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下午第一节是物理课。窗外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教室,在课桌上投下明亮的光斑,空气里漂浮着细小的尘埃。上课铃响前,徐嘉庆正百无聊赖地转着一支黑色的中性笔,笔杆在他修长的指间灵活地翻飞,划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他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旁边空着的座位——许源被物理老师叫去办公室帮忙整理竞赛资料了。
他正想着早上跑步时许源那句“笔记在书包里”,前排的林浩突然转过身来,胖乎乎的脸上带着神秘兮兮的表情,压低声音说:“嘉哥,重大消息!听说下个月省里有个物理创新竞赛,含金量挺高的,老班好像有意向让许源参加。”
徐嘉庆转笔的动作一顿,笔“啪”地一声掉在摊开的物理课本上,在空白处留下一个小墨点。他不动声色地捡起笔,语气平淡得像在讨论天气:“哦,所以呢?”
“所以?”林浩瞪圆了眼睛,仿佛听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话,“这可是个好机会啊!听说拿了名次对自主招生有帮助。不过……”他凑得更近,几乎要趴到徐嘉庆桌子上,声音压得更低,“报名好像需要组队,至少两人。你说许源会找谁组队?他刚转来,跟其他人也不熟啊……”
徐嘉庆的心莫名跳快了一拍,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但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只是懒洋洋地掀了掀眼皮:“关我什么事。”说完,他重新低下头,假装研究课本上的电路图,指尖却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边缘。
就在这时,许源抱着一摞厚厚的资料从后门安静地走进来。细碎的阳光落在他身上,勾勒出清瘦的轮廓。他走路的声音很轻,几乎没有惊动任何人,径直回到座位,将资料整齐地放在桌角。物理老师随后走进教室,扶了扶眼镜,开始讲解新的知识点——关于电磁感应中能量转化的综合应用,内容明显比课本深奥,涉及了不少竞赛级别的思路和技巧。
徐嘉庆立刻打起精神,收敛了散漫的表情,专注地听讲。但老师讲得很快,思路跳跃性很强,板书也写得龙飞凤舞。他微微蹙起英挺的眉头,右手下意识地握紧了笔,在草稿纸上飞快地记下几个关键公式和零散的思路,字迹是带着点连笔的草书,略显潦草,但关键点都抓住了。
课间休息的铃声一响,教室里瞬间喧闹起来。物理老师前脚刚离开教室,许源便从书包里拿出一个深蓝色的硬壳笔记本,封面是磨砂质感,只有一个简洁的银色原子结构图案浮雕。他转过身,将笔记本轻轻放在徐嘉庆的课桌左上角,动作自然得像只是递了支笔:“笔记。”
徐嘉庆愣了一下,目光落在那个深蓝色的本子上。他伸手拿起,指尖触到微凉的封面。笔记本有点分量,看得出里面内容很扎实。他翻开第一页,眼前顿时一亮。
许源的笔记完全不同于普通课堂笔记。它不是简单的抄录,而是用清晰工整的行楷精心梳理出的知识框架图。页面布局清晰:左侧用黑色水笔清晰地列出核心公式和严谨的推导过程,右侧则用蓝色和红色的细笔配了简洁的图解和关键条件标注,不同颜色区分了基础重点和拓展内容。
在刚才老师快速跳过、许多同学可能根本没听懂的难点处,比如“涡流损耗的定量分析”部分,还有用更细的铅笔笔迹补充的注解和典型例题的多种解题思路,条分缕析,一目了然。
这简直是一本 mini 版的高质量、个性化教辅。
徐嘉庆看得入了神,手指无意识地抚过纸面上工整的字迹。尤其是关于老师一带而过的那个难点,许源不仅用三种不同方法推导了能量转化效率的表达式,还在每种方法旁边用蝇头小楷标注了适用情境和优劣对比,思路之清晰,令人叹服。
“这里,”许源不知何时侧过身,手臂搭在椅背上,用指尖的笔轻轻点了一下笔记上一处用橙色荧光笔标出的星号旁边,“老师的解法虽然快,但容易忽略这个边界条件。下面这种思路更稳妥,计算量稍大,但不容易出错。”
他的声音不高,带着一贯的平静,在课间的嘈杂中恰好只有他们两人能听见。温热的气息若有若无地拂过徐嘉庆的耳畔。
徐嘉庆顺着他修长的手指看去,果然看到一种更严谨、考虑更周全的推导方式。他心中豁然开朗,之前听课时的模糊处瞬间清晰了。他抿了抿唇,目光仍停留在笔记本上,低声道:“……嗯。谢了。”
许源几不可察地扬了一下嘴角,没再说话,转回身继续看自己的书,留给徐嘉庆一个清瘦安静的背影。
下午第三节自习课,教室里很安静,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偶尔翻书的轻响。阳光变得柔和,透过窗户在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光影。徐嘉庆开始啃一道物理老师留下的思考题,题目涉及变加速运动中的动量守恒,条件设置得很刁钻。他卡在了一个关键步骤上,尝试了几种常规思路都感觉像是撞上了一堵无形的墙,不对劲。
他习惯性地用笔帽轻轻戳着自己的下巴,眉头微锁,目光不由自主地瞥向桌角那本深蓝色的笔记本。窗外的光线照在封面的银色浮雕上,反射出一点微弱的光。犹豫了几秒,像是终于向某种力量妥协,他伸手将笔记本拿了过来。
