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越第一刀先刀x皇帝 > 第76章 五文钱的奇妙之旅

穿越第一刀先刀x皇帝 第76章 五文钱的奇妙之旅

作者:娜沐卡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18 12:02:59 来源:文学城

第二期的课程内容,林薇经过反复思量与修改,最终将核心定位到挖掘资源禀赋优势,优化产业格局,实现区域经济腾飞上。

她无法忘记史书上对北宋“积贫积弱”的描述。

这个时代是如此畸形,一方面,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汴京的繁华超越以往任何朝代,海贸有广州、泉州、明州之地,边贸有与辽、西夏的榷场,内陆贸易更是网络四通八达,丝绸、瓷器、茶叶通过茶马贸易等渠道远销四方,货币经济高度发展。

可另一方面,国家财政时常捉襟见肘又是不争的事实,底层百姓生活困苦,沉重的徭役赋税压在肩上,所谓的“富”仿佛与大多数平民无关。

这固然与那狗屁的岁币和上层的剥削有关,可更多的还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原本她确实是只想讲讲人文地理知识,但一次次推迟开课的时间,让她有了更多思考,想到边军等待粮饷的焦急,想到普通百姓谋生的艰辛,她最终还是调整了教案,决定直面这个时代的核心困境之一。

第二天的课程主题是“全国经济物产分析”。

林薇口中的“全国”,自然是众所周知的那张“大公鸡”地图所涵盖的整个区域了,自然就包括了北宋、辽、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控制的范围。

在座的官员们,除了几位将军对此觉得理所当然,有边军在此,了解邻国物产乃应有之义,说不定哪天就是我们自己的了。其余文官脸色都有些微妙。

助教悄悄告诉林薇,昨晚各部官员们就“格物”与资源分布背后蕴含的“天地规律”争论到深夜,几乎要将课堂变成经义辩论场。

林薇:……

算了,她也知道这是宋代士大夫深入骨髓的习性,关乎“理”与“道”的探讨,拦是拦不住的,这也算是他们的“职业素养”。

她清了清嗓子,开始授课。

“今日我们讲‘经济物产’。在诸位大人心中,‘经济’二字,或许更多意指‘经世济民’之大道。然今日我们所论,没有那么宏观,而是需要更具体一些,关乎百姓日常生活的‘经营’与‘生计’,关乎货物的生产、流通与价值实现。”

她首先解释了“经济作物”的概念。“譬如棉、麻,它们并非直接果腹的粮食,但其价值何在?在于‘转化’。”

她详细阐述了棉花如何从田间白絮,经过轧籽、纺纱、织布,最终成为御寒的衣物;麻如何变成结实的麻布、麻绳。

“类似这样的过程,创造了远高于其作为植物本身的价值,吸纳了劳力,形成了产业,这便是‘经济’活动的一环。”

几位户部和工部的官员闻言,若有所思。

接着,林薇切入一个更核心的概念——“流通”。

“我们大宋的商品经济发达,诸位有目共睹。然而经济的活力,关键就在于‘流通’。”她顿了顿,抛出一个让众人皱眉的说法,“譬如有一富户,他有家产千万,若不使用,只是被深埋于地窖之中,那么对于世间而言,这千万贯家财,与石头何异?它并未创造出任何实际价值!”

台下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钱庄和票号,可家产窖藏,在这个时代仍然是极为普遍的行为,将积攒的铜钱小心收好,是普通家庭最朴素的理财方式,郡主此言,简直颠覆常理!

林薇知道经济学概念过于超前,可是要讲经济作物和矿藏价值,如果不讲起经济价值和意义,那她上这门课的意义就大减了。

必须用最浅显的例子让他们认识到经济的价值。她示意助教,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表格。

“我们来设想汴京城内外的三户寻常人家。”她开始描述,声音清晰而平和。

“第一家,住在外城西侧的张三家。张三在城东李员外家做短工,日薪80文;其妻在家照料公婆和孩子,闲暇时接些织布、绣花的活计,每月约能补贴500文家用;张父偶尔能帮邻里写写书信,张母操持家务。全家月入合计约3贯钱,在汴京属底层平民水平。”

众位熟悉民生的官员默默点头,差不多。

“第二家,是张三的邻居李四。李四家在街角开了间小小的杂货铺,售卖些针头线脑、日用杂货,李四每日需要去城外乡间收购些绣品补充货源;其妻在店中作为内掌柜招呼生意;其父略通文墨,帮着记账;老母亲则负责照顾孙儿并操持家事。全家月入合计约5贯钱,比张三家稍显宽裕。”

“第三家,是住在京郊十里铺的村民王五一家。王家是未曾分家的大家庭,王五上有兄长,下有两弟一妹,家中还有六个未成年的子侄。王五父亲早年有些积蓄,家中置办了永业田20亩,又额外租种了地主30亩旱地和一片小小的果林。”

“王五合家成年男丁五人辛勤耕种,女眷们纺线织布、养鸡饲鸭、操持家务,全年无休。风调雨顺之年,扣除田赋、支移、折变、丁口钱等各项苛捐杂税,一年到头,辛苦所得折钱约60贯,平均每月5贯左右,看似与城里的李四家相当,但其中艰辛,不可同日而语。”

助教随着林薇的讲述,将三家的人员和主要收入情况填入表格,并特意空出了“主要支出”一栏。

台下官员们看着这清晰的条目,都在心中默默衡量这三家的生活境况,有些人也想到了最近办公用到的表格,确是便捷。

而几位将军则是一脸茫然,姚古更是小声嘀咕:“郡主说这些作甚?这张三李四赚几文钱,与我们打仗有何相干?”他心下疑惑,不是讲怎么解决军饷问题的么?学会算这农户家的账有什么用?

