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看书神 > 其他类型 > 重生后怀了前夫上司的孩子 > 第16章 二次通信

重生后怀了前夫上司的孩子 第16章 二次通信

作者:玉米布丁_yumi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时间:2025-10-24 21:34:54 来源:文学城

16

九月的景市,风渐渐有了点凉意。

图书馆三号楼一层的小型报告厅被一个学生技术社团临时借用,主题叫得很宽泛——“后端工程的结构美学”。

沈蕙是被舍友徐知意拉来的。

“这只是个学生的交流论坛,但听说那位主讲人特别有水平,现在在隔壁华荷大学,才大二。”徐知意一边掀帘进门一边说,“咱们刚上大学,应该也不太能听懂。但负责组织这个论坛学生会的学姐也是我高中学姐,说他声音特别好听,好像还搞乐队,长得也很帅。”

沈蕙没接话。她找了靠中间的位置坐下,掏出笔记本。

那天晚上,她本来只是想听个讲座放松一下。

直到他出现,那个好久没见的“仙人跳选手”。

————

他走上讲台时没说太多废话,只微微点头:“大家好,我是薛均。”

沈蕙第一眼就认出了他。

不是因为意外的重逢,也不是因为他的长相惊艳,而是因为他的脑回路——“他的叙述方式像是沉到结构底下去过一圈”的那种。

他的声音不大,不急不慢,却非常清晰。

他没有用PPT塞满术语,而是用最简洁的图示解释了他所在团队在服务端开发中遇到的一个真实问题:

“你要如何在一组高并发请求中保持对访问顺序的控制,同时不牺牲异步处理的效率?”

在高并发下,如果写入量大于消费速度,会产生堆积和阻塞。他的说法是:

“我们一开始用了传统的队列加互斥锁的模型,但在多线程调度中出现过死锁和性能瓶颈。后来我们转向 Go 的 channel 模型,构建了一个基于异步流的调度通路。”

沈蕙听得非常专注。

她不是没听说过channel的应用模式,只是她之前看书时总觉得不够直观。而这一次,台上的这个人不仅把逻辑理顺了,还说出了她最想问的一句话:

“有时候不是技术不够强,是你没有思考‘结构和流动’之间的平衡。”

台下静了一下。

沈蕙抬起头,看着他,第一次真正地想开口。

问答环节,她举起了手。

她问得不快,但问题很准:“你提到用channel替代传统锁机制,在设计上解决了阻塞问题。但channel在高并发写入下可能会造成‘漂移’——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消息出队时间异常拖长的情况?你们是怎么做调优的?”

薛均看了她一眼。

——是见过的那个女孩。

但那是一种不惊不讶的平静眼神。仿佛他早就知道,在这场讲座里,会有人问这样的问题。

他轻轻点头,回答也非常清楚:

“有,我们的测试数据里,channel 在极限并发写入下确实可能出现出队延迟。所以我们后来加入了动态缓冲池,结合计时器设定了上限清扫机制。调优点不是‘channel本身’,而是整个通路在某一时刻的‘滞后容忍性’。”

沈蕙点了点头,没有追问。

她的眼神里,闪过了一点认可。

像是“这个人,答得过关了”。

————

讲座结束后,她没有上前搭话,也没有加微信,但是抄了他的电子邮箱。

听讲座的备忘录上写了一行字:

「薛均——channel漂移调优 / 值得再听一次」

————

沈蕙从讲座出来的时候,天已经变成了橙灰色。图书馆外的灯光泛黄,学生社团在路边发传单,路灯下落了几片不知从哪吹来的银杏叶。

她和徐知意并排往宿舍走,她们聊起讲座的案例,聊起回头要加入什么社团,一会要吃什么。她们边走边笑,走到一个路口,徐知意突然说起要去便利店买瓶乌龙茶,沈蕙正好接到快递的电话,站在便利店门口等她。

徐知意出来,两人接着朝宿舍的方向走去,两人之间行走着某种安静。

徐知意忽然侧头问:“你是不是觉得刚才那个主讲人……有点不一样?”

“你说的‘不一样’,是指水平,还是指颜值?”沈蕙头也没转,语气平稳。

“我是说他讲得很好,虽然我现在还没能明白几句。但感觉讲得很通俗,没有硬拽专业术语,而且……人也挺帅的。”徐知意笑,“你不觉得?”

