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刺秦令:司乐倾城 > 第390章 长亭送别

刺秦令:司乐倾城 第390章 长亭送别

作者:孤虚侯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7 03:56:14 来源:文学城

应酬朝政,酬酢各路官员的俗务琐碎且无聊。滔天的权势虽然炙手可热,不过上官谨并不喜欢利用和使唤人,因此对他来说毫无诱惑力。

他会出手相助司马晋元,那属实是连他自己都感到意外的事。

大概因为,在他有限的识人生涯中,司马晋元算是最笨、最出乎意表的一个了罢?

但没关系,帮过了这茬,服役期满,他确信他以后都不会再和这位王爷见面。

一个是京城世家上官氏禁地的守墓人,一个是注定此生无望出头,只能在偏远之地终其一生的笨蛋王爷,度过雁过云会,浮云过眼般的三年后,他们本就不会再有交集。

故此,上官谨非常委婉,非常客气地拒绝了司马晋元结拜为兄弟的请求。

他的理由是,经今日一役后,王爷前途远大,上官十三不过一介习武鄙夫,不会跟得上王爷发展的脚步,还是不要拖累王爷为好。

孰料司马晋元听了后,双眼睁得更大,激动得口齿结巴地道:“先生原来家中排行十三,且还是一位习武高手?”

这可是更超乎他认知之外的事了。普通人一生也不会见到一个武林高手。

上官谨只觉得自己又说错了什么……

他从来没有把家里事往外说的习惯,也不想要别人更多了解自己。

他仍在发呆,司马晋元已拍着胸脯道:“我懂!先生这般高才,是怕跟着我没出息才对!先生不肯和我结拜不要紧,你对晋元和母妃都有大恩,无论你同意不同意,晋元已经将你视作了恩人和兄弟。”

司马晋元激动地继续慷慨陈词:“我只说一句:将来无论我是否说得上话,我都会竭力将你引荐给太子兄长,以及我能认识的任何一个重要人物。先生有匡扶天下的济世大才,绝不能就此埋没。”

上官谨目瞪口呆地瞧着司马晋元,脸红脖子粗地说出此生以来怕是最长,最完整,逻辑最清楚的一段表述,以他之才思敏捷,却不知该哭还是该笑,更说不出半个字来。

以上官百年家族在南朝政治盘根错节的影响力,他若想通过认识什么重要人物援引而出仕,怕是比这位无权无势的偏远王爷要容易百倍。

不过,荒谬绝伦的感觉下去之后,他又恢复了那副温恭俭良让的风范。

只深深地瞧了一眼司马晋元,低声道:“多谢。”

上官谨没有料到后来的事,都是这一句“多谢”引出来的。

但那已是二三十年之后的事。

三年侍读期满,皇子亦应离京前往藩地。上官谨忍受完司马晋元离京之前的殷殷挽留,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三十里长亭告别,他是有礼之人,本着送佛送到西的职业操守,在京郊亦老实配合上演了一出主臣惜别,知遇恩重。

直到司马晋元的行舟终于随风去远,伫立岸边再也看不见舟上翘首期望的王爷,上官谨这才长长呼出了一口气,立刻解下杨柳上系着的马儿,以最快速度驰回城南上官家族禁地。

天知道他等这一天等了多久。天知道他方才忍得多难受。

临别时,司马晋元记起这三年他扶助之恩,眼圈都红了,向他深深一揖,他立即再还一揖;司马晋元再还礼,且这一拜得更深,几乎及地,他不得已而再度深深一拜;如此颠来倒去,谁也不能先走,据上官谨猜想,这一幕只怕比普通人家成亲拜天地还耗时费力。

关键广陵王情深意重,眷恋难去,他这个做侍臣的总不能不配合,难道他还能甩手道:“王爷自便,我还有点事忙。”然后策马自去?

上官谨虽然孤高,却不是没礼貌的人,心想着反正这辈子最后一次,王爷要演就陪他演吧,戏子唱戏也要唱毕全套的,这是职业操守。

眼看司马晋元终于登舟而去,他终于如释重负,正想着终于可以走了,忽然又见座舟掉头而来,司马晋元竟扒在船头,满脸激动地向他大声呼喊着甚么。

他几乎不能相信自己眼睛。

这不会是要登岸再来一出方才的惜别吧?

