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飞龙全传之现代精编版 > 第8章 第 8 章

飞龙全传之现代精编版 第8章 第 8 章

作者:云卿uranus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1:19:45 来源:文学城

话说郑恩在平定州的“悦来小馆”里正急得直跺脚,黑黢黢的脸上满是怒气,连络腮胡子都跟着颤——他那只卖油用的枣木梆子不见了。这梆子可不是普通物件,是他爹临终前留给他的,枣木质地坚硬,敲起来“梆梆”响,附近三条街的街坊,一听这声就知道是“黑面郑”来卖油了。今儿个他从山西乔山县挑着两桶香油来城里,刚在小馆门口歇脚喝口凉茶,转身的功夫,梆子就没了影。

“王掌柜!你这馆子是咋看的?俺的油梆子就放门口桌角,眨眼就没了!”郑恩拍着桌子,震得桌上的粗瓷茶碗都叮当作响。掌柜王老实是个矮胖的中年人,正扒拉着算盘算账,吓得赶紧丢下算盘跑过来,脸上堆着笑:“郑爷您别气,许是哪个半大孩子不懂事拿错了?俺让小二帮您找找!”

旁边帮工的王小二才十五六岁,梳着个小发髻,听了赶紧放下手里的抹布,跟着郑恩在馆子前后转了个遍——门口的台阶缝、柜台后的杂物堆、甚至连后厨的柴房都瞅了,连梆子的影子都没见着。“郑爷,真没有啊,会不会是您刚才挑担过来时,颠得掉路上了?”王小二声音细细的,生怕惹恼了这个出了名的暴脾气。

郑恩一跺脚,粗声粗气地说:“不可能!俺挑担时都把梆子攥在手里,就刚才在这儿歇脚,才随手放了一会儿!”他心里更急了——这梆子要是找不着,明天没法吆喝卖油,家里卧病的老娘还等着他买米抓药呢,越想越上火,嗓门也拔高了:“今儿个要是找不着梆子,俺就不走了!”

就在这时,馆子门口传来一阵慢悠悠的吆喝声:“相面喽——贫道苗光义,走南闯北算祸福,看相断事没不准的!要瞧前程的,过来聊聊,算不准分文不取!”众人抬头一看,进来个道士:穿件洗得发白的青布道袍,袖口还打了个补丁,手里拿个拂尘,头发用木簪挽着,脸上皱纹不多,可那双眼睛亮得很,像是能把人心里的事都看透。

苗光义一进馆子,目光就落在郑恩身上,上下打量了两眼,心里顿时有了数:“原来是黑虎星官落难在这儿,得点拨他几句,别误了日后的大前程。”他慢悠悠走过去,对着正发脾气的郑恩拱了拱手:“这位黑面兄弟,多大点事,犯不着动这么大肝火?”

郑恩回头瞪了他一眼,没好气道:“你算你的相,少管俺的闲事!俺的油梆子丢了,正烦着呢!”

苗光义却不恼,依旧笑着说:“兄弟莫急,你是不是丢了要紧东西?跟贫道说说,贫道帮你算一卦,保管能找着。”

郑恩愣了愣——这道士怎么知道自己丢东西了?他半信半疑地说:“俺丢的不是别的,就是个卖油的梆子,枣木做的,巴掌那么大,敲着响得很。”

“那你报个时辰,贫道给你掐算掐算。”苗光义说着,就伸出了右手,手指修长,指甲修剪得整齐。

郑恩想了想,刚才发现丢梆子时,太阳刚过头顶偏西,大概是戌时,就瓮声瓮气地说:“戌时。”

苗光义指尖掐了掐,嘴里念念有词,过了片刻,睁开眼说:“戌时属土,对应生肖是狗;你那油梆子是木头做的,木克土,这梆子要么是被土埋了,要么就是被看家的黄狗叼走了。你去馆子后院的狗窝找找,准能找着。”

郑恩将信将疑,拉着王老实就往后院走。王老实的馆子后院确实养了条黄狗,平时拴在墙角的狗窝里,专用来防贼。两人走到狗窝旁,低头一瞅——嘿,那只枣木油梆子正横在狗窝的干草堆里,黄狗还趴在旁边,用爪子拨弄着梆子玩呢!

