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成侯府继室后我和离了 > 第14章 第十四章

穿成侯府继室后我和离了 第14章 第十四章

作者:霜拂剑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29 14:09:59 来源:文学城

坐定了,裴明彦娓娓道来:他和妹妹裴静姝、弟弟裴时玄确实是河东裴氏旁支,父亲裴重山早年投军,母亲早逝,族中长辈本就不支持他们父亲从军的决定,认为是堕了裴氏多年的清名,而裴重山投军后又多年没了音信,三个半大孩子在大家族中受到的磋磨,不用问也能知道。

裴明彦带着弟妹又站起,郑重向舒宜道谢:“虽说大恩不言谢,但郡主今日恩义,我兄妹三人必不能忘。”

两个小的也有模有样行礼,看着可爱极了。

原本看出他们是河东裴氏的人,舒宜就提起了三分小心,而今听说他们父亲是从军报国了,更添由心而发的敬重,连忙站起扶住他们:“真折煞我了,令尊从戎,是保家卫国的义士,我等在长安的安宁日子,全仰仗令尊这样的将军呢。”

大桓开国便重武事,又加上突厥屡屡犯边,如今边关打仗的将军们,在民间风评都高得很,朝中更没有什么文贵武贱的荒谬风潮,舒宜所言,确实是实在话。

裴明彦却坚持一揖到底,方才抬头:“长安热闹喧哗,可为我兄妹驻步的贵人却只有郡主一个。”

舒宜再三称谢,寒暄几句,舒之勉在一边努力撑起笑脸,又招呼小二上些零食茶果,给两个小孩填肚子。舒之勉只是半大孩子,手腕和情商都赶不上裴明彦,但招呼两个孩子玩绰绰有余,他带着孩子去窗边玩了,舒宜和裴明彦就有了空间叙话。

舒宜啜了口清茶:“你们在此稍待片刻,京兆稍后估计会派人来相请,你们愿意去就去,不愿去跟派来的小吏照实说就行。你也可将令尊令堂的名字籍贯给我和京兆,我们会帮着留意一下。”

还真不是舒宜仗着认识京兆,教唆裴明彦托大,要知道,这年头,世家的架子就是这么大!比这更骄横的,也不在少数。

不过裴明彦显然是世家中少有的谦虚谨慎之人,他微微一压英挺的眉,对舒宜笑道:“劳烦郡主费心了,京兆恪勤匪懈,亲自垂问此事,我自然全力配合。只是,在下还有一事,不知郡主可否允准?”

舒宜心知,以裴明彦如今的能力和性情,将来绝非池中之物,因此不敢轻忽,问道:“不知是什么事?”

“郡主近日在长安求才,在下略有耳闻。我虽愚钝,倒还识得两三个字,也有一把力气,愿为郡主效犬马之劳!”

裴明彦实在是个太低调谨慎的人,投效也把自己的位置放得极低,但他说话时,始终是微微笑着的,眼睛也一直平静地望着舒宜面前的茶杯,不见丝毫慌乱。

这是个心性坚忍,又无骄矜之气的人,舒宜打起精神:“裴郎君,我观你谈吐举止,便知你此刻如锥在囊中,必有脱颖而出之日,哪怕去公主和尚书令门下都当得,日后前程,更不止于此。投在我区区一个郡主门下,岂非明珠蒙尘?。”

这样一位人物,还有个好姓氏,满长安去哪个高门都能得到举荐,为什么偏偏选一个刚崭露头角的郡主呢?

裴明彦没有耍花枪,坦诚地道:“不敢欺瞒郡主,我虽出身裴氏,却只是旁支中的旁□□些虚名于我无用。而我如今默默无闻,只想早日有机会一展抱负,难免急切些。我看郡主胸有丘壑,又怀大志,必然求贤若渴,倒比那些高门大户更有出头的机会。”

舒宜笑道:“裴公子如潜龙在渊,必有一飞冲天之时。若你封侯拜相,当如何处理国事?”

“不敢当,”裴明彦道,“而今外有突厥虎视眈眈,内有储位空悬,圣人在这两个问题上都不能决策。为了储位争斗的两方恰在主和主战的问题上彼此不能让步,内而外,外而内,其实根源上,只有一个问题。”

皇帝醉心于权术平衡不是什么新闻,但一个远离政治中心,初出茅庐的青年能分析得头头是道,还能说出本朝最大的两个问题其实本质上就是一个问题,足可见其眼光。

舒之勉在窗边听着裴明彦娓娓道来,睁大眼睛,手中的茶杯悬在半空。

“十年之内,若朝中还为着储位分成两派,只会彼此内耗,此消彼长,突厥之患将大矣,届时高祖以来几任先帝休养生息、只待今日的苦心都将付诸东流。只怕良机易逝,悔之晚矣。”

舒宜眼前一亮,微微颔首,问:“你待如何?”

裴明彦将案上茶具移到一边,对她拱手:“在下三尺微命,一介武夫,只愿为朝廷当一块青砖,开一个太平盛世。而天下安定,只在满朝上下皆维护正统,昭穆有序,社会便可井井有条,百姓便可安居乐业。吾所愿,不过一个太平盛世。”

这是投诚了。

维护正统,天下谁还能比皇后中宫嫡出更正统?

