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第2章 赴京赶考2

春风又绿,江南岸 第2章 赴京赶考2

作者:绿水浮鸥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1-15 08:25:41 来源:文学城

两个小家伙不敢怠慢,连滚带爬地穿鞋跑出门去,生怕慢一步被老太爷再敲一杖。

门外日头已升,院中竹影婆娑,一盏盏红灯笼很快挂了起来,风一吹,轻轻晃着,像是也替瞿家添了三分喜气。

到了傍晚,整座宅子愈发热闹起来,庭前庭后张灯结彩。

前厅有两盏显眼的灯笼,做工略显粗糙,分外扎眼——正是瞿淮安瞿佑苓兄妹亲手做的。糊纸的线脚也露着,偏偏写得“解元贺喜”四个大字倒有板有眼,能看得出两个孩子尽了全心。

主屋里,圆桌摆开,酒菜香气氤氲,一家人围桌落座。

瞿老太爷坐在主位,胡子梳得一丝不乱,手边搁着的,正是他亲自开封的那坛“解元酒”。这坛酒陈了十七年,开盖时香气四溢,惊得下人连声叫好。

瞿老爷与瞿夫人分坐两边,兄妹俩则规规矩矩地坐在末位——被训了一通,今日连筷子都夹得轻了些。

老太爷右手边坐了位穿一身靛青花袍盘着髻的女子,是老太爷大哥的女儿,瞿秋晚。

老太爷这一辈兄弟姊妹原本有四人——老四早夭,老二年少未娶便殒于渡口水祸,老大只留下她这一脉独苗。老太爷那辈几个兄弟不分你我感情极深,自那以后,便将这侄女当作亲生的抚养,亲厚非常。

瞿宝砚出生那年,接生的稳婆未及赶到,是瞿秋晚在内屋替她娘撑起了阵脚,亲手接下这个呱呱坠地的小丫头。瞿秋晚不曾婚嫁,一直在瞿家铺子里做二掌柜,瞿宝砚管瞿秋晚叫姑姑,两人性子也有不少颇相似的地方,瞿秋晚也一直将宝砚视作己出,疼爱无比。如今大约三四十的年纪,却不见老态,她坐在那儿一手拿着香扇,笑得温温和和。

老太爷举杯:“今儿个这一桌酒,是摆给咱们阿双的,这回秋闱,咱们阿双一举中了解元,可喜可贺。这可不容易啊,不止是给咱瞿家长了脸面,列祖列宗在上,都看着咱们瞿家出了个真真正正的读书人。”正经的说完了,老太爷玩笑道,“当年老头子我也才考了个秀才,小阿双这才不及弱冠就把老头子我甩了几条街,后生可畏啊,哈哈哈哈。”

众人都纷纷笑了起来。

瞿秋晚也举起酒杯来,笑道:“小阿双那时候才那么点大呢,现在都是做大事情的人了,姑姑也没什么别的拿得出手的,手里就银子多,这去京城路上,姑姑给你准备个大红包,等到了京城,吃穿可不能差了那些京城里的姑娘们,出去一趟,读书之余,也不忘多看看其他风景。”

瞿宝砚之前似乎也不觉得,但今晚屋里的烛火让人格外暖和,身上似乎都要冒出热气,她微微起身,向长辈一揖,语气清正温缓:“多谢诸位长辈。”

坐在旁边的瞿佑苓悄悄瞥了她一眼,又悄悄低下了头。

瞿姑姑瞅见了,笑道:“哟,今天我们淮安和佑苓倒是难得安静,这是怎么了?”

老太爷喝了口酒,笑着道:“你们两个小的,还愣着做什么?还不起来给你们大姐敬个茶,说句体面话?”

瞿淮安闻言,立马端起杯子站起身来,声音响亮:“大姐,恭喜你中了解元!我跟佑苓以后一定好好读书,不给你丢脸!”

瞿佑苓也连忙站了起来,眼珠一转,抬头看了眼屋梁上那两个刚刚挂起的大红灯笼:“大姐,我和二哥今天下午一起做了灯笼给你贺喜……虽然做得不太好看,但我们真的觉得大姐很了不起。”

她顿了顿,又仰头认真看着宝砚:“等大姐到了京城,能常常给我们写信吗?”

