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重生荒年之山间生活 > 第3章 第三章

重生荒年之山间生活 第3章 第三章

作者:菡九枝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3-05-21 10:20:10 来源:文学城

“发生什么事了?”宋大年看着一脸急色的赵氏和慧娘。

“阿爹,我偷偷听到二壮说他们要搬走了,说官差要到村子里来抓壮丁。”慧娘一脸焦急地望着宋大年。

宋大年大惊,连忙问道:“慧娘可听清楚了?确有此事?”

“我和虎子今日一直跟着他们,听得真真的。阿爹,我们也赶紧搬走吧。”慧娘十分肯定地说。

“难怪我那大哥明日想让你去帮他家收小麦,合着他是想收了粮食赶紧跑呀!”赵氏一脸气愤。

宋大年有些怔住,一时间没有搭话。

“当家的,要不我们明早再去问问?”赵氏看着宋大年,内心还有些迟疑。

慧娘赶紧拦着,“阿娘,舅舅要是想说今日就告诉你了。他不说就是不想让我们知道。因为一旦闹开,让官府知道了,大家就都跑不了。”

“慧娘说的有道理,他们不说就是怕其他人知道,这样他们就走不了。”宋大年想着慧娘听到的极有可能是真的。

大舅哥当了十几年的货郎,常年走街串巷,消息灵通,提前知道官差要抓壮丁的消息也是有可能的。

“亏我今日忙前忙后帮他们,这么大的事硬是一句话也没给透露,要不是慧娘偷听到,等他们搬走了都不知道。”赵氏插着腰走来走去,心里又是生气又感到失望。

慧娘心想上辈子可不就是搬走了才知道嘛。

“阿爹,官差会不会不光来拉壮丁,还会把粮食都抢走?”慧娘忍着把一切都说出来的冲动。

宋大年思索了一会,说:“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北方打仗不光需要人还需要大量的粮食。”

这些年上到府衙的大人,下到底层的差役,那个不是横征暴敛,底层百姓早已苦不堪言。现在又抓壮丁,又抢粮食,宋大年突然觉得这也不是一件稀奇的事了。

“这是活生生地要逼死人呀!当家的,我们也赶紧走吧。”赵氏十分焦急地望着宋大年,希望他能赶紧拿个主意。

“走,是肯定要走,关键是去哪儿?”

“北方在打仗,南方在闹灾,一路上不光要防着官府抓壮丁,还要防着难民。”宋大年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他过去逃荒时就知道,难民饿起来可什么都干得出来,不光抢夺食物,甚至食人肉。宋大年想到慧娘和虎子,他不敢轻易决定。

以前他一个人还能勉强活命,现在他一个人想护住母子三人,谈何容易。要是路上出现什么意外,宋大年不敢想。

“阿爹,我们可以去投奔大姨,你不是说外面的人很难找到山里人的具体位置嘛,这样就不用担心官差抓壮丁,而且还能避开难民。”慧娘趁机提出建议。

“可是,你大姨在山里的什么地方我们都不知道,这怎么去?”赵氏发愁,自从大姐出嫁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只知道是嫁到了临县青山村的大山里,可没人知道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

“阿娘,不管我们去不去山里投奔大姨,我们现在得先备一些粮食存着。”慧娘建议道。

慧娘到不担心怎么去找大姨,因为过几日大姨就会来慧娘家,到时候就可以和大姨商量进山的具体事宜。

“慧娘说的对,不管去哪都要先多准备些粮食,明日先去地里把小麦收了,家里的地和房子,还有其它的能处理的都处理了。”

宋大年既然下定决心要走了,就得赶紧准备起来。搬到什么地方可以再斟酌,但粮食得赶紧准备起来,官差来了也好带上东西先跑进山里。

“当家的,真的要走?”赵氏一下子还有些无法接受。

“不走,在这里也活不下去了。即便不抓壮丁,今年大旱,怕是连粮食都没的吃。”但凡能活下去,宋大年也不想走。

故土难离,哪怕他在上阳村只生活了十来年,但想到他辛苦挣下的四亩地和房屋,他也万分不舍,可再怎么不舍也没有活着更重要。

“先去休息吧,明日还要早起收小麦。”宋大年也需要再好好理一理。

慧娘牵着虎子的手往西屋走去。

“阿姐,二壮哥什么时候说的他们要搬走呀?”虎子一脸疑惑。

“当时你不在,你去茅房了。”慧娘安抚道。

赵氏躺在炕上,翻来覆去想着今晚的事。

“当家的,慧娘说的去投奔她大姨,你说这可行吗?”