郑恩赶紧把梆子捡起来,用袖子擦了擦上面的草屑,心里又惊又喜——这道士也太神了!他攥着梆子跑回前馆,对着苗光义拱了拱手,语气都软了不少:“先生真有本事!俺活了二十五年,从没见过这么准的相面先生!您再给俺相相面,看看俺以后能不能有出息?”

苗光义点点头:“要相面也行,不过这里人多嘴杂,有些话不方便说,你跟贫道出城,咱们找个清静地方,贫道细细跟你说。”

郑恩一听,赶紧挑起墙角的油担,对着王老实喊了句“回头再来给你茶钱”,就跟着苗光义出了平定州城。王小二在后面追着喊:“郑爷,您的油还没卖呢!”郑恩头也不回地挥挥手:“今个不卖了,有急事!”

两人出了城,沿着城外的小路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到了一片开阔的平原——远处是金黄的麦田,近处有几棵老槐树,偶尔能看到农夫扛着锄头从田里路过。郑恩放下油担,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催着说:“先生,现在没外人了,您快说说,俺以后能有啥出息?”

苗光义先问:“你先跟贫道说说,你叫啥名字,老家在哪儿?贫道知道了这些,才能给你好好相面,分文不取。”

“俺叫郑恩,号子明,老家是山西乔山县的,村里人都叫俺‘黑面郑’。”郑恩爽快地答,一点也不藏着掖着。

苗光义点点头,又仔细端详了郑恩的面相——额头宽,下巴方,眼窝深,虽然皮肤黑,但透着股英气,就说:“子明兄弟,你现在看着就是个普通卖油的,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但过个三五年,你就能交上鸿运,时来运转,建功立业。将来你能系着玉带,当个王爷,那福气大得很呢!”

郑恩一听,眼睛瞬间亮了,可没一会儿又耷拉下来——当个王爷?这也太玄乎了!他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多卖几桶油,攒够钱给老娘治病,再娶个勤快媳妇,踏踏实实过日子,当个王爷简直像做梦一样。

苗光义看出了他的疑惑,从怀里掏出一个黄纸柬帖,还有八枚边缘带花纹的铜钱,递给郑恩:“你把这柬帖和铜钱收好,千万别丢了。从今天起,你每天卖油,别往别的地方去,就围着城里的销金桥转。记住,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你一定要去救驾;要是遇到一个红脸红须的好汉,那就是真命天子,你的功名富贵,全在他身上。到时候,你把这铜钱和柬帖交给她就行。”

说完,苗光义又念了几句口诀似的话:“黄土坡前结义,下山虎保双龙。木铃离合有定,悲欢情意无穷。若问先生名姓,光义苗姓真宗。今朝在此分手,禅州聚义相逢。”

念完,苗光义对着郑恩拱了拱手,转身就走,脚步轻飘飘的,没一会儿就消失在远处的树林里,连个背影都看不见了。

郑恩攥着柬帖和铜钱,站在原地发愣。他想不信吧,那油梆子确实是道士算出来的,一点没错;想信吧,当个王爷又实在太不现实。他摸了摸怀里的柬帖,黄纸还带着点墨香,铜钱上面刻着奇怪的花纹,不像普通的铜钱。“算了,先按先生说的做,等重阳节到了,就知道是真是假了。”他挑着油担往回走,心里却一直琢磨着“救驾”“真命天子”这些陌生的词,越想越觉得稀奇。

日子一天天过去,郑恩每天都围着销金桥卖油。销金桥是平定州最热闹的地方,来往的客商多,油卖得也快。那些收税的差役,见了郑恩都躲着走——前两个月有个新来的差役,不知道郑恩的脾气,拦着他要税钱,被郑恩一拳打趴在地上,疼得直哭。后来差役的头头董达知道了,也不敢惹他,还让手下的人时常请郑恩去酒馆吃酒吃肉,怕他闹事。

