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看房那段时间,魏天晴晚上回家干预儿子的时候,也会充满愧疚地问儿子,妈妈这样做对吗?再次延迟你的干预日期,对吗?
晨晨什么都听不懂,但是他看见妈妈哭了,会抬起小手轻轻拭去妈妈眼角的泪。
然后用力拥抱妈妈。
这是晨晨安慰自己,以及安慰妈妈特有的动作。
每次教他认颜色,教他开口说话,他做不到的时候,是魏天晴最崩溃的时候,她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朝孩子发火。
这个时候,晨晨总是用力去拉妈妈的手,用自己的头抵住妈妈的头,整个人往妈妈怀里扑。
如果魏天晴表现得不耐烦,或者生气得话,这样的动作会持续更久,更剧烈。
直到魏天晴妥协,放缓语气,轻柔地抚摸晨晨,并安慰他说,妈妈知道了,妈妈错了,不该吼你。
晨晨虽然不会说话,也听不懂魏天晴的话,不知道妈妈做的这个决定,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但他知道妈妈哭了,所以又用自己的招牌动作,安抚妈妈。
看着懂事的晨晨,魏天晴在心里做了一个决定:就算破釜沉舟,干预也要照旧!
今年9月,幼儿园休学一年,去干预机构。
但是钱呢?
那时候,魏天晴已经看中一套房,首付加中介费要28万,魏天晴手里的钱,包括借老姨的4万只有10万,住房公积金有5万,但是必须先付了首付办了银行贷款,才能凭借贷款合同去取住房公积金。
而且,干预如果同步进行,费用要10万。
资金缺口高达28万,再扣掉5万的住房公积金,她必须借25万。
钱的缺口这么大,怎么办呢?魏天晴开始挨个同学打电话,高中、大学要好的同学一个个发消息,但只要一提到借钱,本来就日渐冷淡的关系好像一下子就崩塌了,有的找理由婉拒,有的干脆当没看见,不回消息,有的直接彻底断联。
魏天晴是第一次借钱,她能预料到钱难借,但她没想到这么难借,最后她只从同学那里借到两万,那是一个大学同学,老乡,他自己经营一家冷冻食品店,为人特别好,听说班里同学找他借钱,都能借得到。
只有2万,剩下的23万怎么办?
钱的缺口像一张巨大的黑网,将魏天晴罩得透不过气来。白天她强打着精神继续看房,晚上对着计算器一遍遍核对着那遥不可及的数字,绝望如同潮水般一次次涌来。干预和买房,像两座大山,压得她几乎要放弃其中一个。
就在她快要被焦虑吞噬的时候,一直沉默的周明远,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那天晚上,他难得地没有沉迷游戏,而是等晨晨睡下后,神情复杂地坐到魏天晴对面。
“爸……今天给我打电话了。”周明远的声音有些干涩,“我跟他说了咱们想买房,也说了钱不够……还有晨晨干预的事。”
魏天晴的心提了起来,以为又是来自老家的压力。
“爸说……”周明远停顿了一下,似乎有些难以启齿,“他们老两口……手里还有一万块钱,是这些年省吃俭用,加上之前我妈出去打零工攒下的。说是……给我们添上。”
魏天晴愣住了。一万块,对于那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来说,几乎是全部的积蓄了。她想起婆婆徐云莲平日连买斤好肉都舍不得,心里一阵酸涩。
“还有,”周明远继续道,语气里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爸说他拉下老脸,去找了老家几个亲戚,叔叔、姑姑他们……好歹凑了七万块。说是借给我们的,不急还,让我们先紧着孩子和房子。”
七万!魏天晴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笔来自她几乎从未指望过的婆家的援助,如同雪中送炭,瞬间将压顶的冰山融化了一角。她看到周明远眼中也闪烁着一种复杂的光,有感激,有羞愧,或许还有一丝作为儿子和父亲的责任感被悄然唤醒。
