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飞龙全传之现代精编版 > 第60章 第 60 章

飞龙全传之现代精编版 第60章 第 60 章

作者:云卿uranus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1:19:45 来源:文学城

话说周世宗柴荣自从得了南唐送来的那班女乐,整个人像被抽走了魂魄似的,日日泡在酒池肉林里,朝政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一天比一天懈怠荒唐。朝中大小事务,全靠范质和王溥两人决断。这两人看着朝堂日渐混乱,心里又忧又怕,私下约了文武百官,一起到赵匡胤府上商议对策。

范质先开口,语气里满是焦虑:“如今主上正值壮年,却迟迟不立太子。又收了南唐的贡品,就沉湎在酒色里,好些天不上朝了,这哪是治理国家的样子啊!赵将军您是国家的重臣,不知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主上回心转意,端正治国之心?”

赵匡胤叹了口气,眉头皱得紧紧的:“我正想找各位商议这事,没想到各位先来了,足见你们对朝廷的忠心。这样,明天我跟各位一起进宫面圣,联名上奏,看看主上是什么态度。”群臣听了都松了口气,纷纷点头称是,随后各自散去,只盼着明天能劝动世宗。

第二天一早,赵匡胤领着文武百官进宫,到内殿拜见世宗。赵匡胤率先出列,躬身奏道:“陛下正值壮年,可太子之位一直空着;您又日日沉迷享乐,这事关江山社稷,可不是小事啊!臣等冒着死罪进言,恳请陛下早日立皇子为东宫太子,不辜负朝野上下的期望;同时远离美色,专心治理朝政,让陛下的圣德传扬天下。这样,不仅是天下百姓的福气,也是臣等的福气啊!”

世宗听了,却有些不以为然,皱着眉道:“功臣们的儿子都还没得到恩赏,要是先给我的儿子封爵立储,他们心里能安稳吗?”

赵匡胤赶紧接话,语气恳切:“臣等蒙受陛下的厚恩,已经得到太多宠幸了,哪里还敢奢望子孙再受爵位?恳请陛下听从群臣的劝谏,为国家的长远打算啊!”

世宗见群臣个个态度坚决,眼神里满是期盼,也不好再推辞,只好下旨,封皇子柴宗训为梁王,册立为东宫太子。当时梁王才七岁,却生得比同龄孩子聪慧不少,一双眼睛透着机灵劲儿。群臣连忙跪地谢恩,刚想接着劝世宗别再沉迷享乐,没想到世宗已经露出了厌烦的神色,挥了挥手让大家先退下。群臣只好叩拜辞行,一个个垂头丧气地走出宫,心里都清楚,这事还没完。

可世宗哪里听得进劝?依旧天天沉迷酒色,把朝政扔在一边不管。没过多久,他又下令在内苑里盖一座楼,取名“赏花楼”,还让教练使冯益负责监工。冯益捧着旨意,心里又喜又怕——喜的是这差事办好了能得重赏,怕的是楼盖得太铺张,万一群臣弹劾,自己要背锅。可转念一想,世宗现在眼里只有享乐,哪顾得上这些,索性放开手脚,找了最好的工匠,用了最华贵的材料,没到一个月,赏花楼就盖得富丽堂皇,气派非凡。这楼到底有多好?有一首《西江月》词专门描述:

彩绘的栋梁仿佛要飞到云里,精雕的房梁看着崭新夺目。屋檐翘角高高翘起,像是要碰到青天,上面的锦绣装饰让人忍不住称赞。楼里摆满了奇珍异宝,吹拉弹唱的乐器一应俱全。君王从此天天在这里享乐,对着美人喝着美酒,好不快活。

工程一完工,冯益就赶紧进宫复命。世宗听了大喜,当场赏了冯益不少金银绸缎,随后就带着杜文姬、若兰两位美人,兴冲冲地去了赏花楼。他在楼里摆了宴席,和两位美人一边喝酒,一边赏景,快活似神仙。没过几天,他又下了道圣旨,让文武百官各自献上奇花异草,种在内苑里。

这道圣旨一下,那些忠臣良将心里都不痛快,个个愤愤不平——如今边境还不安稳,百姓还有冻饿的,主上不想着治国安民,反倒折腾这些没用的!可那些想靠献媚往上爬的官员,却像得了宝贝似的,不惜花重金四处搜罗奇花,争先恐后地进宫献上。有人为此写了首诗感叹:

奇花异草本不值得追求,君主贪淫误政才是真忧愁。

继位的太子年幼柔弱难以支撑,陈桥驿的兵变,从这里就有了缘由。

再说郑恩,之前生了场病,刚痊愈没多久,就听说了世宗盖楼、让百官献花的事。他性子急,一听就炸了,立马起身去见赵匡胤,进门就大声道:“二哥!如今主上不管朝政,天天跟美人鬼混,要是外邦知道了,趁机来打咱们,百姓又要遭殃了,这可怎么办啊!我跟你一起去苦劝主上,不能眼睁睁看着朝廷乱下去!”

