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必先安内。赵匡胤深知,自己花费三天时间,不费一兵一卒得来的江山并不稳固,危机四伏。外部有辽国,北汉等的虎视眈眈,内有地方节度使的暗流涌动。
欲要保持皇权稳固,建立统一的王朝,必须先保持内部的团结安定,赵匡胤首先要团结的对象还是那帮后周旧臣。因为庞大的国家治理机器还需要大量的人来运转,而自己那帮禁军兄弟,打仗冲锋陷阵是能手,但靠他们治理国家且牵强附会,而且五代十国往往造反自立的都是武将,对于这帮禁军兄弟,赵匡胤意识到不但不能赋予太多太大的权利,反而应该进行限制。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治理天下还得靠文臣。目前自己身边文臣只有赵普、刘熙古、吕馀庆、沈义伦等少数几个人,而且这些人都是在自己南征北战中成长起来的,在战争中出谋划策还行,处理政务都还没有实战经验。大宋的权利中枢还需要有才干的文臣来运转,如果将后周那帮大臣弃置不用,另起炉灶另寻人才显然来不及。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赵匡胤势必要创造两朝天子一朝臣的历史。
然而此时后周旧臣虽然表面上归顺了大宋,归顺了赵匡胤。在朝堂的暗流处,依旧蔓延着一种怀周情绪,特别是那些享受郭威,柴荣厚恩的人。赵匡胤知道,如果不对这种怀周情绪进行干涉和阻止,任由它蔓延开来,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对付这种怀周情绪,该怎么做呢,是效仿先朝,一律下狱杀头吗?还是大兴文字狱,对怀周旧臣的思想进行扼杀。大宋刚刚立国,迫切需要的是稳定,需要最小的代价来让这帮大臣心甘情愿的折服于宋朝。虽然赵光义、石守信等也曾建议杀一两个反抗大宋的后周旧臣,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但熟读兵书的赵匡胤深知上兵伐谋攻心为上的道理。而且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自己不也是后周旧臣吗,自己也曾经受到先主柴荣厚恩。赵匡胤认为,对付怀周情绪最好的办法还是宽容。赵匡胤决定用自己宽广的胸怀来感化这帮后周旧臣,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和大宋卖命。
李昉
在五代十国时期,频繁的朝代变动,官员已经习惯了当墙头草,谁的势力强就倒向谁。如识时务的前宰相王溥、范质,提前准备禅让诏书的陶谷,就是典型的墙头草。在禅让大礼上,几乎所有的后周官员都竞相跑去朝贺,生怕去晚了惹的新皇帝猜疑或者不高兴。但有一个人却是例外,他拒绝出席禅让大礼,拒绝向新皇帝朝贺,他就是李昉。
李昉,字明远,是深州饶阳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饶阳。李昉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李超在后晋官至工部郎中、集贤殿直学士。李昉此人性格耿直,文采斐然,有文人风骨。早年间依靠门荫入仕,在后汉年间考中进士,在冯道的推荐下,在弘文馆工作,后改任右拾遗、集贤修撰。
后周年间,宰相李谷率军征讨淮南,李昉作为李谷的记室,随军出征。李昉负责掌管军中章奏,他的工作能力非常出色,得到了后周世宗柴荣的赏识。后来,李昉因病准备提前回朝,李谷在探望时说道:“子他日官禄当如我。”也就是说,李昉日后将会当宰相。之后,李昉的官职不断得到提升,历任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如果没有陈桥兵变,用不了几年的时间,李昉就真的会成为后周的宰相。然而,这场兵变的爆发,让李昉的仕途受到了影响。不过后来到了太宗朝,李昉真的当上了宰相。
李昉拒绝去拜见赵匡胤。这样的态度自然引起了赵匡胤的不满,但赵匡胤依旧保持着他的高风亮节,对后周旧臣实施最大的怀柔政策,没有责难李昉,反而任命李昉为道州司马。
但李昉不知是嫌弃官职太小,还是从心底里抵触新的大宋王朝,对赵匡胤代后周拥兵的行为嗤之以鼻。在赴任的路上,李昉走得很慢,见驿站都歇息,见饭馆就停下来喝酒吃肉,每天只走数十里。负责监押的宦官非常不解,就询问是怎么回事?李昉解释说:“须后命尔。”显然,李昉已经做好了被贬,甚至被杀头的准备。赵匡胤得知此事后,呵呵一笑,并没有责难李昉,只是下诏让李昉乘马前去赴任。然而,李昉又摆出了明显不合作的态度,反而买了头驴,倒骑着慢悠悠的去赴任。
即便如此,太祖赵匡胤依旧没有跟李昉计较。后来,李昉慢慢被赵匡胤的宽容大度所感动,也认识到了宋朝统一全国的决心,接受了北宋的统治。李昉的能力也逐渐得到赵匡胤的赏识,后来被调到开封任职,担任中书舍人之职,后又升为翰林学士。
如果说赵匡胤对张永德的任用让后周旧臣看到了生的希望,消除了他们的恐惧,那么对李昉的宽容彻底让后周旧臣摒弃了心中芥蒂和对后周的最后一丝怀念,放下了对过去所有的执念,彻彻底底成为了宋朝的臣子,一心一意辅助新的王朝和新的皇帝。
压制新贵
赵匡胤曾反复告诫那群拥立自己兵变,位居要职的禁军兄弟们,不可骄傲和专横跋扈,不可欺辱后周旧臣,并再三叮嘱和要求禁军将领要约束好自己的部下。然而在拥立称帝的禁军将领和士兵中,还是蔓延着一股恐怖的骄横和居功自傲情绪,且这种情绪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般,令赵匡胤非常头疼。
当然对禁军官兵欺辱后周旧臣和百姓的事件,赵匡胤绝不姑息,发生一起严肃处理一起。对于趁兵变混乱中趁火打劫的官兵和盗匪,全部斩杀。并广下诏书,制定法令,严格约束禁军行为。
