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妮觉得很新奇,两块大石头摞在一起就变成了石磨,石头上有一道一道被凿上去的棱。
下面的石头比上面的大,这样磨好的粮食会被挤压在下面的石头上。
利用杠杆原理,人只要推动上面那快大石上的木头石磨就会转动。
上面的石头中间有一个孔,人只需要把要磨的粮食倒进孔里,粮食就会流到两块石头中间的缝隙中,石磨转动石头上的棱会把粮食碾碎。
一遍一遍直到磨成你想要的大小。
李燕妮兴致勃勃的去推了一会儿,推磨的人一直在转圈。
果然没一会儿她就晕乎乎的摆手,实在不行了她又恶心又头晕,小三子笑呵呵的把她扶到一边。
休息一会儿李燕妮好了点,她帮着小三子往石磨里放粮食,把磨过一遍的苞米在放进石磨里磨第二遍。
就这样反反复复直到小三子说:“可以了燕妮,你把磨好的小碴子装袋子里就行。”
等把小碴子都装好天已经暗了,二人推着车回家,路过张婶子家的时候军宝跑出来喊他们,“三哥,燕妮姐,我妈让你们俩来我家吃饭。”
李燕妮和小三子答应一声,小三子说:“我先把车推回去,天黑了不好推车。”
张军宝答应一声乐颠颠回去了,两个人把小碴子送回家,拍拍身上沾的苞米面子也没换衣服就去了张婶家。
吃饭的时候李燕妮说起了再过几天邵宇就要放寒假了,要过来住几天的事。
张婶子说:“让小宇住我家,军宝早就收拾好房间了。”
张军辉说:“可不是嘛,里里外外让我洗了好几遍,生怕城里的小孩来咱们这不习惯,还怕家里有虱子别爬到人家身上人家嫌弃。”
张婶子笑了,“燕妮你可别提了,这段时间天天监督我们打扫卫生,衣服从里到外换了好几遍,棉被都让我拆洗了。”
“这小子还非得让我买虱子药,告诉我说俺们家里绝对不准有虱子。”
李燕妮笑了,这个军宝还挺细心的,她说:“多注意点卫生是好事,军宝,燕妮姐那有香皂,明天给你拿过来一块留着洗澡洗头用,勤洗澡换衣就不会容易生虱子了。”
张军宝高兴的嘻嘻笑,“谢谢燕妮姐。”
李燕妮说:“我们军宝长大了,知道干净知道美是好事,以后需要啥就找姐,燕妮姐都能给你找来。”
张婶子瞪了一眼小儿子,“一天天的就知道麻烦你燕妮姐。”
吃完晚饭天都黑了,李燕妮要帮忙收拾,张军辉赶紧制止,他和军宝一起把桌子捡了,今天轮到军宝刷碗。
张婶子说:“他们都长大了,这些活基本都不用我干。”
李燕妮羡慕的说:“婶子真是好命,两儿子还能帮你做家务,有的人家生姑娘还不一定帮忙呢。”
张婶子确实挺欣慰的,孩子懂事让她少操不少心。
张保国和小三子在一边聊天,张保国明年开春想给村里抓点猪羔子养。
年底交完任务村里还能剩几头,逢年过节的杀了还能给社员们分点肉。
社员们一年到头干活累够呛,吃的不好饭量就大,有的人家头半年能吃饱,后半年只能喝稀的。
小三子说:“养猪是好事,队里统一养就得专门找几个人,就那些在家干不了重活的大娘们,一天给几个工分她们肯定乐意。”
张保国点头,他也是这么想的。
李燕妮在旁边插了一句,“村长叔,为啥不让社员们自己养猪?自己家养了猪到了过年杀个猪,以后大半年都有猪肉吃不是挺好的么。”
张保国都愣住了,自己家还能养猪?
小三子也愣住了,现在自己家能养猪么?
李燕妮不解的问:“不能养么?以生产队的名义买回来猪崽子,社员谁家想养猪就拿钱买猪崽,再给队里交点钱买猪饲料。”
“不想交钱或者没有钱的人就免费给队里再养一头猪,队里出饲料,但是不给工分,年底抓一头大的交给队里,另一头就是他们自己的。
“要是谁家的猪被养死了那让他们自己承担责任,饲料和猪崽的钱都要还给队里。”
这样不管怎么算队里都不吃亏,要么卖饲料给社员,能给队里创收。
要么出饲料年底拿回来一头大肥猪,最差的猪养死了,队里还能收回来饲料和猪崽的钱,一本万利的买卖不好么?
张保国和小三子听的一愣一愣的,张婶子一听乐了,她说:“要是这样我肯定养两头猪。”
“队里出饲料,我就出一个猪崽的钱在出点力,过年就能杀一头大肥猪,别人不愿意我愿意。”
张保国仔细琢磨一下确实是个好办法。
他高兴的说:“收上来的猪交完任务剩下的就是队里的,到时候杀了给社员们分猪肉。”
“这个主意不错,明天我就去村里和村干部还有小队长开会研究一下。”
回去的路上小三子说:“燕妮,你这个主意真好,这样就算手里没钱也能养一头猪给家里人补补。”
“你说咱们也要养一头吗?”