赵匡胤皱着眉,叹了口气:“不是我不想劝,可主上根本听不进去,你有什么办法?”

郑恩琢磨了一会儿,眼睛一亮:“我听说圣上让百官献花,咱们不如借着献花的名头,在花里藏着劝谏的意思,说不定能起点作用呢?”

赵匡胤点点头:“这办法不错,就这么办。”

到了百官献花那天,大臣们一个个捧着花盆进宫,赵匡胤和郑恩也跟着去了内苑,径直走向赏花楼。此时世宗正和两位美人喝得酣畅,见赵匡胤来了,笑着问道:“二御弟也来献花了?”

赵匡胤躬身回道:“陛下下了旨,臣等怎敢违抗?”

世宗又问:“你献的是什么花?”

赵匡胤从随从手里接过一盆梅花,捧着走到世宗面前,轻声道:“这是江南的第一枝梅花。”

世宗让太监把梅花接过来,放在桌上的花瓶里,又好奇地问:“这梅花为什么能称得上‘第一’?”

赵匡胤趁机奏道:“这梅花能在寒冬里独自开放,花香清幽,花色洁白,不跟其他花草争奇斗艳,所以称得上第一。臣还为这梅花写了首诗,想读给陛下听。”

世宗来了兴致,点头道:“好,你读吧。”

赵匡胤清了清嗓子,缓缓吟道:

一夜东风特意吹拂,本无心思争夺春日的魁首。

年年都为南枝传递春的消息,不许其他花草来做伴。

世宗听了,连连称赞,又转头对杜文姬说:“你也来吟首诗,赞美这梅花吧。”

杜文姬起身行礼,柔声吟道:

梅花枝上的雪刚刚融化,一夜寒风让它占据了东风的先机。

池塘边的花草还被冰雪覆盖,柳条却已像丝线般,染上了春日的生机。

世宗听了杜文姬的诗,更是高兴,不停地夸赞。就在这时,郑恩大步流星地走上楼来,大声道:“臣也有花要献给陛下!”

世宗让左右把花拿过来,一看,居然是一枝干枯的桑树枝,忍不住笑了:“这是枯桑啊,三御弟你献它有什么用?”

郑恩攥着桑枝,梗着脖子道:“臣献这花,跟别人的不一样!汴京城的百姓要是没了桑树,多少人要冻饿而死——桑树能养蚕织布,桑葚能当粮食,这枯桑看着不起眼,却是百姓的活命根啊!臣也有首俗诗,想吟给陛下助助兴。”说着,就大声吟道:

竹篱笆外能看见梅花,旁边全是寻常的酒家。

可汴梁城外那十万顷桑田,春风一吹,哪棵桑枝不发芽?

世宗听了,脸上的笑容淡了些,但还是勉强装出高兴的样子,赏了赵匡胤和郑恩酒食。两人喝了几杯,就站在栏杆边,看着底下官员们络绎不绝地献花。一直等到傍晚,世宗才对他们说:“你们到现在还没回去,是不是有别的事要跟我说?”

赵匡胤趁机上前,语气沉重:“臣等见陛下好些天不上朝,朝政都快荒废了,所以冒着死罪进言,恳请陛下别再在这儿沉迷享乐,赶紧回宫处理国事,这样江山才能安稳啊!”

世宗却不高兴了,皱着眉道:“我以前天天打仗,就没好好歇过。如今好不容易有了空闲,跟两位美人赏玩一会儿,不过是图个乐子,怎么就说我荒废朝政了?再说,人活在世上,就像野草上的尘土,能快活几天?现在天下还算太平,你们也该跟亲朋好友多聚聚,好好享受日子,别天天拿这些琐事来烦我!”

郑恩急了,大声道:“陛下要是不听我们的劝,迟早要出大事,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

世宗脸色一沉,不再说话,甩着袖子走进了内室。

赵匡胤和郑恩走出宫门,私下议论起来。郑恩气呼呼地说:“主上这么荒淫,要是不想个办法,这朝廷迟早要完!”

赵匡胤道:“咱们先去见范枢密,跟他商量商量吧。”

两人来到范质府上,把宫里的事一五一十说了。范质听完,眉头紧锁,沉吟片刻道:“昨天司天监来奏报,说有火星降世,是不祥之兆,主上已经让相关部门举办祭祀消灾。如今之计,咱们不如借着消灾的名义,把赏花楼烧了,说不定能让主上回心转意。”

郑恩一听,拍着大腿道:“这主意好!可千万不能走漏风声!”

