊,最终抽出了《三体》。很久没看了。在宏大的宇宙叙事之中,她尤其喜欢云天明的三个小故事。“二向箔对三维空间的压缩……伟大的想象力。”林知砚感叹道。

合上书,林知砚背靠着冰凉的书架,缓缓坐在地板上。大厦内灯火通明,安静得只剩下远处隐 约的翻书声和空调的低鸣。她闭上眼,脑海中却并非浮现黑暗森林的图景,而是另一个念头破土而出,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

她也想创造一个世界。

不是大刘笔下那般冷峻、理性的宇宙图景,而是独属于她的,融汇了古典诗词的意境、虚拟现实的交互、以及她所向往的自由与浪漫的……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或许没有二向箔的绝对毁灭,但有可触碰的日月星辰,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追寻所想,成为自己所爱的模样。

林知砚越想越激动,思绪如泉涌。她甚至开始构想具体的细节:她创造的世界要叫做“星图”,每个进入其中的人都会被分配一颗专属的星辰,由他们自己为这颗星星命名,作为在这个世界的唯一标识。人们可以在“星图”中生活、交流,可以随心变换形象,体验不同的职业与人生,看遍风花雪月,踏遍山川河流。

在现实中是医生的人,在这里可以任灵感肆意,成为画家、雕塑家;像她一样的工科生,可以坦然拿起纸笔,吟诗作赋,而不会被指责“不务正业”。

这里没有现实的桎梏,只有灵魂的自由绽放和对梦想最纯粹的探索。

林知砚靠着书架,肆意畅想着,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酣畅的精神按摩。对美好世界的幻想,一点点熨平了被公式和代码占据已久的神经末梢。

她感觉自己像是从一个缺氧的水底终于浮出了水面,重新呼吸到了广阔而自由的空气。期末周那种绷紧到极致的焦虑和疲惫,在被想象滋养的过程中,悄然消散。

窗外天色渐暗,华灯初上。林知砚走出图书大厦,冬夜清冷的空气扑面而来,让她感觉无比清爽。她慢慢地走在回学校的路上,嘴角微勾。她还在回味。

寝室里只剩下林知砚一个人,另外三个室友早已拖着行李箱回家享受寒假。临近年关,校园里一天比一天空旷寂静,反而成了绝佳的读书天堂。

林知砚没有浪费这段时间。她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文献阅读计划,目标是虚拟现实中的前庭感知冲突问题。这是实现她“星图”世界沉浸感的重要技术难关——如何让用户的大脑相信他们在虚拟世界中飞行或移动,而身体却静止地坐在椅子上,不会产生眩晕感。

她啃完了一篇又一篇的英文论文,从经典的感知理论到最新的平滑算法改进,笔记做了厚厚一叠。大多数问题都能在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后找到答案,但有一个关键点始终像一团迷雾,缠绕着她:“为什么在ATW技术补偿延迟时,对于存在大量高频动态光影变化的场景,其产生的图像畸变会异常显著,导致边缘撕裂感加剧,而非如论文所述得到有效缓解?”

林知砚尝试了各种思路,调整参数,在脑海里模拟渲染管线,却始终无法完美解释这个现象背后的矛盾。现有的文献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其假设条件与她设想中“星图”的场景不符。

纠结了两天后,林知砚深吸一口气,犹豫着,点开了《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课程邮箱列表里,那个她存了很久却从未敢触碰的地址:[email protected]

林知砚极其谨慎地起草邮件。先是礼貌问候和自我介绍:“沈凇学姐您好,我是本学期蹭读《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课程的大二学生林知砚”,然后清晰扼要地描述了她正在研究的问题背景,提出了她百思不得其解的那个疑问,并尝试过哪些思考方向。

林知砚在附件上附上了她查阅过的中英文献,和记录着她尝试过的思考方向的文档。

鼠标在点击键上停顿了许久。终于,点击发送。林知砚感到一阵虚脱般的紧张。她真的给她发了一封邮件。她会回吗?她看到这封邮件会怎么想?自己的问题会不会太过于简单?沈凇那么忙,应该不会理会一个蹭课的大二学生……的吧?

