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飞龙全传之现代精编版 > 第53章 第 53 章

飞龙全传之现代精编版 第53章 第 53 章

作者:云卿uranus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6 21:19:45 来源:文学城

话说郑恩这人,天生就带着股子山野里的直爽劲儿,没读过多少书,肚子里的墨水加起来恐怕还没他手里的铁棍重。眼瞅着和陶三春的婚期越来越近,他站在自己那间刚收拾出来的新房里,盯着满屋子红彤彤的绸缎,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拜堂该怎么拜?见了新娘子该说啥?要是陶三春又像当年瓜园里那样,一棍子抡过来咋办?越想越慌,最后干脆揣了两瓣刚烤好的地瓜,往南宋王府跑,找赵匡胤讨主意。

赵匡胤正在书房里看兵书,见郑恩一头闯进来,地瓜皮还沾在衣襟上,忍不住笑了:“你这急三火四的,是怕陶三春把你那点家当都搬空了?”

郑恩把地瓜往桌上一放,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挠着后脑勺皱眉头:“二哥,不是俺怕她搬东西,是俺怕拜完堂她又动手!你说俺要是多喝几壶酒,干脆蒙头睡大觉,不理她,行不行?”

赵匡胤放下书,脸色正经了些:“你这想法可不行。结婚本就是图个夫妻和睦,将来好生儿育女,延续香火。你要是敢冷落她,以陶三春那火爆脾气,管你是不是新郎官,保准抄起家伙就揍——到时候我可不会来救你,你自己扛得住?”

郑恩一听,脑袋摇得像拨浪鼓,额头上都冒了点汗:“二哥说得对,她发起火来是真吓人。俺这辈子就会喝酒打架,哪懂这些结婚的规矩?你可得教俺,咋样才能不挨揍。”

赵匡胤见他是真急了,便耐心解释:“古时候男子三十岁结婚,女子二十岁嫁人,这是阴阳相配的道理,也是人间正道。夫妻之间得和和气气,说话要温柔,做事要体贴,像人家说的‘相敬如宾’那样。你明天拜完堂,进了洞房,别光顾着自己喝酒,多跟三春说说话,人家是女孩子,就算性子烈,也盼着丈夫疼她。”

郑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想起件事,从怀里掏出个油光锃亮的玉玦,往桌上一放:“对了二哥,你之前给俺的定亲玉玦,俺可不能还你——等将来俺有了侄子,这玩意儿能当长命锁,比还给你管用多了。”

赵匡胤见状,故意逗他:“人家都说你是‘赖猫’,今天一看,还真没说错!”两人哈哈大笑,赵匡胤又特意拨了五个得力的家将,让他们去郑恩府里帮忙准备婚事,郑恩这才揣着心满意足,乐呵呵地走了。

转眼到了吉期。这天一大早,陶三春的两个哥哥陶龙、陶虎就带着几十号人,拉着十几车嫁妆往郑府赶——有绣着百鸟朝凤的锦被,有打造得锃亮的铜器,还有陶三春自己用的那把虎头枪,也用红布裹着,放在最显眼的车上。郑恩站在府门口,看着这些从没见过的排场,眼睛都直了,拉着身边的管家老王念叨:“俺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好东西,多亏了二哥,不然俺哪能娶到这么体面的媳妇?”说着就让账房拿银子,给搬嫁妆的人每人都发了赏钱,乐得那些人连声道谢。

第二天才是正式拜堂的日子。郑府里张灯结彩,门口的鼓乐手吹得震天响,赵匡胤带着弟弟赵光义,还有高怀德、高怀亮兄弟,以及京城里的大小官员,都来贺喜。没过多久,陶三春的花轿就到了——那花轿是赵匡胤特意让人准备的,红漆描金,四周挂着流苏,走起来叮当作响。

