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短篇 > 第6章 献青云

短篇 第6章 献青云

作者:猗猗修竹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7 23:25:29 来源:文学城

献青云

一九二四年,秋。

在长江以南,气候湿润多雨,上海的秋天除了潮湿一些,冷是不应该的。当陈平生提着行李从码头的浮桥处走下来时,本来晴朗的天空刚好扯开一道巨大的口子,似乎在欢迎陈平生归途返航一般,不过一会儿,倾盆的大雨就从那道巨大的口子中顺势而下。

雨水来势汹汹,周围的旅客或者船夫皆都从行囊里掏出西洋伞、油纸伞或者是一件破损的斗笠,嬉笑怒骂着都跑到外滩沿线的店铺屋檐下,借着避雨的功夫,交谈着生活中的各种繁人琐事。

陈平生深一脚浅一脚地徘徊在外滩外围的马路上,看着电车顺着电缆从自己的身旁略过,激起不少的雨水随力而上,溅到了自己的裤脚上,冰冷的潮湿感却让陈平生出了不少汗水。

十二年前,也就是民国一年——一九一二年,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光华大学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学会,陈平生请缨入会。研究半年后,会员一致认为马克主义思想需要留洋实践,从而来适应中国更好的发展。于是陈平生跟随着研究学会的不少学生前往了法国,亲自考察当地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进化。然而,却无法逃过战乱的脚步,硝烟的侵蚀,又趁乱跟随着经历战乱的难民前往遥远的地球另一面——美利坚。

时至今日,陈平生漂泊十二年,从二十岁到三十二岁,才得以再次回到故土。一年前,受到光华大学的邀请,要求明年回到母校当文学院政治社会系的教师。在乱世之中当教师可是无数知识分子追其一生都无法渴求的荣耀,而陈平生就这么“顺风顺水”地拿到了,三个月的航程,承载着对于故土的思念,终于再次回到阔别十二年的上海。

“你好。”陈平生抓住一位车夫,询问道,“去光华大学,劳烦搭一程?”

“呸!”车夫吐出一口痰,浑浊的痰就这么毫无素质地扔在地上,被不间断的雨水冲刷殆尽,车夫挣脱开陈平生的束缚,骂骂咧咧地抱怨着,“下雨了噻,送个屁。”

正要离开,陈平生又道:“可以加钱的!”

车夫犹豫了片刻,脚步回撤,拉着车把又退了回来,问道:“加多少?”

陈平生用指尖在雨中,对着车夫像金鱼般圆滚滚又闪着光亮的双眼,信誓旦旦地道:“车费的二倍。”

“孩子,太年轻了。”车夫握住陈平生的右手,有用自己布满茧子的乌黑手指立住陈平生本垂下头的指头,“上海滩纸醉金迷,黄金地段五倍路费。”

听到这里,陈平生压制住内心想要骂这个黑心车夫的怒火。又看天色愈来愈暗淡,想必是暴雨将至的征兆,于是只好无奈地叹口气,从皮夹中掏出一沓钱,塞到车夫的口袋中。接着,陈平生抬脚踏上车里,车夫握住车把,发动车子,开往光华大学。

“你是学生还是教师嘞?”车夫开着车还不带消停的。

陈平生收起手中的书本,慢慢地道:“教师。”

车夫:“留洋的那种?”

陈平生:“嗯。”

车夫:“教什么的?”

陈平生不厌其烦地解释道:“文学院政治社会系。”

“哦。”车夫砸吧了一下嘴儿,眼睛从上到下绕着眼眶转了一圈又一圈,而后背过身,看着陈平生的眼睛,意味深长地道,“有家室了吗?还是孤身一人吗?啧,看你戴着个黑框眼镜,看起来彬彬有礼、博学多才的样子,应该有不少人追求你吧?”

“说笑了。”陈平生闻言将架在鼻梁上的黑框眼镜摘下来,用眼镜布擦了擦被雨水打花了的镜片,收进自己的上衣口袋中。他嘴角微微抿起,耳根生红,略带羞涩和愧疚地道,“这些年一直在研究学术,而且也经历过战乱,根本没时间和闲暇人士谈情说爱。”

车夫不服气地撇撇嘴,为自己的话语,也为陈平生的回答辩解道:“谁说谈情说爱的只有闲暇人士......都什么年代了的旧理论了!现在社会上的新风俗倡导的可是『自由婚姻』,不少和你年纪差不多的知识分子都很崇拜那种西洋婚礼......男士穿西装,女士穿婚纱那种。西方传来的一个洋文叫什么来着?”

“Romantic.”陈平生回答道。

“Romantic,罗曼蒂克。”车夫重复了一下,而又继续道,“就是说,这西洋婚礼可是十分得『罗曼蒂克』呢!”

和车夫聊了一路,转眼间就来到了光华大学的校门口。

这么多年过去了,光华大学倒是没有什么大变化,拱门型的大门没有变动,毕竟那可是由教会和圣约翰大学的“叛逃者”自立门第,成立的光华大学。“光华”二字寓“光我中华”之意,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里的《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以日月卿云为校旗,红白为校色,『知行合一』为校训......这些象征着学校光辉的东西一点没变,只是十二年一过,经历了席卷全国的思想潮流——五四运动,倒是多了一点所谓“见证历史”的光荣痕迹。

在国外的那些日子里,只能凭借着报纸,用分散不一的信息和模糊曝光的图像,像拼图一样去拼凑当时中国所发生的那些事情,并且还要尽力地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还原那些宏大的场面。可幸的是,陈平生做到了;可悲的是,陈平生并没有亲眼见证。

