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穿成县令:我和夫人基建强国 > 第22章 算盘

穿成县令:我和夫人基建强国 第22章 算盘

作者:2591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1 08:15:46 来源:文学城

秋粮归仓,赋税入库,河间府上下都透着一股子松快劲儿。府衙的常平仓堆得满满当当,新打的粟米散发着干燥的香气。百姓家中的陶缸、席围子也大多见了底儿,但脸上却没了往年青黄不接时的愁苦,反倒多了几分踏实。

可这踏实底下,暗流没消停。

府城最大的“永丰”粮行后堂,光线昏暗。几个穿着绸缎、脑满肠肥的粮商凑在一块儿,桌上摆着算盘和账本,空气里弥漫着劣质烟草和焦虑混合的味儿。

“他娘的!”一个矮胖粮商狠狠啐了一口,“沈砚这手‘高价收粮’玩得阴啊!往年这时候,咱们压压价,那些泥腿子为了换盐换布,贱价也得卖!现在倒好,府衙那常平仓敞着口子收,价钱还比市面高半成!咱们铺子里的陈粮,都快捂出蛆了!”

另一个瘦长脸的接口,声音尖利:“何止!那‘妇孺工坊’的布,结实又便宜,直接顶了咱们从南边倒腾来的粗布!还有那‘百工馆’弄出来的藤筐、小木器,把杂货铺的生意都抢了!再这么下去,咱们喝西北风去?”

“喝风?”坐在主位上的赵家旁支,赵掌柜(虽赵家倒了,但旁支小生意还在)阴沉着脸,手指捻着一粒发霉的豆子,“沈砚断了咱们的财路,那就别怪咱们不给他留活路!秋粮是收了,可明年呢?那些新开的官田,那些流民分的永业田,靠啥种?靠手刨?”

他压低声音,眼中闪着毒蛇般的光:“种子!农具!铁器!盐!这些命根子,不还在咱们手里攥着吗?沈砚能收粮,他能凭空变出盐铁来?府衙那点存项,能撑多久?告诉下面那些铺子,盐,涨三成!铁锄、犁头,涨五成!新粮种?嘿嘿,就说今年雨水不好,南边歉收,进价高,也涨!我看那些刚喘过气的泥腿子,拿什么买!”

“高!赵爷这招高!”矮胖粮商眼睛一亮,“到时候地里没家伙什,盐也吃不起,看他沈砚的‘永业田’还永个屁!民心?哼,饿肚子的时候,谁还记得他是青天还是黑天!”

“对!就这么办!还得放出风去,就说府衙收粮是为了囤积居奇,明年春荒好卖高价!”瘦长脸也兴奋起来。

几个粮商如同嗅到血腥味的豺狗,在昏暗的后堂里,噼里啪啦地打起了谷仓里的黑心算盘。

***

这股子邪风,没两天就刮到了市集上。

“啥?盐又涨了?前天不是还十文吗?今天就要十三文了?”一个挎着篮子的妇人站在盐铺前,看着木牌上新写的价钱,脸都白了。

盐铺伙计耷拉着眼皮,爱答不理:“南边遭了灾,船运不过来,进价飞涨!爱买不买!”

铁匠铺门口,围着几个想买锄头的农人。

“掌柜的,这锄头…咋比秋收前贵了快一半啊?”一个老农摸着口袋里刚卖余粮得的铜钱,心疼得直抽抽。

铁匠铺掌柜叼着烟袋锅,喷出一口烟:“铁料贵了呗!炭也贵!工钱也涨!嫌贵?您去府衙问问,看沈大人能不能给您变出便宜锄头来?”

粮种铺子更是人满为患,吵吵嚷嚷。

“掌柜!俺订的新黍种呢?钱都交了!”

“对不住啊各位,南边水路不畅,种子运不过来!就剩这点陈种了,要的赶紧,价钱…可就不是之前那个价喽!”掌柜的嗓门提得老高。

集市上的欢快劲儿像被泼了盆冷水。农人们攥着卖粮的钱,看着飞涨的盐价、铁器价,听着粮种短缺的消息,脸上的喜色褪去,眉头又锁了起来。刚尝到点甜头,这日子咋又紧巴起来了?

消息自然也传到了府衙。

“大人,查清楚了!就是永丰、德隆那几家粮行带的头!盐、铁、粮种,都在涨!还四处散播谣言,说府衙收粮居心叵测!”赵大一脸愤慨地汇报,他脸上的刀疤都气得发红,“要不要我带人去…”

沈砚摆摆手,制止了赵大。他站在窗边,看着府衙后院晒场上,一群“荣军互助社”的老兵正跟着王虎学用新打制的省力耙犁。那耙犁是张铁头他们根据沈砚的草图改进的,加了几个省力的铁滑轮组,几个缺胳膊少腿的老兵用起来也不费劲。

“堵不如疏,抓几个奸商容易,堵不住这暗流。”沈砚转过身,脸上没什么怒色,反倒带着一丝了然,“他们这是被逼急了,想卡住盐铁种子这脖子,逼百姓回头求他们,顺带给我上眼药。”

秦怀安忧心忡忡:“大人明鉴。可眼下府库虽充实,但钱粮要用在刀刃上。工坊扩建、学堂开支、军械打造、河道维护…哪一样不要钱?若长期高价购入盐铁种子补贴百姓,绝非长久之计。且奸商造谣,蛊惑人心,恐生变故啊!”

