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大周第一女将 > 第31章 科举

大周第一女将 第31章 科举

作者:来碗甜豆腐脑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31 03:38:33 来源:文学城

和十七睡到自然醒不同,今日的李省思起了个大早。

昨夜他特意吩咐过了贴身伺候的小黄门,寅时便得叫他起床,他要送阿姊上朝。

天色微明,他便由小黄门叫起,闭着眼睛被服侍着穿戴好,再迷迷瞪瞪的洗漱出门。

李循悟看他这睡眼惺忪的模样,不由觉得好笑,“鹤奴,你还是回去睡觉吧。阿姊真不用你送。”

人还困着呢,声音却坚定得很:“不行,昨夜阿姊都抽空来安乐宫看我了,今早我送阿姊上朝算什么,必须得送。”

李循悟也不跟他掰扯了,径直上了马车。

李省思紧随其后钻了进去。

安乐宫离宫城不远,天还早,街上也没什么人,马车跑的快,两刻钟左右就到了宫城门口。

目送着阿姊的马车驶进宫门,渐渐消失于视线,李省思才转身离去。

回到安乐宫,李省思直奔寝房。

补觉!

睡前他恍惚想着,光是早起这一项,他铁定就不愿入朝领差。

李省思再次沉入梦乡时,早朝殿上,科举一事刚好提上议程。

朝臣一番奏议后,圣人令兵部右侍郎,即康平公主李循悟主持武举。

而文举,却一改旧例,从礼部改为吏部主持。

圣人居然命吏部员外郎作文举主考官。

以往,文举交由礼部,武举归兵部统筹,二部均以侍郎领命。

侍郎为正四品上的官职,是正儿八经的辅相储备,三年考评没出差错的话,加领平章国计入政事堂是迟早的事。

由侍郎一职领科举要差,再合适不过。

而吏部员外郎,连绯衣都还没混上,还是深绿官服,不过从六品上的官阶。

圣人此举,引得诸多朝臣心思百转,疑惑不已。

文举向来归礼部主持,怎么今年突然变成吏部了?

即便移交吏部,那也该是吏部侍郎来主管,为何是员外郎?

科举事关重大,朝中文官皆由科举考试入朝。

二圣时期,科举鼎盛之至,隆圣太后便是靠着改革科考,开启殿试之端,迅速笼络了一大批科举入仕的寒门士子。

隆圣太后与之大力提拔,这些官员快速形成了一股新兴力量,冲刷朝堂,为隆圣太后马首是瞻。

而圣人当年能与隆圣太后分庭抗礼,也少不得科举选官的助力。

拥皇党起初式微,那时的圣人虽有世家支持,可彼时的世家空有名望却无实权,在朝的世家人多数居于闲职,政事堂几十年里,无一人是世家出身。

朝中官员十之**是二圣时期的进士,对隆圣太后备加尊崇。

圣人若需拥趸,只能如法炮制太后当年的策略,借助科举纳新,提拔新晋官员,收为己用。

大周这几十年,和平安泰,几乎无战事之忧,导致武将难以出头。

因而,较之武举,大周文举科考更受重视。

为此,太原王氏的王卓被圣人与右相一力推至礼部侍郎的位置,只因礼部侍郎主管文举科考。

如此种种,无人不知科举之紧要,主持科考的官员更是不能马虎。

文举此等要紧差事,按例该是落在礼部侍郎王卓身上,怎可交由一个从六品的小官。

越想越觉着圣人此举不妥当。

右谏议大夫杜大人刚要上前谏言劝阻,却听左相与长宁公主先后出列顺应圣人诏令,支持非常。

礼部侍郎王卓与杜大人对视了一眼,又齐齐看向右相郑旻。

右相不发一言。

见此景,诸臣心下想着。

左相晁思瑜是忠直的孤臣,不附名利,深受倚重。

右相郑旻当初执拥皇党牛耳,更是权势至盛的国丈。

侍中衡澄,自太后党崩散后却仍能稳坐高位,万万不能小觑。

中书令由长宁公主这位尊贵的皇女担任,更是不敢得罪。

政事堂最大的四位官都不曾出言规劝圣人,哪还轮得着他们谏言反对!

没这几位的示意,谁敢头铁上前?