阴阳官看了时辰,高声喊:“吉时到,新人出轿!”陶三春穿着大红的嫁衣,头上盖着红盖头,由丫鬟扶着走出花轿。郑恩穿着一身新做的蟒袍,慌慌张张地迎上去,手刚碰到陶三春的袖子,就被她轻轻推了一下——郑恩心里一紧,以为她又要生气,结果就听陶三春小声说:“慌啥,按规矩来。”郑恩这才松了口气,赶紧挺直腰板,跟着赞礼官的口令拜天地、谢圣恩、拜祖宗,最后夫妻交拜。

进了洞房,丫鬟端来合卺酒,两人各喝了一口。郑恩看着陶三春盖着红盖头的样子,心里又紧张又好奇,想掀盖头又不敢,只好搓着手傻笑:“夫人,你还记得当年瓜园里的事不?那时候俺偷你家的瓜,被你一棍子打得起不来,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屁股疼呢。”

陶三春听他这么说,忍不住笑了,自己伸手掀开盖头——原来她虽然性子烈,长得却不难看,眉毛浓黑,眼睛亮得像星星,就是脸上少了点女子的柔媚,多了股英气。“那时候谁知道你是俺未来的丈夫?要是早知道,俺也不会下那么重的手。”陶三春说着,端起桌上的茶喝了一口,“不过你也该打,好端端的为啥偷瓜?”

郑恩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那时候俺跟二哥四处闯荡,好几天没吃饭,实在饿极了才偷的。现在俺有钱了,以后再也不偷东西了,还会对你好。”说着就伸手想帮陶三春解腰带,陶三春脸一红,推开他的手:“不用你,俺自己来。”

丫鬟们收拾完东西,就退出了洞房,顺手关上了门。郑恩虽然憨厚,可毕竟是第一次和女子独处,看着陶三春褪去嫁衣,露出里面的粉色内衣,脸都红到了脖子根。陶三春也有些害羞,不过她性子直,索性拉着郑恩坐在床边:“俺知道你是个实在人,以后咱们就是夫妻,你别惹俺生气,俺也不会随便打你。”郑恩连连点头,一把把陶三春抱在怀里,两人躺在床上,说着贴心话,不知不觉就到了后半夜——这一夜,郑恩才算真正明白,原来夫妻之间,不是只有打架喝酒,还有这么多温柔的滋味。

第二天五更天,两人就起来梳洗,换上公服去上朝谢恩。世宗柴荣正在金殿上处理政事,见郑恩和陶三春进来,先是看了郑恩一眼,然后目光落在陶三春身上,心里忍不住惊讶:这女子看着就不像普通的官夫人,站在那儿腰板挺直,眼神坚定,比有些武将还精神。他故意问道:“听说你懂兵法、力气大,是真的吗?”

陶三春跪在地上,声音清亮:“臣妾出身乡下,从小没学过多少闺阁里的规矩,就喜欢骑马射箭、读兵书。十八般武艺倒是会一点,不过说力气比别人大,臣妾不敢当——都是乡亲们夸张了。”

世宗一听,觉得这女子既实在又有底气,便说:“既然你会射箭,不如在殿外试试,让朕和百官都开开眼。”陶三春领了旨,跟着侍卫去拿弓箭。这时,站在旁边的御史李谦突然站出来,大声说:“陛下,不可!女子岂能在朝堂之上舞刀弄枪?这不合礼法!”

陶三春正好拿了弓箭回来,听到这话,也不生气,只是看着李谦说:“御史大人说的是礼法,可礼法也讲‘学以致用’。现在边境不宁,若臣妾能射箭御敌,为朝廷出力,难道不比守着‘女子不能习武’的规矩强?”

