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春日简书 > 第17章 第 17 章

春日简书 第17章 第 17 章

作者:尤四姐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22 08:30:28 来源:文学城

月色清冽,洒在阶前。

一只细小的蚂蚁从缝隙间爬过,两钳费力地举着半片残破的树叶,正用尽全力向上攀登。忽然几双从天而降的皂靴踏破了宁静,然后便是琅琅一串轻响,向制勘院后的静思堂疾步而去。

不多时,堂内亮起了灯,三壁藏书高至屋顶,向北的那面墙,却是一面巨大的水墨屏风。

青铜的狻猊炉里燃着檀香,袅袅青烟从大张的兽口中升腾。被请来的翰林学士承旨徐歇经人引领,在上首落了座,勾当官将龙泉盏放到他手边,俯身道:“内翰稍待,先品品今年的新茶,制使即刻就来。”

在朝为官的人,谁也不愿意和制勘院沾上边,这茶就算再好,此刻也没有品茗的兴致。

徐歇朝外看,静思堂的门扉洞开着,外面月色明亮,一瞬让人产生错觉,仿佛太阳就快升起来了。

然而再定睛,那月华是青色的,冷冷铺陈在地上,连石板都发出幽幽的寒光。

心往下沉了沉,脊背却挺得更直。这地方是官员闻之色变的炼狱,打从官家昭告制勘院长设那天起,一场席卷朝野的风暴便已悄然酝酿。暗处有多少双眼睛窥伺,他无从知晓,唯有让自己更强硬,方能抵御辽王那柄割骨钢刀。

可是脑子里总忍不住揣测,这位承命统管制勘院的王,究竟会以何种面目展开问询。也许已经掌握了证据,也许可以直截了当,不用再作表面文章了。

正在他兀自揣测的时候,门外有人迈进来。褐紫的袍裾从他眼尾飘过,很快传来一道温和的嗓音,你甚至不用看,就能从音色中辨别出笑意,“对不住,一时私事缠身,耽搁了些功夫,还请恕罪。”

徐歇站起身,依礼向他拱了拱手,“朝堂上相交不多,晚间有机会拜访,也好续一续旧谊。”

辽王说正是,那俊朗的眉目间总是拢着一团温暖的光,甚为亲厚地说:“我年幼时在资善堂读书,曾聆听过内翰教诲,后来离京历练,回来后又忙于公务,一直没能拜访老师,心里时常惦念。今天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一定要向老师讨教一二。”边说边请他坐,又为他添茶,语调真是一派学生的谦和,娓娓道,“官家命制勘院查验历年要案卷宗,我在库房里,无意间翻出了前朝‘殷翼案’的记档。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偌大的国家,竟因一起案子极速衰败,朝政苦撑八年后便国灭,根源果真在此吗?”

徐歇知道,他的每一句话都有深意,自己务必要斟酌再三,才能妥善应答。但若是说起彼此间的关系,倒确实有这么一段师生之谊,经筵官的习惯是刻在骨子里的,一板一眼道:“那起案子,过于惨烈。殷翼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抄家灭族后,牵连罢黜的官员上百,朝堂为之一空。自毁栋梁至此,国势急转直下,已在意料之中了。所以平衡天下,要靠手腕,‘势大难制,不得不除',这是愚人的想法。”

辽王恍然大悟,“老师一席教诲,果然令人茅塞顿开。”

徐歇的眉头却微蹙起来,察觉出了他话中的异样,暗暗心惊,自己是否有哪句话说错了。

如果昭狱的真刀真枪让人皮肉受苦,那么郜延昭的软刀子,却能把你的心肝一寸寸凌迟。

他还是一副无害的面貌,不疾不徐抽出一本书,推到徐歇面前,“这是老师三十年前初入翰林院时,所著的《君子论》手稿。天下之患,不在外寇,而在朝官之私;社稷之安,不在兵甲,而在庶政之公。我每每拜读,都对老师肃然起敬。”

徐歇愈发迟疑了,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当然也没等他思虑再三,辽王又取出几封密信拓本,在他眼前平铺开来,“老师执掌文衡,知登闻鼓院、江淮转运使、三司户部判官,都曾拜在老师门下。前两日江淮提举常平司,派人赴汴京呈送密信,半路遭人劫杀……”他苦笑摇头,“好大的胆子,居然敢在城内行凶,真把我吓了一跳。不过那人命不该绝,眼下正在院中养伤,老师想知道内情吗?若是想,我可以把人传来。”

