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大周第一女将 > 第9章 太后驾崩

大周第一女将 第9章 太后驾崩

作者:来碗甜豆腐脑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31 03:38:33 来源:文学城

景宪六年,吉华村一片岁月静好,偶尔也会鸡飞狗跳。

这一年的长安城,波澜不断,大事频生。

年初,东突厥事毕,对外称病的太后也在寿辰前终于恢复康健。

五月,安乐王李承业薨逝,卒年三十八。

消息传入京中,太后大恸之下竟真的病恙,养在太后宫中的安乐王长女——康平公主李循悟闻此噩耗,当下晕倒。

安乐王世子李省思与其母安乐王妃扶棺入京。

圣人为悼其兄,下令以帝王规制下葬安乐王,大临七日,百官素缟。

安乐王葬帝陵,庙号周和宗。

太后因安乐王薨逝一病倒,大臣立马献策迁宫还政一计。

太后自当皇后起,便一直久居立政殿。

当年太后武曜被封为皇后时,睿宗皇帝亲自为皇后宫殿赐名‘立政’二字,与自己所住的勤政殿两相呼应,相隔不远。

立政者,顾名思义,可想而知。二圣时期,睿宗偏宠爱重皇后,与其同宿立政殿,于是乎,立政殿一度成为皇权中心。

朝堂本是太后党与拥皇党二者博弈,势均力敌,以左相为首的清流之臣只作中立。

然而年前突厥一事,让拥皇党诸人看清,饶是清流臣子们孤直忠心,一心为大周,不涉党政,但在国之大事、策之所重时,这群中立臣子们还是以太后为尊。

本以为圣人与太后旗鼓相当,平分权柄,可实际相较太后这颗参天大树,圣人虬枝才展峥嵘,根基尚浅,仍遮于太后阴翳。

二党之争本就是太后与皇帝间的相互较量。两树扎根同一土壤,根系夺土汲水而轩峻。

党羽臣子不过藤蔓攀援,依附而生。所依之木高壮葳蕤,藤蔓方可借势扶摇而上。

庙堂相争,不进则退。太后党所傍凌人一筹,拥护党谋权便减一分。

权力博弈下,一丝一毫都要锱铢必较。

两党平衡有差,弱势者自要想方设法、机关算尽。

太后已过花甲,又逢有恙,正可借此请奏太后迁宫,移居京郊行宫——长惬宫,养病调理。名为迁宫养病,实为趁机夺权,逼迫太后还政,远离朝政。

圣人起初并未同意。

兄长逝世,圣人哀悼心伤中,无心于此时钻营夺权。再者,掌权渴盼至极,但孺慕之情仍在,顾及母后伤恸卧病中,不忍趁此时与其相博。

心腹大臣频频相劝下,帝王之心终究占了上风。

七月,安乐王满七才过不久,朝中百官以武将廉国公薛辅功、文官右相郑旻为首,向圣人请奏太后迁宫。

奏言,太后因安乐王薨逝,悲伤过度而卧病不起,加之太后年岁已高,又值苦夏,为太后圣体康泰所想,应远离朝务,不受其所扰,遂请移居京郊行宫调理病体,安心将养。

女相衡澄以太后常居皇宫,业已习惯,京郊路远,行宫乃新建不久,太后恐不适应为由,当朝反对,其余太后党诸人也纷纷附和。

此次迁宫本只是太后党与拥皇党之间博弈,不分胜负。

当以左相晁思瑜为代表的中立之士也随奏请命太后移宫时,局势瞬间转变。

然太后党依旧坚持反对。

一个夜间,长公主李瑾华先是拜访了女相衡澄,后又入宫相劝太后。

长公主李瑾华,圣人之妹,太后与睿宗皇帝第四个孩子,是为老幺,甚受宠。一出生便获赐封号——长宁,十七岁时得许出入政事堂,登朝参政。

昌和后期,先帝病重那几年,长公主曾与当时还是太子的安乐王一起协助武后理政,行事进退有度,素来无咎,颇受帝后与朝臣称赞。

直到其皇兄周和宗禅位,另一位皇兄李续安登基,长宁公主主动辞去朝中职务,只做个闲散皇家贵胄。

当年同朝为女官,长公主与女相衡澄往来甚深,结下厚谊。长公主出面,女相自是被说动,对于自己疼爱的女儿,太后也态度和软。

如此,迁宫事顺,太后移居京郊长惬宫一事板上钉钉。

时年十四岁的康平公主李循悟,向皇叔李续安请命,愿陪伴皇祖母移居京郊行宫,侍疾左右。圣人念其纯孝,又恐母后于行宫孤单,遂准之。

太后迁离皇宫前夜,圣人跪于太后病榻前,阐明迁宫一事并非自己主张,虽然自己后来准允,但母子之情永铭心间,并非有意伤了母后的心。承诺日后定会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不忘国事,不负今日母后放权还政之举。

彼时半躺在床榻间的太后,并无怪罪,只语重心长道,“二郎,为帝者,所言所行,重逾万钧。做了选择就要一往无前,无需回头,无需歉勉,无需解释。

二郎既要皇权,又有一夺之力,何不能争?

记住,你若想做掌权的帝王,做大周英明之帝,阻你的,皆可抛之弃之。母后碍你统御之路,你抓住时机一击而中,何罪之有?

