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云在屋中缓了许久,最后将血水倒掉,将屋子收拾好之后,就上山去找老和尚。
停云以前说过既然宋应辰不想说,她也就不问,可是现在,好像这件事情很难从宋应辰口中说出来。
既然他已让步,停云想她应该解开这个谜团。
这个从她嫁过来就一直困扰她的谜团。
她的夫君到底经历过什么。
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假假紧随其后,他也不闹了,就默默地跟着。
院中老和尚还在念经,牧看已将劈好的筷子拾起码好,现在在扫着原本不存在的落叶,只是用力过大,树上原本还能坚持几天的叶子被他直接震了下来。
越扫越多,也是奇才。
老和尚看见停云来了,就收好自己的东西,准备给停云讲那一直被尘封的故事。
只是触碰到这段记忆,他也有些动容,深呼一口气后才开始。
停云刚刚嫁来京中半年多,不知道宫中很多事。
其实皇帝应该还有一个皇子的,只比二皇子小半岁。皇后应该还有一个女儿,太子也应该有个妹妹,年纪与齐立苏相仿。
可是他们都成为了皇权争斗的牺牲品。
太子的妹妹因聪明伶俐,十分讨皇帝喜欢,可是后宫争斗,孩子就是牺牲品尤其是女孩。
哪怕她是皇后所出,太子的妹妹。
那日不知是谁将她推入了东宫的池塘。
等下人找到的时候,脸上已经沾满了淤泥,不漂亮了。
是在东宫,皇帝不好细查,况且幕后黑手做事谨慎,没有落下任何把柄,当时公主身旁没有其它人,所以连个证人也没有。
最后只是判定为不小心自己落水,为了让此事有个好的说法又请来道士算命说小公主命中带煞,是上天特意将其收回,以保国祚绵长。
这样的接过就打发了朝廷百官和议论的百姓,甚至他们觉得这小公主该死。
因此东宫那半年都鲜少有人进入,甚至有宫女传出闹鬼,但是这些都被太子一一封口。
显然这样没有证据依靠的结果他和皇后是断然不可相信的。
太子那半年一直在查幕后真凶,皇后也对各位嫔妃加以试探,最后找出一个替罪羊。
是个品位极低的妃子,但好在肚子争气,生出一个皇子,这才升了一阶。
也就是三皇子的生母。
那时三皇子已经十四岁有余。
只是母妃品位低,皇帝让他少去后宫走动,所以很少去看他的母妃。
可越是这样,心中的思念就越深越浓。
三皇子几次三番不顾阻挠去后宫见他母后,最终被太子发现。
太子当时还沉浸在悲伤之中,看谁都不顺眼,因为脾气大还被皇帝呵斥过几次,但每次都搬出妹妹,皇帝也无法重罚,毕竟那也是他的孩子。
之后太子就盯上了三皇子。
将所有的恨都加在他身上。
而当时太子才十七岁,宋应辰已然弱冠。
宋应辰自小勤奋好学,被夫子称为神童,十四岁就被皇帝封为太子的侍读,许诺他之后考上功名之后,就做太子的左膀右臂,以此护大齐周全,光耀门楣。
当时宋应辰一心只读圣贤书,偶尔和太子斗斗蛐蛐,也只有这两件事情能让他分神。
只是不知道的是,他是神童,而太子是什么。
太子经常被太傅教育要向宋应辰学习,久而久之心中也就起了逆意。
他不能让别人挡住了自己的光辉,所以对宋应辰不如往日兄弟一般情深,而是经常找事,让宋应辰替自己抄书,或者让他一直呆在书房学到死。
太子当时是比谁都要成熟,谁都要心狠。
他一边被仇恨笼罩,一边被嫉妒左右。
他最后变得不成样子。
而上天也给了他机会。
是快要春闱。
夫子想着是个好时机鞭策各位皇子,就向皇帝请命要求办个诗会,让各位皇子比试比试。
皇帝也最是喜欢看这些修罗场,毕竟皇子之间的比试,输了胜了也关乎朝中大臣的脸面,是时候要敲击敲击。