不知不觉,就到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早上,郑恩挑着油担去销金桥,刚上桥就觉得不对劲——平时桥上搭着的税棚,居然被拆了,差役用的戥子、夹剪、算盘扔在桥边的草丛里,一个人都没有,连平时守桥的老卒也不见踪影。

“这是咋回事?难道差役们都过节去了?”郑恩嘀咕着,往前走了几步,看到桥边卖重阳糕的王婆。王婆跟郑恩熟,见他过来,赶紧掀开蒸笼盖子,笑着招呼:“郑爷,您来啦?快买块重阳糕,刚蒸好的,甜得很!”

郑恩走过去,掏出两个铜板递给王婆,拿了块热乎乎的糕,边吃边问:“王婆,那些收税的差役呢?咋一个都没见着?”

王婆压低声音,凑到郑恩耳边说:“郑爷,您还不知道啊?昨个晚上,来了一伙强人,拿着刀枪,把税棚给拆了,还把差役们都吓跑了!听说那伙强人是董达的人,跟山里的土匪串通好了,要在这儿抢东西呢!”

郑恩一听,心里“咯噔”一下——董达这小子,平时就仗着有点势力欺负人,没想到还敢勾结土匪!他吃完糕,挑着油担继续往前走,心里却想起苗光义的话:重阳节救驾。“救驾?驾在哪儿呢?别是那道士骗俺吧?”

走了没多远,就看到之前常去的“醉仙楼”,郑恩觉得有点渴,就想进去喝几杯。进了楼,掌柜李大叔赶紧迎上来,脸上堆着笑:“郑爷,您来啦?快坐!还是老样子,来一壶高粱酒?”

郑恩放下油担,摸了摸口袋,发现早上买糕把铜板花光了,就从怀里掏出刚才在桥上捡的算盘、戥子,放在桌上:“李大叔,俺今个没带钱,这几件东西跟你换几壶酒喝,行不?”

李大叔一看桌上的东西,脸瞬间白了,赶紧把东西往郑恩面前推:“郑爷,您可别害俺!这是税棚里的东西,董达正为这事上火呢,谁敢收啊?您要是没带钱,先喝酒吃菜,钱的事以后再说,不碍事!”

说着,李大叔赶紧让伙计端上一壶高粱酒、一盘酱牛肉、一碗炒青菜。郑恩也不客气,拿起酒壶就往嘴里灌,牛肉大口大口地吃,没一会儿,一壶酒就见了底,菜也吃了大半。他抹了抹嘴,站起来说:“李大叔,谢了啊,俺记着账,以后准给你还上!”

李大叔笑着摆手:“没事没事,郑爷,您记住今儿个是九月初九重阳节就行!”

“九月初九……”郑恩心里又想起苗光义的话,嘀咕着出了酒楼,顺着河沿往南走。走了一会儿,他发现油桶里的油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两只竹编的油篓。这两只油篓用了三年多,里面积了不少黑泥垢,看着脏兮兮的。

“反正现在没事,把油篓洗洗吧,干净点下次好用。”郑恩想着,就把油担放在河岸边,解下腰间的绳子,把刚才捡的算盘、戥子捆好,放在一边。然后他抱起一只油篓,放进河里,弯腰晃了晃,想把泥垢晃出来。可这油篓外面涂过桐油,防水得很,晃了半天,水都没进去多少,泥垢还是牢牢粘在上面。

郑恩急了,双手抓住油篓口,使劲往下按。没想到他力气太大,一按下去,河水“哗啦”一声往上涌,油篓没按住,反而被水流冲得往南边飘去。“哎!我的油篓!”郑恩大叫一声,伸手去抓,可油篓飘得太快,一下子就飘出去好几丈远。

这油篓虽然不值钱,但也是吃饭的家伙,郑恩舍不得,赶紧脱下粗布上衣、裤子和布鞋,扔在河滩上,只穿了个打了补丁的油布兜肚,“扑通”一声跳进河里,往油篓飘走的方向追去。他从小在河边长大,水性不错,在水里游得又快又稳,一边游一边喊:“别跑!俺的油篓!”