第二天,范质偷偷让守宫的军校准备好救火的工具,又跟郑恩约定好时间。快到二更天的时候,郑恩躲在赏花楼附近的暗处,听着宫里的更鼓声越来越近,趁着没人注意,在靠近宫殿的地方点起了火。那天夜里正好刮着东风,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转眼间就烧得漫天通红,整个内苑都被火光照得亮如白昼。

宫官们吓得赶紧跑去报告世宗:“陛下!行宫着火了!”世宗一听,吓得魂都快没了,赶紧跑出来看,只见火势已经蔓延到了赏花楼。郑恩趁机冲上前,大喊道:“陛下快躲开!火要烧过来了!”世宗吓得腿都软了,郑恩赶紧背起他就往外跑。

杜文姬和若兰两位美人吓得又哭又叫,一边跑一边喊救命。就在这时,赵匡胤从旁边转了出来,对着她们喊道:“快过来!我救你们!”两位美人以为遇到了救星,跌跌撞撞地跑过去。可没等她们反应过来,赵匡胤左手夹着若兰,右手提着杜文姬,猛地一甩,把两人扔进了熊熊烈火里。可怜这两位美人,瞬间就被火海吞噬——

美丽的容颜转眼变成灰烬,娇艳的身躯立刻化为焦炭。

这时,士兵们看到赵匡胤把美人扔进火里,赶紧拿着救火的工具冲上来灭火。等火被扑灭时,刚盖好没多久的赏花楼已经变成了一片焦土。

第二天,赵匡胤领着文武百官进宫,向世宗道贺“灾厄已除”。世宗却没心思高兴,急切地问:“两位美人呢?”

赵匡胤低下头,故作沉痛地说:“昨天火势太大,臣等实在没来得及救,想必已经被烧死了。”

世宗一听,眼泪当场就掉了下来,心里又痛又悔,却也没理由责怪赵匡胤,只好甩着袖子回宫了。群臣见状,也只好各自退下。有人为此写诗感叹:

忠臣到了这份上也让人同情,可为什么要把美人扔进火里呢?

要是陈桥驿没被披上黄袍,千年流传的忠义之名,该归谁所有?

世宗自从被大火吓了一场,又天天想念两位美人,渐渐就病倒了,连朝都上不了。正好镇守边境的节度使韩通要上奏边境事务,听说世宗病了,就进宫探望。世宗跟他说了自己生病的缘由,韩通趁机奏道:“臣听说,昨天的火灾和两位美人的死,都是赵匡胤和郑恩搞的鬼!恳请陛下好好保重龙体,别再为美人伤心了。”

世宗叹了口气:“这事我心里清楚,可赵匡胤和郑恩是我的亲信大臣,我实在不忍心治他们的罪啊。”

韩通只好谢恩退下,回到府里,心里却打起了算盘:“主上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朝中就数赵匡胤和郑恩权力最大。他们以前跟我有过节,要是趁机找我麻烦,我可扛不住。”于是他赶紧叫来心腹谋士李智,跟他商量对策。

李智想了想,眼睛一亮:“大人,您的公子还没婚配吧?我听说符太师有个次女,是主上的亲姨,也还没选婆家。您不如趁机进宫,跟主上说要跟符家联姻,将来符娘娘要是能掌权,您就不用怕赵匡胤他们了!”

韩通一听,大喜过望:“这主意太好了!”

第二天,韩通就进宫拜见世宗,把想跟符家联姻的事说了。世宗笑道:“这事我来帮你促成。”当天就召符太师进宫,跟他说了韩通想娶他次女的事。

符太师连忙躬身道:“承蒙陛下开口,臣哪敢违抗?只是小女年纪还小,性子还没定下来,这事能不能再缓一缓,容臣再想想?”

世宗点点头,同意了。韩通和符太师各自辞行出宫。韩通觉得有世宗主婚,这事肯定能成,回去就开始准备聘礼,满心欢喜地等着娶亲。

再说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这天见冬雪刚停,天气晴朗,在家里待着无聊,就带着几个随从,去东郭门外打猎。走着走着,忽然看见一只喜鹊落在靠墙的梅花枝上,对着他“喳喳”叫了好几声。赵匡义来了兴致,从背上取下弹弓,装上弹丸,瞄准喜鹊射去,正好打中喜鹊的左翼。喜鹊叫了一声,扑腾着翅膀,朝着符太师家的花园飞去了。

赵匡义认识符太师的花园,就让随从在园外等着,自己翻身跳过围墙,进去找那只喜鹊。他刚走了几步,就听见一阵脚步声,抬头一看,只见七八个丫鬟簇拥着一位小姐,从假山后面走了过来。赵匡义来不及躲,只好慌慌张张地闪到旁边的树后,偷偷往外看。

只见那位小姐年纪不大,还没到十五岁,生得眉清目秀,身材窈窕,一举一动都透着优雅。赵匡义心里暗暗惊叹:“这姑娘长得也太好看了!”