出乎意料的是,当天晚上十一点二十三分,她的邮箱弹出了一条消息。

发件人:shensong。

林知砚的心跳骤然加速,手指有些发抖地点开。

沈凇的回复和她本人一样简洁、直接、切中要害:

“林知砚同学,你好。你的问题描述很清晰。ATW的核心假设是前后帧之间场景变化具有连续性且主要是视角变换。高频光影变化本质上破坏了这种连续性,导致ATW基于前一帧进行的扭曲预测失效,畸变因此产生。建议你重点阅读附件这篇Siggraph 2017的论文,第4.2节Handling Disocclusion and Non-rigid Transformation以及其引用的《Temporal Antialiasing in Unreal Engine 4》,它们讨论了在非刚性变换和视觉显著点突变情况下ATW的局限性及改进思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沈凇”

邮件末尾,沈凇附上了那篇论文的PDF。

林知砚心跳如鼓,指尖一颤,手机差点从手中滑落。她一遍又一遍地看那简短而有力的回复。沈凇真的回复她了! 不仅回复了,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核心,并且附上了关键文献!一种巨大的、不真实的狂喜瞬间冲昏了她的头脑,让她感觉周遭寝室的寂静都被这封邮件带来的轰鸣声所替代。

她立刻下载附件,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果然在那两篇论文中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解释和后续的研究方向。狂喜和感激之情淹没了她。

林知砚赶紧回复邮件,真诚致谢,并简要汇报了自己的阅读收获。

很快,沈凇又回复了:“不客气。能想到这一层,说明你钻研得很深。如果后续还有类似问题,可以加我微信:********。邮件讨论学术问题有时效率较低。”

林知砚盯着那行号码,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几乎忘记了呼吸:复制、打开微信、搜索、添加好友、验证信息里再次写上自我介绍和感谢……一气呵成。

几分钟后,还没有通过。

不着急,林知砚对自己说。沈凇那么忙,她现在肯定在图书馆阅读文献或在实验室整理数据。

林知砚捧着手机,看着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她生怕沈凇通过后,她不能第一时间和她及时的对话。

十七分钟过去了。终于,“我通过了你的朋友验证请求,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聊天了”。

沈凇的头像是蓝色色调的雾凇图。不是林知砚想象中的微信默认头像,甚至也不是纯冷色系。她头像的边缘是阳光照耀在雪地里撒下的余晖。

看着那个简单的“S.Song”的名字,林知砚激动得在空荡荡的寝室里小小地欢呼了一声,立刻发过去一小段问候和一个可爱的打招呼表情包。

从此,林知砚的请教从邮件转移到了微信。但她极其克制,绝不滥用这份“特权”。每一个问题都经过数次确认,确保是真正经过深思熟虑、无法独立解决的。沈凇的回复通常言简意赅,但往往一针见血,有时还会反问一句“你觉得呢?”,迫使林知砚快速理解她的讲解并举一反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在这种高质量的交流中,林知砚能感觉到沈凇的态度从最初的公事公办,逐渐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欣赏,回复的耐心也明显多了几分。

一次,在讨论了一个关于多分辨率渲染的问题后,林知砚看着窗外漆黑的夜色和冷清的校园,鬼使神差地,手指在对话框里敲下了一句超出技术范畴的话:“感觉搞科研有时候真的挺孤独的,尤其是卡在一个点上怎么都想不通的时候。食堂都没几个好吃的窗口开着了。(叹气.jpg)”

刚发出去她就后悔了,觉得自己太逾矩了,正准备撤回,却看到对话框顶端出现了“对方正在输入…”。

几秒后,沈凇回复了。“正常。意味着快突破瓶颈期了。”

隔了一下,又一条消息跳出来:

“四食堂的清蒸鱼晚上还开着,味道不错,可以去试试。”

林知砚看着那条消息,先是愣住,随即一种巨大的、难以言喻的开心涌遍全身。

林知砚抱着手机,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感觉寒冷的夜晚,突然变得无比温暖和明亮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