官帽椅里的徐歇,此刻终于变了脸色,覆盖在扶手上的指尖,也因挤压隐隐泛出了白。

那个审视他的人,笑意更盛了,果然文官经不得吓唬,即便坐上了翰林院头把交椅,进了制勘院也还是一副任人宰割的模样。

不过辽王此刻,却很愿意和他讲讲人情,嗟叹起了自己的处境,“老师,制勘院这活计,难办得很。人人对我退避三舍,却不知我也有苦衷,不愿做这坏名声的瘟神。可是国家的法度要维持,官家的政令要推行,别人辱我谤我,老师应当能体谅我的不易。”

手指点了点桌面,他一如既往地体贴周全,“这是老师给门下弟子的指引,和您所著的《君子论》放在一起……实在让人为难啊。天下学问,以翰林院为尊,承旨乃清流之首,却豢养国蠹,窃权谋私,这是何等诛心的罪名!我受老师教诲,常怀慈悲心,不忍见老师多年经营毁于一旦。彻夜辗转难眠,终于在方寸之间,为老师谋了两条出路。”

徐歇已是满脸冷汗,早在踏入制勘院大门时,他就有不好的预感,到底应验了。

辽王抬起手,缓缓指向那面屏风。屏风后亮起灯火,坐在隔壁的,是他正焦急等待的长子。

“制使……”他仓惶望向辽王。

那张年轻的面孔上,仍旧保持着仁慈的表情。他说老师莫怕,“一,主动请辞回故里,学生将这些密信压下,力保老师清誉;二,老师可以据理力争,宁折不弯,但随后会有更多证据源源不断摆到官家面前。届时老师声名狼藉,阖族灰飞烟灭……”他长吸一口气,蹙眉道,“这种惨况,想来就令人不忍啊。”

徐歇浑身都在打颤,望向屏风后如坐针毡的儿子,复又垂眼盯住桌上的《君子论》和密信。挣扎良久,最终被抽走了一身筋骨,垂首道:“多谢制使玉成,明日我就向陛下请辞,回乡养病。”

辽王慢慢颔首,“老师先前说过,不可一杀了之,我记在心里了。只是扼腕,翰林院中人才辈出,老师从翰林侍讲学士一路做到承旨……承旨是储相,再进一步便是参知政事,实在可惜。”

徐歇撑着圈椅的扶手站起身,脚下还有些蹒跚,“德行有亏,不敢肖想宰相之职。承旨的官职空出来,自有能人胜任。”他说罢,眼神复杂地望向面前人,“我听说了,辽王殿下与傅学士交好,那就预祝傅学士与辽王殿下高歌猛进,前程似锦吧。”

这番话是用尽了全身力气才说出来的,有愤恨有不甘,也有绝望和愿赌服输的无奈。

帝王家的皇子,生下来就带着獠牙,及到长大能独立行走时,巩固权势地位,让自己变得不可撼动,是他们的本能。所以辽王引他解读殷翼案,不过是想借他之口,把收编粉饰成仁政。翰林学士承旨有人接替,那些与他密信往来的官员逃过一劫,自会对辽王感恩戴德。

倒下一人,收获巨万,天下哪里还有比这更一本万利的买卖!

不得不承认,这位辽王是他教授至今,最好的学生。可惜这学生并不念及旧情,那一声声“老师”,只是让一切变得更讽刺而已。

徐歇拖着沉重的步伐迈出门槛,身后的人放了话,“请徐全直出来,带内翰回家去吧。”

那父子俩相互搀扶着,慢慢走出制勘院,途中连头都没敢回,生怕对上视线,引他改变主意。

勾当官上前来,低低道:“户部判官等人府上,卑职已经命人通传了。明日徐翰林一致仕,就把他们传到制勘院来。”

辽王似乎有些乏累了,百无聊赖道:“我就不见他们了,一切交由你处置。”

勾当官说是,“王爷为这案子,劳累了那么多天,是该好生歇一歇了。卑职知会了外面禁卫,护送王爷回府。”

他笑了笑,“偏劳你了。等忙完这阵子,让你休沐三五日,陪陪家小。”