河边洗衣的李大嫂看到了,赶紧直起腰喊:“黑大哥,小心点!这河段有暗流,别呛着!”郑恩哪顾得上这些,一门心思追油篓,眼里就盯着那只飘在水面上的油篓。

就在这时,天空中突然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郑子明!此时不救驾,更待何时?”

郑恩愣了一下,抬头往四周看了看,河边除了李大嫂和几个洗衣的妇人,再没别人。“谁?谁在喊俺?”他嘀咕着,还以为是李大嫂喊他,回头一看,李大嫂正低头搓衣服呢,根本没抬头。

没等他想明白,那声音又响了,比刚才更急:“黑娃子!快去救驾!再耽误就晚了!”

“黑娃子”是郑恩的乳名,只有他老娘才这么叫他!郑恩心里一震,再抬头看时,只见南边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暗红色的云,云里隐约有一条赤红色的龙,张牙舞爪的,像是在挣扎,周围还围着一团黑气。

“这……这是真龙?”郑恩瞬间想起苗光义说的“真命天子”,心里一下子明白了——刚才那声音是神祇在喊他!救驾的事是真的!那赤龙下面,肯定就是真命天子!

他也顾不上追油篓了,赶紧往河岸游,爬上岸后,赤着身子就往南边跑。跑了没几步,他又停住了——手里没兵器啊!前面肯定有打斗,赤手空拳怎么救驾?总不能用拳头跟人家的刀枪拼吧?

就在这时,他看到路边种着一片枣树,有大有小,长得枝繁叶茂的。“有了!”郑恩眼睛一亮,跑过去挨个看了看,挑了一棵最粗的枣树——这棵树得有碗口粗,树干笔直,枝桠也结实。他蹲下身子,双手紧紧抱住树干,双脚蹬住地面,深吸一口气,“嗨!”地一声,使出全身力气往后一拽。

只听“轰隆”一声,那棵枣树连树根带土被硬生生拔了起来,泥土溅了郑恩一身!旁边路过的农夫刘五正好看到这一幕,吓得手里的锄头“当啷”掉在地上,撒腿就跑,边跑边喊:“妖怪啊!黑妖怪拔树啦!”

郑恩没空理他,把枣树根上的泥土往地上磕了磕,又伸手扯掉上面的细枝嫩叶,剩下一根光秃秃的树干,足有一丈长,百十来斤重。他把树干扛在肩上,迈开大步,往南边烟尘起的地方跑去——那边已经能隐约听到喊杀声了,越来越近。

没跑多久,郑恩就进了一个叫“九曲十八湾”的山谷。这山谷弯弯曲曲的,两边都是陡峭的山坡,山谷里,一群人正围着一个红脸红须的大汉打斗。那大汉手里拿着一根镔铁棍棒,打得很勇猛,棍子舞得虎虎生风,但额头上已经满是汗水,脸色也有点发白,显然是打了很久,体力快跟不上了。周围的强人有百十来个,手里都拿着刀枪,为首的两个:一个脸圆眼大,穿着锦袍,是董达;另一个瘦脸尖下巴,满脸横肉,是山里的土匪头头魏青,旁边还站着个跟魏青长得有几分像的汉子,应该是他弟弟魏明。

“就是他!红脸红须的!”郑恩一眼就认出那大汉是苗光义说的真命天子,顿时来了劲,大吼一声:“驴球入的!都给俺闪开!俺来救驾!”

这一嗓子跟打雷似的,山谷里都有回音。打斗的人都愣住了,停下手里的动作往这边看。董达手下有个小头目叫李三,之前请郑恩吃过酒,认识他,还以为郑恩是来帮忙的,赶紧喊:“郑哥!你来得正好!快帮俺们拿住这个漏税的红脸贼!只要拿住他,俺们天天请你吃酒吃肉,销金桥的税银,每年分你一股!”

