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穿成侯府继室后我和离了 > 第12章 第十二章

穿成侯府继室后我和离了 第12章 第十二章

作者:霜拂剑花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12-29 14:09:59 来源:文学城

收行卷的事却不像舒宜想得那么顺利。汪掌柜去书生聚集的酒楼客栈都走了几趟,透露了书坊的地址,收到的认真自荐的行卷却寥寥,想着另辟蹊径从裙带上位的人倒多,一个两个不投行卷,直接投贴,帖子上就差写上四个字,自荐枕席。

舒宜挑出一张熏了沉水香,附了精致的自画小像的帖子,扔到一边,这些无效帖子已经在手边堆了一摞。

可她真没有找小白脸的意思,只想在朝中培植一股自己的势力。舒宜心中苦笑。

还是本朝以往的公主郡主太彪悍,渐成风潮,不以为耻,以致举子们对她们都有了刻板印象?

可她记得福隆长公主除了趁行卷之风收几个年轻貌美的书生随侍,也会荐得用的人才入朝啊。长乐长公主更是有名的夫妻和睦,麾下的势力也不单薄啊。

舒宜叹着气,带着琵琶抱了一堆无用的帖子走出去,免得占位置。另一边书房的门也开了,是府中赵管事,也是满面愁容,却抱了好大一摞行卷。

“这些都是行卷吗?”舒宜上前问。

“是啊,郡主。投来的行卷太多,国公和世子都没空看,我先放起来。”

脑海中瞬间灵光一闪,舒宜想,她大概知道为什么了。

其时风俗,女人的诰命依附于男人而来,从父,从夫,从子。女人的政治势力也是一样。

长乐长公主收拢人才,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宁国府,而宁国公府也依靠着长乐长公主得益不少。

女人大都代表着夫家的政治势力,没有人会投奔到云英未嫁的公主郡主门下奔前程,她们还不算正式走上政治舞台。

本朝,舒宜是第一个凭自己得诰命的女人,更重要的是,她虽不是在室女,但如今和离后也没有再嫁。

这代表她未来的丈夫是不确定的。

想要投靠越国公府的人,只会优先给府上投贴,不会想到她。

她现在是在越国公府住,但不会永远住在越国公府,等她嫁人了,娘家和婆家再亲密,也不可能合二为一,到底隔了一层。到时候,现在跟着她的人处境就尴尬了。怎么比得上追随越国公府,博一个确定的前程呢?

虽知这是人之常情,但舒宜还是叹了口气。

她很快振作起来,对赵管事说:“这些先放在我这,我来替父亲看吧。”

晚上越国公回府,舒宜与他来了一次深谈。

现在一时半会,她不想贸然改嫁,越国公和越国公夫人也深爱女儿,不愿女儿轻易嫁出去。怎么说也是有个郡主之位,在家这段时间不能浪费了。

没人给舒宜投贴,她就从越国公府的行卷里筛一筛,更重要的是,要和父亲以及哥哥达成共识,把她放到前台来遛一遛。告诉大家:越国公府又推出来一个能顶在前台的人了,大家快来投靠!

不管怎么说,有个郡主之位,就有了荐人的资格,也能扩充势力,对大家来说都是好事。

越国公慈爱地看着女儿:“珠珠真是长大了,也能替我分忧了。”

“阿耶说的哪里话。”

“行卷你先慢慢筛一遍,府里和你门下都需要合适的人。再有就是,下个月书房议事,我使人来唤你。”

这是要让她自己和本方的官员联络一下感情,锻炼锻炼了。舒宜自无不应。

转头,她又叮嘱汪掌柜,把礼贤下士的噱头弄大一点,讲明要收行卷,她就不信找不到人!

湖阳郡主府上在满长安大肆收行卷,举子聚集的建业坊更热闹了。外头议论滔天,舒宜却踏踏实实在府里,梳理堆积如山的行卷,沙中淘金,每天看得两眼酸痛。

本来她是准备先分个三六九等,最好的留给越国公,次一等的留给自己,不能跟着越国公府,湖阳郡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她不信没人答应。

越国公听说后,却对舒宜道:“你先把好的那一批都选出来,择日带进府,就由你负责考核他们,再从中选合心意的。”

舒宜一琢磨,这个方法果然更好,等于说她可以名正言顺接触接下来所有可能入朝的举子,直接走到了前台,而由她主持考核,私下问问有没有愿意跟着郡主干活的,也顺畅多了。

统一召举子入府还在准备,舒宜先第一次参与了本方的聚会。

这次聚会规模不大,是私下几个核心成员下朝后到越国公府的书房交流一下信息,也就比较随意,看到舒宜,大家都不太惊讶。

御史中丞赵廷和先说:“而今朝上两派交锋汹汹,恐圣人心思动摇。”

越国公沉沉道:“只怕贻误战机。”

拖了这么久,皇帝还不表态,底下人都很急啊!现在不打突厥,养得他们兵强马壮,冬天又要南下劫掠一波,塞外苦寒,冬天从南向北打就不好打了啊!

