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穿成县令:我和夫人基建强国 > 第15章 活水

穿成县令:我和夫人基建强国 第15章 活水

作者:2591岚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1 08:15:46 来源:文学城

清澜江航道贯通的消息,如同春雷,瞬间传遍了河间府。当第一艘满载着黄澄澄粟米的漕运官船,在无数双期盼、激动甚至带着泪光的眼睛注视下,缓缓停靠在平舆城简陋的码头时,整个府城都沸腾了!

“粮来了!朝廷的赈粮来了!”

“有救了!我们河间府有救了!”

“沈青天万岁!”

欢呼声、哭喊声响彻云霄。衣衫褴褛的百姓自发涌向码头,秩序在府兵衙役的竭力维持下,竟奇迹般地没有发生混乱。他们看着那一袋袋沉甸甸的粮食被扛下船,眼中燃烧着的是最纯粹的生命之火。

苏婉早已带人等候多时。在她的指挥下,流民中的青壮迅速组成搬运队,将粮食有序运往府衙紧急扩建的常平仓。同时,城西苦水洼外围,数十口新砌的大灶早已燃起熊熊火焰,巨大的铁锅里翻滚着浓稠的粟米粥,浓郁的米香弥漫在空气中,勾动着每一个饥肠辘辘的灵魂。

“排队!凭户籍竹牌领粥!每人一碗!老弱妇孺优先!”吏员们嘶哑着嗓子维持秩序。

长长的队伍排开,虽然依旧面黄肌瘦,但人们的脸上少了绝望的麻木,多了对未来的期盼。粗糙的陶碗捧在手中,感受着那滚烫的温度和沉甸甸的分量,许多人还未喝,泪水便已夺眶而出。

“娘,粥…好香…”一个瘦骨嶙峋的小女孩捧着碗,小口小口地啜吸着,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彩。

“吃吧,孩子…吃吧…是沈大人给的活命粮啊…”母亲紧紧抱着女儿,泣不成声。

沈砚站在码头高处,看着这万民领粥的场景,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反而沉甸甸的。这只是输血,是吊命。河间府要真正活过来,必须拥有自身的造血能力。

“秦怀安!”

“下官在!”

“传本府令:即日起,河间府全面推行‘工赈法’!”

“一、征召所有有劳动能力之流民及贫户,疏浚府内大小灌溉沟渠,修复废弃陂塘,引清澜江水灌溉四野!工酬:每日粟米三升,或等值铜钱!”

“二、于城东清澜江畔,择水力充沛处,仿青云筒车之制,建造大型水车工坊!优先安置流民中匠户及手艺人!所产之物,由府衙统筹售卖,所得用于工赈及府库!”

“三、清丈城郊荒地,凡参与水利工程之民,可按户优先、低价租赁官田!府衙提供粮种(赊贷)、农具(租用),并派农师指导耕种!所产粮食,官民分成!”

“四、由苏夫人总领,扩大‘妇孺工坊’!除编织草席蒲垫,增设纺纱、织布、缝纫诸项!府衙提供原料、工具,统一收购成品!按件计酬,钱粮自选!”

这一系列政令,如同一剂剂强心针,注入了河间府虚弱的躯体。赈济不再是单纯的施舍,而是与劳动、与未来挂钩的希望!流民们看到了靠双手挣口粮、甚至租田安家的可能!

疏浚沟渠、修复陂塘的工地上,再次人声鼎沸。这一次,民夫们挥动锄头的力量中,多了几分为自己家园奋斗的干劲。城东江畔,在沈砚的亲自规划和青云工匠的带领下,一座规模远超青云筒车的巨大水车开始搭建骨架,它将为未来的工坊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城郊荒地,在清丈官吏的皮尺下,一块块被划分出来,插上了标明归属的木牌。领到木牌的流民,抚摸着脚下的土地,眼神热切,仿佛看到了金秋的收获。

苏婉的“妇孺工坊”更是蓬勃发展。在府衙的支持下,工坊规模扩大数倍。她不仅组织编织草制品,更从流民中发掘出几位手艺精湛的老织工和绣娘,开设了专门的纺纱、织布和成衣缝制区域。府衙提供的简陋纺车和织机虽然粗笨,但在苏婉的鼓励和“按件计酬”的激励下,妇孺们的热情空前高涨。纺车的嗡嗡声、织机的咔哒声、剪刀的咔嚓声,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机的乐章。一匹匹虽然粗糙但厚实的麻布、一件件结实耐用的粗布衣衫,从工坊中产出,被府衙统一收购,一部分用于支付工酬和原料,一部分则运往邻近州县售卖,换取盐、铁、药材等必需品,还有一部分,则直接发放给参与工赈的贫民和孤寡。

