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大周第一女将 > 第4章 朝堂争论

大周第一女将 第4章 朝堂争论

作者:来碗甜豆腐脑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31 03:38:33 来源:文学城

大周建国不足百年,传至今上,已是第五位君主,当今圣人李续安,在位五载,正值壮年。

周高祖李啸,出身门阀世家,推翻燕朝自立,建立周朝,定都长安。在位十年,建元定坤。

周太宗武帝李万勤,高祖嫡长子。在位二十三年,改号元亨。期间,武运昌隆,带领军队四处征讨,所向披靡。

周睿宗李胤,太宗嫡次子。在位三十三年,年号昌和。睿宗继位第三年,废柳皇后,次年立武氏为后。昌和十年,皇后武曜垂帘听政,二圣临朝,分权共治。

昌和三十三年盛夏,睿宗驾崩,传位于太子李承业。

李承业乃周睿宗与武后嫡长子,登基后尊其母为皇太后,太子妃程氏为皇后,后宫仅皇后一人,与皇后在潜邸时先后育有一女一子。

长女李循悟封康平公主,幼子李省思因年幼未封太子,只封齐王。

睿宗遗命,太子即位柩前,军国大事如有不决者,取皇后处分。

诸臣谨遵遗诏,太后武氏垂帘听政。

开成元年,李承业即位不过一年,便称病禅位于其弟桓王李续安。李承业与桓王一母同胞,俱是出自太后膝下。

桓王李续安继位,年号景宪。桓王妃郑氏封后,嫡子李舒廷封晋王。

李承业退位后自请为安乐王,携爱妻幼子于扬州养病,留其女在宫中由太后抚养。

按制,安乐王之子去其齐王位,降位一等为郡王;其女去其公主位,降位一等为郡主。

但皇帝李续安感念其兄,封李省思为安乐王世子,保留李循悟公主位份与封号。

自昌和十年至李承业禅位,太后武曜已经临朝称制二十四年,对朝堂把控甚深。

桓王李续安登基后,即便太后结束垂帘听政,但朝政十之**仍决策于太后。

与其皇兄主动将国政交由母后管理不同,景宪皇帝李续安并不愿接受一个将太后令奉为圭臬的朝堂。

继位后,他迫切的想要彻底掌握皇权。

为了从母后手里夺权,他利用被母后和父皇曾经打压的世家望族,又将重臣之女纳进后宫,与太宗朝的武将旧贵联系紧密,重用皇后之父郑旻并将其提携至右相之位。

朝中逐渐形成太后党与拥皇党,二党之外的中立之士,多为忠于大周的清孤直臣。

景宪五年十一月初二。

这天的吉华村因全猪宴十分热闹,京中朝堂上也十分热闹。

前者是吃得正热闹,后者是吵得正热闹。

近一个月内的突厥战况被三位使节带入大周北境,经由八百里加急传入京中,引起朝中热议。

太后党和拥皇党正为是否发兵突厥援东抗西边在争论不休。

太后党主张不宜出兵,拥皇党则力荐增援。

早在第一位使节的求助信附着胜州急报传到宫里的当夜,右相与圣人商讨后便定下出兵之意。

右相奉圣人口谕直接越过政事堂,令中书舍人起草了发兵增援的诏令。

得到圣人朱笔御批的诏令转到门下省复核审议时,却遭给事中以未经政事堂商定为由而封还。

给事中位卑权重,有封驳审议之权。

诏令驳回中书省,政事堂开始就东西突厥战事进行商议。

然,政事堂诸臣各有意见,多日商讨,依旧未达成一致结果。

政事堂乃周朝宰相办公处。大周虽无宰相官职,却行集体宰相制,凡能进政事堂的便可令百官尊之为相。

众相中以左右二相为巨擘。

左相晁思瑜是个于民为国的老臣,睿宗一朝就深受重用,现任职尚书左仆射兼中书令。

右相郑旻乃皇后之父,圣人登基后一手提携至尚书右仆射。

二相中又以左为尊,左相为百官之首。

左右相之下,便是侍中与中书令为大,衡澄为侍中,中书令则是左相兼任。

衡澄乃太后党肱骨。二圣临朝时期受还是皇后的武曜重用,初为皇后女官,由皇后力排众议任命为中书舍人,后历任给事中、吏部侍郎、中书侍郎,现官至侍中,为大周第一女相。

政事堂余下诸人,皆从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员中择贤能者加授同平章事,协理政务。

十一月初二,早朝。

圣人让宦官宣读了昨夜亥时胜州送来最新急报,其中禀明突厥第三位使节带着可汗亲笔信已入周境。

信中大致内容讲的是呼于完部战事失利,东突厥可汗阿史那忽万般恳求,惟望大周出兵增援。

对此消息,朝臣反应不一。

右相郑旻示意了一下,身后的谏议大夫杜大人旋即开口:“元亨十一年,武帝令薛靖将军领军兵五万,助突厥可汗幼子阿史那罗勒击退夺权的右贤王拔延珲,将其赶至乌蒙河以西便收兵回朝,自此,突厥以乌蒙河为界一分为二,二国对立牵制,保我大周北境多年无虞。

眼下东突厥连失三部,八部只余其五,若不及时增援,东突厥被灭,突厥东西二国相互制衡局面不在,将对我大周北境不利啊。”

御史中丞魏大人也跟着上奏“东突厥可汗自阿史那罗勒起,从太宗武帝一朝至今五十年以来一直与大周交好。

而今阿史那罗勒之孙、东突厥第三代可汗——阿史那忽连派三位使节向往大周求援,陛下需当派谴良将相助啊!既能示我大周仁义,也为扬我朝国力,更可震慑周边蛮族。”

不少朝臣也附和其议,纷纷请奏出兵增援东突厥。

见此,驸马都尉兼左卫亲府中郎将薛晦发问:“若援军东突厥,至少需四万兵马。先不说粮草军备短期内如何征调,我倒要向各位大人请教,从何处调兵谴将?”

