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逢春山 > 第5章 第5章-行人更在

逢春山 第5章 第5章-行人更在

作者:青玖卿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9 18:36:26 来源:文学城

学期的时光流过半程,像一条河,最初的湍急奔涌已然过去,水流逐渐变得深沉而平稳。林知砚感觉自己正慢慢沉入这条河流的底部,周遭的喧嚣变得模糊,心绪反而在一片静谧中清晰起来。

她不再像学期初那样,抱着那本精美的计划本,试图用密密麻麻的方格囚禁每一分钟,结果只收获持续的焦虑和挫败。她开始尝试一种新的节奏:不再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和数量上的堆砌,而是试图真正地、深入地理解每一个概念。

过程最初是滞涩而缓慢的。计组的硬件描述语言像是另一种陌生的方言,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背后藏着难以直观把握的随机哲学,大学物理的电磁场方程则需要用空间想象力去构建看不见的图景。她常常对着一道题目枯坐良久,草稿纸上写写画画,推倒重来。

但林知砚不再轻易地感到“我不行”的恐慌,或是“算了”的放弃。她想起了暑假在项目组,对着无人机代码一筹莫展的时刻,想起了学长拿起万用表时那句沉稳的“别慌,先测供电模块”。她开始模仿那种思路:遇到难题,首先不是情绪反应,而是拆解。

“这一步卡住,是因为哪个前置知识点不熟?”

“这个公式推导不下去,是定义理解有偏差,还是计算过程出了错?”

“这道物理题想象不出模型,能不能画个图?或者找段动画演示?”

林知砚不再害怕求助。她会去B站找相关的动画视频,看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讲述角度,会在课程的答疑时间带着整理好的问题去找助教,甚至鼓起勇气在课后拦住教授问一个思考了很久的细节。她发现,当她提出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具体问题时,通常能得到耐心而有益的解答。

变化是微小的,但确凿地发生着。她发现自己阅读课本的速度变慢了,但理解得更透了。那些曾经冰冷艰深的公式和定理,渐渐显露出内在的逻辑和美。她开始能体会到解开一个复杂证明题时,那种纯粹智性上的愉悦,如同解开一个精巧的锁扣。

林知砚的书桌依然堆满了书和草稿纸,但氛围已然不同。少了些兵荒马乱的绝望,多了些沉潜专注的耐心。台灯的光晕下,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偶尔翻动书页的轻响。

窗外的知了早已销声匿迹,换上了秋虫的唧鸣。夜风带上了明显的凉意,从窗缝渗入,吹散了白日里残存的最后一丝燥热。

林知砚做完概率论本讲的最后一道习题,放下笔,轻轻吁了一口气。她没有急着去对答案,而是靠在椅背上,回顾着这一章的内容脉络。一种久违的、脚踏实地的掌控感,正一点点取代曾经的虚空和无力。

林知砚知道自己离游刃有余还差得很远,前方的课程依旧艰深。但那种溺水般的窒息感正在消退,她终于感觉自己踩到了水下的河床,虽然每一步仍需要稳扎稳打,但至少,能够借力,能够前行了。

就在这时,她放在一旁的手机屏幕亮起,班级水群里有人发了个推广:「本周五下午四点,第一会议厅,优秀本科生科研经验分享会…」

林知砚的目光扫过通知,心中微微一动。她想起自己暑假在“启航”项目组的经历,那些充满挑战却也激情澎湃的日子。或许,去听听别人的科研之路,能为自己接下来的方向带来一些启发。

周五下午,林知砚提前十分钟到了会议厅。她原本以为这种学术分享会人不会太多,没想到阶梯教室几乎坐满了大半,低年级的学生脸上带着好奇,高年级的则更多是专注和审视。

林知砚在后排靠过道的位置坐下,拿出笔记本,心里还惦记着没看完的计组第三章。

四点整,主持人简短开场后,第一位分享者走上了讲台。

“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我是沈凇,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现为本校研一新生。”

清冽平静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像一股冷泉,瞬间驱散了教室里的些许躁意。

林知砚下意识地抬起头。

讲台上的女生身量很高,估计得有170公分以上,简单的白色衬衫和黑色长裤衬得她身形清瘦挺拔。一头齐肩长发,发尾恰好落在锁骨下方,发丝顺滑地贴合着颈部的线条,既不过分随意也不显得刻意打理,露出清晰的下颌线和修长的脖颈。鼻梁上那副细边眼镜后的眼神冷静而专注,周身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强大的气场,没有丝毫拖沓或柔媚,反而因这分利落增添了几分不容置疑的理性之美。