诗会没有摆在御花园,而是在东宫。
太子作为最大的皇子,理应承担起这个操办这个诗会的责任。
诗会当天,各位皇子集聚一堂,都带着自己的侍读,还有一些皇亲贵胄家中的适龄子弟都在。
诗会比才气,比所学融会贯通。
太子对于学习不是特别上进,但是各位皇子都懂人情,让着太子,除了宋应辰和三皇子。
最后就是他们三人角逐。
当时对于太子来说,两人都是十分讨厌的。
可是两人都较真,没有让太子半点,最后太子败下阵来,只剩两人。
两人来来回回斗了好几个回合,夫子看着两人眼中的笑意快要溢出来。
当时太子就十分不爽。
最后毋庸置疑是宋应辰嬴了。
毕竟宋应辰比他们年长两岁,况且好学,自然比不过。
夫子当时就夸下海口说宋应辰春闱一定能够高中。
只是当时这句话埋下了祸根。
诗会散去之后,大家也就没在意这件事,朝中也十分安静,只是宋家如日中天,大儿子宋华元已入翰林院,以后是后生可畏,二儿子是侍读,而且被国子监认为是难得一遇的人才,皇后因失女之后,皇帝更加宠爱,凡是都以她为先。
所以宋杜平在朝中十分神气,都预测他很快就要升官。
可是还未等到升官,还未等到春闱就出了事。
那日宋应辰照常在东宫来侍读,只是当时太子不在,宋应辰就自己看书,顺带着帮太子整理窗课。
三皇子那几日一直打听宋应辰什么时候来东宫,他随时恭候。
宋应辰听见外面有人求见,没多想也就让他进来。
不曾想是三皇子。
宋应辰询问所为何事。
三皇子只说是上次诗会还有不懂的地方,前来讨教,只是一直都没有机会。
两人才坐下,三皇子才将自己细细列出的问题的纸拿出,背后就来了一蒙面人。
是冲着三皇子来的,明摆着是要他的命,当时宋应辰还是一介书生,从未经历过这些,只能慌张地阻拦,叫人,可是不知为何,那日东宫的侍卫都没有回应,如此只有宋应辰的随从胡照能对付一番。
可是他们怎们能是黑衣人的对手。
他只是速战速决,将三皇子一刀杀害之后,就拂衣离去。
那是宋应辰第一次面临生死。
手上是刚才黑衣人划伤的口子,很大,还流着血。
那是他第一次受伤。
还是在右手,他马上就要考试了。
宋应辰与侍从胡照都愣在了哪里,哭声招来了人,什么人都有,但都远远地看着,不敢靠近。
宋应辰看着三皇子渐渐没有热气的身体,第一次知道了生命的脆弱。
可这才是第一关。
很快就有侍卫和赶来,太子也匆匆回来。
看到自己惨败的院子,故意大喊,引来了殿帅。
殿帅怎么知道有这么大变故。
他只看见血淋淋的剑还有瑟瑟发抖,眼中无神的宋应辰。
之后殿帅就将所有人清出去,然后请来仵作验尸。
但是没有发现什么,唯一能证明的就是那把剑。
还有宋应辰和他的侍从。
宋应辰将自己看到的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了皇帝,告诉了殿帅。可是没有什么用,当日宋应辰就被下到大牢。
嫔妃知道自己的儿子不明不白的死后更是急火攻心最后疯掉。
虽然那日殿帅刻意封锁消息,可是三皇子被杀的消息还是传到了民间。
而且有人故意在其中作祟。
世人都将矛头指向了宋应辰。
“天啊,还说是什么神童,心真狠。”
“听说那次诗会是宋应辰侥幸嬴的,三皇子死的时候,身边还有诗卷,肯定是用了心的。”
“真是权力大,连夫子也能收买,这样看三皇子才是神童,可惜就这样陨落。”
“这杀害皇子是重罪,宋应辰就该去死。”
“这可是皇子,竟那么狠心。”
“这宋应辰背后之人是谁?他父亲,这怕是想要谋反。”
那几日这些谣言传遍了大街小巷,所以人都唾弃宋应辰。
