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穿成县令:我和夫人基建强国 > 第16章 匠魂

穿成县令:我和夫人基建强国 第16章 匠魂

作者:2591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1 08:15:46 来源:文学城

河间府衙后院,一间被临时辟为“格物院”的宽敞厅堂内,气氛与府衙前堂的肃穆截然不同。空气中弥漫着木屑、铁锈、桐油和墨汁混合的奇特气味。巨大的工作台上,摊满了各式各样的图纸、模型、半成品器械和零散的部件。

沈砚正与一群人围在一座结构复杂的木质机械模型旁,激烈地讨论着。这些人,并非身着官袍的吏员,而是穿着粗布短褂、手上布满老茧或染着墨迹的匠人!为首者,正是从青云县一路追随而来的李老木和刘篾匠。此外,还有河间府本地征召来的铁匠张铁头、负责火药配制的“药师”吴老头,以及几位擅长机关制作的墨家传人后裔墨衡。

“大人请看,”李老木指着模型上的一组联动齿轮,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按您给的图样,这组齿轮若是换成精铁铸造,减小摩擦,再配上水车带动的传动轴,带动这组飞梭…织布的速度,至少能快上五倍不止!”

“五倍?”旁边一位从“妇孺工坊”抽调来的老织工王嬷嬷瞪大了眼,连连摇头,“李师傅,这…这不可能!老婆子织了一辈子布,最快一天也就织个几尺…五倍?那不成神仙了?”

“王嬷嬷,李师傅说的,未必不能成。”刘篾匠捻着胡须,指着模型上精巧的飞梭装置,“您看这机关,借水力驱动,飞梭往复如电,省去了人手投递的工夫,自然就快了!只是这铁齿轮的铸造和打磨,还有水力的稳定传递,还需张师傅和墨先生多费心。”他看向铁匠张铁头和墨家传人墨衡。

张铁头拍着结实的胸膛,嗓门洪亮:“包在俺身上!只要图样尺寸精准,俺老张定能打出合用的铁家伙!”墨衡则沉默寡言,只是专注地用炭笔在纸上快速演算着齿轮的咬合角度和传动比,不时点点头。

沈砚仔细听着众人的讨论,不时在图纸上标注修改意见。他深知,生产力的飞跃,源于工具的革新。水力纺纱织布机,一旦成功,将彻底改变河间府乃至整个大虞朝纺织业的格局!不仅能极大提升“妇孺工坊”的效率和利润,更能解放出大量劳动力,投入到开荒、水利或其他产业中去。这意义,不亚于疏通清澜江!

“好!就按此思路推进!”沈砚最终拍板,“李师傅、刘师傅,负责木结构主体和关键榫卯;张师傅,全力打造精铁齿轮和传动轴;墨先生,传动结构和水力衔接部分,由你总揽,务必精准;吴老,你调配的润滑油脂(用桐油和动物油脂混合熬制)效果甚佳,继续改进!”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郑重,“所需一切材料、人手,府衙全力支持!此物若成,尔等之功,当载入河间府志!朝廷若有封赏,本官必当据实上奏!”

“谢大人!”众匠人激动地躬身。被一府之尊如此重视,尊称为“师傅”、“先生”,许以青史留名、朝廷封赏,这是他们这些“操持贱业”的匠人,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荣光!

“格物院”的火热,只是沈砚擢拔匠道、重视百工的一个缩影。

在城东巨大的水车工坊建设工地上,负责督造的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吏,而是经验丰富的工匠头目!他们拥有对工程进度、用料、工艺的绝对话语权。沈砚每日必至,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解决实际困难。工匠们提出的合理化改进,只要验证有效,立刻被采纳推广,提出者还能得到额外的钱粮奖励。这种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激励,让工匠们的创造热情如同火山般喷发!水车的主体结构比原计划提前了整整五日完成,且更加坚固耐用!

