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崔小月改造日记 > 第17章 绝决

崔小月改造日记 第17章 绝决

作者:寒江戏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0 09:57:50 来源:文学城

夜深了,灵犀院内只点了一盏昏黄的羊角灯,光线勉强勾勒出桌椅的轮廓,将崔月单薄的身影投在冰冷的墙壁上,拉得细长而扭曲。她一动不动地坐在梳妆台前,铜镜里映出一张略显模糊、却依旧能看出红肿指印的脸颊。白日里的喧嚣和耻辱,如同潮水般在她脑海里反复冲刷,最终定格在崔雯那带着怜悯的眼神,以及随后那声清脆的耳光上。

“啪!”

那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带着火辣辣的痛感,让她下意识地蜷缩了一下手指。指甲深深陷入掌心,带来一丝尖锐的刺痛,才勉强压下了心头翻涌的屈辱和恨意。

她想起父亲崔靖合那毫不留情的命令,家丁们粗鲁地将那惊慌失措的道士架出去时,道士口中还在胡乱喊着“冤枉”、“邪祟未除”。然后,父亲的目光就落在了她的身上,冰冷而失望,直接宣布了对她的禁足惩罚。那一刻,她只觉得天旋地转,不敢相信一向疼爱自己的父亲会如此决绝。

“崔雯!!!”

她当时控制不住地尖叫出声,所有的委屈和愤怒都化作了对堂姐崔雯的指控。她猛地转过头,恶狠狠地瞪向那个始终安静站在祖母身侧的身影,眼神像淬了毒的刀子。

崔雯穿着一身素净的衣裙,在一片混乱中显得格格不入。她迎上崔月几乎喷火的目光,脸上却没有丝毫得意或嘲讽,反而……是一种让崔月更加无法忍受的怜悯。那眼神,仿佛在看一个不懂事、胡闹终至无法收场的孩子。

这神情彻底点燃了崔月最后的理智。她像一头被激怒的小兽,猛地冲上前去,伸出涂着蔻丹的指甲,想要抓住崔雯的衣襟,想要撕碎那副虚伪的面具!

然而,她的手还未触及崔雯,眼前便是一花。

“啪!”

一记响亮的耳光,结结实实地扇在了她的脸上。力道之大,让她整个人都踉跄了一下,耳朵里嗡嗡作响。她愣住了,捂着脸颊,难以置信地看着突然出手的崔雯。

崔雯缓缓收回手,姿态依旧从容,只是眼神里多了一丝清冷,她看着懵住的崔月,声音平稳无波:“冷静了吗?”

这一巴掌,不仅打懵了崔月,也刺激了一直被崔靖合拦着的沈兰英。

“崔靖合!你敢让这个贱人打我女儿!”沈兰英再也顾不得维持贵妇的体面,她奋力挣脱崔靖合的手,声音尖锐得几乎刺破屋顶。她像护崽的母鸡般冲到崔月身边,一把将女儿搂在怀里,随即扬起手,就要朝着崔雯的脸挥去。

“够了!还觉得不丢人吗!”

端坐上首,一直闭目捻动佛珠的祖母终于重重一顿手中的拐杖,“咚”的一声闷响,如同惊堂木般,带着积威多年的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压下了所有的嘈杂与失控。她浑浊却依旧锐利如鹰隼的目光扫过状若疯狂的沈兰英,声音沉冷:“沈兰英,管好你女儿,回灵犀院去!立刻!”

沈兰英胸口剧烈起伏,还想争辩,却感觉到怀里的女儿身体在微微颤抖,再看丈夫崔靖合,正脸色铁青地朝她们走来,眼神里的怒火几乎要化为实质。她心知今日之事已难挽回,一股悲愤和决绝涌上心头。她咬紧牙关,几乎是从齿缝里挤出声音:“走!我们走,我带着我的女儿,再也不要回来受这种委屈!”

崔靖合听了这话,火气“噌”地一下直冲顶门,额角青筋暴起,他指着门口,怒吼道:“好,滚啊!滚出崔府!”