仿佛是被这股力量推动,奇迹接踵而至。魏天晴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给母亲打了一个电话,让她帮忙问一下那个与娘家关系比较亲厚的舅妈,能不能借她五万抵公积金的五万,只周转五个月,她原本没抱任何希望。没想到,等了一会儿后,母亲打来电话,说舅妈竟然破天荒地答应了。
“你舅妈肯答应借给你,已经是天大的恩情了。当然,要主动算利息给人家。”母亲何芳子的声音带着点难以言喻的激动,这个靠卖菜,养出两个大学生,一个高中生,一生要强的女人,又一次为了自己的大女儿,拉下这张老脸跟自己的弟媳开口借钱,弟媳答应借是她想不到的,所以她非常激动,她向来信奉船到桥头自然直,女儿说要买房她也大力支持,即便女儿资金缺口如此之大,她也深信只要挺过去胜利就在明天。
“天晴,要珍惜这次好不容易的机会,你大舅妈难得松口答应借钱,这次买不上,以后就没指望再买了。”
顿了顿,何芳子又说:“我可以借你三万,但你弟弟娶媳妇前必须还我,妹妹雨荷也打算借你两万,娘家这里能帮你的也就这么多了,你加油……”
东拼西凑,加上之前从同学那里借到的两万,首付和前期费用的资金缺口,竟然就这样在绝望中被一点点填上了!虽然背上了高达近十八万的沉重债务,但一条看似不可能的路,硬生生被踩了出来。
带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决心,魏天晴再次联系了中介,定下了那套她看过多次的二手房。那房子没有装修,墙壁泛黄,采光也确实不好,尤其在阴天,室内显得有些昏暗。但它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点——房间足够大,比他们之前看过的任何一套“老破小”都要宽敞。魏天晴想象着晨晨可以在客厅里跑动,不用再担心磕碰到狭小空间里拥挤的家具。
签字过户那天,房子原来的主人——一对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老教师也来了。
男主人,一位退休的老先生,似乎对这套住了大半辈子的房子充满感情,絮絮叨叨地跟魏天晴夸赞:“这房子别看旧,墙厚实,冬暖夏凉,格局也好,我们住了几十年,顺风顺水的……”
一旁的女老师,略显尴尬地轻轻拉了拉老伴的衣袖,止住了他的话头。她转向魏天晴,目光温和地打量着她和周明远,语气带着真诚的感慨和善意:“不容易啊,你们这个年纪,就能在S城买下自己的房子,太了不起了。以后好好经营,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魏天晴接过那串沉甸甸的、还带着陌生金属凉意的钥匙,听着老教师的祝福,心中没有半分轻松,只有一种脚踏虚空的眩晕感。
她签下了一摞摞文件,每一个名字都像是烙下的债务印记。
她几乎能感觉到未来无数个月里,那数千元房贷和巨额欠款化作的巨石,已经稳稳压在了她和周明远的背上。
但她没有回头路。
为了晨晨能有一个永不移动的“家”,为了那盏在漂泊风雨中终于点亮的、属于自己的窗灯,她只能揣着这一腔孤勇,背负重债,一步步走进这个昏暗却属于他们的空间。前路未知,但此刻,她至少为儿子抢下了一块立足之地。
签完字办完过户、贷款等一系列手续,魏天晴算是在S城安定下来了,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骄傲地告诉所有亲朋好友,自己在S城买房了,但内心五味陈杂的她语气十分悲愤,她发了银行贷款合同的封面,还在上面配字:“这条路走得多辛苦只有自己知道,感谢一路走来不放弃不言败的自己”,很多人给她点赞,曾经大学时共同在记者团并肩作战的老团长给她留言,从此在这个城市就有了一席之地,果然好样的,还说有什么困难尽管开口。
这个团长大学时跟魏天晴一个班,自己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好,还嫁了一个家世显赫的老公,她长得非常漂亮,人很洒脱霸气,非常精致时尚,跟她老公大学就开始谈恋爱,她后来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她继续留校攻读硕士,硕士毕业后考上了省财政厅的编制,但是嫌给人点头哈腰太辛苦了不去,在家当全职太太,家里有专门的司机和保姆,她主要负责两个孩子的学习。