经过一系列的铁腕手段,骄横的禁军将领收敛了不少。然而,有一个人却对诏令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的专横跋扈,变本加厉的欺压百姓和后周旧臣,他就是就是那个杀死韩通一家老小的王彦升。王彦升,字光烈,原是蜀地人,前蜀灭亡后迁居洛阳,后事奉后唐宦官孟汉琼,因矫捷勇猛被举荐给明宗,补任东班承旨。王彦升生性残忍,膂力过人,而且擅长击剑,人称“王剑儿”,后追随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成为赵匡胤坚定的支持者。
前文讲过在陈桥兵变中,王彦升违背赵匡胤“兵变不流血”的命令,杀害了韩通一家老小,但赵匡胤并没有对他进行实质性的处罚,只是口头责备,仍授其为恩州(今河北省清河县)团练使、铁骑左厢都指挥使。因为在赵匡胤心里,韩通是他登基的最大威胁,韩通必须死,王彦升明则违背命令,实则干了赵匡胤想干而又不能明干的事,替赵匡胤解除了隐患。赵匡胤对王彦升也是明责暗奖。
在赵匡胤称帝大典上,他为了笼络人心,对韩通进行了追封并令对其进行厚葬。然而这只是在逢场作戏,收拢人心罢了。从他后来游览开宝寺,见到韩通画像的反应,可以看出赵匡胤内心对韩通的排斥和恐惧。京城百姓为了悼念韩通,在开宝寺绘制了韩通和他儿子的画像进行祭拜,一次赵匡胤游开宝寺看见后,心里非常不爽,勃然大怒,下令立刻把画像铲掉,并诏令全国严禁有对韩通进行祭拜的行为。
建隆元年四月,太祖为了加强京城的警卫,任命王彦升担任京城巡检。京城巡检相当于现代的首都市公安局局长,是负责维护京城治安的重要官职。
王彦升升为京城巡检后,经常借巡检之名对百姓和京城官员进行敲诈勒索,每到夜里就会悄然叩开京城达官贵的家,诉说巡逻工作的艰辛。达官贵不傻,一眼就看出了王彦升的目的,赶紧拿出金银财宝馈赠给他。于是,王彦升屡屡得手,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王彦升胆子越来越大,越来越贪婪,一天半夜竟胆敢敲响宰相王溥的宅门。王溥惊慌出来迎接。进门后,王彦升假意道:“夜间巡城很困,特来与王公喝两杯。”王溥佯装不知他的真实目的,只是置酒款待,东拉西扯,王彦升最后讪讪而归。次日,王溥将此事密奏太祖赵匡胤。太祖听闻龙颜大怒,将王彦升传上殿严厉谴责,并降职外放为唐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团练使,后改任申州(今河南省信阳市)团练使。赵匡胤对王彦升的严肃处置在禁军中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骄横跋扈的禁军自此收敛了不少。
改革税赋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赵匡胤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安抚完后周旧臣后,赵匡胤的当务之急就是安抚民心,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五代十国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凋敝,百姓负担非常沉重。赵匡胤登基称帝后,当务之急就是废除了五代时期的一些苛捐杂税,将田赋标准调整为“二税法”,即夏税和秋税,按土地面积和产量征收,减少农民负担。除此之外,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赵匡胤下令废除以前每年兴修水利工程需要民工自备粮食的规定,改由政府发放粮食。
在赵匡胤减轻赋税中,有一则演义故事叫做“自古华山不上税”,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存疑,在正史中也无记载。但也从侧面也反映出赵匡胤登基称帝初期,为稳定局势采取的一些有利的惠民措施。
赵匡胤还没发迹时,整天感喟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苦闷之中来到华山,以华山为赌注与陈抟下了三局棋,结果三局皆输。陈抟对赵匡胤说你日后必成大业,不必烦恼。并建议他投入郭威的队伍。
后来赵匡胤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登基为帝,为巩固统治,欲征收华山地区的赋税,当地百姓就拿出当初他留给陈抟以华山为注的字据。太祖皇帝只能按照约定将华山赠予陈抟,下旨永远免除华山的赋税,因此民间有“自古华山不上税“的说法。至今华山上还留有当年陈抟和赵匡胤下棋的遗址“下棋亭“。其实陈抟早就看出赵匡胤有帝王之相,借此让华山的老百姓将来不需要交付苛刻的税捐。
陈抟是何许人也,他竟能准确的预言未来发生的事情?陈抟,是经历晚唐、五代、北宋三个时代的传奇道士,在道教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被遵为“内丹派”的创始人、“老华山派”的鼻祖,后人称他为“陈抟老祖”。他将儒、释、道三教学说融于易学之中,创立了“先天易学“。他关于太极的思想,对后来北宋的理学家们影响甚深。著有《无极图》、《先天图》、《指玄篇》等。
他善于相面的故事,在民间具有传奇神秘的色彩。他给无数人相过面,上至皇帝高官,下至小吏百姓。而他给赵匡胤相面的故事,更为人津津乐道。传说他在襄阳路途中遇见一个妇女挑着箩筐在逃难,箩筐里装有两个男孩,看了两个孩子的面容后叹曰:“莫道当今无天子,两条真龙一担挑”。言毕,便飘然离去。这两个孩子便是赵匡胤和赵光义,妇女为他们的母亲杜氏。果然,日后的这哥俩先后都做了宋朝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