林薇拿起教鞭,指向那空白的“支出”栏:“现在,有哪位愿意上来,根据常情,为这三家填一填他们主要的开销用度?举手作答,算个人积分。”

这题目正是户部及三司官员的专长,立刻有人踊跃举手。林薇点了三人上前,他们细致地填满了表格:

张三家:购粮(自产不足)、买菜、油盐酱醋、房租、衣物缝补添置、偶尔的医药、人情往来。

李四家:店铺租金/维护、进货成本、一家衣食、子女启蒙束脩、更多的交际应酬。

王五家:农具维护/添置、牲畜饲料、种子、必要的农税之外的杂费、极少量的日用采购(如盐、铁器)、几乎无娱乐开销,大部分衣食自产。

“多谢三位。”林薇让助教为他们加上积分,然后转向全体学员,“诸位请看,这三家年收入折算下来或许相差不大,但他们的‘经济活动’轨迹,却天差地别!”

她先指向王五家:“王五一家人,勤劳本分,几乎自给自足,是不是看起来很好?基本没有太大开支,衣食住行不假外求,钱财极少流动。除了必要的盐铁和婚丧大事,他们几乎不参与市场交易。”

接着,她指向张三和李四家:“而住在城里的这两家则不同。他们需要买米买菜,需要支付房租,需要为柴米油盐酱醋茶付费,李四家还要考虑店铺的流通……他们的钱,在不断地支出去……”

她停顿了一下,让众人消化这个对比,然后掷地有声地问:“现在,大家是否稍微能理解,我为何说‘钱活动起来才有价值’?”

林薇看着众人或疑惑或沉思的表情,知道他们一下没法理解这其中到底有什么问题或者哪里不对。

她还是低估了固有观念的差异。想了想,她从讲台下取出一张大幅白纸铺开,又拿起一支钢笔。

“我知道诸位或许还有疑虑,那我们就再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她边说,边扫视了一圈台下众人的反应,然后低下头,在纸上画了几个铜板,同时用清晰的声音讲述:

“假设,这里有五文钱。”

“它最初,是支付给张三妻子帮忙缝补的工钱。”她在纸的中央画了一个圈,写上“张妻”,并标出“收入5文”。

“第一日,张妻拿着这钱,向走街串巷的糖葫芦小贩买了两串糖葫芦,带给眼巴巴的孩子。”她画出一条线,连接到“糖葫芦小贩”。

“小贩收了钱,傍晚回家的时候,在路边向豆腐娘子买了几块豆腐,回家煮夜饭。”线条延伸至“豆腐娘子”这儿。

“豆腐娘子捏着这还带着油渍的五文钱,第二天到李四的杂货铺,买了些针线布头,准备缝补家人的衣物。”线条到了“李四杂货铺”。

“这五文钱,此刻到了李四手中。恰巧李四的孩子这几日染了风寒,他觉得该给孩子补补,便用这五文钱,向在集市上卖鸡蛋的王五媳妇买了几个鸡蛋。”线条这就连接到了“王五媳妇”。

“王五媳妇拿着钱,本想回家存着,可看着自家渐渐长大的闺女,心想该添些打扮了,便找到熟悉的货郎,用这五文钱买了两朵鲜艳的绢花。”线条连至“货郎”。

“货郎晚上回家理货,发现这几日绢花好卖,第二天赶紧找到经常接活计的张三妻子,将这五文钱作为定金,又订做了几朵新的绢花……”

线条蜿蜒着,重新回到了起点“张妻”的位置,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画完后,林薇示意助教将这张“五文钱三日漫游”贴到了黑板旁边的墙上。

整个教室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张图上,那简洁的线条和文字仿佛拥有魔力,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他们从未如此直观感受过的真相。

无论是精通庶务的户部官员,还是习惯宏观战略的将领,甚至是醉心义理的大儒,此刻都盯着那首尾相连的循环,脑中嗡嗡作响,关于财富本质的冲击,震撼着他们的固有认知。

林薇看着众人的表情,轻轻放下笔,用教鞭指向那张图:“诸位请看,这五文钱,从张三妻子这里出发,绕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她的手上。”

“钱,还是那五文钱,不多不少,不增不减。”

“但是!”她加重了语气,教鞭沿着那条循环的路径划过,“在这流转之间,它满足了几个孩子的口腹之欲,助益了一家人的晚餐,补好了几件衣衫,慰藉了一位病中的孩童,妆点了一个少女的容颜,还促成了一笔新的订单……它仿佛一块投入静水的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它所经之处,带来了满足,维系了生计,激活了劳作的意愿与可能。”

“这,就是‘流通’创造的价值!这价值,远超过五文钱本身!”

“我们暂且不论那些巨富商贾,单说普通百姓的生活,其实就是靠这样的流通带动起来的。有了这流通,生活才有盼头,民间才有活力。”

她停顿了一下,留时间让大家思考,然后才抛出最后那个尖锐的问题,目光扫过全场,尤其是那些认为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便是太平基业的官员:

“现在,诸位还认为,将所有的百姓都牢牢捆绑在田地上,让他们仅仅‘老实本分、辛勤劳作’,然后攒下几贯血汗钱,挖个坑,小心翼翼地埋在自家床铺之下,让它们就此沉睡……”

“试想一下,若天下钱财大多如此沉睡,市集何以繁荣?百工何以维生?这般将活水变为死水,于我大宋而言,便是最好的、最有利于国家民生的选择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