但是这时候二皇子在朝堂之上站了出来,他明明还不到上朝的年纪,却求着中书令带他上朝,他在朝堂之上公然指出了这件事情的疑点,还开始怀疑为什么当时东宫没有守卫,为什么将所有的罪名都推到一个书生身上。
当时二皇子其实与宋应辰并不相识,而只是去给太子请安之时,见过几次。
有了二皇子带头,时任太子太傅的江夫子也站出来为宋应辰说话。
但是胳膊怎么能拧得过大腿呢。
最后皇帝还是没有在意他们的反对。给宋应辰治了罪。
但碍在宋应辰是他的侄子,所以没有什么皮肉之痛,而是将罪名都推给了他的侍从胡照。
宋应辰被名誉冲昏了头,命自己的侍从胡照将三皇子杀害,但当日东宫守卫不佳未能及时解救,将东宫侍卫全数发配边关。
宋应辰心思不纯,难当大任,剥去科考资格,终身不得科考,另削去其太子侍读的职位。
其侍从胆大包天,不日问斩。江太傅教导无方,难堪培养储副之大任,削去太傅一职,国子监讲师停职一年。
二皇子鲁莽,冲撞朝会,干扰朝政,蒙蔽罪人,念在年龄尚小,特发配南边关历练,以正心术。
这就是皇帝给出的答案。
二皇子去往边关的那一天,宋应辰被带出大牢,看着陪了自己十几年的侍从被砍头。
百姓看见他来,朝他扔着菜叶烂鸡蛋,口中说着污秽之语。
他迷茫地看着周围,他的世界崩塌了,他无措的看着周围,他的侍从死了。
他死之前还看着宋应辰眼睛里有笑。
宋应辰没有被押着,他不顾阻拦跑上了断头台。
是他不敢看的景象。
他伸出的双手在空中抖动。
鲜血染红了他的衣服,他的所有。
众人还是看着宋应辰,好像是看着他在演戏,演出一副情深的样子。
世界还是吵吵闹闹。
但是他眼中全是血腥的画面。
这是他第二次面对生死。
是自己最亲的人。
宋应辰在哪里呆滞了许久,行刑的人问宋应辰是否要将尸体带回。
因为宋应辰的父亲是刑部尚书,所以还是有些特权。
宋应辰不知道自己能够将尸体带去哪里,只是不回答,最后行刑的人要收拾场地,将胡照拉去了乱葬坟。
宋应辰想要阻拦,可是他无能为力,只能任由别人动胡照。
这只是开始,之后宋应辰又被带回大牢。
他的父亲,也就是刑部尚书,拿着一封认罪书逼他画押。
宋应辰一直跪着恳求他的父亲,想要他帮帮自己。
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没有罪,可偏偏要认罪。
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削去他科考的机会,明明许诺过他,要他成为太子的左膀右臂的。
可是无论宋应辰怎么央求,宋杜平还是无动于衷,最后还是扯开宋应辰右手上的伤口,强迫他画押。
画押之后,宋应辰心如死灰地躺在大牢之中。
对于周围没有任何感觉。
他终于感受了之前读过的一句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是无论他拿出多少证据,请求多少次都会给他定的罪。
那些真正犯了罪的人对宋应辰发出嘲笑,彷佛犯罪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如此在刑部又呆了一天之后,宋应辰才被唐氏接回家中。
那日刚好是春闱的前一天。
宋应辰像是疯了一般跑到国子监,找不到江夫子,又跑到春闱的考场,可是外面被拦着他无法进入,但是他可以看见。
他看见自己的同窗坐在里面,穿着洁白的学士服,拿着书箧,号牌,在准备明日的考试。
他原本也应该坐在里面的,可是现在却被拦在门外。
又是无尽的谩骂。
好像见到宋应辰的每一个人开始骂他。
可真的是他的错吗?