更让苏婉欣喜的是,她在流民中发现了几户来自南方、懂得种桑养蚕的农户!她立刻将这宝贵的“技术人才”保护起来,划出小块试验田,提供桑苗,尝试在河间府这相对干燥的环境下培育耐旱桑树,为未来的丝织业埋下种子。

经济的活水,开始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悄然流淌。

然而,沈砚的目光并未仅仅停留在温饱和手工业上。他深知,真正的长治久安,需要更强健的筋骨和更明亮的眼睛。

一日,沈砚带着秦怀安,来到了府城西南角一片临时搭建的简陋窝棚区。这里是“苦水洼”流民安置点的延伸,居住的多是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孤儿和部分重伤未愈的残疾者。虽然府衙设立了粥棚,保证他们每日一餐,但这里的气氛依旧沉闷压抑。老人们眼神空洞,坐在窝棚前晒太阳;孤儿们面黄肌瘦,眼神怯懦,在泥地里漫无目的地玩耍;几个缺了胳膊少了腿的汉子,靠在墙根,望着天空,眼中一片死灰。

沈砚的到来,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人们敬畏地看着这位“沈青天”,却不敢靠近。

“老人家,粥够吃吗?”沈砚走到一个须发皆白、蜷缩在草席上的老翁面前,蹲下身,温和地问道。

老翁浑浊的眼睛动了动,看清是沈砚,挣扎着想爬起来行礼,被沈砚按住。“够…够…谢大人活命之恩…”老翁声音嘶哑。

“这孩子,多大啦?”沈砚又看向旁边一个瘦小、怯生生的小男孩。

“回…回大人…七…七岁了…”孩子吓得往后缩。

“念过书吗?认得字吗?”沈砚问。

孩子茫然地摇头,眼神里一片空白。

沈砚站起身,环视着这片死气沉沉的角落,心中如同压了一块巨石。他转向秦怀安,声音低沉而坚定:

“秦府丞,传本府令:”

“一、于府城择址,设立‘慈济院’!收容府中无依无靠之鳏寡孤独、残疾废疾者!由府衙拨付钱粮,专人照料!非仅施粥,需保其有瓦遮头,有衣蔽体,病有所医!”

“二、设立‘义学堂’!凡河间府籍贯,年六至十二岁之贫寒子弟,无论男女,皆可免费入学!笔墨纸砚,由府衙供给!延请饱学之士与通晓百工之匠人,分授蒙学、算学、律法常识及百工技艺之基!使幼有所学,明理自强!”

“三、于‘慈济院’旁,设‘百工馆’!收纳有伤残、然尚存一技之长之匠人!府衙提供场地、简单工具及原料,由其制作力所能及之器物(如竹木小件、修补、编织等),所产之物,由府衙代售或自用,所得归其个人,以维生计,存其尊严!”

这三道政令,如同温暖的阳光,穿透了笼罩在弱势群体头顶的阴云。

当“慈济院”简陋却干净温暖的屋舍建成,当那些孤苦无依的老人被搀扶进去,领到崭新的被褥和厚实的冬衣;当残疾的匠人被请入“百工馆”,抚摸着久违的工具,眼中重新燃起光彩;当第一声稚嫩的读书声从“义学堂”破旧的院落中响起:“人之初,性本善…”无数围观的百姓,流下了滚烫的热泪。

“活菩萨…沈大人是活菩萨啊…”

“孩子能念书了…我家娃儿能念书了…”

“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有个地方躺着等死…知足了…”

沈砚站在“义学堂”的门外,听着里面传出的朗朗书声,看着不远处“慈济院”门口晒太阳的老人脸上露出的平和笑容,心中那沉甸甸的感觉,终于稍稍缓解。治大国如烹小鲜,活民,不仅仅是让他们吃饱穿暖,更要让他们有尊严,有希望,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河间府的活水,正从清澜江,流淌进田野,流淌进工坊,流淌进学堂,最终,流淌进每一个人的心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