翻到相关章节,他仔细阅读着许源整理的类似题型解析。纸张散发出淡淡的墨水味和纸张特有的清香。在一种非常规解法的旁边,许源用极细的黑色水笔备注了一行小字:“此方法对初始条件敏感,需注意判断题目是否适用。”
徐嘉庆盯着那行清秀的小字,又反复看了看题目中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隐藏条件,忽然灵光一闪——他的思路之所以卡住,就是因为盲目套用了常规解法,而恰恰忽略了题目中那个不起眼但至关重要的初始条件限制。
他立刻放下笔记本,拿起笔,换了一种思路,顺着许源提示的严谨方向重新演算。笔尖在草稿纸上快速移动,发出连贯的沙沙声。这一次,思路畅通无阻,公式推导如行云流水,很快便得出了清晰准确的答案。看着草稿纸上圆满的推导过程,他长长舒了口气,向后靠在椅背上,心里对许源的那点不服气和暗自比较,在这一刻悄悄又淡去了几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信服。
放学铃响,同学们开始收拾书包,教室里重新喧闹起来。徐嘉庆拿起那本深蓝色笔记本,转身递还给许源:“看完了。”
许源接过,随手放进书包侧袋,拉上拉链,动作自然流畅,仿佛那本凝聚了心血的珍贵笔记只是件寻常的文具。
两人并肩随着人流走出教学楼。夕阳西下,天边铺满了绚烂绮丽的晚霞,橙红色的光芒将整个校园笼罩在一片暖融融的氛围中。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投射在布满斑驳树影的水泥路上。
“喂,”徐嘉庆双手插在裤袋里,目视前方,状似随意地开口,声音融在放学的嘈杂里,“那个物理竞赛,你要参加?”他的脚步节奏不变,耳根却不易察觉地微微发热。
许源脚步未停,目光看着前方被染成金红色的教学楼尖顶,淡淡应道:“嗯。老师建议参加。”
“哦。”徐嘉庆应了一声,仿佛只是随口一问。他停顿了一下,踢开了脚边的一颗小石子,用更随意的语气接道,“组队……找好人了没?”问完,他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许源侧头看了他一眼,霞光给他白皙的侧脸和浓密的睫毛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让他平日里清冷的神情显得温暖了些。他的声音依旧平静,却似乎比平时放缓了语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试探:
“还没。你有兴趣?”
徐嘉庆的心跳猛地漏了一拍,像有只小鼓在胸腔里敲了一下。他强作镇定,用满不在乎的语气说,眼神却飘向路边开始亮起路灯的梧桐树:“闲着也是闲着。要是找不到人,我勉强凑个数也行。”说完,他暗自咬了下舌尖,觉得自己这话说得真是别扭又幼稚。
许源的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弯了一下,形成一个极浅淡的弧度,很快又恢复了平直,仿佛那只是霞光造成的错觉。
“好。”他应道,声音里听不出什么波澜,但并肩而行的徐嘉庆感觉到,他脚步的节奏似乎轻快了些许。
霞光万丈,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在身后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仿佛预示着某种新的、心照不宣的开始。
晚自习时,窗外已是一片深蓝色的夜幕,繁星初现。教室里的日光灯发出明亮的光。徐嘉庆正对着一道数学题冥思苦想,忽然发现许源又将那本深蓝色笔记本推到了他桌角。他疑惑地翻开,发现最后一页的空白处多了一张淡黄色的便签纸,上面用熟悉的行楷写着几本参考书的书名、作者和推荐版本,字迹清隽工整:“图书馆有。这几本书的第三章,对竞赛准备有帮助。”
徐嘉庆捏着那张便签纸,指尖能感受到纸张细微的纹理。他看着上面详尽的信息,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暖洋洋的感觉。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许源的“好”,并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施舍或炫耀,而是一种平等的、建立在认可和尊重基础上的、真诚的分享。
他拿起笔,在便签纸的空白处,用他特有的、略显不羁的草书潦草地写了两个字:
“收到。”
笔迹与许源的工整形成鲜明对比。然后,他将笔记本轻轻推了回去。
许源看到那两个字,目光在上面停留了片刻,指尖轻轻拂过那潦草却有力的笔迹,然后将便签纸小心地取下,平整地夹回了笔记本的扉页里。
晚风透过半开的窗户吹进来,带着初秋夜晚的凉意和青草的气息,轻轻翻动了书页,也仿佛悄然拨动了某些年轻的心弦。
竞赛的事,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漾开圈圈涟漪,让两人之间的关系,悄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次,不再是单方面的靠近与试探,而是有了双向的、默不作声的回应与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