“确实是一个去处,山里的日子现在比我们好过。”宋大年也一直在思考,比起逃荒,宋大年也倾向躲进山里。

“可我们怎么找她大姨呢?”赵氏一时觉得搬到山里生活或许也不错,这样还能和在大姐一块。

“青山村的人常年和他们打交道,多半知道一些情况,到时我们先去青山村问问。”目前只能这样打算。

终于说动了阿爹阿娘搬离上阳村了,慧娘躺在炕上悄悄地松了一口气,感觉身子都轻快了几分。

“不能告诉别人我们要搬走的事,知道吗?”慧娘转过身叮嘱虎子。

“阿姐,我谁都不说,说了阿爹就会被抓走。”虎子说完,双手便捂住嘴巴。

现在的世道,慧娘只能选择自私,只有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家人。先不说大家相不相信这件事,一旦告诉了一个人,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到时候整个上阳村全都会知道了。

况且,慧娘记得上辈子官差来抓壮丁前,在村里好几天都没瞧见过那些大叔的身影,等阿爹被抓走后,过了几天那些人又全都出现了。

只有少数的几户人家被抓走了,而这几户人家里就有慧娘家这样的外来户,剩下的也都是平日里不受待见的人家。

上辈子村里的人应是早就知道了官差要来抓壮丁,但他们只通知了自己的族亲,像宋家这样的外来户,没人会选择冒险。况且一个村子也需要有人被抓走。

慧娘明白,也不怨。世道就是这样,没有族里可依靠的人家,关键时刻只能靠自己。

翌日清晨,大地还是漆黑一片,只有宋家的厨房透着微光。

宋大年借着厨房的光亮检查今天割小麦用的镰刀,箩筐等工具。

赵氏把加了苞谷面和小麦面的面团,揉搓成一个个小面团,再压扁,挨个将面饼沿着锅边贴满,中间还煮着加了红薯干的稀粥。

今日赵氏和宋大年一天都要在地里收小麦,需要提前将备好的食物带去地里,这样晌午就在地里用饭,不用来回跑一趟耽误时间。一天下来,抓紧时间也能将地里的小麦收拾完。

“你怎么起来了,现在还早,再去睡会儿。”赵氏瞧着门口的慧娘。

慧娘走到灶后,坐下来烧火。

“阿娘,我睡不着,起来帮你烧火。”