世宗听了,忍不住点头:“说得好!朕看你有胆识,就该让你试试。”陶三春走到殿外的丹墀下,只见百步之外立着一个红心靶。她拿起弓箭,拉满弓弦,“嗖嗖嗖”三箭射出去,每一箭都正中红心。殿上的文武百官都看呆了,纷纷拍手叫好。

世宗龙颜大悦,当场下旨:“陶三春武艺高强,胆识过人,封你为毅勇正德夫人,再加封武状元,以后可以和郑恩一起上朝,参与朝政!另外,你可以去后宫拜见太后和皇后,在宫里游玩三天,然后再回府。”陶三春谢了恩,郑恩在旁边笑得合不拢嘴,心里琢磨着:俺这媳妇可真厉害,刚嫁过来就成了状元,比俺强多了。

之后,陶三春跟着宫官去见太后。养老宫里,太后正坐在榻上喝茶,见陶三春进来,连忙让她起身。陶三春行了礼,坐在旁边的椅子上。太后看着她,越看越喜欢:“你今年多大了?家里还有什么人?”

陶三春一听,眼圈有点红:“臣妾今年二十一,爹娘早就不在了,是两个哥哥陶龙、陶虎把臣妾养大的。祖上曾经在後唐做过官,后来天下大乱,就回乡下种地了,现在哥哥们还在乡下过着普通日子,没做过官。”

太后叹了口气:“真是苦了你了。不过你这么有本事,以后在宫里有什么事,尽管跟我说。另外,你哥哥们既然是皇亲国戚,也不能一直当老百姓——我会跟皇上说,给他们封个爵位。”说着,又让人给陶三春赐了三千两银子和一桌子宴席。陶三春谢了恩,心里暖暖的,觉得这太后真是个慈祥的人。

宫女素云端着茶过来,小声对陶三春说:“夫人,太后很少对人这么好,您真是有福气。”陶三春笑了笑,接过茶,心里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做事,不辜负太后和皇上的信任。

后来,陶三春又去见了皇后。皇后虽然觉得陶三春性子太烈,不像一般的妃嫔,但也佩服她的本事,给她赐了一千两银子和几十匹彩绸,还有不少金银珠宝。接下来的三天,陶三春在宫里游玩,各宫的妃嫔们知道她是武状元,还负责纠察后宫的事,都不敢怠慢——有个李妃原本想刁难她,见陶三春说话有理有据,又有太后撑腰,赶紧改了态度,送了她一对玉镯。陶三春客气地收下,心里明白:在宫里做事,光有本事还不够,还得会做人。

三天后,陶三春出宫回府。世宗又下了一道旨:封陶龙、陶虎为侯伯,在京城给他们建府第;另外,赐陶三春半副銮驾,让礼部官员护送她回府,宫里赐的东西也一并送过去。陶三春回到郑府时,郑恩正和赵匡胤、高怀德等人喝酒,见她回来,赶紧迎上去。陶龙、陶虎也赶来了,接到封爵的圣旨,激动得跪在地上磕头谢恩。

接下来的几天,京城里的王侯将相轮流请郑恩和陶三春吃饭,庆祝他们新婚和陶三春受封,郑府里天天热闹非凡。不过陶三春没忘了正事,每天都会去上朝,和大臣们一起讨论朝政,提出的建议都很有道理,世宗越来越信任她。

再说世宗,自从登基以来,一直很勤奋,什么事都亲自处理。有一天,河南府推官高锡上书,劝世宗:“天下这么大,事情这么多,就算是尧舜也不能一个人处理完。陛下不如选些有本事的人当宰相、太守,让他们去做事,陛下只要看着他们的功劳,该赏就赏,该罚就罚,这样天下才能治理好,陛下也不用这么累。”

世宗看完奏折,叹了口气,跟身边的宰相范质说:“我不是喜欢累,是怕把事情交给别人,他们不用心。以前有大臣拿着朝廷的俸禄,却不办事,害得老百姓受苦,我不能再犯这样的错。”不过他还是把奏折留了下来,心里琢磨着:或许高锡说得对,以后可以试着放权。