这位小姐不是别人,正是符太师的次女符玉瑶。她也是来花园赏雪的,刚走过来,就看见树后藏着个人,连忙让丫鬟喊道:“谁在那里?光天化日之下翻墙进来,难道不怕王法吗?”

赵匡义只好从树后走出来,躬身行礼,不好意思地说:“小姐恕罪,我是赵司空的次子,当朝都点检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今天出来打猎,不小心用弹弓打中了一只喜鹊,喜鹊飞到了您家花园里,我一时心急,就翻进来了,还请小姐多多包涵。”

符玉瑶见赵匡义长得仪表堂堂,说话又彬彬有礼,心里早就有了好感,刚才的怒气也消了大半。她抿着嘴笑了笑,轻声问:“公子今年多大了?”

赵匡义道:“我今年十九了。”

符玉瑶又问:“那公子……娶亲了吗?”

赵匡义脸一红,摇了摇头。

符玉瑶心里更高兴了,却假装镇定地说:“公子还是赶紧走吧,要是我父亲知道了,恐怕会误会。”说着,让丫鬟打开后花园的门,放赵匡义出去。

赵匡义走的时候,符玉瑶还站在原地,一直看着他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了才回过神来,心里暗暗想:“要是能嫁给这样的人,该多好啊。”有人为此写诗:

喜鹊落在符家花园的枝头上,早就预示了这段良缘。

只凭一句话就认出他不是凡俗之人,等着看这段缘分能圆满。

赵匡义出了花园,跟随从会合,骑马回了家。一见到赵匡胤,就把今天在符家花园的事一五一十说了。赵匡胤听完,笑着说:“这是天意啊,让你进园见到了符小姐。”说完,就派人去请范质来府上。

范质来了之后,赵匡胤和他分宾主坐下,喝了杯茶,就把赵匡义误闯符府花园、遇到符小姐的事说了,想请范质做媒人,帮赵匡义求亲。

范质笑着说:“这事容易!符太师的夫人跟我家夫人是远房亲戚,关系很好,明天我就让我夫人去符府说亲,保证能成!”

赵匡胤大喜:“要是这事能成,我一定好好谢你!”

范质告辞后,第二天一早就让夫人郝氏去了符府。郝氏见到符太师和夫人,就把赵匡义想要求亲的事说了。

符太师皱着眉,叹了口气:“赵公子确实是个好后生,这段姻缘也很合适,可问题是,主上之前已经开口,想让我把女儿嫁给韩通的儿子。要是我答应了赵家,岂不是违抗圣意?这可怎么办啊?”

郝氏连忙说:“太师您有所不知,赵公子有大富大贵的面相,而且品德好、有才华,跟韩通的儿子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古人说‘选女婿要看品德’,您要是把女儿嫁给赵公子,主上肯定不会怪您的!”

符太师想了想,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可韩家先提的亲,我不好直接拒绝。这样吧,我学古人的办法,在城里搭一座彩楼,让小女自己抛彩球选婿,谁接住彩球,谁就是我的女婿。这样一来,两家都不会有怨言了。”

郝氏笑道:“太师这个主意好!”说完,就告辞回府,把这事告诉了范质,范质又赶紧派人去赵家报信。

过了几天,符太师让人在大街上搭了一座高大的彩楼,还派人通知了韩家和赵家,约定好抛彩球的日子。赵匡胤让赵匡义好好准备,赵匡义点点头,带着四五个随从,早早地来到了彩楼下面的天街。

他到的时候,韩通的儿子韩松已经带着几十个家将在那儿等着了,旁边还有不少官家子弟,都想来看热闹,说不定还能捡个便宜。

等了一会儿,就听见彩楼上传来一阵鼓乐声,随后一个管家走到楼边,吟了一首诗:

彩楼高高搭起,一时之间焕然一新,这是天上人间都少有的富贵景致。

告诉各位想要求娶的公子,我家小姐正满怀诚意,等着良缘降临。

管家吟完诗,就站到一边。很快,一群穿着彩衣的丫鬟簇拥着符玉瑶,走到彩楼正中间坐下。符玉瑶抬起头,往楼下看——只见楼下的人都仰着头,眼睛盯着自己,其中彩楼左边站着一个人,穿着华丽,身姿挺拔,一看就气度不凡。那人正是赵匡义:

他戴着一顶官样的黑纱巾,穿着一件青色的紵丝袄,外面套着蜀锦做的披风,腰间系着金线绣的绿带子,脚上穿着黑色的靴子,站在那儿,一举一动都透着潇洒。

符玉瑶一眼就认出了他,心里更高兴了,觉得他今天看起来比上次更英俊。再看彩楼右边的韩松,长得又矮又丑,脸黑得像炭,背还有点驼,虽然穿得也很整齐,却怎么看都不顺眼:

他戴着一顶官样的青丝笠,穿着一件黄褐色的紵丝袍,系着一条绿绒金线绦,脚上穿着黑色的麂皮靴,站在那儿,跟赵匡义比起来,差远了。

符玉瑶把两人看了个清楚,心里早就有了主意。她站起身,从丫鬟手里接过彩球,对着天空拜了拜,然后紧紧攥着彩球,瞄准赵匡义,用力抛了下去。彩球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正好落在赵匡义手里。赵匡义又惊又喜,翻身上马,带着随从,高高兴兴地往南街去了。

韩松站在楼下,看着彩球被赵匡义接住,脸都黑了,周围的人也都对着他指指点点,小声嘲笑。韩松的随从们也觉得没脸,簇拥着韩松,骑马回了家。

韩通听儿子说了这事,气得拍着桌子大叫:“主上都开口了,难道还比不上范质一句话吗?”他越想越气,立刻让心腹将士带着几百个家丁,埋伏在南街的必经之路上,准备等赵匡义娶亲的时候,半路抢亲。

可韩通没想到,他的计划早就被人泄露了,赵匡胤很快就知道了这事。他赶紧跟郑恩商量对策。

郑恩笑着说:“这有什么好怕的!咱们让娶亲的队伍带着新娘,从小路走,我来扮成新娘,跟他们玩玩!”

赵匡胤也笑了:“这主意好!”

于是,他们让随从抬着轿子,带着符玉瑶,悄悄地从僻静的小路回了赵家,让赵匡义和符玉瑶拜堂成亲。这边安排好了,郑恩就穿上新娘的衣服,坐在轿子里,前面让乐师吹吹打打,敲锣打鼓,灯火通明地从南街大路上走过来。

埋伏在路边的韩家士兵,见娶亲的队伍来了,立刻放了一声号炮,一拥而上,把乐师和随从都打散了,抢着把轿子抬回了韩府。

韩通一见轿子抬来了,高兴得不得了,亲自上前,掀开轿帘,想看看自己的“儿媳妇”。可轿帘一掀开,里面却走出个穿着嫁衣的郑恩,郑恩还故意捏着嗓子,高叫道:“韩兄,我来啦!快准备好酒,陪我喝几杯!”

韩通一看,顿时傻了眼,知道自己中了计,可也没办法,只好陪着笑脸说:“老弟要是不嫌弃,我这就让人备酒!”

郑恩见韩通服软了,也收起了玩笑,严肃地说:“韩兄,婚姻这事要看缘分,公子以后肯定能找到好媳妇,何必为了这事伤了和气呢?”说完,就告辞走了。

韩通气得浑身发抖,却又发作不得,只能把气憋在心里。第二天,他进宫把这事奏报给了世宗。世宗叹了口气:“匡义也是我的爱弟,这事你就别放在心上了。以后朝中要是有合适的姑娘,我再为你儿子做主,帮他选一门亲事。”为了安抚韩通,世宗还下旨,封韩通为侍卫亲军副指挥使。韩通只好谢恩退下。

可世宗的病却越来越重,吃不下饭,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他知道自己撑不了多久了,就召范质等大臣进宫,托付后事:“太子还小,你们一定要尽心辅佐他。以前有个翰林学士叫王著,是我没当皇帝时的老朋友,要是我不行了,你们就任命他为宰相。”

范质等人连忙跪地受命,出宫后,私下议论起来:“王著天天喝酒,是个有名的酒鬼,怎么能当宰相呢?这事可不能说出去,免得误了国事。”

当天晚上,世宗躺在寝宫的床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消息传出去后,朝野上下,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忍不住叹息——世宗虽然后期沉迷享乐,但之前也做了不少好事,是个难得的好皇帝。后人写了首诗赞美他:

五代一共出了十二个君主,世宗最是英明神武。

出兵打仗任命将领,没人能敌;制定法律均分田地,不是为了虚名。

刻木农夫鼓励农业,销毁佛像造福百姓。

要是上天能多给世宗几年寿命,中原早就太平了。

世宗去世后,群臣在他的灵柩前,拥立梁王柴宗训登基,就是周恭帝。文武百官跪地朝拜,山呼万岁。随后,尊符皇后为太后,让她垂帘听政,辅佐小皇帝。朝廷还派兵部侍郎窦仪去南唐,把世宗去世的消息告诉南唐君主。