左相这样的三朝元老能同意圣人此举,该是此诏令另有道理,并无不妥,只是各中深意我等还未悟出,若是此时上谏规劝,徒惹了笑话事小,就怕坏了左相对此届科考的重要打算。

长宁公主是圣人胞妹,乃皇权代表人物,既然长宁公主领头拥附,兄妹一心,看来此诏令出自圣人本心,非旁人因由。要是我不识趣上前谏言,违逆了圣意,岂不官途止步。

右相是圣人一力擢升至此,当年就是靠着右相集中世家力量全力支持圣人亲政。礼部侍郎王卓那可是右相心腹,丢了主考科举的要差,右相都未作声,更不曾示意我等,那我等小卒何苦自作主张。

衡相虽说曾效忠太后党,可这位不是个一般人物,是个真有本事的,圣人都舍不得弃之不用。靠着太后遗命,又和康平公主绑到了一块,加之与长宁长公主有旧日情谊,在政事堂的地位稳若泰山,既然这位都成了锯了嘴的葫芦,我等跟着她一起不言语肯定不会出错。

一番揣摩过后,本来跃跃欲试的诸位朝臣们纷纷缩回了脚,老老实实的跟着几位相爷们应和圣人。

红日西沉时,太极殿的消息已游散到长安城各处。

诸位大臣们下了值,三三俩俩的聚在一起,寻个私密地方,继续讨论着早朝的科举主考一事。

某处茶楼雅间内。

蓄着美髯须的中年文士缓缓开口,“依据旧例,主考文举的差事合该是王侍郎的才对,圣人怎么交给了吏部去管,移交吏部也就算了,接手的竟然是个六品的员外郎!”

看上去最为年轻的男人猜测着:“难道是王侍郎犯了什么错处,见罪了陛下?”

中年文士立即反驳他:“怎会!当初的王侍郎可是拥皇党的中流砥柱,那几年靠着主持科考,帮着圣人笼络了多少新晋官员的心。那功劳,不小!”

年轻男人疑惑着,“王侍郎处事无咎,还有拥护之功,怎么说,这主持科举的差事也轮不着别人啊? ”

另一位国字脸长相的大汉附和着:“对呀,王侍郎出身太原王氏,妥妥的簪缨世家,被一个六品官抢了差事,他能咽下这口气?看着吧,那位吏部的员外郎铁定被记恨上咯~”

说完,他眉头一皱:“难道是吏部那位六品的员外郎大有来头不成?背后依靠着什么大人物,这大人物替他在圣人面前吹了风,所以才谋了这么一份要差?”

中年文士摇摇头,“应当不会,要真是背靠大树好乘凉,怎会只是个六品的小官?再说了,圣人英明之辈,岂会受他人谗言左右。”

他摸了摸胡须,继续道:“要是武举与文举一样,都变了旧例,那倒也无所谓。

可今年的武举照旧还是由兵部侍郎主持。

况且这回领差的兵部右侍郎还不是一般人,那可是康平公主殿下!

两厢比较,一个六品员外郎负责文举事宜,着实不够格呀,多少是有些跌份。”

年轻的文官问:“你说这右相怎么不劝阻一下圣人?世家们向来抱团取暖,王侍郎又属右相派系,圣人此举不仅是打了王侍郎的脸,也是打了右相的脸,更可能是在打世家们的脸呐!

你们说,圣人这是对右相这位势大的外戚不满了,还是对复又逞威的世家看不过眼了?”

“慎言!”捏着髯须的中年人低沉警告,用手指了指外头,眼神示意。

小心隔墙有耳!

“说不定啊,兼而有之哟!”中年文士捋了捋髯须,刻意放低了声音。

国字脸大汉低头,示意他们凑近,“要我说,你们这些文官就是想的太多了,哪有那么多弯弯绕绕!指不定就是圣人今年更看重武举呢?

往年都是文举出风头,武举却不声不响。今年圣人估么着想要武举压文举一头,才借康平公主的身份抬举那些武举子们。

你们想啊,兵部已经有一个主持好几年武举的左侍郎——左卫俭了,圣人怎么就放着他不用,偏偏就让没有经验的右侍郎、也就是咱们的康平公主殿下领命此事呢。”

提到康平公主,那位年轻文官突然福至心灵,“先头你猜那个吏部的六品员外郎,可能是背后有靠山。

刚刚你又说到康平公主,我突然想起来,咱们朝堂上,还有一位公主呢!

长公主殿下,当年在二圣临朝时,可不就是在吏部当差嘛!”

中年文士瞬间了然,“长公主殿下,是圣人一母同胞的幼妹,本就关系亲近,当年隆圣太后迁宫还政,长公主更是出了大力。

年初长公主重返朝堂,圣人直接给了中书令的官职,那可是妥妥的宰相权位,足见圣人对长公主的信重。

一般人的确不能给圣人吹风,若是长公主殿下,那可就另说了。”

“这就说的通了,时隔九年,长公主甫一返朝,便任行宰相之权的中书令一职,为了坐稳高位,定要培植自己的势力。

正巧科举之机,让长公主及宾有鱼。

让吏部主持文举,既拔擢了故旧臣属,又能笼络今年的新科进士,一箭双雕啊!”