没过多久,世宗又下了道命令,让赵匡胤挑选军队里的精兵——他对大臣们说:“养兵就要养精兵,一百个农夫辛辛苦苦种的粮食,才能养活一个士兵,要是养些没用的兵,就是浪费老百姓的血汗。”赵匡胤领了旨,把军队里的士兵都召集起来,一个个检查武艺。有个叫王勇的老兵,已经五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可武艺还是很厉害,赵匡胤想把他留下,有人反对说:“他年纪太大了,不能上战场了。”赵匡胤说:“只要有本事,年纪大怕什么?留着他还能教年轻士兵武艺。”最后还是把王勇留了下来,士兵们都很佩服。

就在这时,传来一个坏消息:太师冯道去世了。世宗很伤心,因为冯道是三朝元老,为朝廷做了很多事,他特意下旨,让有关部门按照三公的礼仪安葬冯道。

另一边,北汉的皇帝刘崇自从在高平打了败仗,就一直又气又病,没过几个月就死了。他的儿子刘承钧派人去契丹报丧,契丹主下令封刘承钧为北汉皇帝,还让他改名叫刘钧。刘钧这个人,虽然孝顺,做事也勤快,对老百姓还行,可他太胆小了,为了讨好契丹,竟然认契丹主当爹,每年都送很多东西过去,像当年的石敬瑭一样丢人。他手下有个叫杨业的大将,很会打仗,可刘钧不重用他,把这么好的人才当成普通人,后来被天下人笑话。有人写了首诗骂他:“契丹当年那么强,经常来抢中原的地盘,刘钧却甘心认契丹当爹,真是个没骨气的昏君!”

显德二年正月初一,天上出现了日食,太阳被遮住了四分之一。世宗觉得这是上天在提醒他,赶紧下旨,让大臣们提意见,不管是好是坏,都可以说。大臣们纷纷上书,世宗选了些有用的建议,都照着做了。

边境有个叫张藏英的将领,上书给世宗,提出了一个防守边境的办法:冀州、青州一带有条胡卢河,绵延几百里,要是把这条河挖深,让水满起来,再在河边筑一座城,派军队守着,契丹的兵马就过不来了,老百姓也能安稳过日子。世宗看了奏折,高兴地说:“张藏英真是有办法,有他守边,比修长城还管用!”他立刻下旨,表扬张藏英,还派韩通、张光远带着士兵和老百姓去挖河筑城。

韩通和张光远领了旨,带着人到了李晏口——这里是契丹进出中原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很重要。他们马上开始组织老百姓挖河、筑城,每天都忙到天黑。可没想到,契丹主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他跟手下的将领们说:“李晏口是咱们进出中原的路,要是让他们把城筑起来,派军队守着,咱们以后就没法去中原抢东西了。现在趁他们还没筑完,赶紧派精兵去打,把他们打跑!”将领们都觉得这个主意好,契丹主就派大将屈突惠当先锋,带了一万精兵去攻打李晏口。

屈突惠带着军队到了李晏口,在离城几里远的地方扎下营寨,跟手下的士兵说:“明天咱们分四路进攻,让他们四面受敌,肯定会逃跑!”

第二天一早,韩通和张光远正在指挥老百姓筑城,突然有哨兵跑来报告:“不好了!契丹的兵马杀过来了,好多人!”韩通和张光远一听,赶紧下令让士兵列阵准备战斗。老百姓们一听契丹人来了,都吓坏了,扔下手里的工具就想跑,场面一下子乱了起来。

屈突惠带着契丹兵冲过来,把韩通和张光远的军队团团围住,日夜攻打。张光远带着步兵、骑兵拼命抵抗,可契丹兵太多了,怎么也打不退。张光远跟韩通说:“现在情况太紧急了,要是向朝廷求救,路太远,来不及;不如向张藏英求救,他离这儿近,说不定能很快赶来。”韩通觉得有道理,赶紧找了个身手好的士兵,让他偷偷穿过契丹的营寨,去冀州找张藏英。