郑恩一听,气得骂道:“放你娘的屁!俺是来救驾的,要博玉带当王爷的,谁稀罕你那点破税银!”说着,他举起枣树干,就往强人堆里冲。

那些强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枣树干砸中了。这枣树干又粗又重,砸在人身上,轻则骨断筋折,重则当场毙命。郑恩左一下右一下,跟锄地似的,打得强人哭爹喊娘,没一会儿就倒下了七八个。

李三见郑恩不是来帮忙的,恼羞成怒,偷偷绕到郑恩背后,举着刀就往郑恩的后背砍。郑恩耳朵尖,听到背后有风声,猛地回头,一枣树干就砸在李三背上。李三“啊”的一声惨叫,口吐鲜血,倒在地上不动了,手里的刀也飞出去老远。

被围着的红脸大汉正是赵匡胤,他刚才已经快撑不住了,看到郑恩冲进来帮忙,顿时来了力气,大喊一声:“好兄弟!俺来帮你!”说着,他挥舞着镔铁棍棒,从里面往外冲,棍子扫到之处,强人纷纷倒地。

两人内外夹击,强人死的死,伤的伤,没一会儿就倒下了一大片。魏青见势不妙,举着大刀就往郑恩砍来,嘴里还喊着:“黑小子,敢坏俺的事,俺砍死你!”郑恩不躲不闪,举起枣树干就迎了上去。只听“嘭”的一声巨响,魏青的刀被震得飞了出去,枣树干正好砸在他头上。魏青哼都没哼一声,脑浆迸裂,倒在地上死了。

魏明看到哥哥死了,吓得魂飞魄散,转身就想往山谷外跑。郑恩哪能让他跑掉,迈开大步追上去,一枣树干砸在他的腿上。魏明“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抱着腿惨叫,还没等他求饶,郑恩又是一枣树干,砸在他胸口。魏明闷哼一声,当场断了气。

董达看到魏氏兄弟都死了,知道自己打不过,大喊一声:“快撤!”转身就往山谷外跑。郑恩想追,赵匡胤赶紧拉住他:“兄弟,别追了!穷寇莫追,先歇口气!”

郑恩这才停下,喘着粗气,把枣树干往地上一扔,看着赵匡胤,咧开嘴笑了:“俺……俺郑恩,是来救驾的!”

赵匡胤仔细打量着郑恩,见他虽然赤身露体,只穿了个油布兜肚,皮肤黑得发亮,但身材魁梧,眼神正直,没有一点邪气,心里很是喜欢。他拱了拱手,语气诚恳地说:“多谢壮士相救!小弟赵匡胤,不知壮士高姓大名,家住何方?”

郑恩刚想回答,肚子却“咕噜”叫了一声——刚才在酒楼吃的那点东西,早就消化完了,又打了一场硬仗,肚子饿得更厉害了。他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嘿嘿笑着说:“俺叫郑恩,山西乔山县人。俺……俺有点饿了,要不咱们先找个地方吃点东西,再慢慢说?”

赵匡胤一听,忍不住笑了:“壮士说得是,俺也饿了。俺还有个盟友叫柴荣,在黄土坡等俺,咱们去黄土坡,俺请你吃酒,再叫几个硬菜!”

两人说着,就往山谷外走。走了没几步,赵匡胤看到郑恩赤着身子,脸上有点不好意思,说:“兄弟,你怎么没穿衣服?这样在路上走,来往的人看了不雅观,也容易着凉。”

郑恩一拍脑袋,恍然大悟:“哎呀!俺刚才追油篓,把衣服扔在河边了,后来救驾急,忘了拿了!”