夫妻俩怒目而视,最终不欢而散。

回忆的碎片如同冰冷的雪花,一片片落在崔月的心头,让她浑身发冷。她眨了眨干涩的眼睛,缓缓抬眼看向坐在身旁的母亲沈兰英。

沈兰英正忧心忡忡地看着她,手里绞着一方丝帕,眼圈也是红红的。崔月脸上被扇过的地方依旧残留着淡淡的红痕,但她此刻似乎感觉不到疼痛,只是觉得一种深切的麻木,从脸颊一直蔓延到四肢百骸。

她动了动有些干裂的嘴唇,声音微弱得像蚊蚋:“母亲,我们去哪?”

这细弱的声音却让沈兰英精神一振,女儿终于不再是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了。她赶忙倾身过去,紧紧抱住崔月,声音带着哽咽,却又异常坚定:“回沈家!月儿,我们回沈家!你外祖父母就娘一个女儿,你就是他们唯一的亲外孙女!沈家的一切,将来都是你的倚仗!我们不必在这里看人脸色,受这窝囊气!”

这番话,她说得斩钉截铁,带着一种有恃无恐的底气。正因为她是独女,父母视若珍宝,她在沈家的地位超然,即便嫁入崔家,这份来自母族的、毫无保留的支持也从未减弱。看着怀中女儿这副凄惨狼狈、神思恍惚的模样,她心疼得无以复加,暗自垂下泪来,温热的水珠滴落在崔月的鬓发间。她喃喃低语,一遍又一遍,如同催眠的咒语:“回家……我们回自己家……娘这就带你回家……离开这个鬼地方……”

一直侍立在侧的丫鬟琅环,早已端来了一盆冰凉的井水,水中浸着一块干净的细棉布。她看着崔月脸上的红痕,指甲不自觉地深深掐进了端着铜盆的边缘,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她恨!恨自己当时因为要处理那假道士留下的混乱场面,没能及时赶到议事厅。当她匆匆赶到时,只看到夫人沈兰英正紧紧搂着神情恍惚的小姐,一步步从那个令人窒息的地方走出来。

琅环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愤懑,拧干了冰凉的棉布,小心翼翼地敷在崔月的脸颊上。冰冷的触感让崔月微微一颤。

一直强撑着的委屈和恐惧,在这一刻终于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崔月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猛地滚落下来,起初还是无声的流泪,随即变成了压抑不住的呜咽,最后干脆“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仿佛要将所有的委屈都哭尽。

“母亲,琅环,哇……他们……他们怎么可以这样……”

沈兰英见状,更是心如刀割,也跟着默默垂泪,轻轻拍着女儿的后背。琅环也忍不住别过头去,用袖子飞快地擦拭着眼角。一时间,灵犀院的内室里,只剩下母女主仆三人压抑又悲切的哭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凄凉。

崔月终究是哭得累了,声音渐渐低了下去,最终靠在母亲怀里,沉沉睡去,眼角还挂着未干的泪珠。琅环这才抹干净眼泪,轻手轻脚地帮小姐盖好被子,然后送同样疲惫不堪的沈兰英回房休息。

与灵犀院的悲切不同,崔府另一处的祖母别院里,此刻却是一片异样的宁静。

崔雯暂住在祖母院子的东厢房。她没有点灯,只是独自一人坐在窗前,任由清冷的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她素白的衣裙上。窗外,夜风吹过竹丛,发出沙沙的轻响。

她一动不动,如同雕像般静坐。纤细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窗沿,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没有焦点。无人知道她此刻在想什么,是白日里那场闹剧,是崔月那怨恨的眼神,是沈兰英那尖锐的指控,还是别的什么更深、更远的东西。她只是那样静静地坐着,仿佛要与这浓重的夜色融为一体,直到天际泛起一丝微不可查的鱼肚白。

这一夜,对她而言,注定无眠。

天色微熹,晨光尚未完全驱散夜幕的深沉,东方仅仅透出一线模糊的灰白。整个崔府还沉浸在最后的睡梦之中,连惯常早起打扫的仆役都还未起身。一辆看似普通、实则内里布置得极为舒适稳妥的青幔马车,已经悄无声息地停在了崔府西边的角门外。这是沈兰英的嫁妆车子,平日里很少使用,此刻却成了她们离开这座牢笼的依凭。

