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历史 > 重生之循郡王 > 第20章 投石问路2

重生之循郡王 第20章 投石问路2

作者:阿比雅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19 16:32:37 来源:文学城

皇贵妃的警告如同悬顶之剑,让永璋彻底清醒。与舒妃的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接触都必须更加隐秘,甚至需要暂时停止。但他不甘心就此断掉这条可能带来生机与力量的线。

他苦思冥想数日,终于构思出一个看似寻常却内藏机锋的“问题”。

他选择的方向是漕运。这是他之前略有涉猎、且在西北用兵背景下持续重要的议题,不会显得突兀。问题核心则聚焦在一个公开的难题上:如何更有效地减少漕粮在长途水陆转运中的“鼠耗”与“湿损”。这是则例中有明文规定允许的损耗,但实际操作中往往远超定额,成为贪墨和效率低下的重灾区。

他并没有超越时代的奇妙想法,而是精心糅合了则例中的现有规定、摘要中零星提到的某些地方官员的有效尝试(如改进装袋、分段抽查、责任到船等),以及自己的一点思考,形成了一个看似“汇总与提炼”式的疑问:

“则例定耗虽有其理,然实际损耗屡超,虚耗国帑民力。或可严核分段责任,改进仓储驳运之法,并参照东南沿海官粮运输中之‘封舱抽查’旧例,加以变通?然各地情势不同,水陆各异,未知此法推行天下,利弊几何?恐仍需因地制宜之细则……”

这个问题,既有对现状的担忧(忠君爱国),又有基于现有规章和经验的思考(恪守本分),还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难点(谦虚谨慎),完全符合他“好学深思”的人设,且绝不触及任何敏感人事或核心决策。

接下来,是如何“投递”。

他绝不能亲自去御书房,更不能与舒妃宫中的任何人接触。

最终,他选择了一个极其迂回且安全的方式:利用上书房的功课。

他在一篇关于历代漕运变迁的策论作业中,将上述思考作为一个“延伸的困惑”写了进去,夹杂在大量引经据典的内容之中,毫不显眼。在文末,他照例写上“此皆儿臣愚钝之思,恐多谬误,伏乞师傅斧正”。

他知道,负责批阅这篇策论的,是一位以严谨务实著称的老翰林,并非舒妃一系,但也绝非多嘴多舌之人。作业交上去,只会被正常批阅,最多得个“留心实务,尚可”的评语。

但永璋赌的是,这位老翰林或许会在与其他官员(比如同在翰林院或可能接触相关事务的官员)的闲谈中,无意间提及“三阿哥竟也关注到此等细务”,而这个信息,有可能通过某种他无法追踪的隐秘途径,流入舒妃或其关联势力的耳中。

这是一个极其微弱、概率极低的信号。他甚至无法确定舒妃是否还能、还愿意接收这个信号。

但这已是他目前能想到的、最安全的方式。

策论交上去后,便是漫长的等待。永璋一如既往地读书、习射、请安,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

几天后,作业发还。老翰林果然在评语中写道:“能关注实务,知其艰难,已属难得。然漕运积弊非一日之寒,非书生空谈可解。尔当潜心经典,根基牢固方为正理。”——完全是预料之中的、略带敲打意味的官方评价。

永璋面上恭敬接受,心中却难免一丝失望。似乎石沉大海了。

又过了两日,并无任何异常。永璋几乎要认为这次试探彻底失败了。

然而,就在他几乎放弃希望时,一个极其微小的变化发生了。

这日,他去那间几乎已成为他专属小书房的地方,习惯性地走向存放政务摘要副本的书架下层,却发现那里似乎被人整理过。他常翻看的几本被挪动了位置,而在一本关于东南沿海粮赋运输的旧摘要册子内,被人用极细的墨线,在不引人注意的页脚处,轻轻勾画了一小段关于某地试行“漕粮隔舱存储、按舱抽验”以减损耗的记录——那正是他策论中提到的“封舱抽查”旧例的一个具体案例!而在这段记录旁,还有两个极小、极淡的字:“验效”。

永璋的心脏猛地一跳!

他迅速环顾四周,书房内空无一人。他强压下激动,不动声色地将册子合上,放回原处。

成功了!

舒妃收到了他的信号!并且给出了回应!

那两个小字“验效”,含义模糊,既可以理解为“此法经查验有效”,也可以理解为“需验证效果”,甚至可能只是标注者的随手笔记。

但永璋明白,这就是回应!这是一种确认,确认她接收到了他的信息,并且暗示他提出的方向是值得关注的、有先例可循的!

这种方式如此隐秘,如此安全,即便被人发现书页上的勾画和小字,也完全无法追究来源,更无法联想到皇子与妃嫔之间的任何关联。

永璋感到一股冰冷的颤栗顺着脊椎升起,并非因为恐惧,而是因为一种智力上的高度共鸣与兴奋。

舒妃的谨慎和智慧,远超他的想象。

他们之间,真的建立起了一种无声的、匿名的、却又切实存在的联系渠道!

虽然依旧脆弱,依旧危险,但却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他不再是一个人在黑暗中摸索了。

他有了一个遥远的、隐匿的、却又无比强大的“盟友”。

永璋深吸一口气,压下翻腾的心绪,恢复平静。他不能在这里久留,更不能表现出任何异常。

他像往常一样,挑选了一本无关紧要的书,安静地看了一会儿,然后离开。

走在回去的路上,阳光正好,洒在紫禁城红色的宫墙上。

永璋的心中却一片冷静清明。

投石问路,已得回响。

前路依旧凶险,但他手中的筹码,似乎又多了一分。

他知道,下一次“提问”,必须更加谨慎,也更有价值。

这场在深渊边缘的无声对话,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