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春拂面,有朋至 > 第24章 他回来了(下)

春拂面,有朋至 第24章 他回来了(下)

作者:解风船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03 22:38:23 来源:文学城

宣宗对周衍没太多关心,但对周衍的行踪他倒猜的没错,周衍一大早就去了赵府。

马车在府前慢慢的停下来,赵疏清下车后就看见周衍立身门前。

此时天光还是灰暗,周衍着一身松绿色的软烟罗外袍,缠在马尾处的水青色丝绦随意垂在肩膀两侧。

原以为山中才有清凉意,想不到这都城也有青林松风,让人心中顿生浓绿盎然之情。

周衍迎上去,向赵疏清恭敬的作揖,满面笑容道:“老师,一路舟车劳顿,辛苦了。”

周衍深知赵疏清脾性,他自是不会让那些官员等着他,也不会驳了他们的面子,早进城只能说是时间上不赶巧,双方都有台阶下。

赵疏清微微颔首,淡淡道:“还好,山中懒散惯了,但樊笼终是要回的。”

三人朝府内走去,院内的花草打理的枝繁叶茂,春色动人,踏入正厅满眼干净明亮,还似有淡淡的梅香。

“这屋里屋外都是二殿下派人收拾的吧?真是有心了。”危言自小伴在赵疏清身旁,和周衍的关系自然也很熟络。

周衍搓搓手,脸上浮起一丝绯色,不好意思的笑道:“屋外我肯定不能插手,要不你们回来就是一片秋煞之景了。”

赵疏清的胡须抖了几下,眼波荡起了不易察觉的笑意,“坐吧。”赵疏清的手不经意碰到了茶壶,不烫也不凉,像是掐着时间晾好的。

再凑近闻了闻,似是老白茶,即使放凉饮入亦是温润不伤胃。

周衍说道:“此次老师代父皇去长清观修斋,山里过得可还习惯?”

“本就山野之人,算是鱼入湖,鸟入林,畅快自在。”

“老师着急回来,是因为袁老的事?”周衍在赵疏清面前不爱藏事,从来都是有什么说什么。

赵疏清默许了答案,接着往下说道:“案子已经移到刑部了吧。”

周衍点点头,将胳膊搭在桌上,身子稍侧,用一种安慰轻柔的目光注视着赵疏清,“老师莫要担心,闵乘速来公允明正,定不会苛待袁老。”

“依法行事并未不妥,袁老自是也明白这个道理。此事你怎么看?”赵疏清低头抿着茶,神色平静。

“匪夷所思,不得其解。”

“哦?”赵疏清抬起眼眉,“说来听听。”

赵疏清的眼睛狭长而明亮,宛如皎洁的弦月,除了光看不到丝毫探究之意,那句说来听听就像日常例询般刻板无趣。

“早不杀人晚不杀人,偏偏要在小吏入京前动手。若说要栽赃陷害,却选了两个最不可能之人。一个人无论是好是坏,是精明还是愚蠢,做事总会有目标,但我却猜不透这幕后之人究竟要做什么。”

“你怎知是陷害?”

“难道老师会相信袁老和王曜会谋反?”

“或许这就是用意。”

周衍立马就明白了赵疏清的意思,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周衍静静的看着赵疏清,本以为好友身陷囹圄,老师多少会担心惆怅,可在赵疏清的脸上依然静如湖水,任这都城多少波涛,都泛不起他脸上的一丝涟漪。

本在肚子里装了一堆劝言慰语,想来都用不上了。况以老师之性情能遇为难之事,本就极少,难得有此机会,怎么也得摆一摆真心,倒是自己多情了。

“老师,”周衍顿了顿,胸中闷了一口气,一点点吐出像是一粒粒豆子“蹦蹦蹦”的落在地上,“去看大哥了?”

周衍的眼眶有些发热,“从长清观到都城,途中必经春晖园,我想老师一定会去。”声音好似是从鼻尖发出的,空洞轻渺。

皇子死后是要入皇陵的,在春晖园里周嵘的墓碑只是周衍做的衣冠冢,里面都是周嵘生前爱读的书籍与衣物。

周衍了解大哥,比起那遥远冰冷的皇陵,常常在童年跟随大哥偷溜到的春晖园,才是他最喜欢的地方。

生前有无可奈何的束缚裹挟,死后还不能肆无忌惮的吸风沐雨吗?

以本山绿泥制作的供春壶摸起来砂粒凸起,最适指尖摸索探究,粗糙的触感沿着末端的经络直达头顶,让人时时清醒。

赵疏清将手指慢慢抬起,轻微的酥麻感时有时无的跳动着,“不过弹指数年,他当年所植之树已蔚为大观了。”

岁月是把铁锹,挖出一个个土坑,将过往一一填埋。那些愉悦的、幸运的,当做种子浅浅播下,松土施肥,希望年年丰收。那些痛苦的、难过的,当做遗弃的秸秆焚烧掩埋,零落成泥,盼望就此消失。

周嵘就是他们埋入心底不想被触碰的过往。

晌午过后,宫里来人宣赵疏清进宫。

“皇上在书房,赵大人里边请吧。”刘公公站在门口笑着说道。

赵疏清进到书房后,就看到宣宗坐在书桌前翻着奏折。

今日宣宗着了一件青罗直裰,领口露出青线绣的半枯竹节,往日半披散的头发被高高束起,一只木樨簪横入乌云。

换下道服装扮,这么细细看来,周衍与宣宗倒是有六分相似。

“陛下。”