沈兰英几乎是一夜未眠,眼底带着浓重的青黑,但眼神却异常明亮,那是一种下定决心后、摒弃了所有犹豫的决然光芒。她亲自帮着依旧昏沉嗜睡、几乎睁不开眼的崔月穿戴整齐,用厚厚的兜帽披风将她裹得严严实实,半扶半抱地搀扶着她,踏着清晨冰冷的露水,走出了灵犀院。

琅环紧随其后,手中只提着两个简单的包裹,里面是一些紧急收拾出来的细软和母女二人的几件贴身衣物。其他的,沈兰英一样没带,也不屑于带。她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看看,她们母女是如何“净身出户”,如何被崔家“逼”走的。她有这个底气,因为整个沈家都是她的后盾,她不需要崔家的一针一线。

马车旁,除了车夫,只有三四个这些年来对沈兰英忠心不二、愿意跟随她离开的仆从,个个面色凝重,眼神却同样坚定。没有告别,没有多余的话语,甚至连回头看一眼那巍峨门楣的动作都没有,沈兰英毅然决然地扶着女儿踏上了马车。琅环最后看了一眼在晨曦微光中显得格外森严压抑的崔府大门,也利落地翻身跟上。

车夫轻轻一扬鞭子,拉车的骏马打了个响鼻,迈开蹄子。车轮开始缓缓转动,碾过门前湿冷的青石板路,发出辘辘的、单调而沉闷的声响,最终消失在尚未散尽的、灰白色的晨雾之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崔府那扇沉重的、代表着权势与地位的朱漆大门,在她们身后缓缓合拢,发出“哐当”一声沉闷而巨大的声响,如同一个时代的落幕,彻底隔绝了两个世界,也隔绝了过往所有的温情与假象。

几乎就在马车消失在街角的同时,崔府前院,崔靖合书房的那扇面向街道的窗户后,一个高大却略显僵硬的身影动了动。崔靖合负手而立,身上还穿着昨日的常服,袍角褶皱,显然也是一夜未曾安枕。他脸色铁青,下颌线条绷得紧紧的,目光锐利如鹰,死死盯着马车消失的方向,直到那辘辘车声再也听不见。

管家崔福垂手恭立在他身后半步远的地方,屏息凝神,大气不敢出,只觉得书房内的空气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良久,崔靖合才缓缓开口,声音因为一夜未眠而异常沙哑,更添了几分冰冷的硬度:“传令下去,”他顿了顿,似乎是在斟酌措辞,“夫人身子不适,心绪不宁,需回娘家静养一段时日。大小姐纯孝,自愿随行侍疾。府中一应事务,暂由……由老夫人代为掌管。”

“是,老爷。”崔福连忙躬身应道,声音恭敬无比。他心中明镜似的,老爷这番说辞不过是遮羞布,沈夫人这一走,带着沈家唯一的外孙女,只怕再难轻易回来了。这京城的天,怕是要因这崔府内宅之事,起风了。

然而,真正在权贵圈层、在波谲云诡的朝堂之上引起细小却不容忽视的涟漪的,却是另一个看似附带、实则关键的消息——崔家主母沈兰英,在事发当夜,便带着嫡长女崔月,径直返回了娘家沈府。并且,有心人特意强调,这位沈夫人,乃是沈家唯一的千金,沈家偌大家业的唯一合法继承人,而她带走的崔月,则是沈家血脉唯一的延续。

主母归宁,本是常情。但放在崔家和沈家身上,放在“独女”和“唯一外孙女”这个身份上,放在眼下这个敏感的时间节点,意义便截然不同。京城权力顶层的玩家们,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崔家是坚定的、旗帜鲜明的皇帝派,是维护皇权正统的中坚力量;而沈家,则是权倾朝野的摄政王麾下最得力的干将之一,是摄政王在朝堂上抗衡清流、扩张势力的重要臂助。这两家虽为姻亲,却因政治立场的根本对立,关系早已是貌合神离,朝堂之上更是时常针锋相对,互相攻讦。

如今,沈家唯一的女儿,带着沈家唯一的外孙女,在与崔家彻底闹翻后,愤然归家。这几乎等同于沈家与崔家公开决裂。沈家为了这唯一的女儿和血脉,必然会不惜一切代价为其撑腰,与崔家对抗到底。这在那些嗅觉敏锐的政客和有心人看来,绝不仅仅是内宅不宁、妇人撒气那么简单。这更像是一个强烈的政治信号,是崔、沈两家,乃至背后皇帝与摄政王两派势力矛盾公开化、白热化的标志,甚至可能预示着摄政王与皇帝之间那本就微妙的平衡,正在被打破。

