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机房的吊扇慢悠悠转着,吹出的风带着旧电脑的热气。程潇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的显示器亮着志愿填报系统的界面,光标停在“院校名称”那一栏,他深吸一口气,指尖在键盘上敲下“沪市A大”六个字。
周围是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和同学间的小声讨论,有人在纠结选本省还是外省,有人在对着专业列表反复比对,唯有程潇的动作格外笃定。他摸了摸口袋里母亲早上塞给他的纸条,上面用铅笔写着“沪市A大,档案学”,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那是父母昨晚和他一起核对再三的结果。
鼠标指针移到“专业志愿”栏,他精准点选“档案学”,接着依次填好后续的保底志愿。确认所有信息无误后,界面弹出红色的“确认提交”按钮,像一颗等待被按下的命运开关。程潇的指尖悬在鼠标上顿了两秒,脑海里闪过35岁出租屋的冷清、父母鬓角的白发、叔叔得意的假扳指,最后定格在重生那天镜中18岁的自己。
“咔嗒”一声,鼠标左键被按下。系统弹出“志愿提交成功”的提示框,绿色的对勾在屏幕上格外醒目。程潇长长舒了口气,后背靠在硬邦邦的椅背上,指尖还残留着点击鼠标时的微颤——他清晰地感觉到,命运的弦被自己亲手拨动了,这一次,音调不再是沉闷的失落,而是带着希望的清脆。
“程潇,你填的啥志愿啊?”旁边座位的张浩凑过来,他是程潇的同班同学,成绩和程潇差不多,正对着屏幕纠结要不要报江城大学的计算机专业。
“沪市A大,档案学。”程潇随口答道。
“啥?”张浩的声音陡然拔高,引得周围几个同学都看过来,“你疯了吧?沪市A大是好,但档案学?那不是冷门到没人报的专业吗?你这分数,报江城大学的计算机稳稳的,再不济也能选个本省211的热门专业,咋选了个这‘垃圾专业’?”
另一个同学李萌也凑过来,一脸不解:“就是啊程潇,我妈说冷门专业毕业找不到工作,你咋想的?”
程潇看着同学们满脸的疑惑,甚至带着几分“恨铁不成钢”的惋惜,忍不住笑了笑。他没有解释转专业的计划,也没有说沪市的平台优势,只是轻轻摇了摇头:“每个人想法不一样嘛,我觉得这个专业挺适合我的。”
“适合?”张浩皱着眉,“你知道档案学毕业干啥不?整理文件、管资料,一个月挣不了几千块,还不如我报计算机,毕业进大厂拿高薪。”
程潇没再争辩,只是转头看向窗外。操场上,刚考完试的学弟学妹们在打闹,阳光洒在绿油油的草坪上,亮得晃眼。他知道,同学们的不解源于他们看不到未来的趋势,不知道几年后互联网行业的爆发,也不知道985平台能带来的机遇——就像上一世的自己,也曾以为“稳定”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很微妙,没有炫耀,只有一种对未来的笃定。程潇拿出手机,给母亲发了条短信:“妈,志愿填好了,一切顺利。”很快收到母亲的回复:“好!晚上回家炖排骨!”
他收起手机,重新看向屏幕上的志愿确认页,嘴角的笑意更浓了。旁人的不解算什么?他要走的路,早已不是一条寻常的赛道。接下来,只需要等待高考成绩公布,然后奔赴那个承载着他所有希望的沪市。