在“百工馆”,那些身有残疾却技艺精湛的匠人,更是被奉为瑰宝。一位擅长制作精巧机关锁具的老匠人,被沈砚亲自请到府衙,参与府库新式锁具的设计;一位因战火失去右手、却能用左手刻出精美木雕的师傅,被苏婉的工坊高薪聘请,负责设计带有河间府特色的藤编、木雕装饰纹样,大大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销路。他们用自己的技艺,重新赢得了尊严和价值。

一日,沈砚在秦怀安的陪同下,视察清澜江新开通的航道。几艘满载粮食的漕船正缓缓驶过。沈砚的目光,却被岸边一处热火朝天的景象吸引。

那是清澜江支流“白水河”的入江口。数十名民夫在几名工匠的指挥下,正在奋力拖拽一个巨大的、由厚实木板拼接而成的“V”字形结构物,将其缓缓沉入江口湍急的水流中。

“此乃何物?”沈砚饶有兴趣地问随行的工房吏员。

吏员连忙躬身:“回禀大人,此乃府衙新聘的‘水工’鲁大川师傅所献之策,名曰‘分水箭’!沉于此江口激流处,可劈开水势,引导主流,减轻对下游堤岸冲刷,同时可减缓此处流速,便于舟船靠岸!”

“哦?鲁大川何在?”沈砚问道。

一个皮肤黝黑、身材敦实、穿着短褂、赤着双脚的中年汉子闻声跑了过来,有些拘谨地行礼:“小人鲁大川,参见府尊大人!”

“此‘分水箭’之策,甚妙!”沈砚赞道,“你是如何想到的?”

鲁大川挠了挠头,憨厚地说:“回大人,小人祖辈在黄河上讨生活,见过老河工用树杈、木排引导水势…这次见这江口冲刷厉害,行船危险,就琢磨着弄个大点的…画了草图,承蒙工房的师傅们不嫌弃,帮着完善…”

“好!实践出真知!”沈砚大声赞许,“此策若成,当记你首功!赏钱十贯!擢升你为工房‘河工都头’,专司清澜江及其支流航道维护之责!”

鲁大川惊呆了!他一个世代在河上漂的苦力,就因为一个想法,不仅得了重赏,还当官了?“都…都头?”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正是!”沈砚肯定道,“凡有一技之长,于民生国计有益者,本府必不拘一格,擢拔重用!”

消息传开,整个河间府的工匠群体彻底沸腾了!鲁大川的经历,如同一个活生生的榜样!府衙设立的“格物悬赏榜”前,每日都挤满了人。榜上张贴着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如何提高筒车在枯水期的提水效率?如何改良水磨,使其能研磨更精细的面粉?如何设计更省力高效的挖泥工具?甚至还有沈砚提出的“如何以硝石、硫磺、木炭制取更稳定、威力更大的火药”…

只要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一经采纳,重金酬谢!若有重大突破,擢拔官职!无数工匠茶余饭后都在讨论榜上的题目,绞尽脑汁,甚至自发组成小团体进行攻关。一股尊重技艺、崇尚创新、重视实践的风气,在河间府悄然形成。工匠们不再仅仅是出卖力气的“手艺人”,而是被视为能创造价值、改变现实的“格物者”!

这股风气,也悄然改变着“义学堂”的教学。除了传统的《三字经》、《千字文》,学堂里增设了“格物”和“百工”课。沈砚亲自编写了简单的教材,由李老木、张铁头等工匠轮流授课,向孩子们讲解杠杆、滑轮、齿轮的原理,展示水车、纺车的构造,甚至带着孩子们去河边实地观察水流的力量。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光芒。一些天赋出众的孩子,已被“格物院”的工匠们看中,收为学徒,悉心培养。

“格物致知,工匠精神,乃强国富民之根基。”沈砚在给新任河间知府陈启年(因政绩卓著被调任他处,沈砚正式接任知府)的述职信中如此写道。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授人以“器”与“技”,则是授人以劈开混沌、创造未来的利斧。河间府的筋骨,正因这“匠魂”的注入,而变得越来越强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