赵匡胤想了想,把自己外面穿的青缎袍脱下来,递给郑恩:“兄弟,你先穿俺的袍子吧,先遮遮体。这袍子是缎子的,比粗布衣服软和。”

郑恩接过袍子,赶紧穿上。这缎子袍比他平时穿的粗布衣服舒服多了,就是有点大,套在身上晃悠悠的。他系腰带的时候,发现自己没带腰带,急得抓耳挠腮。赵匡胤见状,又解下自己的鸾带,递给她:“用这个系上吧,能勒紧点,免得袍子掉下来。”

郑恩接过鸾带,系在腰上,正好合身。他看赵匡胤没了腰带,赶紧说:“俺系了你的腰带,你咋办啊?总不能敞着衣服走吧?”

赵匡胤笑着说:“没事,俺有办法。”他把手里的镔铁棍棒拿起来,嘴里念了几句郑恩听不懂的咒语。只见那棍棒“唰”的一下,突然发出一阵金光,眨眼间就变成了一条金光闪闪的鸾带。赵匡胤把带系在腰上,正好合适。

郑恩看呆了,眼睛瞪得溜圆,嘴巴张得能塞进一个拳头:“俺……俺活了二十五年,从没见过棍棒能变腰带的!这是宝贝啊!太神奇了!”

赵匡胤笑了,拍了拍郑恩的肩膀:“兄弟,你说话直爽,性子也耿直,是个好汉,俺很喜欢你。以后咱们就是兄弟了。”

郑恩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嘿嘿笑着说:“俺就是个卖油的,不会说好听的话,也没啥本事,就是力气大点。咱们快走吧,俺真饿了,黄土坡在哪儿啊?远不远?”

两人说着,就往黄土坡的方向走。走了约莫一个时辰,终于到了黄土坡。这黄土坡不高,坡下有一片空地,赵匡胤抬头一看,只见他之前停在空地的轮伞车还在,车上的锦缎帘子还挂着,可柴荣却不见了踪影。

“咦?柴荣兄弟呢?俺们约好了在这里见面,怎么没人?”赵匡胤心里一紧,赶紧四处张望——坡上的草丛、坡下的树林,甚至连轮伞车周围都瞅了个遍,连个人影都没见着。

郑恩也帮着找,一边找一边说:“会不会是柴荣大哥等不及,去别的地方了?或者去附近的镇子买东西了?咱们再找找,喊几声试试?”

赵匡胤点点头,心里却有点着急——柴荣是他的结拜兄弟,两人一起出来闯荡,约定好在这里汇合,怎么会突然不见了?难道是遇到什么危险了?

正着急的时候,远处来了个书生,背着个蓝色的书箱,手里拿着一把折扇,急匆匆地往这边走。赵匡胤赶紧迎上去,拱了拱手,语气客气地说:“这位兄台,请问你有没有看到一个穿锦袍、留着长须的人?他叫柴荣,约莫三十来岁,个子跟俺差不多高。”

书生停下脚步,想了想,说:“哦,你说的是那位锦袍先生啊!刚才我从东边的柳溪镇过来,看到他往柳溪镇的方向走了。他好像挺着急的,说是要去镇里找一个姓赵的朋友,还问我柳溪镇怎么走呢。”

赵匡胤一听,心里松了口气,对着书生拱了拱手:“多谢兄台告知!太感谢了!”

书生点点头,笑着说:“举手之劳,不用谢。你们快去吧,柳溪镇离这儿不远,走半个时辰就能到。”说完,就背着书箱继续往前走了。

赵匡胤转过身,对郑恩说:“柴荣兄弟往柳溪镇去了,咱们也去柳溪镇找他。等找到了他,咱们三个一起吃酒,好好聊聊。”

郑恩点点头,咽了咽口水:“好!只要有酒有肉,俺跟你走!咱们快走吧,俺的肚子都快饿扁了!”

两人说着,就往柳溪镇的方向走。他们还不知道,柳溪镇里,正有一场更大的风波等着他们——董达已经逃到了柳溪镇,还召集了更多的土匪,准备报复他们。

究竟柴荣在柳溪镇会不会遇到危险?赵匡胤和郑恩能不能顺利找到柴荣,又能不能躲过董达的报复?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