宣宗抬起头,嘴角带着一丝笑意,说道:“回来了,坐吧。”宣宗指了指桌前的椅子。

“是。”赵疏清坐下,他向书桌处看了一眼,宣宗左手侧是黄色封面奏折,右手侧是尺寸稍小白色封面的“元明书”。

赵疏清没有兴趣的收回视线,等着宣宗问话。

宣宗将左手的奏折合起扔到一侧,又在那封元明书多看了好一会,拿笔在封面画了一个红圈,放到单独一处。

“在山中待了许久,太傅可还习惯?”

“长清观乃道家清源之地,山高地灵,法正自然,如此之地修行当是福气。”

“越州吏的案子已移交到刑部了。”宣宗拿过一本奏折,右下角写着江南东路,他又从元明书一堆里翻着,同样将写着江南东路的本子拿出,双双打开一左一右的看着。

“大理寺卿陈友思为官太过谨慎小心,这桩案子他肯定是审不了,交给刑部也是迟早的事。”

“朕记得袁淮是你那年科考的恩师吧?”

“是。”

宣宗看了一眼赵疏清,像是要在他脸上找寻什么,随即又低头在元明书上打了个勾,“袁淮桃李满天下,为他伸冤的学子络绎不绝,作为你半个老师,太傅不想为他求情吗?”

若是其他人听到皇帝如此问话,一定会有些慌张,但赵疏清不会。他不会自作聪明的过度解读这句话,当然这也来自于他对宣宗的足够了解。

赵疏清回答道:“有冤无冤自有律法审判,我既为其学生,更不能不信老师品性,以情谋私,使之陷泥沼愈深。”

宣宗似乎对赵疏清的回答并不意外,只是低头写写画画,嘴角微微上扬,“你啊,还是这个脾气,毫不近人情。”

“你觉得那封信是谁放到他身上的?”宣宗停下手里的动作,直直的看向赵疏清。

“他因那件事被陛下秘密应召进京,此间并未听他提起袁淮和王曜勾结谋反一事,所以从他身上搜出来的那封信确有问题,但放信之人与截杀他的是否是同一人,目的是什么,暂不好下结论。”

赵疏清就像一棵行走的松树,坐在哪里根系就吸附在哪里,永远坐得笔直挺立。

宣宗的眼神结上了一层寒冰,冷冷的说道:“他这几年没白忙,人见多了,胆子是长了不少,都敢在朕的眼皮底下杀人了。”

“有的人并不是真的胆子变大了,只是想让别人觉得他胆子大了而已。”

赵疏清说话就是这般一针见血,和他说话就像在炎炎夏日喝了一碗深山里的泉水,浑身都透彻清亮。

赵疏清接着说道:“王曜是疥癣之疾,不足为患。倒是他身后的势力,颇为棘手,不得不防。”

宣宗摊开手掌,说道:“几家了?”

“除了谢家有明显倾向,崔卢两家暂未表态。”

“谢家老二究竟是不如老大沉得住气,崔卢两家是在暗地里观察彼此,他没去找沈家?”交手多年,宣宗对几个世家的秉性摸得一清二楚。

“王曜对沈家顾虑颇深,毕竟萧王两家世代交好,只可惜萧家人口凋零,日益衰退,土地与水运都被沈家接管,王曜得考虑背后的宗亲关系,暂不接触也符合他谨慎的性格。”

宣宗一指抵着眉心处,嘴角浮起一丝冷笑:“为相那么多年,什么都长了,就是胆子还像个桃核般大,得想个法子催催熟。”

赵疏清从宣宗处出来后,便往宫外走去。此时太阳已从乌云中冒了点头,强撑着往人间散了些光亮。

郭嘉站在不远处,着了一件便于格斗的衬甲衣,此刻阳光穿透腰间的御刀绦带,在地上投下细碎虹影,恍若汴河春波。

这是专门来等他的。赵疏清迎上去,说道:“郭统领好兴致,刚去演武场回来?”

郭嘉背着手,围着赵疏清看了一圈,一双大手紧固在赵疏清的两臂又捏又晃,脸上露出鄙夷的神情:“在道观修行这么久,身体愈发弱了,这天尊只管自己吃供奉?”

赵疏清向后挣了一下,甩了甩衣袖,正色道:“我是个文臣,并不需要郭统领这番勇武强壮,否则朝廷还需郭统领有甚用,当个门神摆设吗?”

郭嘉并不生气,咧嘴笑起来,“我就是个门神也得被赵太傅这张利嘴给戳穿了。走走,许久不见,陪我走走吧。”

“今日怕是不行,你先去换身衣服。”赵疏清说道。

郭嘉皱着眉,疑惑道:“换衣服?”

“陛下应该会传召你。”

人人都道赵太傅是替皇上去修斋,此事不假,但沿途核实消息才是目的。战局拉开,宣宗定会传召郭嘉,加强都城的搜寻。

赵疏清说完就转身离开了,这时他看到宫门口跑来一个小太监,正朝着郭嘉的方向奔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