“难怪今早太极殿上,右相沉默不语,反而长公主积极响应,原来是这个缘故。

右相一个外人,哪比得了血浓于水的亲妹妹呢!

相必右相自己也清楚这点,才未谏言劝阻圣人。”

“那王侍郎这差事丢得也不冤,管他什么太原王氏出身,还是什么右相心腹,抑或是拥皇党功臣,这些东西,全加起来也比不上长公主殿下啊!”

国字脸的汉子感叹着,可突然又不解了起来。

“可为什么不让吏部侍郎来主考科举会试,反而选个小小的六品员外郎呢?”

中年文士对他道,“不都说了,长公主要培植自己的势力呀!”

国字脸听了,还是一脸懵。

年轻那人见状与他解释:“长公主此举,是为了彰其权势,显其圣眷。

她是在告诉我们这些朝臣们,她能让圣人破例,连右相都要避其锋芒。

即便是王侍郎这样的有功重臣又如何,只要是在她的羽翼下,从六品的小官也能抢走王侍郎的要差。

你想想,公主在用人之际来了这么一手,该有多少人投奔效忠于她!”

国字脸的大汉听了啧啧称奇,“我的亲娘欸!这般复杂呐,也就你们这些文官能搞懂!”

为国字脸大汉解了惑的年轻男人,自己却又疑惑了起来,“不过,左相他老人家向来循礼守制,为何不但不拦着,反倒与长公主一起促成此事?”

左相府邸。

书房内,有人问出了相似的问题。

“圣人不遵旧例,阿翁为何不做劝谏,甚至迎合奉上?如此并非诤臣所为。”

面对长孙的质疑,晁思瑜既失望又欣慰。

他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你如何看待世家?”

长孙晁渊不假思索:“世家多为公卿王侯之后,百年名门传世,家学底蕴深厚,声望崇高。

其中又以太原王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列最为显耀。

世家们相互姻亲牵连不绝,不与庶人通婚,维持门第显贵。

他们仗着宗族势力根深蒂固,自视上品,傲世中原,挟家学渊源鄙薄以外,视他族为卑、平庶为贱。

更是借权势互相佑庇,隔绝庶民上达之路,垄断朝堂言辞,长期门阀不坠,以百姓奴仆之血肉为膏粱,滋养不绝。

好在当年睿宗皇帝明智,隆圣太后果决谋断,大兴科举,为庶人寒门扶造青云路,削弱世家朝权。极力落实均田制度,严防世家屯田吞并,积极为民争利。

九品官人法彻底废除,更是断绝了世家冠冕绵延不休的局面,将其财权利势割分,还于百姓。”

“是啊,隆圣太后当年多谋善断,手腕强硬,让世家威势大跌,一度落败,荣盛折减。

可是你再看看如今的的世家,恐怕是又要崛起了啊!

世家若再度兴盛,势必兼并百姓田亩,攫取农力为从,大蓄奴仆,此与生民不利。

再者,世家霸绝,皇权便衰,朝纲不振,内乱动荡最易滋生,招致社稷不稳。

我怎能让这番局面再现?”

晁思瑜说到这,晁渊略微一想,霎时就明白了。

“文举这般关键,主考之人不能再是世家中人,否则新科进士难见寒门。

前几载,王侍郎靠着主持文举,将多少世家子弟引进朝堂。

右相既是荥阳郑氏出身,又有国丈之名,更兼宰相权职。

自古,外戚势大多行不利。

不让王侍郎插手今岁文举,是为减少世家科考入朝之便利,抑制世家势涨。

让从六品的员外郎接领文举要差,更有申饬警告右相之意——权势名利,圣人予取予夺。

圣人能将郑大人扶直至右相,也能抬举今日的员外郎。

圣人能将王侍郎弃之不用,也能将右相权位架空。”

晁渊说完,与晁思瑜确认:“阿翁,您看我分析的可对?”

晁思瑜先点头,过了会又摇头,“你只说对了一小半。”

他拍了拍孙儿的肩头,“来日方长,阿翁就不和你一一道来,你自己用眼睛去看,用心去看。

不过,无论你看的多高,望的多远,想的有多深,你永远都要记住,作为子民的初心,身为读书人的操行,还有为臣的本份。”

这注定是个难以早睡的夜晚。

有要好的同僚几个聚作一团,群策群力,一起思考推敲。

或是同党同派们一室相商,筹议不停,斟酌对策。

也有人于书房枯坐,仅以孤灯作陪,暗独自剖析领会。

还有人家大业大,门客谋士们齐上阵,解疑释惑。

无论哪种,或多或少都确认了一个不可否认的势头。

——公主党,起了。

伴随着的,又将是新的党争。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1章 科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