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重生之循郡王 > 第22章 契机天降

重生之循郡王 第22章 契机天降

作者:阿比雅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19 16:32:37 来源:文学城

乾隆十六年的春天,西北大捷的凯歌终于响彻紫禁城。大军班师回朝,朝廷上下沉浸在一片欢庆之中。论功行赏,犒劳三军,自然是头等大事。然而,紧随而来的,是堆积如山的军费报销文书和一场注定繁琐无比的审计工作。

户部、兵部的堂官们忙得焦头烂额,各部门之间为了经费核销的标准、额度争执不休,旧有的矛盾在新功绩的映衬下反而愈发突出。乾隆皇帝一方面为平定西北而龙心大悦,另一方面也被这些永无止境的扯皮和可能存在的糊涂账、甚至贪墨隐患搅得心烦意乱。

一日,乾隆在养心殿召见几位心腹大臣,商议战后封赏及后续事宜。谈及军费核销的乱象时,一位户部老臣忍不住抱怨:“……各处报账单据浩繁,标准不一,兵部说损耗,工部说造价,户部则咬死定额,互相推诿,审核进度极其缓慢,长此以往,非但耗时耗力,只怕其中漏洞……”

乾隆听着,眉头越皱越紧。他知道这是老大难问题,每次大战之后都会上演一回,只是这次规模更大。他目光扫过殿内,忽然瞥见角落里垂手侍立、努力减少存在感的永璋,心中微微一动。想起这个儿子近日似乎对则例实务颇为上心,虽年纪尚轻,但那份细心和基于规章的思考方式,或许……能有点不一样的视角?

“永璋。”皇帝忽然开口。

永璋心中一凛,立刻上前一步躬身:“儿臣在。”

“方才所言,你也听到了。”乾隆的语气听不出喜怒,更像是一种随意的考较,“军费核销,纷乱如麻,耗损巨大。你平日总翻那些则例,可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

刹那间,所有大臣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永璋身上。有好奇,有审视,也有不以为然——一个十几岁的皇子,能懂什么?

永璋的心脏几乎跳到了嗓子眼!他等待的机会,竟然以这样一种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降临了!如此直接,如此突然,毫无准备时间!

电光火石间,他脑中飞速运转。舒妃的警告“慎言新设”言犹在耳,而“旧例可循”的指引则成了他此刻唯一的依仗。他绝不能提任何激进的改革方案,必须紧紧扣住现有规章!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以最谦卑惶恐的姿态跪下:“回皇阿玛,军国大事,千头万绪,儿臣年少无知,岂敢妄议?只是……只是平日读些则例,见其中于军械、粮秣、饷银之核销,其实并非全无标准可依,只是散见于兵部、户部、工部则例之中,且因年月久远,前后或有增补修改,致使经办官吏或难以全面把握,或……或可依自身便利择条而用,故而常生争执,效率低下。”

他先承认问题的复杂性和自己的渺小,然后将问题根源引向“规章本身存在但分散、陈旧、不易执行”,而非直接指责官员无能或贪墨,最大限度地减少攻击性。

乾隆似乎来了点兴趣:“哦?照你这么说,竟是则例的错了?”

“儿臣不敢!”永璋立刻叩首,“则例乃皇阿玛钦定,自是周全。儿臣愚见,或非则例之错,而是……而是缺乏一部针对此次战后核销的、汇总梳理后的统一执行参照?”他小心翼翼地抛出了思考已久的核心想法。

“继续说。”乾隆道。

“儿臣胡思,”永璋字斟句酌,“或可由皇阿玛钦点几位精通各部则例、持身中正之大臣,组成一临时‘则例稽核办’(他避开了敏感的‘房’或‘机构’字样,用了更低调的‘办’),并不另立新章,而是专事梳理、比对、解释现有各部则例中关于军费核销之所有条款,去芜存菁,明定界限,对存疑冲突之处,提出明确解释方案,奏请皇阿玛圣裁后,形成一本《军费核销则例参照辑要》,下发相关各部衙门及地方军府,照此统一审核办理。”

他顿了顿,强调道:“如此,审核便有据可依,减少争执推诿。且此为梳理旧例而非创立新规,阻力或能小些。待此次核销完毕,此‘办’即可解散,《辑要》亦可归档,以备后查。或能……或能稍稍加速进程,减少耗损。”

整个方案,完全围绕“遵循旧例”、“统一解释”、“临时性质”展开,完美回避了“新设机构”的政治雷区,并且将最终裁决权牢牢归于皇帝本人手中!

殿内一时寂静无声。

几位大臣面面相觑,眼中都露出惊讶之色。这个办法,听起来……竟然相当老成可行!它没有触动任何部门的根本利益,只是要求把现有的规矩理清楚、说明白,本质上是在帮具体办事的人减少麻烦,同时也加强了中央的控制和审核透明度!而且临时性的设置,让人无法反对。

乾隆看着跪在地上、显得无比恭顺却条理清晰的永璋,目光深邃。他没想到,这个儿子真能说出如此一番既有见地、又深谙平衡之道的话来。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细心”了,这其中蕴含了对官场生态的敏锐洞察和极高的政治智慧。

“汇总梳理……统一参照……临时性质……”乾隆缓缓重复着这几个关键词,手指轻轻敲着御案。

良久,他忽然笑了一下,虽然很淡,却让整个殿内的气氛为之一松:“倒是有点意思。看来那些则例,你没白读。”

他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转向几位大臣:“你们觉得,三阿哥这番‘胡思’,如何?”

几位重臣交换了一下眼神,由一位资格最老的大学士开口道:“皇上,三阿哥所言,虽略显稚嫩,却也不失为一条务实之策。梳理旧例,统一标准,确能减少许多无谓争执。且事毕即撤,并无后患。或可一试。”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毕竟,这个方案对他们各自的部门利益并无损害,甚至可能提高效率,何乐而不为?

“既然如此,”乾隆一锤定音,“便依此议。着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工部右侍郎,并都察院派员一人,即日组成‘军费核销则例稽核办’,专司此事。务求快、准、明!”

“臣等遵旨!”

永璋伏在地上,听着皇阿玛的旨意,心中波澜万丈!成功了!他的建议竟然真的被采纳了!虽然执行者与他无关,但提出策略的他,无疑在这场重要的政务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清晰而正面的印记!

“永璋。”

“儿臣在。”

“这次算你言之有物。”乾隆的声音听不出太多情绪,“往后读书,更需踏实,戒骄戒躁。”

“是!儿臣谨遵皇阿玛教诲!定当更加努力!”永璋强压着激动,重重叩首。

当他退出养心殿时,阳光洒满宫道,耀眼得几乎让他眩晕。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献策。

这是一个信号。一个表明他爱新觉罗·永璋,并非庸碌之辈,拥有在复杂政务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能力的信号。

这个机会,他抓住了。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有那条幽暗小径上传来的、至关重要的警告与指引。

他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舒妃宫苑的方向。

幽兰不语,暗香犹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