从车上下来,看到光华大学的大门口依然为自己敞开着,便抬起脚步,越过宽沟却布满坎坷的马路,不顾飞溅起来的水滴,狂奔到大门处,朝门卫交出学校为自己开放的邮件,十分顺利地进入了光华大学的内部。

在办公室和校长张寿镛会面后,陈平生是有些紧张的。乌黑的头发上沾了不少雨水,原本服服帖帖的西装也因为路途跌宕,而变得蹂躏邋遢起来,在校长办公室门外伫立良久,对着镜子整理了自己的行装,别鼓起勇气敲响了办公室厚重的木门。

“请进。”

陈平生亦步亦趋地走进偌大的办公室,看到一位戴着圆框眼镜的成熟男士正坐在桌子前,用手书写着一份又一份报告。

桌子上有一盏台灯,灯泡正孤独地闪烁着,把偌大的办公室点亮。而挂在四周白墙上的毛笔字,有写着『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的慷慨激昂的楷书,有写着『废除二十一条』的视死如归的行书,也有写着『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拒绝一切不平等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政治的草书。一个个染着鲜血和心汗的文字,用乌黑的墨水,筑成了一座座坚硬的城墙,是列强用坚船利炮也无法攻陷得了的。

十二年无法见证的五四运动的历史,终于在陈平生踏进校长办公室的这一天,得以重见天日。闭上眼睛,似乎还能听到昔日学生和工人用响亮的声音大声呼喊:“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张校长,抱歉打扰了。”陈平生对张寿镛毕恭毕敬、诚心诚意地鞠了一躬,得到张寿镛点头允许后,这才坐到了张寿镛对面的皮质椅子上。

张寿镛搁下钢笔,放在一旁的架子上,抬眼上下打量了一下坐在自己面前,比自己年龄小太多的年轻人,而后对陈平生弯起嘴角,眼角的皱纹随着这个举动显现,那是人生的阅历在皮肤上,随岁月的流逝所留下的痕迹。

“无妨。”张寿镛偏头问道,“如何称呼您?”

“我姓陈,陈平生。”

“陈教师?”

“张校长高看我了。”

张寿镛听罢,而后又接着陈平生的话往下说:“陈教师这不叫『高看』。我看过你在一九一九年时,在美国为中国五四运动所写的文章。”

听到这里,陈平生立刻挺直脊背,不停地吞咽着口水,显露出更为紧张的样子,目光炯炯地看向张寿镛,等待着结果的宣判。

“那篇文章写得很好,比光华大学里的很多学生写的都好。”张寿镛对陈平生竖起一个大拇指,陈平生在此时此刻,便长舒一口气,对张校长回以微笑,“显示深度剖析历史,分析了在十七世纪欧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盛,与之比较中国十七世纪康雍乾盛世背后的危机,再以俄国的十月革命比较了欧洲曾有过的『法国革命』『光荣革命』等等,最终又加以《**宣言》里的字句论证了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种种观点——环环相扣,自然而然,读起来流畅易懂,却颇具深意。”

“谢谢张校长。”陈平生从皮质椅子上站起身,双手交叉放于腿前,再一次真挚虔诚地对张寿镛鞠了一躬,表达自己对于张学镛评论自己文章的感谢。

张学镛停顿了一会儿,又道:“有些可惜的是一年前**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你没有参加,如果你参加的话,你文章中的这些观点要是掏心窝子全腹说出,那可是能成为新一点支撑中国**的新兴思想。”

“不。我和□□先生、李大钊先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见解还有很多的差距,若是将这篇文章摆上去,恐怕只能遭到长久无尽的沉默。”陈平生愧疚地抓了抓头发,又说,“而且一年前,我在美利坚找不到知音,只能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写着『复兴中华』的文章。”

“倒是继承了光华大学的优秀精神。”张寿镛不禁对陈平生的表现,在心中鼓起了掌,良久后,他将话锋一转,又道,“都说人如其名,我却不认为。虽称『平生』可从知识、德才来看,一点都不『平生』。陈教师,你很厉害。”

从校长办公室出来,天空再次放晴,瓢泼大雨已经成为了时间的旧物。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味道,沿着校园的石板路继续走,路的两侧都是梧桐树。现在已经是秋季,梧桐树长得更为丰满。

陈平生看着阔别十二年却依旧无变的校园景物,思绪在此时此刻千回百转。太阳还未落山,他有的是时间。三十二岁的年华再次走在这条梧桐道上,更多的是对世间美玉良才随历史波涛渐渐流逝的感慨,而那二十岁的意气风发、风华正茂也渐渐飘零。

“何青!”

一个声音倒是让陈平生从久远的思绪中惊醒。他环顾四周,从自己身后出现一位正在奔跑的年轻的女生。

藏蓝色的裙摆随着步调落下又扬起,扬起又落下,干净利落的短发也随着动作束紧又飘散,飘散又束紧。那个比自己还要年轻的脸庞,沾染着不同于年纪的孩子般的天真无邪,又因为书香的缘故,多了几份成熟。她的笑容和雨后清新的空气融为一体,受到阳光的折射,散发着独特的光亮,不暗也不明,是一个温柔的光束,却足以让陈平生不禁微微眯起双眼。

“别管那些水坑了!”名叫何青的女生在距离陈平生的不远处奋力挑起,挥起手臂,又大声喊道,“走了,陪我去借书,不然等一会儿图书馆要关门了!”

说完,名叫何青的女生转过身,扬起自己的身段,如一只飞鸟一样,不经意地降落在陈平生的眼前,也不经意地离开陈平生的视线。

身后还跟着一个女生,擦过自己的臂膀,也奔向梧桐道的尽头。

还好太阳还没落山,陈平生居然从何青身上,看到了十二年前二十岁的自己。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