士兵见到张藏英,把情况说了一遍。张藏英看完韩通写的信,对士兵说:“你回去告诉张将军,让他一定要守住三天,三天之内,我肯定会带救兵来!”士兵赶紧回去报信。

张藏英立刻召集军队,他的副将林岳担心地说:“将军,咱们只有五千人,契丹有一万人,咱们能打得过吗?”张藏英拍了拍林岳的肩膀,说:“别担心,契丹兵虽然多,可他们骄傲自大,咱们只要用点计谋,就能打败他们。你留下来守城,我带五千人去救李晏口。”林岳点点头,张藏英带着军队就出发了。

到了李晏口附近,张藏英先派人去侦察,知道屈突惠正在全力攻城,没防备后面。他让士兵们把旗帜藏起来,悄悄绕到契丹营寨的后面,突然敲响战鼓,大喊着冲了出去。屈突惠正在指挥士兵攻城,听到后面有鼓声,回头一看,见是张藏英的军队,心里慌了一下,可他还是硬着头皮,提着刀冲了上去,跟张藏英打了起来。

两人打了二十多个回合,张藏英故意装作打不过,拨马就跑。屈突惠以为张藏英害怕了,赶紧拍马追上去,心里还想着:抓了张藏英,立个大功!可他刚追了几步,张藏英突然转过身,伸出手,一把抓住屈突惠的腰带,大喝一声:“下来吧!”就把屈突惠从马上拽了下来,手下的士兵赶紧冲上去,把屈突惠绑了起来。

契丹兵见主将被抓,都慌了,纷纷逃跑。韩通和张光远在城里看到契丹兵乱了,赶紧带着军队冲出来,和张藏英的军队一起追杀契丹兵。契丹兵跑了十几里地,死伤了很多人,剩下的人也不敢再回来。

张光远拉着张藏英的手,高兴地说:“要是没有你,咱们这次肯定完了!你真是救了咱们,也救了老百姓!”张藏英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条胡卢河和这座城,是中原的屏障,你们一定要抓紧时间筑完,以后契丹就不敢随便来了。要是有什么事,再派人找我。”韩通和张光远连连道谢,张藏英把屈突惠斩了,挂在城门口示众,然后带着军队回冀州了。

韩通和张光远再也不敢怠慢,每天亲自监督老百姓筑城,连吃饭都在工地上。老百姓们见契丹兵被打跑了,也安心了,都卖力地干活,不到一个月,城就筑完了。他们赶紧上书给世宗,请求派军队守着这座城。

世宗看了奏折,知道张藏英立了大功,立刻下旨,封张藏英为镇边大将军,又封韩通、张光远为节度使,让他们带着军队守在李晏口。从此以后,契丹再也不敢随便来边境捣乱,老百姓们又能安稳地种地、过日子了。

有一天,世宗在金殿上跟大臣们商量事情,他说:“我自从当了皇帝,每天都在想怎么把国家治理好,可总觉得还不够。现在吴、蜀、幽州、南唐这些地方,还没归顺朝廷,天下还没统一,我很担心。你们都是我的亲信大臣,每人写一篇文章,说说当皇帝的难处、当大臣的不容易,再说说怎么才能收复那些地方,我好参考参考。”

大臣们都回去写文章,其中昌邑侯王朴写的文章最好,世宗看了,高兴地说:“王朴啊,你真是先帝留给我的好大臣!你写的文章,说到我心坎里去了——要是没有你这么深思熟虑,我还想不到这些办法。你真是我的左膀右臂!”他当场下旨,任命王朴为开封府尹,兼丞相的职务,让他负责处理朝廷的大事。王朴谢了恩,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辅佐世宗,让天下早日统一。

就在这时,有个大臣慌慌张张地跑进来,跪在地上说:“陛下,边境传来紧急消息,有重要的事情要报告!”

这消息到底是什么呢?是契丹又来捣乱了,还是其他地方出了问题?咱们下次再接着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