舒宜不由一笑,问:“那你想要什么呢?”

“我只愿能尽长兄之责,寻找家父,抚育弟妹,让他们在长安好好长大。”裴明彦答。

这是要与河东裴氏切割关系了。

“而我愿效仿父亲,从军报国。与突厥决战的机会,不在长远,而在近日。若能从军出征,于国于家都大有裨益。”

都是聪明人,也没什么好遮掩的,大家都知道,和突厥交战的机会难得,此时正是千古良机。若是抓住机会大胜,于国可开百年太平,于朝廷,也能涌现出一批新的功臣集团,说不得能像开国时一样,再封一次四公十六侯。

“要出征也不简单啊。”舒宜道。

“却也不难。”后面的话,裴明彦就不说了。

说到这里,已经够了。

“不知我可有资格为郡主马前小卒?”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裴公子是难得的将才,”舒宜执起一只茶盏,“我以茶代酒,与裴公子共饮一杯。”

“姑姑,喝茶吗?”舒之勉殷勤地凑过来。

舒宜正在廊下池塘边喂鱼,抬眼道:“回来了?”

“是,”舒之勉道,“事情都办好了,张京兆今日不在,不过底下僚属已经把事情解决了,也派人给张京兆送信了,裴家三兄妹我亲自带到了城西的宅子里,已经安顿下来了。”

“让他们先安心住着吧,探问其父下落和出仕都不急于一时。那宅子以往洒扫得勤,家具粮米都是齐备的,我已派人延师,他们兄妹三人都跟着学。”

舒之勉一脸敬服:“他们比我还沉得住气,连几岁的小孩都不骄不躁,不愧是裴家。”

“裴大郎有一句话说对了,”舒宜道,“所谓世家光环,有实在的长处,也有虚名,各为几分,你须分清。”

舒之勉沉默着点点头,他最近跟着姑姑到处跑,还真琢磨出点课上学不到的东西来。譬如学堂里夫子就决不会说世家的光环里也有虚名,但细细想来,姑姑的说法虽离经叛道,但有时又一针见血,醍醐灌顶。

舒宜也不让他偏听偏信,总是说,就算是自己说的也可能有不对之处,需要舒之勉独立思考辨析。不过,舒之勉凭着小动物般的直觉判定,就算不懂,姑姑的指令也必须得执行——这是祖父和父亲的指示,而且姑姑有个好处,从来不坑自己人!

舒宜换了个话题:“你和张京兆家五郎是同窗?”

“是啊,姑姑有事?”

“你明日上学,记得把今日的事说给他听,就当是闲聊瞧热闹看到的奇事,他会懂的。”

不懂也会学给张晁听。

“哦!”舒之勉眨巴着眼睛,还是有点懵。

舒宜索性给他讲明白了:“此多事之秋,再小心都不为过,这伙闲汉就是平白的一个把柄,还好是被我们撞上了,不然恐影响张京兆的正事。往后须得更上心,万一闹出什么不好看的事,影响大局,哭都来不及。当然,你同他就不用说得这么严肃,都是同窗,语气平和点。”

“晓得了,姑姑可还有吩咐?”

“你去温习功课罢,”舒宜说,“我再去看看行卷。”

几日前,在越国公府已开办了一次针对投贴举子的考核,来了好几十人。越国公和两个哥哥上朝去了,舒宜领着两个侄子亲自主持,以示诚意。

虽然她制书才女的名气十分显赫,但舒宜有自知之明:她和这群从小研读四书五经的书生比,文才能差出十条街去。因此舒宜索性不露这个怯,提前和越国公商量着定了题目,叫才子们写篇策论,务必言之有物。待第二天越国公沐休,带着举子们在府中宴饮,再来集体作诗。

诗和策论差不多都考评完了,近来在举子间忙碌的汪掌柜带着舒宜的任务,又亲自和挑出来的十几个人一一谈心。最终这次越国公府择定的十八人中,竟有三人愿意投入舒宜门下,这真是一个令人惊喜的成果。

虽说这三人都只著文,且才学方面也比不上裴明彦,但裴明彦这样的资质才是可遇不可求,舒宜已非常满意。意向初步定下,荐贴就要先准备起来,如今,拿了谁的荐贴,就算作是出自谁门下,往后的仕途中多半脱不开干系,所以举荐风俗甚重,要注意的也多。

要等派去他们故乡送钱帛的人们回来才能最后敲定,这些举子在故乡风评如何,有没有可能危害到未来仕途的黑历史……如果他们出仕后被揭出来坏事,提供荐贴的人就要跟着吃挂落。又则,谁适合去某部,某地是否缺己方的人,皇帝的意图又是什么……这些都得考虑。

舒宜想事的时候习惯一个人待着,这会侍婢们都在外间,她独自在书房,一边磨墨一边在脑中理清布局。

突闻外间脚步匆匆,铃铛敲开门,道:“郡主,有急报!”

舒宜抬眼看她,铃铛连脸孔都是白的,不过总算记得舒宜的教导,正了神色,平稳地说:“国公使人命我来告知大娘,黄河决口了!”

舒宜自桌前站起:“父亲回了吗?我去见他。”

舒宜在廊下穿行之际,天边打响一声闷雷。

“三尺微命,一介武夫”原句是王勃的“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章 第十四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