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带着生子系统穿越到古代 > 第46章 金殿对策惊四座,少年锋芒初乍现

殿试定在三月廿九,恰是清明后,京城的柳絮漫天飞舞,沾得贡院外的朱墙上一片白茫茫。宋云安穿着簇新的青色襕衫,跟着一众举子穿过金水桥,踏上太和殿前的白玉阶时,鞋底碾过的花瓣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极了他此刻的心跳。

赵奕站在景元帝旁,正与几位皇子说话,瞥见宋云安,悄悄朝他眨了眨眼,做了个“加油”的口型。宋云安回以浅笑,心里的紧张消散了些许。这三年来,他们一同在国子监读书,一同在御花园论策,早已成了无需多言的知己。

殿内香烟缭绕,景元帝端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阶下的举子们,最终落在宋云安身上时,微微顿了顿。这孩子比三年前时又长高了些,眉宇间的沉静更胜往昔,站在一群成年人中,竟丝毫不见局促。

“诸位皆是春闱脱颖而出的才俊,”景元帝的声音透过殿宇传来,带着威严却不凌厉,“今日殿试,不谈经义,只论实事。若你为朕之臣,当如何安邦?”

问题抛得宽泛,却最能见真章。举子们面面相觑,片刻后,有人上前应答,或说“重农桑”,或说“轻徭役”,皆是老生常谈,虽无错处,却也无新意。

景元帝不置可否,目光转向宋云安:“宋云安,你来说说。”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这个十一岁的少年身上。赵珩站在皇子队列里,嘴角勾起一抹讥讽——一个毛孩子,能说出什么高论?

宋云安从容出列,躬身行礼,声音清亮:“臣以为,安邦之策,在‘平衡’二字。”

“哦?”景元帝来了兴致,“何为平衡?”

“其一,文武平衡。”宋云安朗声道,“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不可偏废。如北疆防务,既需将士戍守,亦需文官安抚百姓,互通有无,方能长治久安。”

这话暗合了景元帝对北疆的忧虑,他微微颔首:“其二呢?”

“其二,内外平衡。”宋云安继续道,“对内需整顿吏治,严惩贪腐,让百姓安居乐业;对外需示以威严,亦需晓以情理,不主动生事,亦不畏惧挑衅。如对待蛮族,可通商互市,以示善意,若其犯边,则需雷霆反击,以儆效尤。”

他的话条理清晰,既有对内政的洞察,又有对边防的考量,远超一个少年应有的见识。殿内鸦雀无声,连一直轻视他的赵珩,也收起了戏谑,眉头微蹙。

景元帝抚掌笑道:“说得好!那依你之见,如今朝堂之上,最需平衡者,是什么?”

这个问题直指核心,稍有不慎便会触怒龙颜,或卷入皇子纷争。举子们都屏住了呼吸,看着宋云安如何应答。

宋云安沉吟片刻,朗声道:“臣以为,最需平衡者,是‘心’。君臣同心,则政令畅通;朝野同心,则天下安定。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无需刻意平衡,自会归于一处。”

他没有提及任何皇子,也没有评价任何朝臣,只以“心”字作答,既巧妙避开了敏感话题,又点明了治国的根本,可谓一语中的。

景元帝眼中闪过赞赏:“好一个‘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宋云安,你很好。”他看向身旁的太监,“记下,宋云安,点为二甲第八名,授翰林院编修。”

“谢陛下隆恩!”宋云安跪地谢恩,声音沉稳有力。

二甲第八名,对一个十一岁的少年而言,已是极高的殊荣。要知道,许多寒窗苦读数十年的举子,也未必能入二甲。殿内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叹,看向宋云安的目光里,多了几分敬畏。

殿试结束后,宋云安刚走出太和殿,就被赵奕拉住了:“安安,你太厉害了!父皇刚才还跟我夸你呢!”

“殿下过奖了。”宋云安笑着摇头。

“我就知道你行!”赵奕兴奋地说,“晚上我请你吃饭,就去城南那家烤鸭店,我娘说那里的烤鸭是京城最好吃的!”

两人正说着,赵珩走了过来,皮笑肉不笑地说:“宋编修年少有为,真是让我等汗颜。只是不知宋编修年纪尚幼,如何能胜任翰林院的差事?”

这话带着明显的挑衅。宋云安淡淡道:“赵世子放心,臣定会勤勉学习,不负陛下所托。至于能否胜任,日久自见分晓。”

赵珩被噎了一下,脸色有些难看,却也不好再说什么,悻悻地走了。

赵奕看着他的背影,撇撇嘴:“别理他,他就是嫉妒你。”

宋云安笑了笑,没放在心上。他知道,进入翰林院,只是新的开始,往后的路,只会更难走。

消息传回定国么府,白云桃正在给云恙喂奶,听到宋云安被授翰林院编修,手里的乳碗差点摔在地上。青禾喜极而泣:“夫人,小公子出息了!十一岁的翰林,真是闻所未闻啊!”

