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法医大佬穿成太医 > 第17章 第 17 章

法医大佬穿成太医 第17章 第 17 章

作者:向晚鲤鱼疯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07-01 04:17:29 来源:文学城

午市街口,商人行客络绎不绝。

被那沉重的鼓声吸引,来往的路人纷纷驻足,探着脑袋去看又出了什么新鲜事。

只见逐渐被围堵起来的大鼓前,正站着位荆钗布衣、身形瘦削的女子,看其装束,大概是结过婚的妇人,年纪不算大,脸色却憔悴得吓人。

她一边拼着力气抡起鼓槌,一边在鼓声的间隙中沙哑喊着:“贫女有冤,贫女要诉!”

“这申是什么冤呐?”围观的人越聚越多,见这女子不停叫冤,不由窃窃讨论起来。

旁边街坊上的商户,却都司空见惯般抱臂站在一旁,等她停下歇气的时候才劝上几句:“柳二娘,你的苦处咱们都是知道的。可官府都已经结案了,正所谓民不与官斗,我劝你啊,还是赶紧把你丈夫下葬,入土为安了罢!”

一听这话,女子当即收了眼泪,愤然回首:“结案?可我连他究竟如何过世的都不晓得!就算是草底下的一根命,也不能就这样不明不白地就没了啊!”

见她激动难忍,街坊们只好不予表态地摇一摇头,谁也不敢上前再劝。

站在人后观望的谢行三人,听到这里不由对视一眼,也各自在心中纳罕。

看这情况,是有冤案?

——这位柳二娘子敲的,可不是寻常起热闹的乐鼓,而是威严竖在官府外的登闻鼓。

所谓的登闻鼓,也就是老百姓所津津乐道的鸣冤鼓。

大雍一朝沿袭魏晋以来的传统,在州县及以上等级的衙门外均设有登闻鼓。民众如有冤情或急案,可以亲自擂鼓使上知闻。而值守的官员一旦听到鼓声,就得马上来了解情况,敢有不应或阻拦的,一律视为渎职。

当然,这鼓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敲的,假如被发现是在捣乱或诬告,那罪名可就大了去了。

像淮州那样天高皇帝远的小地方,这些制度往往执行得很不彻底,官府的登闻鼓也早就荒废生草。然而在京城这样满地权贵的地界,这些能直接敲进天子耳朵里的大鼓,其存在可就不止流于表面形式了。

听街坊的口气,柳二娘子也不是第一回敲鼓,没有被安上扰乱公务的罪名,证明她口中的冤情不算作假,至少其丈夫的死亡确有其事。

“……那她丈夫到底是怎么死的?”

谢行还在竖着耳朵旁听,一旁的吴恙不知何时已经和人小声攀谈起来,很快就提到了这个关键问题。

“唉,说来,她也是个可怜人。”日日听着她擂鼓喊冤的邻居,对其故事简直熟能成背,一被问到也忍不住说道起来。

“她和她那口子啊,原是咱们坊里卖豆腐的,本来都是和善的人。那日不知怎的和人起了口角,她官人——叫做刘窦的,一时情急动了两下手,结果反而给那闹事的龟孙用碗砸中了头,脑门当场就豁开这么大一条口子。”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他忍不住瘪了嘴啧啧两句,拃开手指和周围的人比划示意:“就这么长,血呼啦差的,骇死人了!”

人群中顿时传来一阵唏嘘。

“那动手的,也真是个黑心肠子。”有人忍不住骂起来。

“就为了几句争执便要害人性命,这皇城下还有没有法度了!”更有帮着声讨的。

一时间众声沸扬,作为苦主的柳二娘子本人却恍若未闻,只咬紧了唇角,等攒够力气继续擂鼓。

却也有人提出疑问:“照此说来,对方是在青天白日下伤人致死,又不缺人证,怎么会成冤案呢?”

此话一出,议论的声音顿时停了一停,众人下意识将目光投向刚才说嘴那人,眼神都在猜测——

恐怕,伤人的是个无法无天的权贵子弟。

“这正是古怪所在。”马上就要说到关键,那人却又换了副清官难断的口吻。

他瞥了瞥双眼通红的柳二娘子,小心地放轻了声音:“其实那日,刘窦虽然脑袋被砸出个血窟窿,但人并没有怎样,还是自己走去医署包扎的哩……后头又有人送了十两银子过来,这桩官司就算结了。”

听到这番转折,本还激愤的路人不由面面相觑起来。

看来,事情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刘窦邻居偏在这时候省起口水:“后头的事,我也说不明白。只知道他好好地治着伤,不知怎么回事,突然就……”

他跳开那个扎心的死字,表情同样不掩疑惑:“出事前,我还在路上碰到过他,当时确是能走能动的,头上的疤痂都掉得差不多了。我还以为他没事了呢,谁晓得……唉。”

这么说来,刘窦的死亡和那次无妄之灾间,至少也隔了半个月以上。

吴恙听得极为投入,脱口便问:“那官府怎么说?”