话音刚落,瞿夫人便在旁边轻声斥了句:“你们大姐日日读书,哪有那么多时间给你们写信?”

瞿宝砚笑了笑,望着面前两个小不点,也站起了身,举杯回敬,语气笃定:“会写信给你们的。”

“我走了以后,你们俩就是家里的小大人了。你们肩上可也挑着担子,要照顾好爹娘,姑姑和太爷,照顾好全府上下。你们是瞿家的孩子,就要顶得住这顶‘瞿’字。”

兄妹俩这听得叫一个心潮澎湃,一股使命感油然而生。瞿老太爷在一旁眯着眼笑,瞿老爷连连点头,瞿夫人眼中也多了些水光。

瞿夫人忧心起来:“眼下放了榜,官府里的老爷们也来府里报过了信,再过几日就得启程进京了。阿双年纪虽不小,可到底是头一次出远门,咱们得好好准备才是。”

瞿老爷点头:“是得好好安排。京城路上远得很,转几省才到,过年气候也寒,衣物行李要备得齐全。”

瞿姑姑接话:“可不止衣物,还有书卷笔墨、文房四宝都要带足了,虽说到了京中能补,可出门在外,阿双也得用,备着总安心。”

老太爷一边喝酒,一边摆手:“还有护身的打手,阿双是解元头名,沿路若遇不识事之人,难免惹眼。”

“护送的人我来挑。”他话音落定,环视一圈,“就叫老陈带几人,一路随行,半月前我就开始备着马车了。”

一桌人谈着谈着,从路线讲到供食,从人手安排讲到要不要带几个老嬷嬷跟着照顾起居,谁都没提累,倒像是都想多说点、多帮点。

今晚这桌虽说是给瞿宝砚摆的,但她从头到尾也没说过几句,和往常一样,时不时夹几筷子菜慢慢吃。

她的话本来就不多,只坐在桌边一直听着他们一人一句,有人为她计划路线,有人记得她爱吃醋泡姜,还有人翻出她孩童时爱穿的虎头靴说“京城冷”——

秋闱过了,天也渐渐凉了起来。热汤入肚,夜色如墨,院外偶有风过,烛影轻晃。

就在眼下的京城之行前路未卜,但瞿宝砚忽而觉得,有家如此,一路风霜何惧。

到了后半夜,两个小孩吃的也差不多要到入睡的时间,便被瞿夫人赶回了院子里睡觉,瞿老爷多喝了几盏酒,有些不胜酒力也回房歇下了,瞿秋晚拉着瞿宝砚说了好一会儿话,最后老爷子发了话才回去休息。

花厅里的蜡烛还在燃着,却就剩下老太爷和瞿宝砚两个人。

爷孙俩聊起往事,老太爷抿了口酒,忽而笑着道:“宝砚,可还记得你这名字是怎么来的?”

闻言,瞿宝砚想起家里长辈讲过她小时抓周礼的事,不禁笑了笑。

瞿宝砚的乳名叫阿双,因为她是瞿家这一辈的第一个孩子,自小得长辈宠爱得紧,连名字都慎之又慎。

“阿双”寓意好事成双、双喜临门,图个吉祥讨喜。但大名一直都没定下来,直到她满周岁那年的抓周礼。

那日瞿家热热闹闹办了场抓周,亲戚朋友齐聚一堂。各色文玩摆了一地,什么算盘、秤砣、银锭、书简……众人正等着看她会抓哪样,结果那小小的手竟一把抓住了砚台,抓得稳稳当当,怎么都不肯松开。

那可只是个一岁大的孩子,而那砚台又沉又滑,连三岁孩童都未必能握住,更别说拿起来不撒手。

瞿老爷和瞿夫人是惊讶又高兴,直道这孩子将来怕是要跟书本砚台打一世交道了。

老太爷更是一拍大腿,喜得合不拢嘴:

“这手一伸就进了文章里!不是状元是啥?”

“就叫宝砚!瞿宝砚!”