世人只知宋应辰和三皇子素有过节,他不惜痛下杀手,可是无人知道那日三皇子前来是为了请教宋应辰问题,他将宋应辰当作自己的偶像。
他十分羡慕太子有这样的表哥这样的侍读。
可是这些事实,世人都不知道,连明堂之上的皇帝也不知道。
可是皇帝他真的不知道吗?
他被称为大齐的明君,他不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吗?
他知道的,只是有更多的东西比宋应辰重要,比清白事实重要。
这事情还要牵扯到大家熟悉的陈为农。
陈为农贪污其实皇帝早在两年前就知道,只是他做事谨小慎微,从来不落下把柄,所以皇帝十分头疼。
那时的陈为农还找到了自己的靠山。
三皇子的母妃也姓陈,与陈为农有一定的关系,但那关系微不足道,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可是偏偏就是这微小的关系,成为了陈为农的靠山。
陈为农与三皇子的母妃认为兄妹,在这动荡的朝廷也算是有一丝依靠。
三皇子的聪慧是朝廷官员有目共睹的,曾经就有一些谣言说三皇子命好,以后大有一番作为。
这些话也都被皇帝和太子听到耳中。
他断不能让陈为农发展起来,不然这大齐的硕鼠,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将他缉拿。
三皇子的母妃是被人当枪使的,但就算是太子知道这一点,还是不能放过她,也不能放过对自己有威胁的三皇子,所以那日的黑衣人是他安排的,东宫的侍卫也是他调走的,至于为什么将罪都推给宋应辰,只能说他倒霉,谁让他有足够的理由。
况且将宋应辰扳倒对于太子来说也是可歌可颂的,毕竟宋应辰抢了他的光辉,他那副正人君子的模样以后就算考取功名入仕,也不会为太子所用,甚至还会为了自己坚持的道义与他反目成仇。
所以宋应辰不能留。
太子的这些心思都被殿帅查的明明白白,皇帝自然也知道,只是当时情况只能这样处理。
因为陈为农没有子孙命,膝下只有一独女,想要在朝廷站稳就必须靠三皇子。
所以皇帝只能让三皇子含冤而终。
三皇子死后,陈为农性情大变,开始意气用事,朝廷官员弹劾他,最后皇帝停了他半年的职在家赋闲。
这半年可谓是前所未有的昌平盛世。
陈为农也没有想到自己好不容易找到的靠山就这么没了,他原来已经将自己今后的路都打点好,靠着三皇子,他能够早日扳倒卫集醒成为户部尚书,那时候他想要什么没有啊,说不定日后三皇子争气,成为太子或者摄政王,到时候他的好日子还在后头。
可是偏偏就是这场变故,他只是小发了一下脾气,就被御史台那帮人逮着弹劾,最后皇帝让他停职。
那半年是很煎熬的,他不得不抛弃之前计划的一切,包括如何将太子扳倒。
半年之后,他重回朝廷,竟能够既往不咎,不计前嫌,而且明目张胆地投入太子的麾下。
要说他不知道真相吗?