魏中丞不慌不忙,“北境毗邻突厥,常驻十万镇北军,廉国公骁勇,有与突厥交战经验,可调四万镇北军急援东突厥,不消一月,定能驱逐西突厥蛮子。”

“北境大军骤然抽调四成军力,东边契丹与高丽趁机而入,该当如何?”

“高丽与契丹相合尚不足西域半数疆域,陇右六万安西军即可辖制西域,同为六万之数,北境六万守军岂会畏高丽契丹如鼠?”

兵部侍郎左卫俭忍不住喝道:“蠢乎!东北一界,焉止高丽契丹二小国!靺羯首领屋固郎五年前统一七部,正虎视眈眈尔。

室伟受迫东突厥多年,今岁却频频袭扰东突厥边界,西突厥东征之战,室伟未必就没有掺一脚。

北境此时派军北援,素来仇视东突厥的室伟难免对大周生出怨怼,届时若受靺羯蛊惑,二族联手,借道契丹,直逼北境,六万大军焉能轻易相抗?”

礼部侍郎王卓上前反驳,“我大周国力昌盛多年,太宗武帝以精兵悍横扫周边蛮夷,周军铁蹄下,四夷宾服,无一不敬;睿宗皇帝在位,二圣临朝,日月同辉,耀及周边,柔远怀来,引诸国怀恩;陛下即位以来更是宵衣旰食、锐意图治又任贤用能,致使法治清朗,国富民强,众安道泰。

太宗帝军武之遗威、二圣睦邻安边之恩德、加之陛下内政修明之术治,此三管齐下,远东小国安敢趁周军援北之隙来犯北境?”

驸马都尉薛卓立刻斥声,“王侍郎莫不是忘了,蛮夷桀骜不驯,不受教化,向来狡诈无信,狼子野心,岂能不妨?”

礼部侍郎持笏出列,“陛下,东突厥安分守己,对我朝臣属,多年来与大周互通有无,不曾有隙。

阿史那忽连派三使,足见东突厥之危急。若我大周熟视无睹,有失睦邻之德,有损我大周威望,另其他诸国如何安心臣属我大周?西突厥若见我大周无动于衷,只怕将来得寸进尺啊!陛下!”

王侍郎言辞恳切的说完,将问题从北境军回到是否出兵突厥本身。

圣人高坐龙椅,不辨喜怒,威严出声,“属国有难,大周自会相助之。然何处调兵耶?”

“陛下,何不围魏救赵。陇右与西突厥东界、东突厥西南界、吐蕃东北界盖有相交,驻扎六万安西军。此时趁西突厥六万大军深入东突厥腹地、国内兵力空虚之际,抽调五万安西军兵临城下,或解东突厥之危。”

邢国公韩彧典已是古稀之年,缓了缓几口气,才继续“西域吐蕃与大唐交好,太宗武帝与二圣时期皆有公主和亲吐蕃,情谊深厚,毋需忧其趁陇右调兵之际兴兵来犯,陇右余下一万兵马作保障即可安心。”

一直旁观的女相衡澄这时出声:“国公有所不知,上月,吐谷浑宣布脱离吐蕃自治,原本与陇右临界的吐蕃地盘正是吐谷浑。消息在前两日才送至京中,因朝中忙于商讨东突厥之事,故而无暇提及吐谷浑。

吐谷浑图谋自立已久,甫一脱权吐蕃,野望正盛,仅余1万兵马的陇右之地怎能不引其觊觎。”

衡相持笏上前一步福了福身,又接着进言。

“陛下,若要出兵,集军各州府难以兵贵神速,唯有调兵于临近边关守军,然镇北、安西二军制于夷族形势不可轻易相调。

即使我周军神勇无敌,调兵之后所余部卒亦能力克周边,然正值隆冬,突厥天寒地冻,我大周军乍然出兵难以适应;又近年关,边军思乡情切,此时远征非军心所向。

数月后,便是太后华诞,何不以为太后祈福祝寿、近期不宜大动兵戈为由,婉拒出兵之请。再由陛下亲笔修书于西突厥可汗,力劝其退兵,同时委一队人马出使东突厥,于阵前调和。如此,既不失邦交仁礼,亦不减大周国望。”

这章主要交代朝堂背景,出场人名会有些多,大家不用刻意去记哈,大都是背景板来着。

BTW,聪慧的你们肯定看出来啦,大周就是参考的大唐背景,太后武曜是以我们伟大牛掰的则天皇帝为原型哒!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章 朝堂争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