沈蕙没有立刻回答。她的思绪还停留在那段调优的方法里,还有……上次从酒店泳池里突然钻出来的脸,顺着脖颈流下的水珠。

“你是不是……有点被打动?”徐知意追问。

“我只是觉得——他的思考路径很干净。”沈蕙顿了一下,“就像他不是为了展示自己,没有多余的ego,而是真的想把复杂东西高效地讲清楚。”

“你还挺会把握人物的。”徐知意笑着打开宿舍门。

沈蕙没反驳,但也没解释。

她收拾好背包,坐在台灯下整理桌面。放在旁边的手机亮了一下,是徐知意发来的链接:

【校内学生论坛】后端结构美学讲座反馈问卷(可匿名)

她点进去,看了一眼。

“你要不要填?”徐知意在下一条微信问。

沈蕙犹豫了两秒,回了个yes的表情包,点开问卷链接,敲了几行技术建议,又加了一句。

“讲者对‘流动与结构’之间的张力表达很清楚。”

然后删掉那一句,又重新写了一句:

“在介绍channel缓冲池优化时提到的‘滞后容忍性’非常有价值。”

写完,她没有留下名字,点了提交。

她没有“动心”,但她的注意力已经在他身上停留得太久了。

————

讲座结束后,薛均没有马上离开。

他收好PPT文件,把HDMI线绕成一个完美的圆弧状塞进袋子里,顺手擦了擦讲台桌面。场控和技术社的两个师弟在忙着整理设备,他点头致谢,低声说了一句“辛苦”。

等人群都散得差不多了,他才把自己的笔记本合上。

他的动作不快。像一台静音的高精度仪器,做每一件事都不慌不忙,却精准、安静、不拖泥带水。

薛均今天穿的是一件浅蓝色衬衫,脖颈线条分明,袖子卷到小臂,轮廓干净,戴的不是能够凸显格调的机械表,而是一个大众款的智能手表,普通,金属表带却衬得他的手腕线条干净又遒劲。

他的眉骨稍微偏高一点点,眼窝略深,睫毛很长,略偏灰褐色的瞳色像琥珀,又像那种不在乎世界会往什么方向发展的猫——但他不是那种简单的“好看”型,而是那种让人一眼就记得的微妙气质——很有存在感,却没有攻击性,优雅,安静,冒着温和的冷意。他周边15公分的空气里似乎都冒着一点让人摸不清头脑的哲学味儿,但是看到他的眼神,又感觉能瞬间安定下来。

他从讲台边起身,肩膀轻轻一耸,把一切重量落回自己身体里。

他不喜欢讲话后被围着寒暄,更不喜欢“你在哪个平台发内容”的问询。他不喜欢用社媒,只会匿名写写blog或者做一些开源分享。他喜欢的是讲完即止、解散就好的交流方式。

回到自己学校,他走进华荷大学东区的教学楼,在四楼的休息室找了个空位坐下。那是他们社团借来临时处理资料的地方,旁边有个冷柜,里面放着几罐椰子水。他拉开一罐,刚刚坐定,手机响了一下。

微信群里的反馈表收到了新回复。

他扫了一眼表格,一大半都是那种浮夸口吻的“哇!声音好听!”、“现在还听不懂但好帅!”、“真的有在做乐队吗”、“发一下PPT吧”。另一小半,则是需要花些时间来看的技术问题。

他给办活动的同学发了PDF版本的PPT,本来不打算每一条都继续细看,直到他看到那条:

“在介绍channel缓冲池优化时提到的‘滞后容忍性’非常有价值。”

这句话写得克制、准确、干净。没有“我觉得”“很厉害”这些主观感受,也没有“学霸”、“大佬几岁开始coding”的这些情绪色彩。

而是直接指出了他的调优核心,并使用了他在讲座中自己提炼的关键词。

他盯着这行字看了两秒。

脑子里却自动跳出一个画面——

讲台下举手发问的沈小姐。

她穿得很简单,T恤、长裤,坐姿很直,讲话时条理清楚,眼神专注。没有打量,只是恰到好处的尊重。

那种专注不是“想要在公共讲座出风头被人注意”的表演,而是“我知道我在思考”的那种清醒。

她的问题问得很准,他当时就注意到了。

不是典型的“我想炫技”的技术提问方式,而是一个逻辑自洽、有层级结构的思考者才会问出的问题。

而且她没有留下名字。

但他隐约有种直觉:就是她。

他把反馈表关掉,打开自己的讲座笔记:

高并发状态下channel的流控边界

模拟滞后容忍度的测试参数

他没写她的名字,只写了个“?”。

但眼神里已经留住了那个抬手发问、眸光清冷的沈同学。

她不是为了在同学面前show off的。

她是来验证结构是否真正成立的。

他喜欢这种人——

不是“被你吸引”,而是“尊重你讲得足够好”。

他靠在椅背上,捏着那罐没喝完的椰子水,忽然觉得嘴巴有点干。

像是那个瞬间,她不仅进入了听众名单,还被他划入了某种“值得二次通信”的通讯录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