勾当官忙俯身,“多谢王爷。”一面比手把人送出了大院。

院外停着一辆马车,车身用乌木打造,月光下回旋出黝黑的光泽。勾当将人送上车,又谨慎地往后退了两步,即便是在他身边共事许久的手下,也绝不敢有任何失礼慢待之处。

马车在寂静的巷道里穿行,马蹄笃笃,回响分明。

郜延昭端坐在车舆内,两手扣在膝头,卷起的窗帘外不时有柳絮飞过,原来春已渐渐深了。

他挪了挪,靠到窗旁,仰头看天上的月亮。已近子时,正是月色最皎洁明朗的时候,世上的一切似乎都被照得无所遁形。百姓门上褪色的桃符、倒扣在台阶旁的竹篓,还有脚店前悬挂的栀子灯、巷口尚未收摊的零食担子……乱糟糟地,组成了一个热闹的烟火人间。

忙了大半夜,有些饿了,马车经过班楼前,幌子底下的蒸笼正腾腾散发着热气。

他命赶车的停下,自己从车上下来,掂着十文钱,让售卖的伙计取一个软酪出来。

软糯的外皮上,点着梅花样的胭脂,像女孩子眉间的花钿。他捧着软酪登上车,细细端详了半晌,虽然白胖可爱,让人不忍下口,但见它慢慢凉下来,还是小心翼翼咬了上去。

***

竹笸箩里晾晒着茉莉,足足晒了半天。

自心一上午看了七八遍,不时捻一捻,最后把手焯进花堆里一扬,发现水分几乎已经控干了,再也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大声招呼起来,“五姐姐,成啦!”

自然只好搁下笔,从抱厦里出来。见她站在架子前,脸都晒红了,笑道:“糖霜还没吃上,你自己就变成糖色的了。还不快进来,仔细晒伤了。”

自心忙抱着笸箩登上木阶,一双鞋蹬得八丈远,豆青在后面一路跟随,一路捡鞋。

她们姐妹是制作吃食的老手,早就配备了全套的工具器皿。石臼、粗陶罐、棉纱布,一应俱全。制作糖霜其实很简单,先在罐子底部铺上一指厚的蔗糖,再铺上一层去掉花梗的茉莉,就这么一层糖一层花地交替,最后用白棉布封住罐口,放到阴凉处窨藏。等上三五日,等蔗糖充分吸收了花香,再剔除茉莉花,把糖放入石臼碾成细粉,那么春日限定的美味就制成了。

其实吃还是其次,最享受不过制作的过程。以前都是自然动手,这回换成了自心。她照着指引,一步一步完成,可就是粗心大意,好好的也能手一抖,抖得陶罐周围都是蔗糖。

“没关系,”自然拢拢早就铺好的宣纸,果然未雨绸缪错不了。

自心难为情地嗫嚅:“只有五姐姐包涵我。”

自然抬眼看看她,哑然笑起来,自心一下就明白了,大叫:“原来你也嫌我笨!”

姐妹俩吵吵闹闹是常事,好不容易把陶罐封上,两个人躺在檐下的地板上,枕着手臂,眯眼看云卷云舒,花树摇曳。

自心说:“大姐姐和三姐姐的婚事说定了,我小娘今早上东府帮忙去,大伯娘还在一个劲地对三姐姐说,说她命好,能嫁进信阳侯府。”

自然心里始终有一杆秤,好坏她都明白,只是自己年纪小,不该她过问的不能出声。也只有姐妹私下说话的时候才吐露真心话,“得了便宜又卖乖,大伯娘明明是大娘子,办事还不如苏小娘体面。”

可不是,东府就是这样,正室要足了强,妾室吃够了亏。自心道:“三姐姐是茶壶里煮汤团,平时看她大道理满腹,紧要关头却倒不出来。要是我,定去找祖母哭,宁愿不嫁,也不捡人剩下的。”

自然闭上了眼睛,喃喃道:“吃亏是福,没准她想积攒功德。”

自心转过身趴着,追问:“姐姐,你的账册子看得怎么样了?明晚约好了出门的,别忘了。”

自然含糊答应,“知道了……今晚能看完。”

正昏昏欲睡的时候,箔珠登上凉台,凑到边上说:“姑娘,二姨母来了,你们猜怎么着,给二姑娘保媒来啦。”

自然和自心霍地睁开眼,“姨母来了?保的谁家?”

箔珠道:“枢密使白家。”

自然和自心面面相觑,又追问:“知道是行几吗?”

箔珠摇摇脑袋,“没闹清。”

反正姨母不是外人,自然和自心一骨碌爬起来,急急忙忙趿上鞋,直奔涉园凑热闹去了。

明天入v,当日万字更新,州桥夜市见~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7章 第 17 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