“还能怎么说?”提到诉讼上,对方也不敢乱说,只含糊结论,“仵作验过尸首,说恐怕是急病猝死,找不出个究竟。”

“怎么会找不出?”这话一出,忍耐许久的柳二娘子终于承受不住,蓦地拔高了声音。

她强忍着悲痛反驳:“好好的人,怎么会无端端没了?他才三十二啊……”

三十来岁,才刚成立家业;夫妻俩勤勤恳恳,原本是该有份踏实的日子过。

众人闻言皆是一默。

竖耳旁听了许久的谢行,脑海中也正描绘着一幅画像——

一位正值壮年的男性,常年从事稳定的小本买卖,作息规律,劳动量充足,身体应该是结实而壮硕的。

当然,也不能因此就武断地排除急性疾病的可能。

好好的人、无端端没了,这恐怕是最令医生头痛的一句形容,对于要鉴定死因的法医而言同样充满了挑战。

谢行慢慢摸了摸下巴,本能地试图破译找不出的那部分真相。

到底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因果?

正当他打算出声询问更多细节时,忽见得长街尽头一道疾俊的马影飞扬,眨眼便闪略到面前。

马蹄分拨开热闹的人群,噔一声高高落下,直接停在在柳二娘子面前。

骑在马背上的,是个身着锦衣、腰系玉带的年轻男子,脚下踏着的一双黑色官靴,直接道明了他的身份。

见到面前这番景象,他似乎也很头疼:“柳二娘,又是你敲鼓?”

柳二娘子显然也认识对方,丝毫不怵,梗直了脖子倔强地重复:“你们一日不给我个交代,我就一日日敲下去,哪怕拼上我这条命,也不能让他糊里糊涂就进阴司。”

闻言,那锦衣青年垂眸扫视一周,见围观众人隐有愤慨之意,若有所思地翻身下了马。

他又往前走了两步,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径直开口:“你官人刘窦是十月十一和人起的口角,当日便送去医署救治验伤,当时并无性命之忧,于是你们议定了赔付十两银子不再起诉,都有字据为证。你认不认这事?”

“当时是这样,可……”

男子说得极快,柳二娘子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他下一句堵住——

“可等到十一月十四日,刘窦第二次医署开药的时候,不知为何忽然倒地不起,很快便人事不清。那医署的夫子施救无用,立刻请了太医署的先生来瞧,只可惜晚了一步,还是没能回天。”

他有条有理地说来,看似与她分辩,其实是在和围观的路人解释。

全然置身事外的冷静语气,却更令面前的柳二娘脸色发白。

锦衣青年并不打算她反驳的机会,口齿清晰地连声道来:“当时有郑太医在场,验明是病死无误。你因不在现场,不信证词,非要起诉伤人者和医署夫子,认定是蓄意报复,杀人后快。报官立案后,乃是由本府仵作验尸,死者确无中毒迹象,也没有其他外伤,仅有内脏淤血。”

他微微一顿,眼神中亦夹着几分无奈:“纵然病因不明,但此案已明确排除凶杀嫌疑,事实清楚,无其他证人证据补充。本府官员亦体谅你丧夫之痛,已命当初伤人者补偿丧葬费用,对你无凭无据敲鼓喊冤的事不曾追究。也望你早日走出悲痛,还是将逝者下葬为安。”

一番清晰有力的陈述,直接推翻了此前柳二娘子的说辞,呈现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版本。

从头到尾听完事情全貌,刚才还替柳二娘发声的人们,眼神也便慢慢起了微妙的变化。

按这位官差说的,两件事间隔了足有一个来月,确实不好说有没有关联。

反倒是柳二娘子先拿了私了的赔偿,反过头又不依不饶闹着要为死者伸冤,难免有以尸讹诈的嫌疑。

隐隐被众人目光所怀疑,柳二娘子全然不知该如何解释,只喃喃道:“我……我不要那十两银子,也不要什么丧葬费,只要你们明明白白告诉我,人到底是怎么没的。”

话题又回到了原点,那锦衣官员只好又公事公办地复述一次:“太医与仵作均已验过,乃是急病猝死,无谋伤嫌疑。

知道自己说不过他,柳二娘子绝望地将眼一闭,流下两行滚烫的眼泪。

她放下脸面撒泼打滚,名声性命都不顾得,难道就只能讨到这样一个不清不楚的说法?

“我,我……”

“既然尸首没有下葬,现在又停在哪里,可否让我也看看?”

正当柳二娘子无力争辩时,一道之前没有听过的声音,忽然突兀地从沉默的人群中响起。

她怔怔睁开眼睛。

被泪水模糊的视野中,一道笔直的身影向她走了过来。

惊诧的不止是当事人,已经准备抽身走人的锦衣官员,也不由慢了脚步,向那贸然出声的青年投去谨慎目光:“阁下是……”

“在下不才,只是太医署中一名生员。”谢行停下步伐,朝这位执法人员礼貌性地颔了颔首,坦白亮明身份。

“恩师乃沈常山沈公。”

主角:记住这个名字了吗?有事就敲他门

才在后台看到有宝帮忙捉虫,等我过两天空了一起改[比心](但愿能有空吧,望天……)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第 17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