“慧娘别担心,等麦子一收完,最迟后日我们就走。”宋大年虽然心里也急,不知官差何时就来抓人了,但这保命的粮食如何也丢不得。

“当家的,田里的稻谷可咋办?”最迟后日就能走,那稻谷完全来不及割了,赵氏一想到就十分心疼。

“地里的稻谷来不及割了,只能将稻谷和田一块卖了。”宋大年也心疼,辛苦了大半年,眼瞅着稻谷还有一个月就能成熟了,只能便宜别人了。

慧娘也知道只有小麦根本不够一家人吃,但不能再耽搁了,只希望到了山里还能找到更多的食物。

宋大年和赵氏吃完朝食,趁着月色出门了。

慧娘打开橱柜,估算了一下家里的存粮。

糙米两袋,大概有六十斤。

小麦和苞谷面,分别十来斤左右。

一袋红薯干,二十斤左右。

还有一小袋野菜干。

二十个鸡蛋。

再加上柜子旁边的两坛子腌菜。

不算地里的粮食和蔬菜,这些就是家里全部的存粮,这些粮食差不多能够维持两个月左右。

慧娘现在只能暂且放下心中的担心,目前首要的事就是搬家,希望大姨能早日来。

慧娘将家里所有的粮食都归置在一块,又用油纸将柜子里各类种子包好,放在装糙米的袋子里,往后荒年里这些种子可是活命的希望。

等于慧娘收拾完,外面的天已经蒙蒙亮了。

慧娘拿起背篓,往屋子后面的菜地走去,打算今日将地里的菜都制成菜干,这样也方便带走。

今年雨水少,哪怕每日浇水,地里的黄瓜、茄子、豇豆仍是长得又小又老,慧娘感慨能保住这些蔬菜已是不易了。

慧娘将大半的蔬菜都摘了放进背篓,留下少许刚挂果的,留着这两日吃。

又把葱苗、青蒜、韭菜都割了,只留下根部,打算走的时候再挖出来带走,这样到了山里可以直接栽种,还能继续生长。

将所有的菜洗净切好,依次倒入烧开的锅里,焯水后捞起来放进凉水里,等放凉了,再将菜里的水挤干,最后将每样蔬菜分开摊在簸箕里。

时间来不及,只能这样简单地将菜晒干,好在现在气温高,两日就能晒干水份,要想存放的时间长点,后面进山了还需再晒几日。

慧娘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望着头顶的烈日,不知不觉就已经晌午了。

“阿姐,给你。”虎子将手中的甜草根递给慧娘。

“这是哪挖的?”显眼点的甜草根早就被村里的小孩挖光了,虎子手里的明显比平时常见的要粗一些。

慧娘拿过一节放进嘴里,嚼烂后一股微微的甘甜涌上舌尖。嚼烂后的毛草根有股甜甜的味道,小孩子最喜欢把它当成零嘴。

“就在后山的一个坡坡上,还有好大一片,我挖蚯蚓的时候发现的。”说完,虎子便把另一只手提着的竹筒递给慧娘。

慧娘接过装蚯蚓竹筒,打算等会切碎混在烂菜叶里喂鸡。

“等会带阿姐一块去。”

甜草根不光是小孩子的零嘴,听阿爹说它还能当草药,有清热去火的功效。

慧娘打算挖些甜草根,一来可以给阿爹阿娘泡水喝,一整日都在地里收小麦,慧娘担心会中暑;二来慧娘打算晒干了当成粮食存起来。

只要是能吃的,慧娘都打算先存起来。

虎子带着慧娘往后山走去,穿过菜地,沿着旁边的小路一直往后山走,入眼是一大片竹林,走进竹林,热气一下子就散退了不少,越往里走越凉爽。

“阿姐,就在那片竹子的旁边。”虎子用手指着东北方向的竹林说。

慧娘穿过那片竹林,看到下方的山坡上长满了茅草,可能少有人来,茅草长得很是旺盛,慧娘猜想应该能挖不少的甜草根。

慧娘放下背篓,先割掉地面上的茅草,再用小铁锄挖出底下的甜草根。

慧娘负责挖,虎子就跟在后面将甜草根挑出来,两人配合默契。

等背篓装满,日头也快落山了。

赶在天黑前,宋大年和赵氏也终于将所有的小麦担回家了。

………

宋大年和赵氏喝着慧娘泡的甜草根水,身体的疲惫仿佛都缓解了几分。

慧娘一边将做好的饭菜端到桌上,一边询问:“阿爹,今年小麦能有多少?”

宋大年估算了一下回答:“两亩地一共不到两石。”(1石等于49公斤)

赵氏叹息道:“比去年足足少了有六七十斤。”

慧娘一时也有些沉默,农民就是这样,一生都得看老天爷脸色吃饭。

“明日一早,我就去村里问问,把房子和地都给卖了。”宋大年喝了一大口粥,稍微缓解了一下腹中的饥饿。

赵氏出声道:“桂婶家的小儿子正在说亲,肯定需要房子,你上她家问问。”

“行。”宋大年应声。

“后日一早我们就走,把粮食和一些必要的东西带上,其余的就不带了。”

宋大年一说完,赵氏就一阵肉痛,家里的每样东西她都舍不得丢下,但赵氏也明白家里没有驴车,东西带的太多宋大年一个人也推不动板车。

“阿爹,我们去青山村吗?”慧娘并不确定大姨哪一日能来,要是错过了,也不知能否找到大姨家。

“先去青山村打听一下,他们经常与山里人交换东西,或许知道你大姨家的消息。”宋大年并不十分确定,但只有先试一下。

如果不顺利,最坏的打算就是一家人往南方去,所幸青山村也在往南走的路线上,不用绕路。

慧娘祈祷上一世大姨来上阳村的日子就是明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