窦仪领了旨意,就出发了。当时正是冬天,天寒地冻,还下着雪。没过几天,窦仪就到了南唐,拜见了南唐君主。南唐君主想在走廊下接受诏书,窦仪连忙说:“我是奉了大周皇帝的旨意来的,怎么能不守礼节?要是陛下觉得下雪不方便,不如等天气好了再宣读诏书。”

南唐君主听了,只好在庭院里跪拜接诏,心里也很感慨。之后,他好好招待了窦仪,窦仪才告辞回国。

又过了几天,镇守镇定的官员送来急报,说河东的刘钧联合契丹,率领大军入侵大周,声势浩大,攻势凶猛,已经快到边境了。大臣们赶紧把这事奏报给符太后。

符太后一听,吓得脸色发白,连忙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范质上前奏道:“刘钧联合契丹,兵力强盛,朝中只有都点检赵匡胤能抵挡他们。”

符太后连忙点头:“就按你说的办!”立刻宣赵匡胤进宫,任命他为元帅,领兵抗击契丹。

赵匡胤奏道:“新君刚登基,年纪还小,朝中的文武大臣应该同心协力,守住京城。臣请求另外调遣澶州等地的将领,让他们领兵和臣一起出征,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符太后大喜,立刻下旨,调遣张光远、罗彦威、石守信等人,让他们领兵和赵匡胤会合,一起出征。

再说苗光义,自从之前在王府里用占卜的办法救了赵匡胤之后,就一直隐居在山里。如今听说世宗去世了,就来到京城。他抬头一看,只见天空中,太阳旁边还有一个太阳,两道黑光相互碰撞。他指着天空,对赵匡胤的亲信官吏说:“这是天命啊,时候快到了。”说完,就飘然而去。

此时,张光远、罗彦威、石守信、杨廷翰、李汉升、赵廷玉、周霸、史魁、高怀德等将领,都已经领兵来到赵匡胤麾下,听候调遣。

赵匡胤选了个好日子,率领大军出征。队伍出发时,旌旗飘扬,将士们高声呐喊,鼓声、锣声、金钲声震天动地。一声炮响后,大军浩浩荡荡地向边境开去。

走了几天,大军来到陈桥驿,赵匡胤下令,让士兵们在驿馆外面扎营休息。当天晚上,高怀德召集了几个心腹将领,偷偷商议:“如今新君年幼,咱们在前线拼命打仗,就算立了功,谁又知道呢?不如拥立赵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上抗击契丹。各位觉得怎么样?”

都卫李处耘皱着眉说:“这事不能太急,得先跟赵匡义商量一下。”

众人找到赵匡义,把想法说了。赵匡义犹豫道:“我哥哥一向以忠义为重,恐怕不会答应,这可怎么办?”

正在这时,赵普走了过来。众人赶紧把想拥立赵匡胤为帝的事告诉了他。赵普笑着说:“我正是来跟各位商议这事的!如今新君年幼,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赵点检威望高,天下人都归顺他,只要咱们回到汴京,就能安定天下。咱们今晚就做好准备,明天一早就动手。”

众人听了,都很高兴,各自回去整顿军队。到了四更天,将士们都聚集在陈桥驿的门口,等着赵匡胤起床,好举行拥立仪式。此时,赵匡胤还躺在营帐里睡觉,根本不知道将士们的计划。

天渐渐亮了,将士们拿着兵器,直接闯进了赵匡胤的营帐,高声喊道:“各位将领有话要说,愿意拥立赵点检为天子!”

赵匡胤被惊醒,赶紧披衣起床。还没等他问清楚怎么回事,将士们就拥到他跟前,石守信拿着一件黄色的龙袍,直接披在了赵匡胤身上,然后把他扶到椅子上,所有将士都跪在地上,高声呼喊“万岁”,声音传遍了整个驿馆。

赵匡胤又惊又急,大声道:“你们为了自己的富贵,让我背负不义之名!这种大事,怎么能这么仓促决定?”

石守信连忙说:“主上年幼,朝廷不稳,明公要是推辞,就算将士们相信您,天下人也不会相信啊!要是错过了这个机会,再想成事就难了!”

赵匡胤沉默着,没有说话。

赵匡义上前一步,劝道:“哥哥,这虽然是将士们的主意,可也是天意啊!您就别犹豫了。再说,要安定天下,就得让百姓像感激父母一样感激您。京城是天下的根本,您应该下令,让将士们进城后不许骚扰百姓,这才是长久之计。而且苗光义先生之前跟人说,天空中出现两个太阳,就是预示着哥哥您要登位啊!”