苏婉也在一旁,她刚从工坊区回来,身上还带着淡淡的棉麻气味:“郎君,工坊新织的布,虽供不应求,但原料麻皮、棉花的收储也需大量现钱周转。盐铁之困不解,百姓生计艰难,工坊的根基也会动摇。”

沈砚走到桌边,手指点了点河间府的舆图,最终落在那条奔腾的清澜江上,目光灼灼:“我们的命脉,从来不是奸商的铺子,是这条江!南边的盐铁、种子、布匹原料,为何要受制于陆路盘剥和奸商坐地起价?”

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破釜沉舟的决心:

“赵大!”

“卑职在!”

“你即刻持我手令,去‘荣军互助社’、‘百工馆’,挑选三十名水性好、手脚麻利、信得过的弟兄!告诉他们,要干一件玩命的买卖,成了,河间府从此盐铁无忧!工钱按三倍算!伤残抚恤,府衙兜底!”

“秦府丞!”

“下官在!”

“你立刻筹备!在清澜江下游,靠近我们河间府界、水流平缓的‘柳树湾’,秘密设立一处中转货栈!要快!要隐蔽!备好装卸人手和仓储!”

“婉儿!”

“妾身在!”

“你亲自去‘妇孺工坊’和‘百工馆’,组织人手,昼夜赶工!用咱们最好的麻布、最结实的藤器、新制的省力农具,再备上些府城特产的药材、山货,打包装箱!数量要大!品质要精!这是咱们换盐铁的本钱!”

“另外,放出风去,就说府衙因盐铁价高,正焦头烂额,恐无力维持工赈粮饷,让那些奸商…再得意几天!”

命令一条条发出,带着冰冷的杀伐气。秦怀安和苏婉都明白了沈砚的意图——他要打通清澜江下游的商路,绕过陆路奸商和关卡,直接从产地进货!这是要虎口夺食!风险极大,一旦被沿江的豪强势力或水匪察觉,后果不堪设想!

“大人,这…太冒险了!”秦怀安手心冒汗。

“不冒险,就得被他们卡着脖子勒死!”沈砚语气斩钉截铁,“河间府要活,就得有自己的活路!赵大挑的人,是跟土匪真刀真枪拼过的老兵!百工馆的兄弟,能造水车,就能改船!这条路,必须趟出来!”

几天后,一个薄雾弥漫的清晨。

柳树湾,一处僻静的河汊。三条经过加固改装、加装了简易挡板和强弩的平底货船,静静地停泊在岸边。船上满载着捆扎严实的麻布、藤器、农具和山货箱子。船头,站着三十名精悍的汉子。他们穿着便装,但眼神锐利,腰里鼓鼓囊囊显然藏着家伙。领头的正是赵大和王虎!王虎的断臂处套着一个铁钩,在晨光下闪着寒光。

岸边,沈砚、苏婉、秦怀安亲自来送行。

“兄弟们!”沈砚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此去顺流而下,过三府七县,至‘临江埠’!那里是南北货集散之地!用咱们的货,换回盐巴、铁料、新粮种!沿途凶险,关卡盘剥,水匪出没,皆有可能!本府在此立誓,凡此行归来者,重赏!伤残者,府衙养其终身!若有不测…你们的家小,就是我沈砚的家小!”

“大人放心!”赵大抱拳,声音嘶哑却坚定,“这船货,是咱河间府的血汗!这趟路,是咱河间府的活路!人在货在!货失人亡!”

“人在货在!货失人亡!”三十条汉子齐声低吼,如同闷雷,在薄雾中回荡。他们眼中没有恐惧,只有一往无前的决绝和对身后这片土地的忠诚。

沈砚重重拍了拍赵大和王虎的肩膀,又看向队伍里几个熟悉的面孔:有“百工馆”里善于修补船只的老木匠,有“荣军互助社”里水性极好的独臂老兵,甚至还有…狗娃!这小子不知怎么混进了队伍,正努力挺着小胸脯,背着一个装火种和引信的小皮囊,小脸绷得紧紧的。

“狗娃!你怎么…”苏婉惊呼。

“夫人!是…是墨先生让我来的!我会看水路,会生火,还会…还会点小炮仗!”狗娃抢着说,生怕被赶下船。

沈砚看着狗娃那执拗的眼神,最终没说什么,只是揉了揉他的脑袋:“跟紧你虎叔,机灵点!”

三条货船解开缆绳,在船工有力的撑篙下,缓缓滑入清澜江的主流。薄雾渐渐吞噬了船影,只留下桨橹破水的声音,越来越远。

沈砚、苏婉、秦怀安久久伫立在岸边,直到江面上再也看不到一丝痕迹。河风吹拂,带着深秋的寒意。

“婉儿,回城。”沈砚的声音有些沙哑,“该收网了。”

苏婉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冷冽。她明白沈砚的意思。赵大他们在外搏命,府城里的那些跳梁小丑,是时候清算了。盐铁暴涨的账,散布谣言的账,该一笔笔算清楚了!河间府的百姓,不能白受这份腌臜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