堂中烛火忽地颤了一下,瞿宝砚看向老太爷缓缓道:“您说,宝者,珍也;砚者,文也。取其珍重文章、执砚为志。”

老太爷点了点头:“你如今中了解元,没想到真就走上了读书这条道。但我今儿这杯酒,不只为了庆功。”他说着,微微正了正身子,“老头子我也得跟你唠两句,这几句话,怕等你上了京城不见得有人再跟你讲,而又最好有人早早就跟你讲了。只得我这个祖父来讲。”

瞿宝砚端正坐着,神色认真:“您说。”

老太爷望着她,语气渐沉,缓缓道:“世人都说读书难,但其实读书啊,靠的就是两件事:一是专心致志,二是融会贯通。大多人没有这个定力,便归结于聪不聪明。天赋固然重要,但还要下苦功夫,而你有文章天赋,再加上这份苦功,就能读得好,考得出,成文章,得功名。”

“可入京读完书,考完试,最后是去干什么?——是去做官,这里头名堂那就大不一样了。”

“你读的那些书里讲‘为政以德’,讲‘天下为公’,可你真到了官场上,衙门里——人情、利器、权衡、虚实,全都有,但你读的书里却一个都不会教。”

“你若只会读书,就叫人牵着鼻子走;你若只讲正理,别人把你当迂腐;你若处处退让,又失了立场。要走得稳,就得心里有数:哪一步能让,哪一步不能让。”

他说着,举起手中拐杖,点了点地面:“这天下不是纸上文章,这仕途,既要拿得起笔,也要沉得住气。写得了文章是一码事,做得了实事却又是另一码事。至于怎么做,老头子我也只能提个醒,就看你自己怎么边学边悟了。”

瞿宝砚静静听着,没有插言。

老太爷说完,停顿了好一会儿,良久未语,宝砚也静静坐着等着。

终于,老太爷又继续低声开口:“你是我们瞿家的骄傲。也是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大的骄傲。可话说回来,老头子我也惭愧。”

“我孙女能考上解元,是你自己争气,是你苦出来、拼出来的,咱瞿家也跟着沾了你的光。瞿家能为你做的,不多——这一路上,我们能保你衣食不缺,保你安全无虞,一路稳稳当当到了京城。可一旦你进了京,那之后的每一步路,家里就再帮不到你什么了。”

“京城那地方,风比南地冷,话比人硬。你姓瞿,他们不认识;你中了解元,他们也未必放在心上。咱们家在千里之外,到时候,鞭长莫及,爱莫能助,一切都只能靠你自己了——”

他这番话,说得不重,却一句比一句沉。在那灯火轻晃的酒桌上,仿佛远处夜风也忽然止了。

瞿宝砚声音平静,稳稳颔首:“孙女记下了。”

老太爷放下酒盏,微微叹了口气:“老头子我这一辈子,如今也算耄耋之年了。能把瞿府撑到今天这般模样,说不上什么了不得,可也算是没叫祖宗蒙羞。你是我孙女,又有本事,可惜祖父不是丞相那样的大官。我不能替你铺路,也不能替你挡风。但我能教你的、能传下来的,哪怕只一句话,也不白活这辈子。”

他转头看向瞿宝砚,目光清明而沉静:

“宝砚,你记住——到了京城,你就是你自己。”

“没有靠山,没有背景,没有旁人替你说话。”

“你是瞿宝砚,孤身一人立在庙堂之下,风吹雨打,没人为你遮。”

“但做事,有一件东西,可以保你立在风口浪尖、泰山崩前而不倒。”

他抬起手,指尖稳稳敲了敲桌面,一字一顿:

“那就是——正。”

屋内静了一瞬,烛火微晃,仿佛连墙上的影子都肃了三分。

“人可以不得势,不得宠,不得利——但不能不正。”

“你若正,旁人虽算计你,终究忌你;你若不正,哪怕有权在手,也不过是风中纸。”

“正,不是叫你事事讲理到头碰壁,也不是叫你不辨是非甘为牺牲。”

“而是你心里要有一杆秤——偏得动,沉得下,明得起。”

“别人求快,你求稳;别人求势,你求安;到最后你会发现,跑得快的未必走得远,手握大权的也未必能安然睡觉。”

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像是嘱托,也像是疼惜:

“这条路不好走,但你只要守得住心,行的正,就能一步步把别人想不到的位置,变成你能稳稳站上的地儿。”

“你将来是什么样的人,不靠你姓瞿,也不靠你中了什么元——就靠你到底能持正多久。”

老太爷说完,慢慢收了声,拐杖往地上一磕。

“明白了吗?”

瞿宝砚抬眸,起身郑重一拜,肃然应道:“宝砚谨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