赵匡胤听了苗光义的话,像是突然醒悟过来——他想起之前苗光义给自己相面时说的话,果然句句应验,心里还暗暗后悔,之前几次对苗光义不够恭敬。他沉吟片刻,终于下定决心,对将士们下令:“太后和主上,是我曾经侍奉过的,不许冒犯;朝中大臣,都是我的同僚,不许欺负;朝廷的仓库,不许抢掠。听从命令的,重重有赏;不听命令的,一律处死!”

将士们齐声应道:“谨遵将军号令!”

赵匡胤把命令下达完毕,就率领大军,掉头回汴京。大军到了汴京城下,从仁和门进城。将士们果然遵守命令,秋毫无犯,百姓们见了,都很高兴,纷纷站在路边迎接。有人为此写诗:

七岁的小皇帝,守寡的太后,黄袍加身,不过是欺负他们势单力薄。

借着抵御契丹的名义掌握兵权,可曾真的见到契丹兵侵犯京城?

赵匡胤进了城,下令让将士们回到军营,自己则退到公署里,等待朝中大臣的反应。

当时,朝廷正在举行早朝,还没散朝。符太后听说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带着大军回来了,吓得魂飞魄散,赶紧退进了后宫。

范质看着王溥,懊悔地说:“是我们提议让赵匡胤领兵出征,才导致他叛乱,这都是我们的罪过啊!”

正在这时,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从宫里出来,急急忙忙地找到范质,大声道:“赵匡胤的军队刚进城,百姓还没完全归顺,我愿意率领禁军抗击他们!你们赶紧进宫,求太后下旨,昭告天下,肯定会有忠义之士起兵勤王,到时候就能一举擒住这些叛贼!”

范质点点头,赶紧进宫求太后下旨。韩通则回到府里,召集守御禁军和亲信将领,准备抗击赵匡胤的军队。

可没等韩通做好准备,禁军教头王彦升就带着人冲了进来,怒气冲冲地说:“天命已经归了赵点检,你还想自取灭亡吗?”说着,就下令手下的禁军捉拿韩通。

韩通来不及反抗,就被王彦升一刀砍了头。韩通的手下将士,还把他的妻子、小妾和小儿子都杀了,只有大儿子韩松侥幸逃脱,一路逃到了辽邦。有人为此写诗哀悼韩通:

忠心侍奉君主,只有韩通能做到,世宗在位时,这样的忠臣又有几个?

想阻止叛乱却没能成功,台阶前的鲜血,到现在还红得刺眼。

赵匡胤在公署里,听说城里乱了起来,赶紧下令禁止士兵扰民。很快,将士们把范质、王溥等大臣带到了赵匡胤面前。

范质看着赵匡胤,气得浑身发抖,大声斥责:“你是世宗的亲信大臣,世宗对你言听计从!如今你趁着国家有丧事,欺负孤儿寡母,图谋叛乱,将来到了地下,怎么有脸见世宗?你就不觉得惭愧吗?”

赵匡胤听了,眼里含着泪水,愧疚地说:“我蒙受世宗的厚恩,如今被将士们逼迫,才走到这一步,我心里也对不起天地,可我实在没办法啊!”

他的话还没说完,站在帐前的罗彦威就拔出剑,厉声喝道:“三军没有主帅,各位将领商议后,决定拥立赵点检为天子!谁再敢说反对的话,就别怪我不客气!”

王溥吓得脸色惨白,“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范质见大势已去,也只好无奈地跪了下来。赵匡胤赶紧上前,亲自把他们扶起来,用好话安慰他们。后人写了首诗,讥讽范质等人:

国家已经改朝换代,宋朝的江山已经建立,谁还能像伯夷、叔齐那样坚守气节?

一句话不投机就赶紧下跪投降,可惜了韩通,白白丢了性命。

范质等人只好陪着赵匡胤进宫,召集文武百官,让大家分两排站好。翰林院的官员捧着早就准备好的禅位诏书,让侍郎窦仪宣读。诏书里说:

上天养育百姓,为百姓设立君主。尧、舜两位帝王,把天下禅让给有德行的人;夏、商、周三位君王,顺应时势改朝换代,道理都是一样的。我年纪小,又遇到国家有难,人心已经背离,天命已经归了别人。

你归德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有圣人的资质,有神武的谋略。辅佐我朝高祖皇帝,功绩感动上天;侍奉世宗皇帝,功劳更是卓著。东征西讨,百姓都归顺你;天地鬼神,都保佑有德行的人;百姓的歌颂、天下的诉讼,都归向最仁爱的你。

顺应天意,顺从民心,像尧禅让给舜那样,把天下交给你。我卸下重担,做一个清闲的宾客。啊!一定要敬畏天命啊!