林知砚不自觉地坐直了身体,连呼吸都放轻了些。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从课堂到论文:科研入门的一些浅见》。”

没有过多的寒暄和玩笑,沈凇直接切入正题。PPT简洁明了,没有花哨的动画,只有清晰的逻辑和干货。她讲述自己如何从阅读综述文献入手,如何寻找研究切入点,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处理让人头疼的数据,以及如何应对一次又一次的拒稿。

她的语速平稳,用词精准,每一个结论都有坚实的依据支撑。她分享了一次失败的实验,如何通过层层逻辑分析和排查,最终定位到一个极其微小的参数设置错误。

“科研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唯一有效的路径。”沈凇语气平淡地总结道。

林知砚手中的笔不知何时已经停下,计组第三章被完全遗忘在了一边。她微微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看着台上那个清晰、理性、仿佛一切尽在掌握的身影。

她从未见过这样的人。冷静得像精密仪器,却又燃烧着一种内敛的、对知识和真理极度专注的热忱。那种基于绝对实力的自信,与林知砚身边常见的浮躁或内卷截然不同,有一种撼人心魄的魅力。

林知砚的心跳莫名加快了一些,一种混合着崇拜、向往和轻微自惭形秽的情绪悄然滋生。她想起暑假在项目组里,学长学姐们虽然厉害,却依旧带着学生的摸索和青涩。而台上的沈凇,已经展现出一种近乎职业学者的雏形。

沈凇展示了她以第一作者发表的两篇论文首页,期刊名称引得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呼。林知砚并不太明白那期刊的具体分量,但周围人的反应和她平静语气下的重量,已足够说明一切。

分享结束前的提问环节,有同学问:“学姐,你觉得做科研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沈凇略一思索,回答道:“清晰的头脑,和坚持的勇气。要相信逻辑而非情绪,相信积累而非运气。”

又有人问:“会觉得枯燥吗?怎么坚持下来的?”

“探索未知本身就有足够的乐趣。”沈凇的嘴角似乎极轻微地向上弯了一下,她清冷的面容瞬间柔和了些许,“如果你找到了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坚持就不是痛苦,而是一种自然的渴望。” 她说话时,下颌微收,长发随着她点头的动作轻微地晃动了一下。

掌声雷动。林知砚也用力地鼓着掌,掌心微微发烫。

散场时,人群朝着门口涌动。林知砚看到沈凇被几位老师围住交谈,她微微侧着头,认真倾听,偶尔点头回应,姿态从容不迫。林知砚犹豫了一下,内心生出一股想要上前认识一下的冲动,哪怕只是说一句“学姐讲得真好”。

但看着沈凇周围的人群,以及她身上那种若有若无的、拒人千里的清冷气息,林知砚那点勇气瞬间消散了。她只是隔着攒动的人头,又望了一眼那道高挑挺拔、长发束起的身影——她需要微微仰视——然后随着人流走出了大厅。

傍晚的阳光为校园铺上一层金色。林知砚没有立刻回寝室,她抱着书,慢慢走在回寝室的林荫道上,脑海里却反复回放着下午分享会的片段,回放着沈凇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

那种被繁重课业暂时压抑下去的、对“变得更好”的渴望,再次灼烧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沈凇像一颗突然闯入她视野的北极星,清晰、明亮,为她指明了方向。

林知砚忽然觉得,之前困扰自己的那些问题——课程的难度、理解的滞涩——依然存在,但它们似乎变小了一些。因为她似乎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迷人的世界,以及一种更强大、更优雅的生存姿态。

那个世界里,没有琐碎的争吵,没有无用的内耗,只有对真理的专注探索和冷静清晰的强大心智。

那才是她真正向往的。她想要那样。她想要成为那样的人——像沈凇一样,冷静,强大,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物,并为之付出坚实的努力。她想要有一天,也能站在那样的讲台上,从容地分享自己的成果;想要有一天,能凭借自己的实力,坦然地与对方并肩而立,而不是像今天这样,只能隔着人群仰望。

一种前所未有的决心在她心中生根发芽。脚下的路似乎也变得坚实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