魏天晴从没羡慕过团长的生活,她也明白自己跟她是两个世界的人,不过是因为曾经读过同一个大学同一个班,才有了羁绊,对方能给她发那样的留言,不过是一时情绪上头了,一句玩笑话而已。
可是,那时候魏天晴已经走投无路了,她看到团长在朋友圈的那条留言后,为了借到晨晨的干预费,鬼使神差地给对方发了一条微信,开口跟对方借一万块钱,还简要说了孩子的状况。
换在以前,她是不会这么莽撞的,也会刻意向同学隐瞒孩子的真实情况。
因为她知道,拥有正常家庭的人不会感同身受她的艰难,更何况如此幸福的团长,而孩子的状况,只会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可是当时当刻,她被一种借到钱晨晨就可以去干预的**驱动着,做了这一辈子最令她后悔的决定。
结果,魏天晴又一次被拒绝了。
对方直截了当说自己孩子上兴趣班花了很多钱,现在手头也很紧,还好意提醒她说,孩子不能让老人带,要自己亲自带,不然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
魏天晴事后无数次骂自己傻逼,这个团长是她大学时期最欣赏的人之一,家世显赫却从来没有大小姐的架子,为人奔放热情,待人真诚妥帖,两个人在记者团并肩作战的经历一直是魏天晴最珍惜的大学时光,也成为魏天晴不可磨灭的记忆,但现在却被自己的唐突和没有边界感给破坏殆尽。
魏天晴还想再说什么,显得自己没那么狼狈和不堪。
可是盯着手机屏幕,却不知道自己应该回什么。
手机屏幕彻底暗下去,魏天晴盯着自己苍白而狼狈的脸。
团长没有再发来任何消息,那个曾经在校园里与她热烈讨论选题、熬夜赶稿的名字,静静地躺在联系人列表里,却仿佛隔了一层再也无法穿透的冰墙。
她终于彻底清醒过来。
她想起这些天向一个个老同学张口借钱,向自己的亲戚张口借钱,跟周明远老家亲戚坦诚晨晨的状况,那一个个瞬间,一点一点将她凌迟,虽然有的换来了希望的援助,却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还让那么多亲戚知道了晨晨的状况,有的关系因为贸然开口借钱彻底断了,是自己亲手将一段段珍藏于心底的情谊推向了尴尬乃至终结的境地。
她后悔得无以复加,不仅仅是因为借钱被拒的难堪,更是因为自己的莽撞,玷污了记忆中那片本应纯粹明亮的天地。
她仿佛看到那个曾经洒脱自信的自己在眼前碎裂,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生活逼到墙角、慌不择路、甚至有些面目可憎的形象。
巨大的羞愧感淹没了她。
她关掉微信,不敢再看任何人的留言和点赞。
那些祝贺和鼓励,此刻都变成了无声的嘲讽,提醒着她的狼狈与失态。
她拥有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那本应充满希望的新起点,却在此刻,让她品尝到了比以往任何一次租房搬家都更深刻的孤独与寒冷。
这条辛苦的路,原来并不会因为有了一个固定的地址而变得容易半分,前方的荆棘,或许只会更加密集。
她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陷进掌心,却感觉不到疼,只有一片麻木的冰凉。
祈祷这部小说没有被老家任何人看到,没有被任何亲戚或者认识的人看到,感恩在16年借我钱的所有人,特别是大舅妈,虽然早已还清了所有的欠款,但你们的恩情我记一辈子。我现在依然庆幸,当年买房和孩子干预同步进行,特别特别感谢借我钱让孩子去干预的同事,也谢谢所有拒绝我的人,我能理解,谢谢你们后来还能跟我正常联系,而不是就此断联。感恩在孩子干预和城市扎根路上遇到的所有善意,感恩遭遇的一切——2025年11月2日。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章 第 8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