小苏氏也第一时间赶来,手里捧着一套文房四宝:“这套狼毫笔是我托人从江南带来的,最适合写奏折,送给安安,祝他在翰林院前程似锦。”

白云桃接过笔,眼眶微红:“多谢表妹,这孩子能有今日,也多亏了您这些年的照拂。”

“说这些就见外了。”小苏氏握着她的手,“只是翰林院不比国子监,里面都是些老狐狸,安安年纪小,怕是会被欺负,你们可得多叮嘱他。”

“我知道。”白云桃点头,心里早已开始盘算。翰林院看似清贵,实则是各方势力角逐的缩影,宋云安年纪轻轻便入翰林,定会成为众矢之的,必须步步为营。

宋彦博回来后,得知消息,并没有太多惊喜,反而神色凝重:“明日我带你去翰林院拜见各位前辈,记住,多听少说,少掺和派系之争。”

“儿子明白。”宋云安点头,“爹放心,我不会惹事。”

【系统提示:宋云安殿试表现优异,获授翰林院编修,触发“少年得志”特质,好孕值 400。当前好孕值:2500 400=2900。】

系统的提示音在耳边响起,白云桃却更在意宋彦博的话。她给宋云安整理官服时,反复叮嘱:“在翰林院,不要轻易发表意见,不要随便站队,更不要卷入任何争斗。你只需做好自己的本分,把学问做扎实,比什么都重要。”

“娘,我记住了。”宋云安抱住白云桃,“您别担心,我会照顾好自己的。”

次日,宋云安跟着宋彦博去翰林院报到。翰林院虽不如六部权势滔天,却因掌管修史、草拟文书,与皇室联系紧密,地位举足轻重。院里的翰林们多是四五十岁的老臣,见宋安年纪轻轻便与自己同列,神色各异,有好奇,有轻视,也有警惕。

掌院学士是位须发皆白的老臣,曾是宋彦博的老师,对宋云安还算温和:“宋编修年少有为,是我大靖之幸。只是翰林院规矩多,凡事需谨慎,若有不懂的,可多向各位前辈请教。”

“多谢掌院大人提点。”宋云安恭敬行礼。

接下来的日子,宋云安果然如父母叮嘱的那般,谨言慎行。每日早早到院,或整理典籍,或抄写文书,从不参与同僚的闲谈,更不议论朝政。有人故意刁难,让他抄写晦涩的古籍,他也毫无怨言,一笔一划抄得工工整整,连老翰林们都挑不出错处。

赵奕时常来找他,两人就在翰林院的偏院看书、论策,倒也自在。只是这样的平静,并没有持续太久。

初夏的一天,宋云安正在整理前朝的边防志,忽然有小吏来报,说景逸王请他去王府一叙。宋云安心里咯噔一下,景逸王突然找自己,绝非好事。

“我知道了。”宋云安不动声色地放下书卷,“你先回去,我随后就到。”

小吏走后,宋云安立刻去找掌院学士请假,只说家中有事。掌院学士看了他一眼,淡淡道:“景逸王近日在查前朝旧事,许是想向你请教些问题。只是……景逸王心思深沉,你凡事多留个心眼。”

“多谢大人提醒。”宋云安心里一暖,没想到这位老臣竟会暗中提点自己。

景逸王府的书房里,赵琰正临帖,见宋云安进来,放下笔笑道:“宋编修来了,快请坐。”

“不知王爷找臣何事?”宋云安开门见山,不卑不亢。

“也没什么大事,”赵琰指着桌上的一幅地图,“本王近日在看北疆的地图,有些地方不太明白,想请教宋编修。毕竟,宋编修曾亲赴北疆,对那里的情况,怕是比本王清楚。”

宋云安走近一看,地图上标注的正是黑风口一带,上面还用朱笔圈出了几处关隘。他心里了然,景逸王是想借他之口,打探北疆的防务部署。

“王爷谬赞了。”宋云安指着地图,“臣当年只是随行,对防务之事知之甚少。只记得黑风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定北王在此布有重兵,具体如何部署,臣实在不知。”

他巧妙地将话题引到定北王身上,既没泄露机密,又不得罪景逸王。赵琰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笑道:“宋编修倒是谨慎。罢了,既然你不知,那本王也不勉强。”他话锋一转,“听闻你与七皇子交好?”

“臣与七皇子是同窗,亦是好友。”宋云安坦然承认。

“七皇子聪慧,只是性子太直,容易得罪人。”赵琰意有所指地说,“你在他身边,当多劝劝他,凡事三思而后行。”

“臣明白。”宋云安点头,却没接话。

从景逸王府出来,宋云安只觉得后背发凉。他知道,自己已经被景逸王盯上了,往后的日子,怕是更难了。

回到翰林院,掌院学士见他神色凝重,递过一杯茶:“被为难了?”

宋云安摇摇头:“王爷只是问了些北疆的事,臣都应付过去了。”

掌院学士点点头:“做得好。在这翰林院,少说少错,不说不错。你还年轻,不必急于站队,时间会证明一切。”

宋云安看着老学士温和的目光,心里暖暖的。他知道,在这波诡云谲的朝堂,能遇到这样一位良师,是他的幸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