李燕妮头摇的跟个拨浪鼓似的,她说:“不养,太臭了还招苍蝇,反正咱们也不缺肉吃,手里有钱馋了咱们就买点吃呗。”
小三子一听也是,那就算了。
他们平时还上山打猎,野鸡野兔啥的一年到头也不缺,何况他们还有一个鱼塘,想吃鱼随时可以。
最近这段时间村里人闹哄哄的,都在谈论明年养不养猪的事。
有很多人家跃跃欲试,毕竟这么好的事哪里找,不就出点力么,现在谁家干活不出力,喂猪而已又不是什么累活。
村长说了,谁家想养猪的先报名,到时候村里集体去买猪崽子,家里只要准备一只猪崽子的钱和砌一个猪圈就行。
猪崽子不好买,具体村里能买多少谁也不知道,所以按报名先后顺序分猪崽子。
有的人家觉得风险有点大,万一猪崽子死了岂不是要亏钱。
李燕妮对这些不感兴趣,她依旧还是每周两次雷打不动的去市里,这段时间因为换季工作室比较忙。
张婶子已经连续加班一个月了,李燕妮怕她累着劝她不行的话再找一个人。
张婶子不同意,她说:“我不累,晚上加个班而已有啥累的。”
“家里电灯泡都换成大的,通亮通亮的一点都不耽误干活。”
“你叔也去儿子那屋睡,我白天啥事没有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一点都不累。”
李燕妮千叮万嘱的交代完张婶子,她又去看了看张兰花。
前几天邵奶奶帮着张兰花也买了一台二手缝纫机,是邵奶奶的邻居家的,老太太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也不太用就给卖了。
张兰花做活的速度提上来不少,现在她家里什么也不让她干,她就每天做衣服,这段时间活多她真是挣了不少钱。
天气越来越冷了,李燕妮打算十一月份开始一周就去一次市里,天气太冷来回骑车还挺遭罪了。
到了下雪天她打算一个月去两次,下雪天骑车不安全,人也太遭罪。
没想到天还没下雪李燕妮就听到一个震惊的消息,“叶欢要结婚了。”
听见这个的时候她正在喝水,差点没呛死自己,马娟赶紧给她拍背。
李燕妮问马娟,“这是啥时候的事?这也太突然了,叶欢咋想的,咋突然就要结婚了?
马娟嘴角露出一抹讽刺的笑,她说:”叶欢说了,结了婚就在家吃香的喝辣的,她对象说不用她下地干活,家里做饭还有她婆婆也不用她。”
李燕妮都惊呆了,这是谁家老爷们这么想不开娶个祖宗回家。
李燕妮想知道到底是谁会这么缺心眼,“叶欢对象是谁?”
马娟摇头,“我也不认识,听说叫王福银,家里条件挺好是五队的,我都不知道叶欢是咋跟姓王的勾搭上的。”
李燕妮笑了,“马娟你学坏了,竟然还敢说勾搭两个字。”
马娟不在意的说:“我现在会说的可多了,天天跟邻居大娘一起唠嗑,啥都学会了。”
叶欢结婚的日子定的挺仓促的,十一月十号结婚,反正她的家也不在这儿,顶多就是知青院的知青们去送送她。
李燕妮没打算去,叶欢那个人她从心底里不喜欢,所以也不必假装没矛盾的去参加婚礼。
现在的婚礼很简单,把新娘子接回家摆两桌没有现代的各种仪式啥的,到时候去领个结婚证就行。
还有好多人结婚证都不领,只要在家办几桌就算是结婚了。
王福银这个人李燕妮见过一次,长得端端正正,一脸的憨厚像。
李燕妮实在没想明白他咋就娶了叶欢呢,估计是看叶欢长得好看吧,只要不发生冲突叶欢说话也挺好听。
叶欢结婚那天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冬天正式来了。
李燕妮没去参加婚礼,听马娟说:“老王家请了三桌酒席,他们全家都对叶欢挺好的,叶欢也会说话,把王福银哄的团团转。”
李燕妮觉得事情发展的有点快,刚听说叶欢要结婚,没过几天婚都结完了。
这天李燕妮穿着厚棉衣,带着围脖脚步飞快的跑到张婶子家。
她去看看前几天收的一批冬衣做的怎么样了,天气一点点变冷,她这个一辈子在南方生活的人有点不能适应。
所以她最近不打算去市里了,她去告诉张婶子一声。
张婶子还在家赶工,这段时间活儿还真不少,冬衣做起来比较麻烦,需要的时间长。
不过价钱也好,棉衣一件光手工费就要四块钱。
主要是李燕妮设计了一批棉服,男女款都有,有短版的有长版的,特别受年轻人的喜欢。
所以从刚入冬起张婶子和兰花姐就一直在赶工。
张婶子看见燕妮来了赶紧把她让上炕,炕头有一个小棉被,平时坐在炕上盖腿用的。
李燕妮坐在热炕头,腿上盖着小棉被这才舒口气,外面太冷了,李燕妮感觉自己的骨头缝都是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