窦仪读完诏书,赵匡胤就面向北方,接受了禅让的旨意。随后,宰相上前,扶着赵匡胤登上崇元殿,为他戴上天子的皇冠,穿上天子的龙袍。文武百官跪地朝拜,高呼“万岁”,赵匡胤正式登基,就是宋太祖。

太祖下旨,封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他的子孙可以世袭这个爵位;符太后迁居到西宫居住。随后,太祖大赦天下,改国号为“宋”,改年号为“建隆元年”——至此,后周的统治正式结束了。

古代有个叫顾充的人,在《历朝捷录》里这样评价后周和世宗:

世宗作为柴家的后代,继承太祖的皇位后,编撰《通礼》,修正乐书,制定大乐,设立科举科目,让文化教育变得兴盛;打败后汉的军队,检阅各路军队,平定长江以北的地区,讨伐契丹,武功更是显赫。

王环因为不投降而受到奖赏,刘仁赡因为坚守气节而受到褒奖,张美因为只会讨好而被疏远,冯道因为没有气节而被抛弃。世宗的威武之名,真的能激励人心,让整个时代都为之振奋。近处的人敬畏他,远处的人归顺他,都是有原因的。

雕刻农夫的木像鼓励农业,是重视根本;禁止僧人尼姑出家,是抑制末流;亲自审理囚犯的案件,是体恤百姓;救济淮南的饥荒,是帮助穷人;设立两税的期限,是方便百姓。他关心百姓,专注于治国之道,好的政策和想法,多得数不清,确实是五代十二个君主里最好的君主。

可为什么后周灭亡得这么快呢?难道是帝王自有天命,上天要生出圣人来做百姓的君主,就像太阳月亮出来后,小火苗就不能再发光了吗?

太祖登基后,追尊父亲赵弘殷为宣祖昭武皇帝,尊母亲杜氏为皇太后。当天,太祖在殿下面向母亲跪拜,群臣都上前道贺,可杜太后却皱着眉头,一点也不高兴。

旁边的侍从上前问道:“臣听说‘母以子贵’,如今您的儿子当了皇帝,您反而不高兴,这是为什么呢?”

杜太后叹了口气,说:“我听说当君主很难啊!天子坐在百姓之上,要是治理得好,这个位置才尊贵;要是治理不好,就算想做个普通百姓都不行——这就是我担心的原因啊!”

太祖听了,连忙磕头道:“儿子一定记住母亲的教诲!”

随后,太祖立贺氏为皇后,韩氏为偏宫,杜氏为西宫。

过了几天,太祖下旨,加封范质、王溥为中书门下平章事;任命弟弟赵匡义为殿前都虞候;任命赵普为枢密直阁学士。

太祖还论功行赏,任命赵彦溥、庆寿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同时兼任节度使;任命石守信、张光远为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任命郑恩、高怀德为列侯,同时兼任节度使;其他将领如董龙、董虎、李通、周霸等人,都被任命为参将。旨意下达后,大臣们都跪地谢恩。

当时,华山有个隐士叫陈抟,骑着驴经过汴京,听说赵匡胤登基当了皇帝,忍不住拍手大笑,还吟了一首诗:

夹马营里紫气冲天,属猪的人注定要穿上黄袍。

天下从此不会再有战乱,我可以在山里安稳地睡大觉了。

陈抟吟完诗,就骑着驴回华山了。

太祖还想着要善待朝中大臣,又想起韩通是为了保卫后周而死,就下旨,追赠韩通为中书令,表彰他的忠诚。同时,太祖也追究了王彦升擅杀将领的罪过——虽然因为建国初期,暂时宽恕了王彦升,但还是罢免了他的官职,终身不再任用。后人写了首诗感叹:

擅杀大臣的罪过不能饶恕,当初为什么还要给赵匡胤披上黄袍?

忠臣已经死了,再也无法挽回,他的后代子孙,也没能得到应有的褒奖。

从此之后,天下安定下来,太祖作为仁明的君主,让百姓过上了太平日子。《飞龙传》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可世事变化无常,难以预料。想要知道天下之后由谁继承,要看《北宋金枪》这本书,才能知道后续的情况。后人写了首诗,总结这段历史:

五代时期,战乱不断,百姓从未放下过武器,乱臣贼子在中原地区横行霸道。

百姓生活困苦,上天也心生不满,胡虏入侵,世道混乱不堪。

都点检赵匡胤,是天命注定的真君主,陈桥驿的兵变,开启了太平岁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