幸好艄公和侍从都似在竭力劝说司马晋元不必再掉头登岸一次——折腾了这大半晌,想必他们也怕了。万一王爷改变主意,不回去了怎么办。

于是船行到一半,便不再往前靠岸。

司马晋元见艄公船夫都不动手,愈加着急,竟亲自抢过一把船桨来,要划往岸边泊舟。

但是他虽然养得粗疏,但终究是个王爷,哪里学过操舟,更不会控制方向。

而更要命的是,那些船夫艄公见他竟然亲自划起船来,这些人虽碍于上下之别,不敢去动手抢他手里的桨,却是不约而同选择了立即抄起自己手里的船桨橹杆,拼命地往反方向划去。

于是这样以来,便成了船在江心团团打转,且顺流渐渐倒退而去的局面。

上官谨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出,不知该做何反应。

他忖度再三,终于向着江心,以内功喝道:“王爷,回去吧!某祝您一路顺风,平安与昭容团聚。”

果然,一提及他母亲,司马晋元立即怔了一怔,终于将手里的桨扔在一旁,站起身来,使出全力向着上官谨狂喊。

江风剧烈,幸好上官谨是习武之人,可以功聚双耳,用心凝神去听司马晋元的这句似乎无论如何都要对他讲出来的话。

饶是他再镇定,在听到司马晋元志气满满的那声大喊时,也不由得怔了一怔。

“上官十三,你一定会出人头地的!”

这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是上官谨听过的,司马晋元最最有底气、信心的狂喝,像是向大桓的河山天地表白,宣告自己的确信。

上官谨的唇边,再度出现浮现一抹无可奈何的苦笑。

他心中首次千般滋味翻腾而过,却是为着一个家族以外,且永不会再见的人,对他如此坚韧不悔的信心。

他忽然想解释给他听,人生不是只有出人头地这一条路的。

但司马晋元必然不会懂,落魄皇子的毕生追求,大概就是被人看得起。故此,他以为上官谨和他一样,都是怀才不遇,族中不受重视,才会沦落到他的身边去。

最终,他却仍只是苦笑一声,向着江心仍在团团转的座舟,重重喝出一声:

“多谢!”

上官谨一生之中,曾向司马晋元说过三次“多谢”。

这第三次,却发生在多年以后,已经经历令京城遍地烧杀掳掠的“七王之乱”后。

已经步入中年的上官谨,在家族禁地度过了近二十年对着荒山练剑的岁月,心境早已波澜不惊,而往事亦已成为轻而淡远的影子,偶尔投过一瞥,却不再有深刻触动和记忆。

每个朝代都有其气运与定数。这是他多年来夜观星象,静察《周易》,潜心思索后得出的道理。

岁有荣枯,天时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作为人的一生,本就如草木般渺小易枯,他从来不打算将自己,浪掷入时代的大潮之中去,随着权力更迭,时沉时起,犹如风中飘絮,水上浮萍。他也从未想过要以一己之力,扭转山河乾坤的天运。

上官家族的隐修者,从来便有这特权,可以不必问世事荣辱纷乱,而保持一份独居隐修生活的宁静。

无论外头是哪个王爷称皇称帝,谁杀了谁,谁又将谁赶下了龙椅,都不会搅扰到这禁地里来。这是所有帝王,对于这华夏衣冠之首的世家,隐修一脉的默契尊重。

但近些年来,这情形似乎有些改变。

先是有人开始在家族中,提及他的名字。每逢宗祠祭祀大典——这是他一年之中唯一要露面的时刻,他发觉有不少后辈,竟在偷偷地打量他这个主祀人。

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主祀人的存在感,在家族中等同于无。他的角色,与宗祠里那些木偶神位并无不同,一年到头落满灰尘,唯有年终岁末方会擦拭一新,因为那是家族的象征,承载着精神上的意义。

但这种意义,本不应该是针对他这个人,而是这一职位的。

再以后,便是有外面宾客慕名到访,指名要见十三郎上官谨。当然,这些请求都会被家族委婉的挡回去,理由则是上官谨在禁地清修,不见外人已久——别说外人,就是自家人,想要见他也不是那般容易的。而这也是实话。

本以为多拒绝几次,这件事便会趋于平静。毕竟没有人是喜欢碰一鼻子灰的。再喜欢猎奇,但始终连真人都未见过,总该编不出甚么由头了吧。

可是没想到的是,几次拒绝过后,上官谨的名气在外面竟然是水涨船高,愈加响亮,一传十十传白,他竟被描述成伯夷、叔齐般的圣人,如若世道无圣主仁政,他便绝不会出山露面。

上官世家守墓人的传承,便是在那时方渐渐为世人所晓。之前,连家族中人都很少谈及于此,因为隐者的第一要义当然是无闻而不是扬名。

但因上门来问的人太多了,且不乏有头有脸的人物,上官家族之人不得不一一大费周章解释,最终不得不泄露部分内情。而上官谨作为隐修者的神秘色彩和声望,更是达到了极致。

因着一次次的推拒,人们愈发相信他是南朝难得一见,不慕权势的圣人,唯有他具备为大桓逆天改命的能力。再紧接着,便连民间小儿也唱起了“十三不出,天下将奈何?”的谣曲。

在被弄得焦头烂额之际,上官家当时的族长也曾问过上官谨,知不知道这些流言哪里来的。

上官谨沉默半晌,心中却生出感应,不确定地掠过一个早已遥远的人的名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90章 长亭送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