他知道,他只是装作不知道罢了。
入朝为官,要学会说话,要学会装傻。
至此这件两年前的闹剧也就这样结束。
最后的受害者只有宋应辰和三皇子。
三皇子的母妃现还居冷宫,一直疯疯癫癫,也没有人想管。
宋应辰那日被拦在考场之外,他在那里坐了两日,直到里面的考生都出来了,在讨论试题的难度和自己答得怎么样的时候,他才慢慢站起来。
他终于清醒,原来他这辈子真就与入仕无缘,至于他前十几年所学,以后怕是没有什么用处了。
他没有陈为农那么豁达,能够抛弃之前的一切。
他只是一直活在这件事的阴影里,一直。
他看着自己的同窗,那些曾经都是他的手下败将的同窗,他们考完之后是前所未有的放松的姿态,他们也听说了传闻。
对于曾经压自己一头的人突然掉下来这件事件,他们当然要好好地泄气。
或许是考完之后就无所谓,或许是和太子一样心中对宋应辰有仇恨,反正那日他们看见宋应辰的时候先是无尽的谩骂。
读书之人骂出来的话不必百姓差,甚至能更戳宋应辰的心窝。
之后见宋应辰没有反应,就有一些子弟开始拳打脚踢,毕竟现在没有人拦着,他身后也没有任何人。
原来宋应辰背后好像一直都没有人替他撑腰。
那日被打宋应辰也没有还手,只是呆呆地看着地上,大家都以为他傻了。
本着不虐待傻子的准则,大家也都散去。
从此宋应辰不再是他们的阴影,他们就是国子监最出色的学生。
宋应辰带着一身伤去到了乱葬岗,他不害怕鬼神。
他在那里呆了许久,他愧疚为什么罪名要让他的侍从来担,为什么不让他去死呢。
如此浑浑噩噩,他没有回宋府,也没有出现在众人眼中。
当谣言快要散去的时候,榜单出来了。
消失了的宋应辰又回来了,这次他竟和其它学生一样,穿着学士服,可是都没有参加考试,哪里来的他的名字呢。
他去得最早,一直虔诚地等着,可是渐渐地人都来了,又将他拉回了现实。
他还是怕那些话语。
他不去看别人只是盯着要放榜的地方。
终于里面的人贴出了榜单,宋应辰一一看过之后,没有说什么话就离开了。
在众人的欢声笑语之中离开。
好在他们忘记了嘲笑宋应辰。
之后宋应辰就回到了宋府,将自己所有的关于自己之前的东西都封存起来,然后拿着自己这些年攒下来的银子去了城外。
问了很多人,跑了很多地方,最终买下了现在这座山。
当初宋应辰买这座山的原因之一是不希望自己以后再有上次在断头台上那么无措的时候。
他希望自己以后能有安眠的地方。
买下这座山后,宋应辰去乱葬岗想要将胡照找到,可是哪里那么容易。
最后只是捧了一捧泥土回来,放在了山中,在傍边栽上一棵小树。
就在卫致的旁边,那棵小树已经到宋应辰的腰,卫致的小树才到宋应辰的膝盖。
之后宋应辰就整日饮酒为乐,躺在树下,躺在石板上。
硬生生将自己灌得伶仃大醉。
但是隔几天就会消失一次,去的时候还是少有的正常,回来的时候又是失魂落魄。
如此过了许久,久到他手上因为写字留下的茧子开始褪去,又因做各种粗活又磨起厚厚的茧子。
时间能够冲淡一切,但是漩涡就是漩涡,没有消失。
该有的伤痛还在那里。
宋应辰不敢再触碰任何关于诗书的东西,只是每每醉时会拿出三皇子写的那张满是问题的纸张。
已经皱得不成样子,宋应辰也誊抄了好几张,可每张都是破破烂烂。
不知看了多少次,也不知回答了多少次。
老和尚说的时候,没有带一点情绪,可是停云听得早已泣不成声。
一旁的牧看将手中的斧子紧紧地抓着,手中起的汗已经将斧头打湿。
老和尚已经说完,然后站起来,准备离开。
只是第一次将这些事情说出来,自己也有些动容。
起身之时差点摔倒,还好扶住旁边的柱子,站稳之后,才敢离开。
应该算是落荒而逃,毕竟他最了解宋应辰,所以他也会落泪,只是他不想让别人看见。
老和尚走后,停云才真的控制不住自己,开始放声大哭。
往日的矜持早已不在。
停云只知道,他的夫君受了很多苦。
她也悔恨自己当初是不是也在无形之中逼迫他,逼迫他记起之前的事,逼迫他做他不喜欢的事。
牧看也控制不住自己,而是跑去了山中,他开始对着空气打架,从远处看只能看见摇曳的光秃秃的树。
那武功是没有多少人能够相比的。
停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止住哭泣,她只知道宋应辰又下山了,她害怕他再次……
所以站起来不顾其它想要下山。
可是走到宋应辰的房子的时候,她看见宋应辰已经回来了。
胡照,一个活在记忆中的人物,是宋应辰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朋友。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07章 第一百零七章: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