又有一人皱眉:“淑妃这次是下定决心了,造势不少。尚书令虽然也想开战,却不愿得罪大皇子,竟是做起了不倒翁,中书和门下省虽有人,强不过尚书令啊。”

万一皇上真的不开战,他们连履行中书门下省的传统程序,把诏书退回宫里都不行,到时候尚书令袁执绶肯定随风倒,其他人杠不过尚书令啊。

“还是要看圣人的意思。”

京兆张晁叹道:“我这几日底下人巡逻,发现民间已开始流传几首诗,究其来源,说是会昌侯有感于时事作的,就要传到宫里去了。”

“什么诗?”越国公府眉心一跳。

张晁从身上掏出两块帛布,现在刚推行纸质书,不少人都不太适应,还有人觉得用帛布写字挺方便的,张晁就是其中之一。

这两块帛布便被围坐的几人传着看了一遍。

是两首诗。

一首是: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另一首是: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如果说第一首还算温和,只说战乱频繁闹得百姓不安,第二首就相当于指着满朝主战派的鼻子在骂了:你们这么想上战场,是不是就指望着拿平民百姓、普通将士的累累尸骨垫脚,当作自己的晋身之阶啊?

几人面色铁青。有人怒道:“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这难道是我们愿意的吗?不是突厥入侵,边关哪有战火?这下倒好,我们不出征,突厥难道就不来了,到时候突厥再南下,我们就听之任之?”

这诗出自会昌侯府,已是很明显的了,只是有人疑虑:“他们从哪找的人写诗?”

会昌侯府从侯爷往下,都是有名的不学无术加不成器,平时不给淑妃拖后腿就不错了。如今不是淑妃派的官员发力,而是会昌侯府发力,就是一件很诡异的事情。

“难道是会昌侯自己写的?”

舒宜笃定道:“不会,以他肚子里那半两墨水,还写不出这种东西,怕是背后有高人。”

诗词这种东西也是有门槛的,舒宜敢拿韦秉礼那十二封粗陋不堪的情书打包票,他写不出这种东西。

不知道对方的来头跟底细,无疑是件很恼火的事情,接下去出招都不好出。

张晁只好宽慰道:“只是两首诗,未必就动了陛下心思,我接下来使人在会昌侯府附近看着他们动向,也好有个准备。”

越国公道:“只怕难了。”

有人若有所悟,有人还面露疑惑,舒宜开口道:“圣人想做千古明君。”

无需点透,但圣人确实极在意名声,这诗从民间风评入手,哪怕是表面上,圣人都要为了民生做做样子,绝不能显得自己是个好战喜功,无视百姓疾苦的皇帝。

千载悠悠史笔,在圣人眼里竟比眼前的边关百姓还重要了。

室内气氛一下沉郁下来,只有墙角的铜制博山炉还在悠悠吐着烟雾。

舒宜想了想,询问地看向越国公:“阿耶,我们还是要早做准备。”

“怎么做?”

“哪怕这次不派兵出征,闻岱的位置也要提一提,他也是主战派,可以为下次搏一搏。还有,不止要盯着会昌侯府,好好查一查入长安举子,少让会昌侯府和举子搭上线了。”

“不错,少一重联系,就少一重隐患。”张晁捻须而笑。

这批新举子都是未来可能入朝的新生力量,一定要把握住了,不能让他们倒向主和。

“我去找人准备折子,如果这次出征真不行,闻都尉也得有个去处。”赵廷和说。

越国公点头:“把他放在长安比较好,应该还有几个位置……这个我们再细谈。”

舒宜接着道:“我那书坊,也可以派人写些戏本子,讲讲突厥犯边,将军领兵出征的故事,把那几首诗盖一盖。”

这是透露自己手上的力量。果然,一场谈话下来,几个官员都对舒宜另眼相看。

舒宜从书房出去,脑子里还转着那两首诗,其实,她倒有几分能猜中这诗的背后主人。

她还记得这两首诗都是唐诗,只是时代不同,但在大桓,压根没有唐这个朝代,这个世界的历史和原本舒宜学的历史完全不相干。

舒宜想来想去,能祭出唐诗这个神器的人,多半就是原女主白菡萏了。

只是不知道,这是原作者借给白菡萏的设定,还是白菡萏根本和她一样,也是穿书的?

希望不要是后者,不然局面可能会变得很复杂。

如果舒宜没想错,按照这类小说的套路,白菡萏应该还会对剧情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说不好还会继续借鉴古典诗文呢。毕竟这两首诗是佳作,反响很不错。

不过文抄公也有不好的地方,这不一下子就被舒宜给认出来了。

暂时没想好怎么处理,只能先暗暗防备,希望原女主的光环不要开太大,舒宜叹口气,饮过一盏蜜水,又投入到无穷无尽的行卷当中。

文中出现的两首诗: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陇西行四首·其二,唐,陈陶)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唐,曹松)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章 第十二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