“沈家这位姑奶奶,可是沈老将军和夫人的眼珠子、命根子!如今受此大辱,带着唯一的外孙女回了娘家,沈家能善罢甘休?”某位与崔家交好的官员在私邸宴饮时,忧心忡忡地说道。

“哼,沈家本就仗着摄政王势大,日益骄横。如今这唯一的女婿竟如此对待他们的独女,这口气,沈家如何咽得下?只怕朝堂之上,又要掀起风浪了。”另一人压低了声音,语气中充满了对局势的担忧,“听闻沈老将军听闻此事,当场就摔了最心爱的砚台,直骂崔尚书欺人太甚!”

“慎言,慎言!此事牵连甚广,不可妄议……”旁边立刻有人警惕地提醒,但眼神中却也流露出同样的焦虑。

很快,便有几位以“风闻奏事”为职守、且自诩为皇帝忠臣的御史,揣摩上意,递上了措辞谨慎却暗藏机锋的奏折。折子中不仅弹劾沈家纵容女眷、不修妇德、家风不谨,更隐隐将矛指向沈家“恃宠而骄”、“以姻亲为纽带,行挟制朝臣之实”,暗示其背后倚仗摄政王权势,已渐成尾大不掉之势,连家中独女都敢如此藐视夫纲、忤逆尊长,可见其嚣张气焰。

这些折子,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递到了年轻的小皇帝面前。年方十四的小皇帝坐在宽大的龙椅上,听着内侍尖细的诵读声,稚嫩的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茫然和厌倦。他只是随意翻了翻那几本奏折,便搁在了一边,并未表态,只说了句“朕知道了”,便不再理会。甚至连垂帘听政、实际掌握着很大权柄的王太后,在公开场合接见命妇或处理政务时,也对此事不置一词,仿佛这只是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内宅小事。

然而,在深宫禁苑,王太后的慈宁宫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哦?又有几位御史上了折子,议论沈家女归宁之事?”王太后慢条斯理地拨弄着面前狻猊香炉里燃烧着的御制檀香,灰白色的香灰在她纤长如玉的指尖下缓缓塌陷。她的声音平和舒缓,听不出丝毫喜怒,仿佛只是在谈论今日的天气。

身旁侍立的心腹女官躬身低头,低声回道:“回娘娘,是。还是那几位御史,措辞也与前几次大同小异,无非是老生常谈。陛下听闻后,并未理会,已将折子留中了。”

王太后嘴角几不可察地勾起一丝微妙的弧度,那弧度里没有丝毫暖意,只有洞察一切的冰冷和算计。她的指尖轻轻一弹,一点香灰飘落,无声无息。“嗯,皇帝年纪尚小,这些琐事,不必烦他。”她顿了顿,语气依旧淡然,仿佛随口吩咐,“不过,底下的人,该知道的,也该让他们知道知道。摄政王……日理万机,为国操劳,夙夜在公,麾下之人难免气盛些,得意些。连内宅女眷,如今都颇有沈家的‘风骨’了呢,动辄便可拂袖而去,视夫家规矩如无物。”

女官心领神会,头垂得更低,恭敬应道:“是,娘娘,奴婢明白。奴婢会‘适时’地,让该听到这些话的人,都能‘偶然’听闻。”

有些话,不需要明说。点到即止,余韵悠长。王太后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件看似微不足道、上不得台面的“内宅琐事”,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这颗石子本身或许不大,但它荡开的一圈圈涟漪,却会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加深朝野内外、勋贵官员乃至士林清流对沈家、乃至对沈家背后的摄政王,“权势熏天”、“骄横跋扈”、“目无君上”的负面印象。这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舆论,这种不断强化的认知,在未来的某个关键时刻,当需要向摄政王发难,需要削弱其势力,甚至需要给他定罪时,这些看似零碎的“小事”,就会成为最有力、最“真实”的佐证。

这一切的暗流涌动,在本就微妙的朝堂格局中,投下了一颗不大不小,却足以引人遐想的石子。至于这涟漪最终会扩散至何方,掀起怎样的风浪,此刻,尚未可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