二郎为国之君,能狠下心来终有决断,为人之子,能在取舍前顾念过母子情,既如此,我何以不欣慰。

二郎,这些年来,母后从未对你有过怪罪迁怨。

你是君,可御万人掌万物,却不能为其所累而有所制,日后你当明白我今日所言。”

第二日,浩浩荡荡的太后仪仗经由朱雀大街,在圣人百官跪送下,缓缓驶离明德门。

自此,太后脱离政权中心,圣人蛰伏六年终是一朝得愿。

没有领权者,太后党渐渐势弱,此消彼长下,拥皇党一路高歌。

然而,朝堂繁杂如乱麻、多方利益交织似蛛网,哪有这么容易掌控全局。

迁宫一年后,景宪七年初秋。

因怀悼长子李承业与早夭长女——宜曦公主,太后郁思难解,长积于心,崩于京郊长惬宫,谥号隆圣。

太后病逝前,召见子女儿孙。

太后一生与先帝共育二子二女,长子李承业,长女宜曦公主,二子李续安,三字李继昌,幼女李瑾华。长女宜曦公主刚满月不久、还未来得及取名便夭折,长子李承业去岁已去。

太后临终榻前,只留后嗣儿孙跪听遗命。

却有个例外,女相衡澄也跪侍一旁。

与诸子女一一交代后,太后令衡澄与孙女康平公主上前,着衡澄为康平公主傅,督其学业,教其礼信,谏其过失,终身为师不可更改。

太后驾崩,圣人心中除了伤悼,还有愧疚。深觉是迁宫一事另其久病难愈,母后虽不曾怨怼,但终归心下自责。因而在太后丧仪上格外费心,隆重之至。

因太后去前特意交代,皇家子孙戴孝百日即可,无需斩衰三年,不必天下缟素,不禁嫁娶礼乐、宰畜动牲。所以民间一应照常,百姓纷纷感怀太后。

隆圣太后武曜,姿妍媚光亮,性明敏,涉猎文史,通晓经义,少为御前女官,执掌太宗制诰,处世皆称旨,上多有赞誉。

睿宗继位,纳为宸妃,甚宠之。昌和三年,帝废柳氏改立武氏为后。昌和十年,皇后武氏受命,于御前听政,即二圣临朝、帝后共治。

圣后锐意果决,至圣至明。对外安抚周邦,怀远柔邻,诸国皆感恩德,边疆安定。对内革新科举,举贤用能,法纪严肃,政治清明,轻徭薄赋,爱恤民生。

隆圣太后辅政三帝,于朝堂民间皆有声望。二圣时,太后革新科举,大力提拔寒门,重用读书人。使得其在士人中得大批拥趸。

太后驾崩,大周士子纷纷为其作悼亡诗词。就连隐居江南已久,耄耋之年的大儒——程公程复礼,也亲自出面为太后书写诔文,其几位弟子也不约而同地在各地带领门下之人作文以祭。

圣人知晓后,着人整理出优秀佳作,编汇成册,随葬太后陵寝。最终收编佳作三百七十九篇,史称隆圣百祭文。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百七十九篇中,有九十三篇皆由当年的崔太傅——崔章如所作,篇篇笔酣墨饱、哀恸牵情,读之莫不感悲怀悼、泪满衣襟。

不少人感慨章如先生果真不负才名,操翰成章、笔力不减当年。

按照旧例,如皇后先薨,可停棺于地宫,待皇帝崩后合葬之,属同穴而葬。若是皇帝崩于前,则先葬于陵墓。帝王尊崇非凡,不可空悬陵墓之门而待,日后皇后薨逝再于帝陵附近另起坟丘,乃同茔异坟。

睿宗皇帝先于隆圣太后驾崩,当属后者。

然昔年周睿宗皇帝临终有言,惟愿与皇后生同衾,死同穴,愿常开墓门以待皇后。故而去后入葬,莫要关合陵寝,他日皇后仙去,与朕同墓合葬,其余妃嫔无需陪陵。

太后棺椁葬入睿宗陵寝,同穴长眠,至此,等待七年的睿宗皇陵终于合上墓穴。

太后下葬后,康平公主被接回宫中,依旧居于之前太后的寝宫偏殿。衡澄因教导康平公主也如往日一般经常出入立政殿。

朝堂上,彻底没了太后压制,世家旧贵借拥皇之功纷纷复起,外戚权势日渐盛大。

曾被诸多打压贬斥的世家望族终于迎来了春天,不必龟缩于一隅只能守着本家余望逐渐衰落。

世家们凭借辅助圣人掌权重回朝堂,百年的底蕴养出了多少世家英杰,这些世家能臣们在没有太后党的制约下,如脱缰野马,迅速站稳朝堂中心,把控时局。

其中,皇后母家——荥阳郑氏更是风头无两。

荥阳郑氏本就是名望世家,当今国母出自郑氏,权势在握的右相乃郑氏族长。

皇后育有一子晋王,现年十六,中宫嫡出何其尊贵,不日定封太子。

他年郑氏便又能出一皇帝外甥,如何不教人羡慕。

当年二圣时期,世家与关陇武勋,均被皇权压制。

眼看世家复辟旧望,关陇武勋却还停伫当前,怎能不嫉羡,心中权欲腾升,亟待落实。

蓄势待发的旧贵武勋又该如何自处呢?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章 太后驾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